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時沒有秦國的史書嗎?還是秦國的史書在漢朝時被焚燒了?

幽_紅林


漢承秦制,設置太史令,也就是專門從事記錄、修訂和整編史書的官吏職位。

太史令的崗位從夏商周時期就有了,秦應該是將這個官銜改為御史,但從事的內容不變。

因此第一個問題,秦朝時候有沒有秦國的史書,肯定是有的。

至於秦國的史書在漢朝的時候被焚燒。

呵呵,秦末,蕭何應該搶救了不少,即便項羽來了,他也只是燒掉阿房宮,並沒有焚燒秦國都,並且項羽到底有沒有這麼幹,迄今為止,據可靠消息,好像項羽沒做過這種事。

也就是說,戰亂時期,秦沒有遭受多大的破壞。

史官的最大的使命就是保存歷史,最大的職業道德就是真相。

所以秦史官會不惜一切保存史書,而漢代的司馬遷的堅持也體現了史官的風骨。

所以第二個問題,秦國的史書是不會在漢朝被焚燬的。

奈何秦立朝太短,有關的史書自然不會很多。


鴻哥iouyh福小鋪


秦始皇統一中國,制定了很多供後人效法的政策,在歷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是個了不起的英碓,是位難能可得的開國君主,在統一中國的戰爭中,他改於做出消亡六國的戰略決策,英明果斷,體現出他的雄才大略。在策略上他採取遠交近攻,集中權力兵力,中間突破,後掃兩翼,最後滅齊方針。在執行策略上抓,萬乘之機在軍事進攻的同時配兮政治化瓦解兩者結合,得心應手,表現他的軍事天能,他敢於竭盡全力進行決戰。善於用人,博採眾議,從煉如流,落落大方。統後,戰爭的勝利,至高無上的皇權,在一片神化麗聲音中,越來越感到自己是神聖不可侵犯,使他從英雄的寶座上跌下來,迅速地向孤家寡人的境地滑去。其實嬴政出發是對的,統一之後造萬里長城以抵外敵是他的強能,落腳點是錯的,晚年偏信卜術,什麼仙丹?一心幻想尋長生之藥被徐福所騙,徐福選擇最聰明和美貌的五百對童男童女逃到蓬萊島安居,就是今日本。胡亥,李斯,趙高合殺扶蘇。蒙恬是胡亥,趙高合殺。李斯被趙高姦殺,趙高殺胡亥。扶蘇的兒子殺趙高。當子嬰還沒當上皇帝吋,當了劉邦的俘虜。


用戶928576024920


秦始皇焚書,只是將不屬於秦國的文獻燒了,秦國的文獻還有保留。

後來劉邦大軍攻入咸陽,大家都忙著在皇宮中搜刮錢財,只有蕭何一人跑去接管了秦國的檔案館,保護文獻。

所以說秦國的文獻還是有一部分保留下來了。

一些拙見,歡迎大家和在下探討!



火焱小妖


秦國肯定有史書。

毫無疑問,孔子都能修訂《春秋》,說明史官早就存在。而且是朝廷備員,記錄許多事情,天文,八卦,祭祀,外交,言語,戰爭,嫁娶,事件等。比如《國語》就是這樣一本著作。記錄事件語言的官員,在當時站在朝堂的廊柱之下的,就叫柱下史,這就是早期的史官。後來位置上升,專門享有尊嚴,又稱太史,太史有很多,要個小組長管起來,這小組長又叫太史令。後人尊敬有正義有德行的太史,加"公",與"三公"同一敬稱,所以又稱為太史公,比如司馬遷,近乎有專稱了。

秦始皇"焚書坑術士",明詔是除“秦紀″以外的六國史書才燒,一些科學,實用的東西不在此例,法律文書不燒……

秦國不僅有史書典籍,而且是很有規模的。如果沒有這些記錄,太史公又憑什麼寫出《秦本紀》,《秦始皇本紀》的。司馬遷明白無誤地在《秦始皇本紀》末寫道"吾讀《秦記》,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憐其志,健其決,嬰生死之義備也……"。這說明有《秦紀》,而且司馬遷讀過。

劉邦入咸陽,騙人說十萬兵將秋毫無犯,沒想到十萬人進入咸陽還是搶。怕是隻有蕭何沒搶金銀財寶。他搶的是大秦帝國的國家檔案館。這顯然把圖書大車小車地裝到某個地方藏了起來。這才是搶國家命脈,金銀財寶算個什麼玩意。也許就是這次搶,才把《秦紀》搶了出來,避開了咸陽一把大火。

秦國的史書,在西漢應該有,必在國家文史館中,史學家如司馬遷們才得以使用。漢文帝時的賈誼,所寫《過秦論》,大量使用秦朝歷史文獻。漢景帝時的晁錯文論也是如此,更不要說漢武帝時的"徵辟制"提撥下層人才,而儒生們更是廣泛論證秦朝滅亡得失,以資西漢朝廷借鑑,這些儒生更是對秦史信手掂來,寫成萬言文章。

西漢末戰亂,史籍,圖書,檔案很可能被戰火焚燒。再沒一個像蕭何一樣的賢才去寶貝這些竹簡木牘了,而竹簡木牘恰恰是沾火就燃,這一說,就很悲哀了。








劉一千五


人常言:滅國不滅史

自古朝代更迭,為了學習和防止再犯前朝的錯誤,以史為鑑,一般不會燒燬官方史書。春秋戰國時期,很多國家編著歷史記錄國家大事,如《魯史》《左氏春秋》等。

對於秦國是否有《秦史》典籍並未記載,但秦國有史官是存在的。

秦末戰爭,確實存在項羽焚秦宮的事實,但劉邦先入咸陽,蕭何第一時間收集封存秦國典籍政令,說明漢朝初創,統治者重視這些。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漢朝並未焚燬秦國史書。


孤陋寡聞的鄭先生


官修史書早就有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從記載來看,夏朝就有史官了。《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朝有史官終古。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夏朝確實存在,而呂氏春秋的記載也靠譜。

史官的任務,用司馬遷的話說,“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主要任務其實是集中在天象之類的神棍方面的,但是記錄歷史仍然是史官的一項重要任務。當然,夏代沒有文字,史官是如何記錄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既然有史官,就一定有記錄是一定的。 商代就更不用說了,《尚書•多士》提到“惟殷先人,有冊有典”。這是商代有歷史記錄的明證。不過,商代人的書寫載體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現在看來是基本沒有保存下來的(甲骨只是他們占卜時使用的,日常生活中應該不用)。

以上你可以說最多是歷史記載,算不得史書。那麼到了周代,史官的記錄就已經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高度了。《尚書》《逸周書》裡有些東西可以斷定是西周的東西。老聃做過周室的守藏吏,掌管的大概就是這些東西。當時,各國都有官修史書。代表性的就像孟子說的:“ 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當然,前兩者都沒有傳下來,不過魯國的《春秋》經過孔子的編訂流傳了下來。而晉國的所謂《乘》雖然沒傳下來,卻有晉國史官以及後來魏國史官的《竹書紀年》意外的被發現傳了下來。

秦朝的話,一共十幾年,你說該怎麼編史書。。。如果把秦國的歷史也算上的話,秦國也是有的。《始皇本紀》記載焚書坑儒時,李斯建議秦始皇“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這個所謂秦記不就是秦國的史書嘛。


熊貓兒駟


首先,秦漢時期的書籍大多為竹簡,墨也容易脫色,很容易損壞。其次,古代識字的人很少,文字沒有標點符號,斷句難度很大,因此學識書籍都掌握在大家族、世家手裡。第三,殉葬習慣,將很多竹簡書籍帶進了墳墓。第四,戰爭毀滅了文明,隨著世家的衰弱,古籍特別是孤本都損毀了。


諸葛小豬44742021


秦朝前還沒有史官一職,沒有專門記錄當時發生重要的事件。到漢朝時才有司馬遷等類似的史官,開始研究先秦歷史。


墨著mZ


項羽一把火燒的差不多了,至於後來收集的,都不全面,還有漢朝為了統治而修改篡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