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俄軍校:講述中國軍官的酸甜苦辣

解密俄羅斯戰鬥民族的軍事傳統、戰略思維和民族性格。

探討一流軍隊建設之道!

“軍中三劍客”將陸續刊發《我在伏龍芝學軍事》一書中的精彩章節,敬請關注與留言討論!

第二十三節:超負荷運轉也要堅持下去

留學俄軍校:講述中國軍官的酸甜苦辣


在國外留學,語言環境、教學方式需要適應,作息制度、生活習俗、自然條件等也需要適應,這同樣是一個痛苦、艱辛的過程。

1996 年出國留學時國內已實行一週 5 天工作制,每天 8點上課上班,中午有一兩個小時休息時間,許多人還有午睡習慣,下午 5 、6 點下課下班。可到了莫斯科,一切都變了。根據俄國防部的規定,學院每週實行 6 天工作制, 9 時上課,每天上 6 節課,每節 45 分鐘,但進入專業學習後經常是兩節課合併為一大節課(пара),直到 14 點才下課,吃午飯和休息時間僅為 1 個小時,15 點又要到教室自習,18 點以後才能離開教室。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很不適應這一作息制度,加上北京和莫斯科還有幾個小時的時差,一天下來感覺身心疲憊,一點精神也沒有。原以為忍受個把月就會適應,可結果非但沒有改觀,反而更加疲勞,全亂套了。每天上到中午 12 點至 14 點之間又餓又困,好不容易熬到下課又要急忙趕回公寓整點吃的,吃完午飯,去教室自習的時間也就差不多到了。到教室一干又是三四個小時,查閱資料,整理筆記,準備第二天功課。也想每星期偷懶幾天不去自習,可學院外訓系的值班軍官、領導和年級組長天天檢查學員在位情況,登記入冊,適時進行通報。

一向習慣不吃早飯的同學堅持不住了,有些同學好多年未犯的胃病、腰病和神經衰弱復發加重,身體弱一點的同學時常出虛汗,多數同學感到頭髮掉得厲害,體重下降明顯。到俄羅斯後的最初半年時間裡,凡是見過我們的熟人、朋友都會很關切地說,哦,是不是你們飲食不習慣、休息得不好,臉色怎麼這樣難看,可要注意勞逸結合啊!

對別人的善意提醒,我們通常是會意地笑一笑,點頭稱是。不用說,那笑容一定是苦笑,因為一般人無法瞭解我們軍事留學的艱辛,也無法理解我們軍事留學的苦衷。我們都是 30 多歲的人了,心裡怎會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呢。可不這樣沒日沒夜地學習,想方設法去適應學院的規矩、制度,又怎麼會學有所獲?又怎麼會有深刻的思考?暫且不說這些,僅憑教員在課堂上的冷眼和訓斥,外訓系領導、參謀軍官的點名通報,就足以讓任何有點自尊心的人知道該怎麼做。

不過,我們也很清楚,如此艱難、緊張、疲勞的學習在短時間內還行,咬咬牙就過去了,可要堅持 3 年時間,真有點擔心挺不過去。為了適應學院的作息制度,我們經常聚在一起想辦法、出主意,逐步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應對之策。開始時,我們採取兩人搭夥、輪流做午飯的方式,一人做飯時,另一人抓緊時間休息一會兒。後來,發現到公寓樓一層公共餐廳吃飯比較省事,可沒吃過幾天就覺得胃腸不舒服,又不怎麼對口味,加上就餐人挺多,排隊時間長,所以沒人堅持下去。最後,多數人採取了早上晚點起床、早飯多吃,中西結合,吃奶酪、黑麵包、香腸、黃油、煮雞蛋,利用課間 20 分鐘大休息到教學樓小賣部吃些點心、喝杯加糖紅茶等辦法,才算基本適應了這一作息制度。說“適應”也僅是指“差不多”“還對付得過去”。

老天好像有意跟我們過不去,非要全面考驗一下我們的意志和體力似的。 就在我們留學的最後一年期間,俄國防部決定以伏龍芝軍事學院為基礎,將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學院和沙波什尼科夫高級軍官“射擊”培訓班等單位合併為“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合成軍隊學院”。新組建後的學院分為四個轄區:原伏龍芝軍事學院為第一區,原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學院為第二區,原沙波什尼科夫高級軍官“射擊”培訓班(實為訓練基地,司令員為中將軍銜)為第三區,“納拉法明斯克”訓練基地為第四區。根據新學院的調整方案,合併後的留學生教學地點全部集中到原裝甲兵學院。該學院成立於 1932年,學院主樓是建於 18 世紀的女皇葉卡捷林娜宮。由於這一教學區位於莫斯科東部的列弗勒爾達瓦區,是以彼得大帝的軍事顧問德國人名字命名的,而我們依然居住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學院第一區,每天都在路上往返奔波 2 個多小時,從而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許多不便,好不容易養成的生活規律又亂了,一切從頭開始。

留學俄軍校:講述中國軍官的酸甜苦辣


沙波什尼科夫高級軍官“射擊”培訓班入口處

原本指望學院為我們解決往返兩地的交通工具問題,外訓系領導也曾多次答應保障學員出行安全。可此事一拖再拖,一會兒沒車,一會兒有車沒油,直到我們畢業也沒有得到解決。說實在的,學院從根本上就無力解決這一問題,且不說外訓系還有其他國家學員,就連繫主任、副主任、參謀和各教研室教員本身也都是自行前往。不過,他們好多人都有私車,倒也方便。苦就苦了沒有私車的教員和學員了,我們又何嘗不想享受現代工業文明的成果呢。據說,到歐美等國留學創業的中國人,許多人去了之後不到半年時間就能搞一輛便宜的二手車,幾年以後又能買輛新車。這對生活尚處於“計劃經濟”階段的中國軍事留學生來說,真有點像“天方夜譚”。“窮”的體驗是多方面的,出國 3 年沒車只是其中之一。按理說,教學地點的變化是因為俄方軍事院校體制編制調整造成的,理應負責解決有償留學的外國軍官出行問題,但事實上俄羅斯人根本不把解決交通工具問題當成一回事。

好在莫斯科的城市交通很便利,地鐵、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和出租車、私家車搭乘等應有盡有,四通八達。始建於 1935 年的莫斯科地鐵,與市區的佈局基本一致,由市中心向四周延伸,呈環狀和輻射狀。地鐵是莫斯科市內的主要交通工具,上百個車站,總長300多公里,每隔一兩分鐘就有一列通過,時速達到七八十公里。不少有車的俄軍軍官在冬天時也喜歡乘坐地鐵上下班,這樣比自己開車省事省時。此外,我們軍事留學生和俄羅斯軍人一樣可以免費乘坐市內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除出租車之外),僅需要在進入地鐵站檢票處或在公共汽車遇到查票時出示一下“軍官證”便可。

儘管如此,我們的學習生活比起學院改組之前原來還是要緊張、辛苦得多了。由於從公寓住地到新組建學院第二區沒有直達車,每天早出晚歸,路上倒車換車,單程需要 1 個小時左右。到達新的教學區後,換上軍裝就準備上課,通常連喘口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這裡的餐廳成了我們吃午飯的唯一去處,整天的食譜就是那麼幾樣,如空心粉、肉餅、燒雞腿、牛排、米飯、麵包、煮雞蛋、紅菜湯、沙拉等,沒有多大的選擇餘地。有些同學吃不慣俄式飯菜,有些同學覺得價格太貴,曾經試圖採取一些其他辦法,但緊張的學習生活使這些同學最後都被迫放棄了自己的想法,無可奈何地回到學院餐廳就餐。 俄羅斯不像國內,餐館、飯店遍地都是,特色風味小吃一條街,每個單位大院周邊總有幾個吃喝地方。我們上課的原馬利諾夫斯基裝甲兵學院附近,別說沒有一個餐館,就是有,我想也吃不起。在吃的方面,中國老百姓真幸福,物價便宜,找個工薪階層吃飯的地方很方便。據我們觀察和了解,俄羅斯人平日吃飯都很簡單,不像我們那樣大盤小碟的,好多俄軍教員、學員到學院餐廳吃午飯,一般都是要一兩個肉餅、一杯茶水或者喝杯小酒、吃幾片黑麵包和一小碟沙拉。據說俄羅斯經濟危機,俄軍軍官收入不高,捨不得吃,可能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還是人家在“吃”上沒有那麼多講究,把錢主要用於其他方面消費。令人不解的是,我們一天三頓飯頓頓不少,每頓吃得也不少,可沒過多長時間又會感到餓,也許每天體力腦力消耗太大的緣故。

留學俄軍校:講述中國軍官的酸甜苦辣


(未完待續)

郝智慧,祖籍內蒙古赤峰、出生於遼寧大連。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研究員,居住於北京海淀。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留學,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國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館工作。主要研究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世界智庫和俄羅斯軍隊等問題。

《我在伏龍芝學軍事》由現代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文經作者授權轉發自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