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親王府的總管太監高無庸在雍正登基以後去了哪裡?

宋安之


“四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是一世陰鷙梟雄之主……”這是鄔思道臨走之前對於雍正的評價。當然這句話出現在小說中並不在電視劇中。常言道“與君子交,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雖然電視劇中並沒有具體交代高無庸去處,但是從他的言語和十三爺的表現來看,高無庸應該是沒戲。

高無庸作為雍親王府的管家,可以說知曉雍登基前幾乎所有的秘密,甚至毒死坎兒都是其親手傑作。鄔思道臨走前說的很通透“雍親王府,粘杆處專門替四爺辦理秘密差事的心腹怕就是要……”雖然老十三嘴上說四哥不會鳥盡弓藏的,但總是覺得那麼沒有底氣,電視劇鄔思道臨走前的那幾聲烏鴉叫,正畫龍點睛一般,為這些“幕後玩家”送行。“是與不是,明日就能得到印證”,或許那幾聲烏鴉叫就是“一主功成,數奴葬身。”


雍正登基以後,用來用去也就只有十三爺,李衛,田文鏡,年羹堯。鄔思道建議十三爺拼死退掉鐵帽子王,收斂鋒芒。十三爺這位俠王開始還不信,為什麼後邊的劇情中,十三爺就變了,變得不再是“拼命十三郎”,變得不再敢言直諫。不難猜測必定是鄔思道的話得到了印證。小說中這一章的描寫更加直接,以“鳥盡弓藏”為題。而且有一段比較搞笑的片段,鄔思道說新皇胤禎豺聲狼頓的時候,十三爺還質疑說,你原來不是說四哥龍身虎軀嗎。鄔思道接著回答“那不過是為了激勵他奪嫡的信心,開玩玩笑的”不知道雍正聽到這話的心裡陰影。


所以縱觀《雍正王朝》高無庸當初不留情面毒死坎兒,似乎命運也在告訴著他,坎兒的現在,就是他的將來。


紅雨說歷史


雍親王府的總管太監高無庸在雍正登基後似乎沒有什麼記載,因而有觀點認為他有可能被殺人滅口了。

事實上很可能是二月河和編劇導演疏忽了後續的描寫,殺人滅口應該是過度解讀。

高無庸在歷史上沒有記載,歷史上有記載的雍親王潛邸出身的太監是蘇培盛——對,就是《甄嬛傳》、《如懿傳》、《宮鎖心玉》等影視作品中的角色蘇培盛——清宮檔案記載:蘇培盛原為雍正藩邸近侍,深得寵信,雍正元年正月十七日時任懋勤殿首領太監,雍正五年擢升為副總管太監,雍正八年開始直到雍正駕崩,官職都是總管太監,步步升遷,全始全終,並沒有出現鳥盡弓藏的現象。

如果把蘇培盛理解為高無庸的原型,那麼高無庸自然也沒有被殺人滅口。

其實道理很簡單:貴為帝王,也需要辦秘密差使的人,與其將忠心耿耿的老班底鳥盡弓藏大換血再培植新人,還是不妨繼續使用。

“願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四爺,還怕這些家奴將秘密透露給報館、議會嗎?——再說不是也沒有不是。亂說就是毀謗,亂動就是謀逆,你知道再多的所謂秘密還不是隻能爛再肚子裡。

高無庸蘇培盛們自然也完全明白,永遠不會去觸碰這個底線——他們和年羹堯隆科多這樣有自己勢力的人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談古論金


有人說,高無庸是被害死了。因為他知道的事情太多。乍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這大概是受了劇中鄔先生臨走前說的那句話的影響。但仔細琢磨,恐怕不會的。

因為無論他知道多少事,與他是否有用相關聯。因為:一,他是大管家,知道的事的確多,可也是最信任的人啊!如果因為知道事情多而被殺,那十三爺算什麼?二,這個人一般都是從小就在府裡,深受信任,一登基就被殺,誰還跟皇帝幹?三,皇帝並非傻到隨意殺人的地步,這時候籠絡人心是第一要務,如不是太對立絕不會痛下殺手,何況又到了分利的時候。四,新主登基,最缺的是人手,恐怕這時候讓高無庸接管內務府倒是合適。只是以後的劇情與內務府沒什麼聯繫,也就不顯示他了。

我們從實際出發,即使是鄔先生,也沒有痛下殺手。在殺他與讓他閉嘴之間進行選擇,殺人是最後一步。因此當鄔先生提出半隱後,皇帝欣然應允的原因就在這。鄔先生等於主動找了個地方接受監視居住。皇帝自然放心。

出了那麼多主意的人都沒殺,高無庸這樣一個貼心人怎能殺了?講不通嘛……

觀眾會說高福不是被害死了嗎?是的,高福犯了最大的唯一的錯誤就是裡通外人,是不可磨滅的內奸,不殺他又怎辦?可老高不是內奸,是貼心人!

真當皇帝不識人啊?


紀錄片老饕


從鄔思道走之前的那句對十三爺說的話:“你可以看看,府裡辦私下裡那些事的人是否被滅口。”顯然這就是說,府裡那些為胤禛做暗地裡的事的人,在胤禛繼位當皇帝之後就會被滅口,因為皇帝的道是光明正大之道!

而胤禛府裡的事,諸多暗地裡的事都是高無庸在掌管,顯然這個人在胤禛當了皇帝之後是不可能活著的,否則對胤禛就是一個威脅就是一個汙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