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亲王府的总管太监高无庸在雍正登基以后去了哪里?

宋安之


“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这是邬思道临走之前对于雍正的评价。当然这句话出现在小说中并不在电视剧中。常言道“与君子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虽然电视剧中并没有具体交代高无庸去处,但是从他的言语和十三爷的表现来看,高无庸应该是没戏。

高无庸作为雍亲王府的管家,可以说知晓雍登基前几乎所有的秘密,甚至毒死坎儿都是其亲手杰作。邬思道临走前说的很通透“雍亲王府,粘杆处专门替四爷办理秘密差事的心腹怕就是要……”虽然老十三嘴上说四哥不会鸟尽弓藏的,但总是觉得那么没有底气,电视剧邬思道临走前的那几声乌鸦叫,正画龙点睛一般,为这些“幕后玩家”送行。“是与不是,明日就能得到印证”,或许那几声乌鸦叫就是“一主功成,数奴葬身。”


雍正登基以后,用来用去也就只有十三爷,李卫,田文镜,年羹尧。邬思道建议十三爷拼死退掉铁帽子王,收敛锋芒。十三爷这位侠王开始还不信,为什么后边的剧情中,十三爷就变了,变得不再是“拼命十三郎”,变得不再敢言直谏。不难猜测必定是邬思道的话得到了印证。小说中这一章的描写更加直接,以“鸟尽弓藏”为题。而且有一段比较搞笑的片段,邬思道说新皇胤祯豺声狼顿的时候,十三爷还质疑说,你原来不是说四哥龙身虎躯吗。邬思道接着回答“那不过是为了激励他夺嫡的信心,开玩玩笑的”不知道雍正听到这话的心里阴影。


所以纵观《雍正王朝》高无庸当初不留情面毒死坎儿,似乎命运也在告诉着他,坎儿的现在,就是他的将来。


红雨说历史


雍亲王府的总管太监高无庸在雍正登基后似乎没有什么记载,因而有观点认为他有可能被杀人灭口了。

事实上很可能是二月河和编剧导演疏忽了后续的描写,杀人灭口应该是过度解读。

高无庸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历史上有记载的雍亲王潜邸出身的太监是苏培盛——对,就是《甄嬛传》、《如懿传》、《宫锁心玉》等影视作品中的角色苏培盛——清宫档案记载:苏培盛原为雍正藩邸近侍,深得宠信,雍正元年正月十七日时任懋勤殿首领太监,雍正五年擢升为副总管太监,雍正八年开始直到雍正驾崩,官职都是总管太监,步步升迁,全始全终,并没有出现鸟尽弓藏的现象。

如果把苏培盛理解为高无庸的原型,那么高无庸自然也没有被杀人灭口。

其实道理很简单:贵为帝王,也需要办秘密差使的人,与其将忠心耿耿的老班底鸟尽弓藏大换血再培植新人,还是不妨继续使用。

“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四爷,还怕这些家奴将秘密透露给报馆、议会吗?——再说不是也没有不是。乱说就是毁谤,乱动就是谋逆,你知道再多的所谓秘密还不是只能烂再肚子里。

高无庸苏培盛们自然也完全明白,永远不会去触碰这个底线——他们和年羹尧隆科多这样有自己势力的人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谈古论金


有人说,高无庸是被害死了。因为他知道的事情太多。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这大概是受了剧中邬先生临走前说的那句话的影响。但仔细琢磨,恐怕不会的。

因为无论他知道多少事,与他是否有用相关联。因为:一,他是大管家,知道的事的确多,可也是最信任的人啊!如果因为知道事情多而被杀,那十三爷算什么?二,这个人一般都是从小就在府里,深受信任,一登基就被杀,谁还跟皇帝干?三,皇帝并非傻到随意杀人的地步,这时候笼络人心是第一要务,如不是太对立绝不会痛下杀手,何况又到了分利的时候。四,新主登基,最缺的是人手,恐怕这时候让高无庸接管内务府倒是合适。只是以后的剧情与内务府没什么联系,也就不显示他了。

我们从实际出发,即使是邬先生,也没有痛下杀手。在杀他与让他闭嘴之间进行选择,杀人是最后一步。因此当邬先生提出半隐后,皇帝欣然应允的原因就在这。邬先生等于主动找了个地方接受监视居住。皇帝自然放心。

出了那么多主意的人都没杀,高无庸这样一个贴心人怎能杀了?讲不通嘛……

观众会说高福不是被害死了吗?是的,高福犯了最大的唯一的错误就是里通外人,是不可磨灭的内奸,不杀他又怎办?可老高不是内奸,是贴心人!

真当皇帝不识人啊?


纪录片老饕


从邬思道走之前的那句对十三爷说的话:“你可以看看,府里办私下里那些事的人是否被灭口。”显然这就是说,府里那些为胤禛做暗地里的事的人,在胤禛继位当皇帝之后就会被灭口,因为皇帝的道是光明正大之道!

而胤禛府里的事,诸多暗地里的事都是高无庸在掌管,显然这个人在胤禛当了皇帝之后是不可能活着的,否则对胤禛就是一个威胁就是一个污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