科普園地|我吃藥沒效果,還該不該繼續服藥治療?

臨床上,一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後,感覺治療效果一般般,副作用卻還不小,這個時候,患者與家屬通常都會有疑慮:

既然我治療沒什麼效果,是不是我這個病治不好了,我直接放棄算了?

或者:我還是想繼續治療,想試一試,那麼我應該怎麼做比較好?

科普園地|我吃藥沒效果,還該不該繼續服藥治療?

精神疾病並不是一種無法治療的絕症,而是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控制住病情、且控制效果還不錯的一類疾病。而一般人之所以會有精神類疾病都很難治的錯誤印象,主要是由於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導致的。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

1、較長的療程:精神疾病的特徵之一就是療程較長,和普通感冒一般幾天即可自愈不同,精神疾病通常需要數月乃至數年的持續治療,才可逐漸康復。

2、較大的個體差異:精神類疾病往往個體差異較大,即每個人的情況差別較大,也就是說,即使兩人患了相同的疾病,使用相同的藥物,治療效果也可能不盡相同,極端時甚至可能會出現一人治療效果很好,而另一人效果一般甚至毫無效果的情況。

但這並不能說明,藥物治療就是無效的,就是可以放棄的。與醫生多溝通,總是可以找到對於患者來說治療效果最好的一款藥物的。

3、影響患者的自知力:自知力指患者對其自身精神狀態的認知能力,即能否察覺或識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狀態是否正常,能否分析判斷並指出自己既往和現在的哪些狀態和表現屬於正常,哪些屬於病態的能力。自制力完整的患者通常能夠認識到自己生了病,知道自己需要治療,並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精神類疾病一般都會影響到患者大腦的認知能力,使得部分患者難以意識到自己的真實情況,更難以遵從醫囑,導致疾病治療過程變得曲折。

4、發作次數越多則治療難度越大:精神疾病的治療週期通常較長,部分患者由於難以堅持,擅自停藥或減藥,造成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復發。而多數精神類疾病都是發作次數越多,則治療難度越大,因此患者若反覆停藥致反覆發作的話,可能會造成終生需要服藥的情況。

同樣,這也並不能說明多次發作後疾病就會演變成絕症,即使需要終生服藥,不少疾病仍然是可以通過服藥達到終生控制維持的效果的。病人仍然可以迴歸社會,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生活的。

以上可以看出,精神疾病之所以治療困難,很多是由於疾病之外的人為因素導致的。如果能夠將這些因素控制得很好,精神疾病患者治療起來實際上是沒有那麼困難的。

事實上,臨床上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復發的原因,便是患者或家屬因為各種原因擅自減藥或停藥。

因此,對於精神疾病的治療,最重要的便是嚴格遵從醫囑,堅持服藥至足夠的療程,不要擅自減藥或者停藥。

如前所述,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會導致一部分患者出現療效不佳的情況,加上精神疾病本身便會對人的心理與情緒有一定的負擔,這就進一步放大了患者與家屬的焦慮。

正確的認知與可行的應對辦法,是緩解焦慮與不安的利器。

通常來說,對於藥物治療,患者與家屬較多考慮的因素便是藥物的副作用與療效,下面從這兩個方面來介紹患者家屬治療時該如何應對療效不佳的情況。

1、藥物的副作用:

藥物的副作用,是指藥物按常用劑量應用時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其他作用,這是由於科學技術水平所限導致的。任何一種藥物都無法做到無任何副作用,任何一種副作用再低的藥物,也可能會引起部分人群出現副作用。

抗精神疾病類藥物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頭痛、頭暈等,這些反應通常會在服藥初期即出現,但會隨著繼續服藥而逐漸消退甚至消失,這是因為人體會因持續服藥而逐漸耐受適應。

因此,如果服藥初期有些不適,是正常的。而且,隨著科學水平的進步,如今市場上用於精神疾病治療的新藥,大多副作用都比較輕微,是在人可以耐受的範圍之內的。

所以,不要因為服藥時出現副作用就自行減藥停藥,堅持下去,這些令人不適的反應是能夠逐漸減輕消失的。

如果一直沒有改善,甚至加重,就需要找醫生溝通考慮調整用藥了。

2、藥物的療效:

除卻部分速效藥物外,不少抗精神疾病藥物一般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能逐漸起效,常見的比如抗抑鬱、抗焦慮類藥物。而且,即使起效後,通常也需要繼續服藥至足量療程(一般數月至數年不等)才可在醫生指導下逐漸停藥。

普通疾病如感冒發燒,通常數天便可治療緩解甚至治癒,而精神疾病的治療卻不是如此,這使得部分患者與家屬,在服藥一段時間未看到明顯效果後,便開始焦慮:是不是這藥沒效果?

此外,如前所述,由於較大的個體差異,確實會使得一部分患者出現療效不理想的情況。

因此,可在治療初期與醫生商量,詢問大致的藥物會起效的時間,在副作用可以耐受的基礎上,先堅持服藥至醫生所說的時間,倘若仍然覺得效果不佳,可以再找醫生調整用藥,但不要擅自調整。

科普園地|我吃藥沒效果,還該不該繼續服藥治療?

如何與醫生溝通調整用藥?

如果覺得副作用很大難以承受,或者在嚴格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且堅持至原本應有的起效時間後,患者的治療效果仍然不理想,這個時候,患者與家屬就可以找醫生溝通調整用藥了。那麼,在此期間,有哪些事需要注意?

1、不要擅自調整用藥:

擅自減藥或停藥,均可導致患者的病情不穩,加重,或者復發,而患者的疾病復發次數越多,治療起來就會越困難。因此,遵從醫囑切莫自行調整,是治療的關鍵。

2、向醫生說清楚想調整用藥的主要原因:

副作用與療效,是常見的需要調整用藥的原因,因此,在與醫生再次溝通時,需要說清楚此次患者需要調整用藥,主要是因為哪種原因,是副作用太大覺得難以承受,還是副作用尚可但病情一直未有好轉即治療效果不佳,方便醫生判斷。

精神疾病的藥物治療通常持續數月,有的甚至數年,這期間,患者的病情會逐漸變化,需要根據病情的變化調整用藥。

如,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患者恢復良好,醫生便考慮可以嘗試逐漸停藥,又或者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可能需要調整劑量或聯合其他藥物一起治療。

因此,醫生往往會與患者家屬約定複診的時間,要求定期彙報疾病變化情況,方便醫生及時瞭解並作出判斷。

科普園地|我吃藥沒效果,還該不該繼續服藥治療?

精神疾病的治療是個漫長的過程,當中患者與家屬不可避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疑問,出現焦慮擔心等情緒,這些都是正常的。需要做的便是,一旦覺得患者目前的治療存在問題,不要只是緊張擔憂,而是應該理清楚患者目前的情況,屬於上述中的哪一種,然後帶上患者的病歷和正在吃的藥,去找精神專業的醫生看看,向醫生講清楚患者目前的情況,尋求專業的幫助。

這些需要家屬的配合,所以我們常說,精神病人的家屬是非常偉大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復之路離不開家屬的支持與陪伴。作為患者的支柱,家屬需要更加冷靜、理智,在患者病情有變的時候,及時發現並正確應對。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問題,請關注好心情互聯網醫院公眾號,2萬名精神科、心理科專家為您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