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環線開通在即,重慶城市迎來中心時代


軌道環線開通在即,重慶城市迎來中心時代

環線以內的區域能否成為名副其實的重慶中心,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其一、該區域能否構建起密集便捷的軌道交通網。目前看來,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其二、城市提升行動計劃能否切身落到實處,使之成為能代表重慶國家中心城市發展水平的都市風貌區。

如果有人問你,重慶主城區有中心嗎?估計有相當部分人會說,受中梁山、銅鑼山及長江、嘉陵江等分割的影響,重慶成了一個多中心、多組團的城市,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中心。

1

軌道環線開通,重慶城市格局即將改變

不過,在筆者看來,重慶曾經是有城市中心的。至少在直轄以前,這個中心指的是渝中半島。雖然當時,重慶也在大渡口、北碚、李家沱、南坪、楊家坪等地進行了佈局,不過,多中心多組團特徵還不夠明顯。

轉折點發生在1998年。當年經國務院批准實施的《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20年)》中,確定了城市跨過兩江向江北區、北部新區和南岸區發展的思路,並確立了“一主四副”的城市多中心體系。同時規劃還突破了中梁山和銅鑼山兩山屏障,在主城外圍地區規劃了魚嘴等11個組團,作為與主城密切聯繫的獨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結構的延伸和發展。

到了2005年,重慶進一步確立了“一主六副”的城市中心體系。其中一中心指的是,解放碑—江北嘴—彈子石組成的CBD,六副則包括觀音橋、楊家坪、南坪、沙坪壩、西永和茶園這六個城市副中心。自此以後,重慶多中心多組團的城市格局日漸明朗。

當時國內外不少專家一致看好重慶這種城市格局:

多中心、組團式形態是集中與分散的有機統一,讓重慶的每個區域可以形成一個較為獨立的空間,相對完整的區域配套和生產、生活功能,讓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動都能在一個空間裡完成。一個組團內,住宅區、辦公場所和商貿用地等交錯佈局,有效減少了城市空置率,又有助於縮短交通里程,減少交通擁擠、環境汙染,節省社會生活成本。

與之對應的攤大餅式城市,不少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批評意見:

縱觀世界城市建設,採取攤大餅、鋪攤子的做法,一味依賴城市空間無序擴張,最終都或多或少帶來“城市病”。比如北京、上海、曼谷、新德里等多個超級大城市靠“攤大餅”,迅速擴大建成區規模,快速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但其不良後果也伴隨顯現,城市管理混亂,交通堵塞……

軌道環線開通在即,重慶城市迎來中心時代

儘管重慶多中心多組團城市發展模式從理論上來講,確實優於攤大餅式城市。然而理論只是理論,事實上卻是:20多年過去了,由於各種原因,重慶不僅染上了攤大餅式城市的“城市病”,比如城市管理混亂、交通擁堵、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等現象比較突出,同時,也缺乏一個能代表直轄市形象的都市風貌區。

那麼,什麼樣的城市發展模式適合重慶呢?從民間到官方討論很熱烈。眼下隨著軌道交通環線運營在即,重慶“一心多組團”的空間格局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其中這個“一心”指的是軌道環線以內的區域。有不少網友甚至表示,軌道環線全通之日,就是重慶中心區域形成之時。

軌道環線開通在即,重慶城市迎來中心時代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讓我們先對軌道交通環線有一個初步認識。據悉,重慶軌道交通環線全長50.8公里,設車站33座,其中換乘車站13座,途徑重慶西站、沙坪壩站、冉家壩、重慶北站南廣場、五里店、上浩、四公里、陳家坪、二郎等,最終回到重慶西站,是連接沙坪壩區、江北區、渝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等五個行政區的快速軌道交通幹線,也是重慶軌道交通規劃中唯一一條閉合環線線路。

同時,環線還與其它軌道線路還將構成重慶軌道“環線加射線”的格局。據悉,本月底即將通行的是軌道環線東北半環,即重慶圖書館——海峽路段,全長33.7公里,涉及到的行政區域包括沙坪壩、江北、渝北、南岸。整個環線預計將於2020年年底投入使用。

2

環線內部區域,匯聚城市發展最優資源

翻開地圖,軌道環線串起有重慶北站、西站及沙坪壩站這樣的鐵路樞紐站,也有三峽廣場、謝家灣(萬象城)這樣的商圈,以及財富中心這樣商務辦公聚集地等。更重要的是,其內部區域更是聚集了重慶最優質的城市資源。同時,通過軌道環線線將以往碎片化的資源,進行有機的整合,放大其價值。當然對於市民來說,因為有了軌道環線,使得“重慶城市中心”至少從心理上就有了存在基礎。

那麼,環線以內的區域有哪些優質城市資源呢?

1、傳統六大百億級商圈

區域內六大商圈包括,解放碑、三峽廣場、大坪、觀音橋、南坪、楊家坪,這也是重慶城市最具活力、最繁華的地方。雖然2013年2月,重慶就提出打造包括西永、茶園、禮嘉、陶家、龍盛在內的五大新建商圈,以便完善各大新區的城市功能,分擔傳統商圈的功能。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五年過去了,新建商圈中,除了禮嘉、茶園、西永還稍微有點起色外,其餘的表現都難盡人意,甚至用發展停滯來形容也不為過。

軌道環線開通在即,重慶城市迎來中心時代

道理很簡單,決定一個商圈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因素是輻射區域的人口密度。從這一點來看,傳統商圈明顯佔據絕對優勢。今年1月22日,重慶規劃局公佈了主城區人口密度排名前10的街道,無一例外都在六大商圈的輻射範圍內。

軌道環線開通在即,重慶城市迎來中心時代

與此同時,為更好地適應城市發展的需求,近年來,幾大傳統商圈紛紛啟動了升級擴容工程。比如,楊家坪商圈正按照“北拓東擴、南進西挺”的拓展思路,四面出擊,根據規劃,商圈核心區域將擴容至兩平方公里;作為重慶商圈領頭羊的解放碑,也正全力推進魯祖廟、戴家巷等一批特色風貌區和山城老街區建設,打造“千年母城、重慶記憶”展示窗口。

軌道環線開通在即,重慶城市迎來中心時代

龍湖沙坪壩高鐵站項目效果圖

至於,三峽廣場的升級擴容也很讓人期待。其中,在沙坪壩高鐵站上,由龍湖集團打造的國內首個商圈高鐵TOD綜合體,更是博得不少人的眼球。據悉,該項目對標東京澀谷之光、巴黎拉特芳斯等國際先進的TOD模式,集城際交通、市內軌道交通、商務、商業、休閒、娛樂為一體,天街商業計劃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而三峽廣場也有望迎來新生。

今年10月,在市域鐵路與城市發展論壇上,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特別技術顧問何華武對此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它是構建客運站為商服綜合體的範例。

因此,我們不難想象,伴隨著軌道環線全線通車以及各大傳統商圈升級擴容的進行,後者之於新興商圈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2、兩江四岸精華所在

據悉,主城區“兩江四岸”治理提升實施範圍,河道中心線長度約180公里,兩側岸線總長約394公里(含江津段30公里),目標是“山清水秀生態帶、立體城市景觀帶、便捷共享遊憩帶、人文薈萃風貌帶”。

軌道環線開通在即,重慶城市迎來中心時代

攝影丨張想

《重慶日報》透露,有關領導要求高水平編制新一輪重慶總體規劃,立足山水資源稟賦,提升山水顏值,發揮立體優勢,彰顯人文之美,將主城區“百公里兩江四岸”打造成國際一流濱江帶,精心策劃、整體營造山水人文交融、美輪美奐的都市夜景。

上個月出爐的《《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也明確表示,要按照國際一流濱水岸線標準,通過優化“兩江四岸”城市功能、修復“兩江四岸”生態系統、豐富“兩江四岸”公共空間、提升“兩江四岸”濱江顏值、著力展現最美“橋都”風采,系統開展“兩江四岸”整治提升。

其中,提升“兩江四岸”濱江顏值方面,重慶將做好夜景策劃,全面提升城市夜景燈飾藝術效果,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段選擇不同燈光模式,整體營造山水人文交融、美輪美奐的山城夜景。

眾所周知,重慶魔幻城市的特色風貌全球罕有。而“兩江四岸”作為“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帶,其山水環繞、高低起伏的地勢地貌,在賦予了這座城市與眾不同的立體感、層次感的同時,也讓重慶的夜景錯落有致,觀之如畫。

毫無疑問,兩江四岸的精華在軌道環線以內的區域,比如渝中半島、江北嘴、南濱路、北濱路等等。而這也是2018—2022年,重慶兩江四岸重點治理的地帶。目前,兩江四岸設計方案正在全球徵集中。

3、集合了重慶大部分的綜合交通樞紐

今年10月,經中國鐵路總公司、重慶市人民政府聯合批覆的《重慶市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2030年)》公佈,根據規劃,今後將形成重慶北站、重慶西站、重慶東站、重慶站“四主”客運站,以及銜接18條幹線鐵路的特大型鐵路樞紐。除了重慶東站外,重慶主要鐵路客運樞紐,都悉數在環線以內的區域。如果再加上沙坪壩高鐵站,在這個區域裡,聚集了四座鐵路客運樞紐。

軌道環線開通在即,重慶城市迎來中心時代

如此多的鐵路客運樞紐站匯聚在環線以內,顯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旅客便捷出行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以高鐵站為載體發展站區經濟,有利於加速優質資源向該地區的聚集。站區經濟簡單來說,就是樞紐站結合城市核心商業體,改變以往單一的交通出行功能,形成可以輻射周邊區域的高鐵商圈,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發展。今年以來,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在多個場合強調重慶要著力發展站區經濟。

說到重慶站區經濟的代表,就是上文提到的龍湖集團依託沙坪壩高鐵站打造的TOD項目。此外,位於菜園壩的重慶站,也將進行升級改造,形成臨江靠山一體便捷、站城融合的城市綜合體。目前,該項目規劃方案正面向全球徵集。

4、重慶城市記憶的根

每一個城市都有屬於它的記憶,正如每個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如風往事。在筆者看來,重慶城市記憶的根大多在環線以內的區域裡。從巴渝文化到開埠文化、抗戰文化、紅巖文化,該區域匯聚了大量的文化遺產。

軌道環線開通在即,重慶城市迎來中心時代

湖廣會館

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紅巖文化遺址主要在渝中區和沙坪壩區。比如渝中區下半城,從朝天門沿著東水門、望龍門等至儲奇門一線,是重慶主城巴渝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有著2300多年的歷史。目前,下半城正在進行以保護歷史文化為基礎的改造。另外,渝中區的抗戰文化、紅巖文化也很豐富,擁有抗戰文化一條街、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紅巖革命紀念館等等。

而開埠文化遺產主要保存在南濱路。據悉,在南濱路沿線(慈雲寺、米市街、彈子石、龍門浩)還保留著大量的百年開埠建築,包括被大家耳熟能詳的法國水師兵營遺址。因此,外界把南濱路比作為“重慶外灘”,顯然是有一定依據的。

基於這些文化遺產,在真實、完整、科學保護的前提下,環線以內的區域文化創意及都市旅遊產業發展也會迎來重要契機。反過來,這樣又會帶動該區域資金、人口的聚集,以及公共交通、商業設施的完善。

最後,筆者看來,環線以內的區域能否成為名副其實的重慶中心,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其一、該區域能否構建起密集便捷的軌道交通網。目前看來,這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其二、城市提升行動計劃能否切身落到實處,使之成為能代表重慶國家中心城市發展水平的都市風貌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