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名將章邯在劉邦攻入關中之後死守孤城,不願投降的原因是什麼?

吳文建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有意思額,小黑權且瞎侃一下了。



小黑先來分析題主為什麼這麼問,題主應該是因為章邯之前鉅鹿之戰後,投降項羽,但是高祖還定三秦的時候,又選擇死節。



小黑覺得是因為,當時章邯投降項羽是被逼造成的,鉅鹿失利後,章邯本想捲土重來的,而且勝敗乃兵家常事額,但是趙高及其政敵從中作梗,章邯只好投降,不然就是白起的下場了。項羽接納了他,也沒有因為殺叔之仇而為難他。先秦及兩漢時期的,士人都比較重節氣的,所以,高祖還定三秦的時候,章邯不願投降,一者因為章邯沒想到高祖動作這麼快,二者,他還是相信項羽會很快來支援的。三者,章邯也是重氣節的人,不可能隨便投降的。就像韓信為何死心塌地的跟著高祖,是因為高祖在他落魄的時候,給他封官進爵,韓信不忍背叛。



小黑侃大山


章邯的確是一代名將,他出道時,腐敗的大秦王朝已笈笈可危,陳勝、吳廣的起義已經讓秦政府左支右絀,難以支撐。在這個危急關頭,章邯橫空出世,率一支由囚犯為主體的軍隊,開始了神奇之旅,先是打敗了進軍咸陽的義軍,隨後又打敗了吳廣的主力義軍,最終逼使陳勝的最終兵敗被殺。


而革命的後繼者項梁、項羽、劉邦等也遭到了章邯的極力打壓。蓋世英雄項梁更是脆死於章邯的屠刀之下。可以說章邯憑一己之力挽救了秦朝,讓其得己苛延殘喘下一去。


再後來,奪掌實權的楚懷王派劉邦、宋義兵分兩路進軍咸陽。途中,作為副帥的項羽刀劈停軍不前的宋義,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軍隊領導權。隨後,項羽率軍向鉅鹿進軍,而秦軍守鉅鹿的主帥正是章邯,項羽依靠"破釜沉舟"的策略,和"各個擊破"的戰術,先切斷秦軍的糧道,然後把章邯的秦軍主力圍困在鉅鹿孤城。最後才和章邯進行大決戰,結果大敗秦軍。


失利後的章邯希望得秦政府的支持和幫助,結果朝中的"當家人"趙高卻想把他當成"替罪羊",眼看政府已腐敗到無法挽回了,章邯在何去何從中,最終選擇了歸順項羽。而項羽也不計較章邯殺害叔父項梁之仇,大度地接納並重用章邯。


項羽的"相逢一笑泯恩仇"讓敗軍之將章邯很感,並誓死為項羽效力。後項羽分封天下諸侯時,章邯的封地為三秦之地,位置很重要,是分封漢中的劉邦東歸的必經之地。

漢軍在大將軍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妙策下,很快突破並攻入章邯把守的三秦之地。結果在正面戰中,章邯被"軍神"韓信打的困守孤城。

堅守數月,章邯困守的孤城最終被漢軍攻破,整個過程,章邯寧死也不投降,顯然他是被項羽的人格魅力所屈服,被他不計前嫌的提拔重用所感動,從而做出了"愚忠"之舉。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有些人在看《楚漢傳奇》等關於楚漢之爭的電視劇和歷史的時候,確實對章邯的舉動很疑惑,既然章邯在鉅鹿之戰的時候,還擁有二十萬大軍就投降了楚軍,為什麼在被劉邦和韓信圍城的時候,明明已是孤城,卻誓死不降?

而其他的諸侯王卻是在劉邦強大的時候投降劉邦,在項羽強大的時候而投降項羽,其實,正是章邯的第一次投降,才會導致他第二次死活都不投降的,那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就得從章邯的第一次投降開始說起。

在鉅鹿之戰的時候,章邯沒見想到自己會輸,尤其他率二十萬大軍與王離的二十萬長城軍團會合的時候,畢竟他手上有四十萬大軍,而項羽手上只有五萬,其他的諸侯王雖然也有,但都是烏合之眾,只是作壁上觀。

但項羽破釜沉舟,愣是用五萬大軍打敗了章邯的四十萬大軍,當章邯只剩下二十萬大軍面對士氣高漲的時候,秦二世胡亥派人來責備章邯,章邯讓長史司馬欣進咸陽,卻被趙高追殺。

司馬欣回來之後,跟章邯說,現在是趙高在掌管朝政,咱們打贏了,那麼趙高會嫉妒我們,如果我們打輸了,那肯定必死無疑的。也就是說章邯進退兩難,項羽派人來和,章邯很猶豫,項羽又兩次打敗了秦軍,章邯沒辦法,只能向項羽投降,項羽就封章邯為雍王。

項羽率軍向咸陽進發,行軍至新安的時候,各諸侯的士兵與秦兵有矛盾,秦兵打算有所行動,項羽認為秦兵有二十萬,如果入關後,不聽指揮,那麼會有很大的矛盾,於是項羽將這二十萬秦兵全部坑殺。

雖然沒有史料說明章邯那個時候是怎麼想的,但我想,他眼看著自己的二十萬士兵被項羽坑殺,我想他不可能無動於衷,他肯定很後悔,也很愧疚,他應該想,早知如此,就應該率這二十萬秦軍跟項羽的楚軍決一死戰,他也是一個名將,應該戰死沙場,而不是選擇向項羽投降。

所以,在他面對劉邦的漢軍的時候,他就不會做出第一次的選擇,他最終選擇的是與漢軍決一死戰,直至戰死。


歷史簡單說


章邯這個人,綜合來說是比較不錯的。他討厭的人恰恰是那種朝三暮四的人,今天為這個效力,明天為那個效力。

最悲劇的是,他竟然也成了這種人。

大秦的先帝秦始皇對他不薄,他在秦末動盪的年間,尤其是在秦朝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投降給了項羽。愧對秦始皇,心裡這一關,在章邯這裡是很難過的。

但是,他當時面臨的局勢,是不得不投降,否則,他就得死。

他需要後援,才能和項羽打持久戰。可是,朝中的是趙高把持朝政,昏庸的二世基本不知道現在的局勢對國家來說有多危險。

趙高把持朝政,對於章邯來說,無論這個仗他打贏,或者打輸。都是死局,趙高都不會放過他。他打贏了的話,趙高會嫌棄他功勞太大而殺他,若是打輸了的話,那肯定沒得說,敗軍之將必須死。

你說面對這麼一個爛的局勢,你想讓章邯怎麼辦?

章邯不得已,也可以說為了求生欲吧,他選擇了投降給項羽。項羽承諾,他投降後,讓他做雍王鎮守關中。

事後,項羽果然沒有失言,章邯得到了關中最肥沃的土地,當上了雍王。

到了劉邦入關中,派韓信打章邯的時候,章邯和他的兄弟兩人是奮勇抵抗。畢竟章邯是名將,韓信想短時間內把章邯殺了,也是不可能的事。

期間,劉邦不是沒派人去說服章邯,讓他投降。但是,這件事被章邯宛然拒絕了。第一次投降是他不得已而為之的,這一次總沒有理由投降了吧,否則,投降了劉邦,以後讓人如何看自己呢?關鍵是過不了自己心裡那道坎。

於是,章邯選擇了與封地共存亡,最後他死在了自己的守地上。城破人亡。


史學達人


在中國歷史上最討厭的是什麼人,三姓家奴的人,章邯作為一時名將,投降項羽本來就已經是迫不得已的沒辦法的事了,如果這個時候再投降劉邦算什麼?呂布那麼厲害,三國第一戰將,但是在歷史上是沒有一點地位的,而且被後人都看不起。為什麼?那就是因為三姓家奴。

在中國忠是非常看重的,忠於國家,忠於自己的主子。

章邯投降項羽也是被趙高和秦二世逼的,也是為了數十萬的將士著想,所以沒辦法只能投降項羽。但是項羽怎麼對他的呢?數十萬將士全部被坑殺,面對這樣的場景,有幾個人能無動於衷,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幾十萬兄弟都被人殺了,自己還好好活著,而且都是因為自己的錯誤造成的,這個對於一般的人都是不能接受的,更何況是帶兵打仗一輩子了的大將軍呢?

章邯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面對秦朝末年大秦帝國當時真的已經是無人可用,無兵可用了。章邯只能帶領數十萬驪山囚徒去征戰,面對陳勝的起義軍,也是一路勢如破竹,之後打趙國等等,沒有章邯的話大秦帝國可能就要早滅幾年了。

在面對劉邦攻入關中的時候,章邯也是堅持到最後一分鐘,其實章邯在入關被封王之後,已經是沒有一點將軍的氣魄了,而章邯堅持到最後不是因為是忠於項羽,可能在這最後章邯唯一想的就是戰死沙場,對於一個將軍來說這就是最好的歸宿吧,可能章邯也已經是早就生無可唸了吧。


小伍講歷史


我想原因可能得從多方面來講。

首先第一條,章邯對於自己的未來感到有點寒心了,章邯這個人是秦國末年的時候,一代將才,作為一個少尉,能夠在後期發揮自己的能量,將整個秦末的農民軍起義的勢頭,一個人活生生遏制下去,此人作戰能力之強,堪稱一流,數月時間便滅了陳勝吳廣,並且將項羽的叔叔擊敗,並且將趙國的起義軍遏制在鉅鹿。

可惜呀,既生瑜何生亮,軍事能力如此之強的他遇上了一個剋星,那就是西楚霸王項羽,鉅鹿之戰的,今天表現使得十幾路諸侯軍在面對項羽的時候竟然只是用膝蓋走路,而且頭都不敢抬,想想鉅鹿之戰項羽打出了何等驚人的表現。這個時候,章邯估計覺得秦國是真的沒有出路了,後面有著秦二世跟趙高這兩個傢伙在那虎視眈眈的想一口氣吞了他,滅了他!咬死他。前面是幾十萬諸侯聯軍殺氣騰騰想要為十幾年前的滅國之恨復仇。這個時候,章邯選擇了投降,他是看中了西楚霸王項羽的未來,也看出了秦國走向沒落的無奈。

但是20萬大軍一夜之間被西楚霸王直接給活埋了,那是20萬關中子弟呀,跟他一路從咸陽一直打到了大澤鄉,又從大澤鄉打到了彭城又從彭城打到鉅鹿,章邯無奈,投降了別人就等於是砧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最後項羽帶著他們兄弟三個人一起進了關中,並且封了,他們三個做王,以抵禦劉邦。

但是接下來又是第二個打擊項羽一把火燒了咸陽城,據歷史書記載燒了整整三個月,現如今考古研究發現,所有咸陽城裡面古時代的那個建築物燒的磚頭都擰在了一塊兒,想想那把火燒得有何等之旺,對於在咸陽城的人民而言,你章邯帶了我們的子弟兵。投降了項羽,接著向於把這人給殺了,你又把狼給招來了,一把火燒了我們的家園,我該如何看你,接下來項羽封你作了做了王,關中的人民此時如果有刀的話,肯定把章邯剁個稀巴爛。

但是,事情如果換成任何一個文官身上都可能沒有任何心理壓力,但是章邯是誰,曾經保家衛國的英雄,甚至依靠著一腔熱血擊退敵人的將軍,士兵。他心裡又是何等的壓力。

但是這個時候他還是有希望的。記住,就是這個希望,他希望著西楚霸王項羽能夠有一番作為,甚至在他被圍困的時候,他不停地向項羽求救,從一開始他就瞧不起劉邦這個鄉巴佬,他認為劉邦是沒有前途的,依稀的他或許記得,鉅鹿之戰時候,那個百戰百勝,浴血奮戰,那個身影。

緊接著,劉邦來了,劉邦進入關中的時候曾經約法三章,這一點時間?說明劉邦這個人佔領關中就是過來奪取民心的,此時此刻,章邯是所有關中人民的敵人,劉邦這時候如果進來俘虜了章邯,章邯的命運……

也許是累了吧!章邯選擇這一次裝傻裝到底,靠,老子不幹了!


漩渦鳴人yy


章邯也算是一個有骨氣的將軍,投降項羽,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說是秦王朝逼他投降的。也可以說是代表的利益不同。

他在秦帝國大廈即將崩塌之際,臨危受命,力挽狂瀾。帶領一群囚徒人犯,為秦國征戰天下,使秦國轉危為安。只可惜秦二世昏庸,奸臣趙高亂政,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投降項羽,之後也得到了項羽的重用。後來還封為雍王,有了自己的土地和領地。

為秦將時,代表的是帝國的利益。抵抗劉邦的時候,守的是自己的利益,自然要玩兒命幹了


看點兒歷史


章邯是秦時名將,將門世家。秦始皇巡視途中夭折,趙高夥同李斯專權,秦朝已成未落之象。降項羽這個頂天立地的英雄,還好一點。他被封王駐守三秦,是決對瞧不起混混出身的劉邦的。當然,更瞧不起從沒打過仗,名不見經傳的韓信。所以,戰死不降漢軍!

現代人往往不瞭解那時的道德底線。秦到漢期間,武將崇尚的是戰國悲壯之風;劉邦學的是帝國權謀之術,將將綽綽有餘,行軍作戰屢戰屢敗!章邯學的是行軍作戰,沒有大的戰略眼光,只佩服項羽人格魅力。而項羽也是一勇之夫。認為章邯有勇有謀,封章邯為王后,就回中原去了。為此,韓信奇兵突破秦嶺天險,打敗了章邯,拉開楚漢相爭的序幕。


馬大哈68581067


章邯畢竟是一代名將,曾經帶著驪山囚徒力挽狂瀾之人,名將多少有氣節和傲氣,誰願意動不動就投降,之前投降項羽是兵敗之後被趙高陷害,如果單純是兵敗我想章邯這種名將是不會投降的。

與之類似的是三國時候的大將張合,也是官渡之戰被小人陷害不得已投了曹操,結果曹操禮賢下士感化了張合,張合成了曹軍中一員大將,效力了幾十年,直到最後還是戰死沙場。章邯投降項羽之前曾經擊斃了項梁,但是項羽不計較過去,依然冊封章邯秦地,就這點值得章邯去拼命,可惜三秦裡另外兩個不給力,外加他對手是韓信,一代名將可惜了。


尖兵營


章邯的那二十萬大軍是驪山的傜役和囚徒,那裡不但有秦人,原六國人士包括楚國的人都有,可以說項羽坑殺了他們,也可以說章邯出賣了他們,項羽和章邯已經得罪了天下,項羽和章邯是一根繩子的螞蚱,只有戰死,戰敗到那裡都要被分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