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高等教育培養的精明利己主義者?

青春隧月


首先我覺得精明的利己主義到高等教育這個時刻已經是大勢所致。精明的利己主義絕對不是這個時期而形成的,只是在這個階段,被尊重,被肯定的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保護意識的多重因素下,讓我們更加註意到利己主義導致的情感缺失,以及在人群中的孤獨感,讓我們更渴望真摯而純粹的友情,親情,愛情~

利己主義在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呢?我覺得應該是小時候由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人愛的包圍下開始萌芽的。父母親人將最好的愛給了我們,讓我們學會接受和享受別人的給予,但卻沒教會我們感恩回饋和付出愛。父母為我們包辦一切,遮風擋雨,表面上是遮擋了一些風雨,實際上也剝奪了歷練成長的機會,以及承受風雨的的能力。慢慢的我們也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越來越自我。卻越來越不快樂。幾乎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快樂,越自私越自卑,越自我越孤獨。人在越大我的時候越快樂,越小我的時候越痛苦。可是我們的教育和環境導致我們往快樂的反方向走了。只是那個時候利益牽扯比較少,被愛的需要沒那麼強烈。而成年以後,自我利益,自我價值的需要越來越凸現,而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已經基本上形成思維定勢了,不容易改變。

中國人的智慧博大精深,古人總結了捨得文化,其實細細想來,捨得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大智慧。因為先有舍,然後方有得。就像農民要先種種子,而且要順應自然,種最好的種子,然後付出汗水,細心呵護,這其實就是舍。然後到了收穫的季節,迎來豐收這就是得。父母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這是舍,然後孩子明白了父母的言傳身教,並且把這份愛回饋給父母,知道了孝順,明白了做人做事,這便是得。最後我們會發現,要想利己先要利他,利他就是利己。真心利他是舍,因為自己的真誠利他,感得別人的幫助,這邊是得。因為有種子,所以才會有果實。千萬不要本末倒置。有智慧的父母,應該保護好孩子單純,並且讓孩子明理利他,能感受別人的需要,滿足別人的需要,還能引領別人的嚮往。這樣的人,處處都有貴人,時時能知足常樂。自然不會受後來所謂的利己主義的危害。


凡覺


這裡常用的說法應該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關於這個說法,一般認為是來自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的一段話:“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

錢教授說這句話,據說是因為一個學生用盡心思要報考他的研究生,最後有了更好的選擇,就把錢教授撂一邊了。錢教授因此發了以上感慨。

其實,自古就有關於人才分四種的說法:有德有才,有德無才,有才無德,有德無才。其中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就是有才無德的人。這種人最容易出現,危害性也最大。普通人只是自私自利,而這種人還會把自私自利玩到極致,甚至讓人心驚。

我本人在高校工作,這樣的精緻利己主義者見得太多,雖然,利己主義並不是源於高等教育,但現在這種思想已經侵蝕了高等教育領域。。論其成因,我認為最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社會價值取向的扭曲,一味以個人成功為導向,使得人們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學校在人才培養的時候,往往唯分數唯成績,而德育缺失或者薄弱;二是社會道德監管和懲處的力度太小,失德的代價太小成本太低,造成劣幣驅逐良幣,使得利己主義大行其道。

除了加強德育以外,如果能夠對這種人予以嚴懲,情況肯定能得到好轉。比如說前段時間我們學校有個學生會幹部,跟錢教授的那個學生一樣,他通過提前聯繫學校的老師,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得了保研資格,轉身又去聯繫外校導師,最後外推,造成原導師當年研究生掛了空檔。不過,他的行為已經惹了眾怒,學校取消了他保研資格,撤銷了他學生會職務,取消一切獎學金。這樣的人,真的要讓他們作繭自縛自掘墳墓才夠解氣,才更有警示意義。


高校人才真經


首先這個鍋不能甩給“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也背不起這個鍋!

精明的利己主義者,不是在大學4年培養出來的,而是打孃胎就已經在培養,看看現在盛行的五花八門的“胎教”便可見一斑,此時的“精明的利己主義者”只是一箇中性詞,每個父母都希望將來出生的寶寶聰敏健康,無可厚非。

精明的利己主義者,不是在大學4年培養出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在培養,看看現在盛行的娛樂至死、一夜暴富、不擇手段做網紅等,此處的“精明的利己主義者”便是一個貶義詞,人們拋開一切倫理道德,以暴富為方向;人們摒棄一切因果報應,以逐利為目的。好在有一部分人還在堅守這個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操守,用一點光明照耀著這個日漸昏暗的世界,直到這群人越來越多,這束光越來越亮。

所以,“精明的利己主義者”是時代和文化造成,而非高等教育。


培根教育唐啟剛


我們國家的教育必須改革!


安靜149359526


首先教育沒有錯,其次要看自己怎麼學習與認知了,大學生現在缺少的不是知識,是缺乏信仰,缺乏夢想,需要更多的文化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