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我吃药没效果,还该不该继续服药治疗?

临床上,一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感觉治疗效果一般般,副作用却还不小,这个时候,患者与家属通常都会有疑虑:

既然我治疗没什么效果,是不是我这个病治不好了,我直接放弃算了?

或者:我还是想继续治疗,想试一试,那么我应该怎么做比较好?

科普园地|我吃药没效果,还该不该继续服药治疗?

精神疾病并不是一种无法治疗的绝症,而是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住病情、且控制效果还不错的一类疾病。而一般人之所以会有精神类疾病都很难治的错误印象,主要是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导致的。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

1、较长的疗程:精神疾病的特征之一就是疗程较长,和普通感冒一般几天即可自愈不同,精神疾病通常需要数月乃至数年的持续治疗,才可逐渐康复。

2、较大的个体差异:精神类疾病往往个体差异较大,即每个人的情况差别较大,也就是说,即使两人患了相同的疾病,使用相同的药物,治疗效果也可能不尽相同,极端时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人治疗效果很好,而另一人效果一般甚至毫无效果的情况。

但这并不能说明,药物治疗就是无效的,就是可以放弃的。与医生多沟通,总是可以找到对于患者来说治疗效果最好的一款药物的。

3、影响患者的自知力:自知力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分析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哪些状态和表现属于正常,哪些属于病态的能力。自制力完整的患者通常能够认识到自己生了病,知道自己需要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精神类疾病一般都会影响到患者大脑的认知能力,使得部分患者难以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更难以遵从医嘱,导致疾病治疗过程变得曲折。

4、发作次数越多则治疗难度越大:精神疾病的治疗周期通常较长,部分患者由于难以坚持,擅自停药或减药,造成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复发。而多数精神类疾病都是发作次数越多,则治疗难度越大,因此患者若反复停药致反复发作的话,可能会造成终生需要服药的情况。

同样,这也并不能说明多次发作后疾病就会演变成绝症,即使需要终生服药,不少疾病仍然是可以通过服药达到终生控制维持的效果的。病人仍然可以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的。

以上可以看出,精神疾病之所以治疗困难,很多是由于疾病之外的人为因素导致的。如果能够将这些因素控制得很好,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起来实际上是没有那么困难的。

事实上,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复发的原因,便是患者或家属因为各种原因擅自减药或停药。

因此,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最重要的便是严格遵从医嘱,坚持服药至足够的疗程,不要擅自减药或者停药。

如前所述,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会导致一部分患者出现疗效不佳的情况,加上精神疾病本身便会对人的心理与情绪有一定的负担,这就进一步放大了患者与家属的焦虑。

正确的认知与可行的应对办法,是缓解焦虑与不安的利器。

通常来说,对于药物治疗,患者与家属较多考虑的因素便是药物的副作用与疗效,下面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患者家属治疗时该如何应对疗效不佳的情况。

1、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药物按常用剂量应用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他作用,这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所限导致的。任何一种药物都无法做到无任何副作用,任何一种副作用再低的药物,也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群出现副作用。

抗精神疾病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为嗜睡、头痛、头晕等,这些反应通常会在服药初期即出现,但会随着继续服药而逐渐消退甚至消失,这是因为人体会因持续服药而逐渐耐受适应。

因此,如果服药初期有些不适,是正常的。而且,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如今市场上用于精神疾病治疗的新药,大多副作用都比较轻微,是在人可以耐受的范围之内的。

所以,不要因为服药时出现副作用就自行减药停药,坚持下去,这些令人不适的反应是能够逐渐减轻消失的。

如果一直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就需要找医生沟通考虑调整用药了。

2、药物的疗效:

除却部分速效药物外,不少抗精神疾病药物一般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渐起效,常见的比如抗抑郁、抗焦虑类药物。而且,即使起效后,通常也需要继续服药至足量疗程(一般数月至数年不等)才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停药。

普通疾病如感冒发烧,通常数天便可治疗缓解甚至治愈,而精神疾病的治疗却不是如此,这使得部分患者与家属,在服药一段时间未看到明显效果后,便开始焦虑:是不是这药没效果?

此外,如前所述,由于较大的个体差异,确实会使得一部分患者出现疗效不理想的情况。

因此,可在治疗初期与医生商量,询问大致的药物会起效的时间,在副作用可以耐受的基础上,先坚持服药至医生所说的时间,倘若仍然觉得效果不佳,可以再找医生调整用药,但不要擅自调整。

科普园地|我吃药没效果,还该不该继续服药治疗?

如何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如果觉得副作用很大难以承受,或者在严格遵从医嘱按时服药、且坚持至原本应有的起效时间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这个时候,患者与家属就可以找医生沟通调整用药了。那么,在此期间,有哪些事需要注意?

1、不要擅自调整用药:

擅自减药或停药,均可导致患者的病情不稳,加重,或者复发,而患者的疾病复发次数越多,治疗起来就会越困难。因此,遵从医嘱切莫自行调整,是治疗的关键。

2、向医生说清楚想调整用药的主要原因:

副作用与疗效,是常见的需要调整用药的原因,因此,在与医生再次沟通时,需要说清楚此次患者需要调整用药,主要是因为哪种原因,是副作用太大觉得难以承受,还是副作用尚可但病情一直未有好转即治疗效果不佳,方便医生判断。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通常持续数月,有的甚至数年,这期间,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变化,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用药。

如,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医生便考虑可以尝试逐渐停药,又或者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联合其他药物一起治疗。

因此,医生往往会与患者家属约定复诊的时间,要求定期汇报疾病变化情况,方便医生及时了解并作出判断。

科普园地|我吃药没效果,还该不该继续服药治疗?

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当中患者与家属不可避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出现焦虑担心等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需要做的便是,一旦觉得患者目前的治疗存在问题,不要只是紧张担忧,而是应该理清楚患者目前的情况,属于上述中的哪一种,然后带上患者的病历和正在吃的药,去找精神专业的医生看看,向医生讲清楚患者目前的情况,寻求专业的帮助。

这些需要家属的配合,所以我们常说,精神病人的家属是非常伟大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之路离不开家属的支持与陪伴。作为患者的支柱,家属需要更加冷静、理智,在患者病情有变的时候,及时发现并正确应对。


关注更多精神心理问题,请关注好心情互联网医院公众号,2万名精神科、心理科专家为您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