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記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如何理解?

一生繁花相伴


朱白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最後一句話“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己到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表面上看,這句話平淡無奇,不過是對眼前景象的現實描寫,實際上,這句話卻是全篇最耐人尋味之處,是隱藏作者思想和情緒最深的句子,是全篇思想的點睛之筆,是作者一路情緒發展變化的高潮。要理解這一點,得從作品的開頭說起,並緊緊抓住“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這一線索。

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是因為聽到了許多消息,引發了許多感受。但他聽到的消息,卻無法跟人評論。他心裡的感受,也沒法向人訴說,只能一個人靜靜地去消受。所以他出門散步,是沒有告訴妻子的,更沒有叫上她。他只有在對荷塘月色的欣賞和描繪里,將自己內心最隱秘的思想和情緒,隱隱約約、曲曲折折地表現出來。

作者先是描寫荷塘旁的小路,“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這裡,作者並沒有明說小路象徵什麼,但讀者讀到這兒,卻容易由小路的形狀、顏色和村質,聯想起一九二七年的中國。那時的中國,不正是走在一條曲折的,處處容易著火的黑色小路上嗎?作者說自己“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怕就是聽到了許多不好的消息,引發了許多感受。這些感受,又不能向人訴說,所以作者才一個人,趁夜色出來散步,獨自默默消受。這裡的“寂寞”二字,給全篇定下了孤獨、憂愁、煩悶的情緒基調,後來的所有情緒變化,都是在這一基調上展開的。

接下來,作者又說了一番獨處的妙處,但這妙處的立足點,也還是孤獨。所以說,與其說作者是在一個人受用那無邊的荷塘月色,不如說是在承受無邊的孤獨和愁悶。

緊接著,作者又描寫了荷塘的一系列景色,如鬼影一般的樹影,無精打彩的路燈,令人心煩的蟬聲蛙聲等,但這些描寫,無一不散發著孤獨和憂傷的氣息。只有那如美人出浴般的白花,才給荷塘和作者的情緒增添了一絲亮色。但由此引發的對江南採蓮美景的美好回憶,卻又很快回到了美景不再來的哀嘆中了。

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對蟬和青蛙們的態度。蟬是白天和裡夜都會出來煩人的,叫聲單調難聽。青蛙的叫聲則黑夜才有才響才熱鬧。作者在這裡提蟬和青蛙,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似乎是有所指吧?所以作者用一句“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不動聲色地劃清了與蟬和青蛙們的界限。

最後那句“輕輕的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則是用妻子的無思無慮,與自己的一路憂思作對比,是在無聲地告訴讀者,自己到頭來還是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滿腹的寂寞和憂傷,還是隻能一個人默默忍受。所謂大音稀聲,其實就是這種境界。這種含而不露,暗中對比的手法,更能凸顯作者的狐獨和憂思。

荷塘月色,淡淡的憂愁。月色荷塘,幽幽的哀傷。


甲辛


《荷塘月色》最後一句話: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在萬籟俱靜的夜裡,獨自溜出來,沿著荷塘踱步,心裡卻“頗不寧靜”,透過月色下滿塘的荷,他到底“惦著江南”。


這篇文章寫於一九二七年七月,此時白色恐怖籠罩,作者在清華教書,他既想投筆從戎、拿起武器抗爭,卻又礙於現實的壓力,不能做出這樣的選擇。所以,只好將內心的熱血、不滿、憎恨等情緒壓抑,苟且地安於一隅,可是內心終究是不能寧靜的,所以他惶惑、矛盾、糾結、抑鬱。可是這些情緒是不能對人言的,就連寫這篇文章也只能隱隱約約地傾訴: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



作者一路沿著荷塘溜圈,走的是一條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連白天都鮮有人來,朦朧的月色下就更顯得悽清孤冷,這便是作者心中的“孤獨”。


此刻,他“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感覺自己是一個“自由的人”,所以他讓自己的心境和思緒都短暫放飛,細細地品味“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


但是,“樹縫裡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最熱鬧的蟬聲與蛙聲卻與我無關,“我什麼也沒有”。短暫的歡愉和灑脫,便被這沒精打采的路燈和熱鬧的蟬鳴蛙叫驚醒,“路上只有我一個人”在孤獨地掙扎。


回到現實,他記起了梁元帝熱鬧的《採蓮賦》,也記起了《西洲曲》裡採蓮的悠閒,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作者所惦著的江南,“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因為現實的桎梏,他想爭鬥不得,他想放下一切超脫也不能得,所以他糾結了一路,卻驀然發現自己又回到了“門前”,是出發時的原點,心思千迴百轉,可是終究不能解脫。


妻兒同作者出門前一樣地歲月靜好,與作者心中的不寧靜和煩悶形成鮮明對比,更突出了作者內心的糾結、鬱悶。


四周“什麼聲息也沒有了”,作者卻還在獨自掙扎,心中的安寧終究不可得,孤獨煩悶終究不能解。


這樣的結尾正是作者心中無可奈何的寫照,也折射出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對黑暗的憎惡。



青蛙依諾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景緻的描寫,來表達朱自清內心深處的思鄉情懷。夾雜著淡淡的憂愁與喜悅之情

這篇散文朱自清寫於1927年的7月,那也是一個動盪的年代,從這篇散文中我們也看到了作者內心渴望遠離紛紛擾擾的塵世,希望找到心靈的自由。在文中他從白天煩惱與痛苦中投入美麗寧靜的荷塘月色中,享受荷塘採蓮的過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輕的夢”

好美的畫面,令人不自覺的有些神往。在皎潔的月光中,沉醉於撲面而來淡淡的荷花香味裡,讓疲憊不堪的心靈得到有效的緩解與釋放。

朱自清獨步荷塘,思緒自由馳騁,不受任何外在環境所影響。與天空暢談,回憶著當初家鄉採蓮的盛況,所有的煩惱都拋在了腦後。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在這裡,筆鋒一轉,立馬由理想回到了現實中,心中難免有一絲遺憾,我們也感覺到作者內心瀰漫著淡淡的憂愁,但朱自清的這種憂愁並不是來自於個人,而是那顆憂國憂民的心,我們在讀到他的作品時無不從中感受到那滿滿對生活的熱愛,對生靈的悲憫,對生命的珍愛!與當時的社會現象做著鬥爭,是來自內心的吶喊!


燕子的濤寶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與文章的第一句話“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正好起著前後呼應的作用,同時也暗示了作者經過對荷塘月色的一番賞玩,心情重新歸於平靜。

從文章中間部分的描述來看,作者或許有工作上的不自由或者思鄉思人的情感,這在很多成年人身上都有體現。經過一番獨處幽思,觸景感懷,鬱悶的心情得以稍解,直至回到家裡,看到熟睡的妻兒,才算徹底放下心來,要接受這現實中所有的安排了。成年人的無奈可見一斑。

作者將心情寄託於對景物的描寫中,用蟬鳴和蛙聲寓意著恬噪的社會,恬噪的人;通過對江南採蓮舊俗的懷想表達心中的嚮往和羨慕之情。但現實就是現實,始終都要面對的,如果能做到身處凡塵,而志趣高雅,確也算得上自在的人生。


月舞雲後


你心中已經驚濤駭浪,走過萬水千山。卻沒有人能略知一二,甚至沒有人願意去了解一二。一個人的心永遠是無人到達,他人只看到你的身體,你承擔的角色。

這就類似於現代男人需要在車裡呆一會兒才能回家一樣。人性的孤獨,永恆存在。

但是好在,還有睡熟了的“妻”,身體至少是不孤獨的。


不吃菠菜


我承認我的文化層次較低,僅僅初中畢業,但是我讀過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文章。我認為當時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的思想一定很深刻,但不一定會像後人解讀得這麼複雜,而且他老人家也未必寓意更多的政治色彩。我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完全是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的,只感覺到了文章的層次豐富,描寫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讀後有繞樑三日回味無窮的感覺,除此之外並沒有感受到其它的什麼。也許是我笨;也許是我文化的確低,感悟不了那麼多。


尊前談笑


整篇前面優美的文章中,作者的思緒由實到虛,忘記了現實,甚至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到了古時,到了江南。

然而,就在這時,“猛一抬頭”,瞬間回到了“什麼聲息也沒有”的現實。

那是一種怎樣的失落無奈而且百味雜陳的苦澀。

就是這種感覺吧!


天澤1967


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荷塘月色無疑是美的,但在這份美景的字裡行間,時斷時續的憂愁和感傷也如影隨形般可以感受到。從起頭的“這幾天心裡頗不平靜”,到中間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不齊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還有“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些語句都體現了先生儘管身處良辰美景,但到底還是無法排遣內心的愁緒。


木耳說


理解新冠肺炎病毒先


鷹擊長空4119


荷塘月色 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這句話表示作者從一開始的想象聯想回歸到現實。且最後一句話與第一段相照應。首尾呼應體現結構縝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