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性堯:為何曹操的文學成就,歷代帝王無人能及?


金性堯:為何曹操的文學成就,歷代帝王無人能及?


曹操樂府詩

文=金性堯


如果把曹操看作一個皇帝,又從文學的成就上來看,那麼,在歷代帝王中,沒有一個比得上他的。除了作詩,他還懂方藥,愛音樂,會寫草書,下圍棋,真說得上多才多藝,難怪他要以周公自居了。曹丕、曹植等的文才,自與曹操的薰陶和遺傳有關,但曹操的父親,卻沒有什麼學問。曹操本人,年輕時遊蕩放縱,中年後南征北戰,一直過著緊張的生活,而文學上卻有此成就,可見他確有天才。他的“東臨碣石”,可以說是山水詩的濫觴,王夫之所謂“未有海語,自有海情”(《船山古詩評選》)。他的散文如《祀故太尉橋玄文》,也是以詩人之筆來寫的。

他的詩,流傳下來的都是樂府歌辭,其中有的是模擬之作,有的卻於悲涼中見性情。就當時文人寫的樂府詩來說,卻是寫得最多的。這裡先舉《短歌行》第一首為例: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四言詩本不易作,到了東漢,可以欣賞的作品已經不多了,曹操這一首,還是有其自己的面目,如吳喬《圍爐詩話》卷二所說:“作四字詩多受束於《三百篇》句法,不受束者唯曹孟德耳。”短歌之短,指歌聲的長短,曹丕《燕歌行》所謂“短歌微吟不能長”。

這首詩具體的寫作年代不詳,當為急於建功立業、廣求人才、設筵待客時所作。寫時一面飲酒,一面聽歌,一面構思,所以前人也說他前後不連貫。

金性堯:為何曹操的文學成就,歷代帝王無人能及?

人生幾何之感,原是人之常情,下面接以去日苦多,警意便深了一層。正因去日苦多,來日苦少,更要緊握現在,以下一段文字皆從此出。吳兢《樂府古題要解》說此詩與晉陸機的“‘置酒高堂,悲歌臨觴’,皆言當及時為樂”,張玉谷《古詩賞析》批評他“何其掉以輕心”,是對的。這開頭四句,實是虛冒,作者的“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步出夏門行》四解),下急承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同一命意。一反一覆,詩境才顯得轉折而深厚。我們看看《短歌行》的第二首,他就唸念不忘於西伯、齊桓、晉文,即不難明白。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一就說“則終篇皆挾天子令諸侯、三分天下之意”。

“青青”兩句,借用《詩經·鄭風·子衿》原文,以此表達自己對才士的思慕,心欲得而沉吟,申足“慨當”兩句。“呦呦”四句,也是借用《詩經·小雅·鹿鳴》原文,意為鹿得蘋,便呦呦然相鳴呼,誠懇發乎內心,有如歡宴賓客,鼓瑟吹笙,也是出於誠心,仍是藉此表白愛才之意。引《子衿》是說求之不得,因而沉吟;引《鹿鳴》是說求之既得,奏樂助興。“月明”四句,卻又宕開,仍用反覆手法。烏鵲比喻賢士,“繞樹”兩句感慨他們猶是漂泊之身。最後四句,則是希望他們歸附自己。一番心事,全盤托出。自比周公,實已把漢獻帝看成孺子。嚴羽《滄浪詩話·詩評》還舉劉楨《贈五官中郎將》、王粲《從軍詩》,一稱曹操為“元后”,一稱曹操為“聖君”,當時漢帝尚存,“而二子之言如此”,正如荀彧[1.荀彧: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被稱為“王佐之才”]比曹操為漢高祖、光武帝一樣。

金性堯:為何曹操的文學成就,歷代帝王無人能及?

從曹操的一些詩文看,可以看到一個顯著特點,便是強烈的權欲感,他的《讓縣自明本志令》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以及“江湖未靜,不可讓位”這些話,同樣是權欲感的體現。許劭[2.許劭:東漢末年評論家]說他“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對後一句的平實一點的理解,也即在天下大亂的時代,他是最能發揮權欲的一個強力人物,古人之所謂霸才,大抵如此。陳恭尹的《鄴中》詩有兩句說得很有意思:“亂世奸雄空復爾,一家詞賦最憐君。”意思是,做一個亂世奸雄不過爾爾,若論文才還得推曹氏一門。

五言詩可以《苦寒行》為代表: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樑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題為“苦寒”,又值風雪,卻不從風雪寫起,而先寫太行的艱險,嚴冬而登此進退兩難,無寒可避之地,其寒之苦,便給讀者以想象餘地,而時世艱危也於此可見。第五句由風吹樹木聲而緊接北風。風聲已足興悲,忽又野獸當道,對我而蹲,何等可怕。野獸既多,自然人民稀少,即為下文“無宿棲”牽線。霏霏是雨雪紛飛貌,可見作者上山時已在下雪,卻偏放在後面說。

這時天更晚了,風雪撲面而來,詩人不禁延頸長嘆。從這句起,轉入詩人自己的思歸心情。這樣嚴寒的天氣,應當是縮頸的,詩人卻在“延頸”,僅此二字添得多少寒意。“思欲”句當指東歸故鄉譙郡,由於苦寒徘徊,一剎那或許有此念頭,實際卻不可能,因而只有仍然北上。可是這時人和馬都捱餓了。行軍腹飢,平時已難忍受,何況寒而又飢?只得挑著行囊去拾柴,鑿開冰塊取水來燒粥。末兩句仍隱以周公自居,因為《詩經·豳風·東山》,舊注以為是在稱頌周公東征,三年而歸的故事。

金性堯:為何曹操的文學成就,歷代帝王無人能及?

曹操此詩,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徵高幹(袁紹之甥)時,年五十六,也見其能與士卒同甘苦。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雲:“大約武帝詩沉鬱直樸,氣真而逐層頓斷,不一順平放,時時提筆換氣換勢,尋其意緒,無不明白;玩其筆勢之法,凝重屈蟠,誦之令人滿意。後唯杜公有之。可謂千古詩人第一之祖。”很能說明曹詩特點。又云:“《樂府》以此為文帝作,餘以結句斷之,知為武帝作。子桓溺豢樂之犬豕耳,無此志意矣。”亦言之成理。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在論及《垓下歌》與《大風歌》後說:“千載而下,唯曹公‘山不厭高’、‘老驥伏櫪’,司馬仲達‘天地開闢,日月重光’語差可嗣響。”胡應麟《詩藪》中也將兩詩並提。

司馬懿的原詩是:“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逢際會,奉辭遐方。將掃蕪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司馬懿的原籍為今河南溫縣,舞陽是他在曹魏時封邑。

此詩同樣表現出他的氣魄和權欲,在當時的四言詩中不失為傑作。曹操和司馬懿皆是死後追尊為帝,故因曹詩而附錄之。

✓本文選自金性堯《爐邊詩話》一書

推薦:金性堯《爐邊詩話》

[作者]金性堯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文史大家金性堯經典“說詩”力作

從先秦到晚清,妙筆縱橫兩千年

©內容簡介:這是文史大家金性堯寫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一部解讀古詩的集子,寫在冬天,室內有一隻取暖的爐子,故為此名。頗有於爐邊取暖不拘一格閒話之味。作品收錄數50餘篇作者談詩之作,從《詩經》一直談到清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金性堯以研究唐、宋詩見長,故能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也;故爾出版家鍾叔河評之為“別開生面”。金性堯論詩論人,皆能以理智與同情之態度進入古人的世界,文字平淡自然,洗盡浮躁與火氣,清涼自生。

©作者簡介:金性堯,筆名文載道,別號星屋,浙江定海(今屬舟山市)人。作家、文史學者、資深出版人。青年時代曾主編《魯迅風》《蕭蕭》《文史》等雜誌。上世紀七十年代後任職於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生筆耕不輟。文學作品有《星屋小文》《風土小記》《文鈔》等。

新華先鋒(ID:xhxfweixin)每日贈書,你來就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