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錢幣是瘦金體?哪些是御書錢?哪些是毀佛鑄錢?

玉萱81070826


北宋錢幣的品種版別繁多,錢文書法藝術空前發展,其原因首先是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為其做了歷史鋪墊,其次是北宋特定的歷史環境造就了其錢文書法藝術的輝煌,出現了御書錢,同時還開創了以各種不同書體做錢文的先河,其中尤以趙佶御書瘦金體“崇寧通寶”等大字版別最具特色,獨樹一幟。\r

貨幣伴隨著文明的誕生而出現,它不僅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而且也與社會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就我國文化範疇的漢字書法而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最初甲骨文的簡單記事發展到具有觀賞價值的書法藝術,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而作為物物交易媒介物的古錢幣,則是我國書法演變的實物見證。當我們細細品味這部鑄金史書,那於方寸之地書寫的錢文時,從中可以領略我國書法藝術的源流以及古人在以文字服從於貨幣的實用需要中所追尋的美學觀和藝術格局。\r

縱觀我國曆代錢幣書法,最北宋。這一時期年號錢開始盛行,鑄幣數量巨大,品種版別繁多,書體不僅限於篆、隸,而且還有行、草、楷書,不少錢文為名家所書,更有的是出自皇帝的御筆。因此,北宋的貨幣文字空前活躍,堪稱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是中國貨幣史上的書法藝術大展示,充分體現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一、北宋錢幣書法藝術高度發展的原因\r

北宋錢幣書法藝術之所以獲得高度發展絕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特定的歷史環境。尋根探源,廣而化之地看,我們不妨將目光追溯至唐代。\r

首先,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為宋代錢文走向書法藝術的高峰做了歷史鋪墊。\r

1、唐代改變了過去以重量為名稱的錢文結構,如秦之“半兩”,漢之“五銖”,且錢文皆用篆體書寫。唐初,高祖李淵在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始廢隋五銖,開鑄新錢,更名為“開元通寶”。“開元”二字乃開新朝之元,“通寶”意為通行之寶貨,如《通典·食貨》所言“錢者寶”也。“開元通寶”之錢文命給事中兼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其書寫的隸書錢文佈局嚴整,筆而內剛,質樸端莊,開一代嶄新的書風,後人稱之謂八分書(圖一)。是為錢文用隸書之開端,亦是史書對錢文書寫者姓名的第一次記載。自此以後,歷朝歷代鑄幣不再以重量為名稱,而改名為通寶、元寶、重寶和泉寶等。這種吉語加寶文結構的“開元通寶”在重量、尺寸、形制、成色等方面均有嚴格的規定,它標誌著中國古代幣制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初唐已開始出現了正式的年號錢。有唐一代乃至五代十國雖然是以“開元通寶”為主要貨幣,但間或亦出現過於“通寶”、“元寶”等寶文之前冠以皇帝年號的錢幣。如高宗於乾封元年(666年)鑄行一種以一當開元錢十的“乾封泉寶”大錢,該錢雖行用一年即廢,但它畢竟是首枚正式的年號錢。此後,還有肅宗於乾元年間鑄的“乾元重寶”大錢,代宗於大曆年間鑄的“大曆通寶”等,至於五代十國期間所鑄的年號錢,更是屢見不鮮。\r

唐代年號錢的相繼出現,為北宋年號錢的盛行打下了牢固根基。

3、唐朝是我國書法家輩出的時代,書寫“開元通寶”隸書錢文的歐陽詢即是唐初的四大著名書法家之一,世人稱其字為“於平穩之中見險勁”。後有被稱之為“顛張狂素”的草書大師張旭與懷素,更有被譽為“顏筋柳骨”,創一代楷書風範的書法大家顏真卿、柳公權,還有專攻篆書,曾以“斯翁之後,直至小生”自詡的小篆名家李冰陽等。這些書法名家之佳品給北宋多種錢文的書寫以新的啟迪與借鑑。

其二,北宋特定的歷史環境,造就了錢文書法藝術的輝煌。

宋朝開國之初,宋太祖於建隆元年(960年)鑄行了北宋的第一種錢幣———“宋元通寶”,然非年號錢。太宗即位,於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始鑄“太平通寶”,是為北宋年號錢之始,其後又於淳化、至道年間改鑄“淳化元寶”和“至道元寶”兩種年號錢。隨之,北宋歷代皇帝皆以年號鑄錢,幾乎每改一次年號即鑄一次新錢,遂成定製,由是年號錢開始盛行。北宋歷經九帝,改元35次,共鑄行了27種年號錢,3種國號錢,僅仁宗一朝改元即達9次之多,徽宗在位25年間改元6次,其鑄幣品類版別極為繁多複雜,凡此種種,皆為錢文書寫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又加之北宋自太宗以來極力推崇“文治”,大興士文翰墨之風,這種風尚被其子孫奉為“祖宗成規”而世代傳承。尤為重要的是,北宋的歷代皇帝不僅是錢文書法藝術的極力倡導者,而且有的還是錢文書法的親筆揮寫者。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因之亦為士大夫、文人風靡而景從。此外,北宋尚意多變的書體,在雅俗間廣泛通用,無論陶瓷、繪畫以及工藝品製造等,用不同書體裝飾,能呈現別開生面、各有千秋的藝術效果,這種效果在錢文書法上亦充分地反映出來。

綜上可知,北宋重文的時代氛圍為書法藝術的高度發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活動空間,而書法藝術的繁榮又為宋代的錢幣添彩增輝。

二、北宋錢文書法藝術賞析\r

北宋初年,太宗趙炅性好書法,受當時名家王著指點,習練多年,漸入佳境,人稱其字“真造八法,草入三味,行書無對,飛白入神”。從其御書楷、行、草三體錢文的“淳化元寶”,可以看出太宗書法的質樸灑脫、筆力生動之風格(圖二)。該錢是我國曆史上首次出現的“御書錢”,同時也開創了以草、行書體做錢文的先河。

北宋繼承了南唐開創的“對錢”,並將其發揚光大。自北宋中期的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至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對錢”盛行了近160年之久。所謂“對錢”即“對子錢”,其一枚多為篆書錢文,與另一枚同徑、同重、同形、同字的草、行、真、隸異體錢文均可配成一對,其錢文書法多變,剛柔相濟,欹正相間,珠聯璧合,形成若干精細版別,觀之令人賞心悅目。\r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元豐通寶”與“元祐通寶”行、篆折二“對錢”,觀其筆勢豪放雄健,流暢勁美,相傳書法出自蘇東坡與司馬光之手,唯苦乏佐證,然印證,如出一轍,恐非虛言。此錢文使人得以一覽北宋文人學士以及士大夫的書法風采。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所鑄之“皇宋通寶”國號錢,是一種特殊篆字版別,錢文稱“九疊篆”(圖四)。按九疊篆文多用於官方印璽、腰牌和交鈔之上,而用於錢文之上者極為罕見。其筆畫摺疊堆砌,均勻對稱,“九疊者”蓋形容其筆畫摺疊之多也。該錢精美絕倫,名貴異常,可謂中國傳統“對稱”審美觀念在錢體上的突出體現。三、趙佶與瘦金體“崇寧通寶”等大字版別\r

在北宋錢幣中,最令人神往的莫過於宋徽宗趙佶用瘦金體書寫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的大字版別,其字形瘦硬,瀟灑自如,看文物春秋2006年第4期研究與探索圖八趙佶《穠芳詩》帖上去鐵劃銀鉤,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r

趙佶為神宗第十一子,哲宗之異母弟,生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卒於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在位25年(1100~1125年)。眾所周知,北宋政權是在欽宗趙恆手中喪業,然國運之衰敗則始於其父徽宗趙佶之手。趙佶與前代的亡國之君不同,如果說桀、紂亡於荒淫殘暴,桓、靈亡於貪婪庸碌,劉禪、晉惠亡於痴愚呆憨,那麼徽宗則是繼南唐李煜之後又一個才子亡國的典型。誠如宋代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所言,趙佶登基前所事者“獨筆硯丹青,圖史射御而已”,其所結交者也都是“喜作文詞,妙圖畫”的王公大臣、文人墨客。他深通百藝,尤其在書畫方面顯露出卓越的天賦,由於嗜好不凡,登基後自然有條件發展於斯道。

他設置書畫院,大興書學畫學,並將御府所藏書畫、金石器物編纂成《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和《宣和博古圖》。他畢生勤於書畫,且精於鑑別,尤其是在書法上獨創的瘦金體錢文,其藝術悟性之高,風格之迥異,在錢幣書法中是罕見的。如“崇寧通寶”折十二大錢(圖五),其大字版別不同於一般,趙佶書此錢文時年僅22歲,少年天子,風華正茂,筆勢勁逸,意度天成,被世人譽為“宋代第一泉”,與王莽布幣中的懸針篆書被後人並稱為古泉書法藝術中的“二聖”。另一版別的“大觀通寶”(圖六)亦非尋常,乃細字、廣穿的瘦金書體,形制精美,書法不遜於前者。

總之,二品氣度非凡,形成一種在紙上無法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現代著名錢幣學家彭信威贊其錢文曰:“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趙佶的瘦金體,因為其他錢文書法雖好,風格卻和常人相近,而瘦金體卻有與眾不同的風格,特別引人目。”古泉家張可中感言“:徽宗錢幣,範各一體,體各一態,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女織錦,文彩斑斕,若崇寧、大觀……莫不骨秀格清,令人意遠。吾人蒐羅此泉數百種,陳覽於綠窗綺幾之間,無異展開一部瘦金字帖也。”

關於瘦金體書法之神髓風韻,絕非對其錢文幾句譽美之詞所能詮釋清楚的,故筆者欲輔之以趙佶瘦金書帖展開探討。究其瘦金體構架與筆法的來路,如《鐵圍山叢談》所言,趙佶先“作黃庭堅書體,後自成一法”。從其結構體勢觀之,上半部緊湊,重聚散,右下部多開張,總體為抑上揚下,體態寬鬆,神采飛揚。如此構架則取法於黃山谷書體的疏朗開張,然無其波曲的運筆狀態。徽宗信奉“書貴瘦硬方通神”的書法古訓,因之其運筆又遠法於唐初的薛稷、薛曜兄弟,而薛氏均師其舅、著名書法家褚遂良。\r

特別是趙佶的點畫用筆從薛曜書中獲取了創新的靈感,此從薛曜《夏日遊石淙詩》帖即可印證(圖七)。清盧文輯《抱經堂文集》評其書曰:“曜書如瘦藤,其頓折處如腫結,在書家又別一體。”此筆法當是趙佶“瘦金體”之由來。

薛書雖瘦硬挺拔,然缺乏曲婉的運動筆勢,看上去顯得僵直刻板,而趙佶的高明過人之處則在於他深知其短,又善於變其短為己之長,將薛氏筆調清瘦恣縱的特徵加以融會貫通。\r

以趙佶瘦金體典型作品《芳詩》帖為例(圖八),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其是以行書的筆意來作楷書的,將薛氏僵硬的“鶴膝”狀點畫起止,轉折形態置於貫氣而富於提、接、頓、挫的節奏變化之中,使之動作化。

由於他是以行書筆法來處理其運筆,所以令人感到是順乎自然而又富有節奏韻律的美感。瘦金體筆劃細勁尖峭,橫豎起筆如利刃切入,尾鉤銳利,撇捺的末端呈竹葉形,此係趙佶汲取畫壇前輩的筆法並揉入工筆院體畫的鉤線工夫所致。故觀賞瘦金書體,清健挺拔似修竹,婀娜委婉如幽蘭,而其行書筆意更增其“風勢”。清陳邦彥跋其《芳詩》帖曰:“行間如幽蘭茂竹,冷冷作風雨聲。”《書史會要》評其新創楷書瘦瘦金體曰:“他的藝術成就是天才的創造,不是模仿的陳跡。”由此可見,趙佶本是搞藝術之材,其心智、靈性在文化藝術領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極致的發揮,然而作為天子的趙佶則是怠於國政、信任奸佞、極盡享樂揮霍之能事的亡國昏君。其亡國之鑑非本文論及範圍,但筆者認為,他在書畫、金石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推動北宋文化藝術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應該被抹煞的。


冷顏旁觀


瘦金體,是北宋宋徽宗獨創的書發體,因其自成一派,對書法功力要求甚高,後世難見追其項背者。因此應用到錢文中的瘦金體只有徽宗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尤其是大觀通寶,更是其巔峰之作成為絕響。至於御書錢那就太多了,因為縱觀兩宋時期皇帝的文學修養普遍高於其他朝代,所以皇帝也願意在錢文上留下自己的真跡,再加上北宋皇帝動不動就喜歡換個年號,所以御書錢的種類很多比如至道元寶,明道元寶,宋元通寶,當然瘦金體也是御書錢。

至於毀佛鑄錢就只有周元通寶了,但是民間傳說,年羹堯為康熙賀壽,融西藏喇嘛廟的金佛鑄造康熙羅漢錢,未見正史記載僅為傳說而已。


老八128


崇寧通寶 大觀通寶 宣和通寶


A北京古玩鑑賞拍賣


徽宗錢大觀 崇寧 等是瘦金,大定是仿瘦金。周元 羅漢康熙 淳化有佛錢


零陵上將邢道榮將軍


不喜歡銅幣,喜歡大清銀幣光緒元寶,漂亮,真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