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明治維新付出了什麼代價才成功?

歷史三劍客


日本明治維新一直被認為近代最成功的變革之一,從整體來看,當然利大於弊,畢竟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了“列強”,但是既然是改變必然是伴隨著“犧牲”,日本當初為了明治維新也是付出了一些代價。不過可能對於“代價”理解的方式會有些不同,

有人認為代價就是“人的犧牲”,也有人認為代價是“精神的失去”。而下文主要闡述的則是後者。(因為後者給全世界帶來的災難更為嚴重)

日本“大和”思想

明治政府做的就是“和國際接軌”,採用了很多歐美的制度。據相傳,日本明治維新是由田佈施一族等向羅斯柴爾德家族借錢,用這筆資金來完成改革。江戶時代日本處於封建時代,雖然當時藩主實際情況並不是很富裕,但是農民生活也算的上是安居樂業。日本的“大和王朝”能夠延續數千年,天皇依然存在,除了和當時統治者相互利用以外,還有就是日本人並非十分的“好戰”。確實古代有倭寇一說,但那也是通商等原因造成。

而明治政府打破了兩千多年的平衡,全盤西化,從根本上否定了日本以前的傳統。日本的鎌倉和奈良許多文物古蹟遭到了破壞,佛教遭到否定,失去了既定的信仰。在明治維新以後,出現了很多“貪汙腐敗”的例子,而這些在日本藩主統治的社會形態下是無法想象的。日本就此也捲入了世界經濟市場,當時日本統治者發現最掙錢的是“戰爭財”,加入了列強,並且在國內主導“戰前動員”。失去了傳統文化的日本人,經過明治政府花費一代人的培養,才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就是在明治維新以後成長的日本人,構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堅力量,這說明了什麼?日本人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但是思想卻失去了“兩千年”!

部分文章介紹:

《日本製造業“晚節末路”:真的只能淪為下游供應商?》

《雷克薩斯豪車隨意換!豐田即將推行新業務,汽車界變革來臨》

《年年虧錢,索尼為何還要堅持做手機?背後是老謀深算》


日本二三事


代價是有的。


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英: Meiji Restoration, Meiji Revolution[1])是指明治時代初期日本進行的一系列大維新之改革。是指從以薩長土肥的四藩為中心進行的從對江戶幕府的倒幕運動到明治政府的向天皇親政體制的轉變,以及與之相伴的一系列改革。其範圍涉及日本中央官制、法制、宮廷、身份制、地方行政、金融、流通、產業、經濟、文化、教育、外交、宗教、思想政策等多個方面,明治維新包含到何種程度並不一定明確。只不過明治維新之後走上了對外侵略之路。


改革的經過

明治維新起源於象徵黑船來航的歐美列強對經濟、軍事進軍的抵抗運動(攘夷運動)。鴉片戰爭以後,在東亞,歐美帝國主義的瓜分浪潮日益增強,日本國內出現了極力維持多年國是的鎖國體制,維持原有體制的思想。但是江戶幕府以違背朝廷意向的形式選擇了開國、通商路線,因此攘夷運動與尊王論相結合,在朝廷權威下,作為要求實行幕政改革和攘夷的尊王攘夷運動而被廣泛開展。

另一方面,在承認開國、通商路線的諸藩中,也以所謂雄藩為中心,反對幕府獨佔對外貿易,或者為了對抗歐美列強,出現了主張舊有幕藩體制變革的勢力。由於這些勢力也試圖通過奉獻朝廷實現其要求,因此在幕府末期以京都為舞臺,圍繞著朝廷展開了複雜的政爭。尊王攘夷運動是因在薩英戰爭和下關戰爭中,讓日本人重新認識到了與歐美列強的軍事力量的差異,克服了觀念上的攘夷論。以國內統一、體制改革(近代化)為優先,應該通過與外國的交易謀求富國強兵,增強對抗歐美力量的“大攘夷”論,此後作為尊王攘夷運動的盟主存在的長州藩也開始轉向開國論。

幕府在與公武合體政策下的朝廷的攘夷要求妥協的同時,強烈要求以維持舊體制為目標,這逐漸導致了雄藩們的叛逆。另外,黑船來航以來威信的衰落也使國內的統合力顯著下降,幕末農民起義多發。在這樣的形勢下,以諸侯聯合政權為志向的土佐藩·越前藩等的主張(公議政體論),以及以更寡頭的政權為志向的薩摩藩的主張等,廢除幕府,出現在朝廷之下統一權力的國內改革構想。另外,它還必須伴隨著舊的朝廷根本改革。結果,通過兩者的合力進行王政復古,經過戊辰戰爭排除舊幕府勢力而確立了新政府的權力,此後以薩摩、長州兩藩出身的官僚階層為中心,推進激進的現代化政策。


改革時期

關於開始時期有各種說法,狹義上是相當於明治改元的明治元年1868年10月23日。但一般來說,其前一年即慶應3年(1867年)的大政奉還,多指王政復古以後的改革(維新體制完備前的政治狀況在幕末項中處理)。關於結束時期,廢藩置縣的斷然實行(明治4年、1871年)、西南戰爭的終結(明治10年、1877年)、內閣制度的成立(明治18年、1885年)、立憲體制的確立(明治22年、到1889年為止)。

在這期間的政府(一般來說是慶應3年12月9日(1868年1月3日)的王政復古以後成立的政權,特別是明治政府、新政府、多稱維新政府雖然也有被譽為“藩閥政府”的情況,但是即使是中級官僚以上,也有不少人被舊親藩·舊幕臣等所採用,也不能一概說只有一部分雄藩主導過。當時人們主要指大政奉還和廢藩置縣,被稱為御一新。


改革的理念

明治新政府接受江戶幕府的大政奉還,由王政復古發起,其方針是以天皇親政(舊來的幕府·攝關等廢止)為基礎,為趕上各國(主要指歐美列強國)而進行的改革。該方針將在第二年慶應4年(1868年)3月14日公佈的五條誓文中具體明文。包括合議體制、官民一體形成國家、打破舊習、與世界列國並肩的實力修養等。另外,這個“五條誓文”的起草人兼監修者是“完全打破了舊有的習俗,以天地為公道基礎”的總裁局顧問·木戶孝允(長州藩)。

當時仍在戊辰戰爭之中,新政府有必要向內外呈示日本統一後的國是。因此,以諸大名、諸外國為意識,日本明治天皇率領文武百官以向皇祖神宣誓的形式下達了誓文。並且,對於國民,當日以天皇的名義,宣揚“億萬億安撫國威的御諭”被宣佈,因為天皇自己今後將要行政,以大顯國威,所以國民被要求去掉所有舊有的陋習。這些內容在反映在新政府的內政和外交上被具體化的同時,在思想上被認為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民權運動的理想。另外,作為達到這個目的的具體口號,“富國強兵”“殖產興業”也被頻繁使用。


五條誓文

御誓文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二、上下一心,盛展經綸。

三、官武一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

四、破除舊有之陋習,一本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國之基業。

意思是:我國即將進行前所未有之變革,故朕躬身先眾而行,向天地神明宣誓,定斯國是,立萬民保全之道。盼眾卿亦鹹秉此念,同心戮力。

誓文由福井藩的由利公正起草宗旨大意,土佐藩的福岡孝悌初修,木戶孝允、巖倉具視、三條實美續修加訂,最後呈付明治天皇裁決定案。木戶孝允並提議由天皇親率百官在神前宣誓。
五條御誓文

誓文正本由明治天皇的書道師範有棲宮幟仁親王撰寫,三條實美代表天皇宣讀,之後文武百官一一於奉答書上簽名。誓文及奉答書皆記載於太政官日誌。

明治天皇親率文武百官在京都御所的正殿紫宸殿向天地、人民宣誓,揭示國是方針,堂堂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歷史序幕。


五榜揭示

五榜揭示與五條誓文相對主要是針對日本國內的普通平民的規定,基本是沿襲江戶幕府統治日本平民的方法。

五榜內容如下

  • 第一札:遵守倫理道徳(主要宣揚對天皇的效忠)
  • 第二札:禁止拉幫結派·聚眾鬧事·國外逃亡
  • 第三札:嚴禁切支丹・邪宗等邪教
  • 第四札:旅行萬國公法
  • 第五札:禁止擅自脫離鄉村

頒佈五條誓文的第二天,幕府的高牌被拆除,但臨時沿用江戶幕府的統治政策,建立了“五榜告示”。公佈了繼承儒教道德的遵守、禁止拉幫結派·聚眾鬧事、禁止基督教、禁止向國外逃亡等內容。這些條款在以後的政策中逐漸被廢除,自然消失,甚至失去效力。



改革內容

1871年12月23日至1873年9月13日,明治維新政府任為了研究不平等條約修訂及西方各項制度,派遣了以巖倉具視為正使,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等為副使的岩倉使節團訪問歐美。使節團雖然未能修改條約,但在研究和吸收西方各項制度上取得了成功,給以後維新的動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在日本國內被稱為“留守政府”的日本殘留組織的西鄉隆盛、井上馨、大隈重信、板垣退助、江藤新平、大木喬任等人的指揮下,改革一個接一個地進行下去。這樣的改革積極地引進了西方文明的先進制度,在這個過程中,被稱為“僱傭外國人”的外國人,在技術指導、教育領域、在官制、軍制整備等各個領域被僱傭,幫助建設近代國家。


1.被改革的制度

留守政府進行的主要改革有學制改革、地租修改、徵兵令、太陽曆的採用、司法制度的整頓、剪髮令等。但是,由於這些改革急速進行,所以矛盾也不少,招致了士族和農民的不滿,也與後來的徵韓論聯繫起來了。由歐美使節回國的巖倉和大久保在明治六年的政變中撤銷了徵韓論,並且在大久保下設立了內務省,由此進行各種改革的整理。但是,留守政府進行的改革大部分在政變後仍然存在,成為明治維新的根本政策。


2.軍隊

引入徵兵令,最先建立現代常備軍的是大村益次郎,因為他被暗殺,所以被山縣有朋繼承下來。明治3年,制定了徵兵規則,第二年明治4年,由於廢藩,兵部省掌握了全國的軍事力量,明治5年實行了徵兵令,設置了陸軍省和海軍省。就這樣創立了現代化的常備軍。


3.身分制度

廢除江戶幕府下的武士、百姓、町人之別,歌頌“四民平等”。但是,根據明治4年制定的戶籍法,第二年編纂的壬申戶籍中,將舊武士階級稱為士族,除此以外都作為平民,使舊公家、大名、一部分僧侶等作為新的華族變成特權階級,同時位於宮內省的統治之下。

華族和士族由政府給予家祿,一直髮放到家祿制被廢除的明治9年。同年,廢刀令出臺,由此士族的特權喪失,導致後來對此不滿的士族叛亂(佐賀之亂、萩之亂、秋月之亂、神風連之亂等)。但是這些叛亂不久便被鎮壓,1877年維新元勳之一的西鄉隆盛率領的最大士族叛亂---西南戰爭也被鎮壓。之後再無士族叛亂了。


4.經濟產業

在推進維新時,最大的問題是確保稅收。迄今為止的地租基本以收割量為基礎的物繳,以及各藩領的稅率不均衡,由此,提出了以土地為基礎的新稅制。1871年,田地永代買賣禁令被廢止,土地的買賣成為可能,並且1874年地租修改條例被公佈,土地成為私有的土地。土地所有者簽發地票,對所擁有的土地徵收土地租金。這使得土地所有權首次得到法律認可,從而簡化了土地買賣和抵押。私有產權完全確立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條件。

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口號下,以工部省為中心,開始了政府主導的產業培育。引進了以富岡制絲場為首的官營模範工廠等西洋式工業技術。但是由於西南戰爭後的財政困難,1880年制定了《官辦工廠支付概略》,除了造幣局、通訊、軍事關係外,官營工廠和礦山被民間受理。由此民間工業發展壯大,從1890年左右開始進行產業革命,工業化不斷髮展。

金融制度也改變了舊幕府時代的貨幣制度,引入了“日元”作為貨幣單位(明治4年(1871年)。經國立銀行(國家銀行)後,作為獨佔貨幣發行權的中央銀行設立日本銀行(明治15年,1882年)等等。也整頓了資本主義的金融制度。

在流通領域,1871年由前島密創立了郵政制度,1872年從新橋站到橫濱車站之間,日本首個鐵路開通,經過電信網的整備和船舶運輸(經過民間郵輪船三菱公司和國策公司的共同運輸公司競爭之後的日本郵船公司)等也進行了整備。


5.思想

從幕府末期開始活躍起來的佐久間象山等“以倫理為核心的實學”轉變為“以物理為核心的實學”。進行了從橫井小楠的實學轉向以物理為核心的福澤諭吉的文明論的思想史的轉換。這與民間知識分子和新聞界聯動,加快了文明開化的進程。

明治新政府也推進了國民生活和思想的近代化,具體來說,由福澤諭吉、森有禮、西周、西村茂樹、加藤弘之等組成明六公司的“明六雜誌”。福澤諭吉的《學問的推薦》和中村正直的《西國立志篇》《自由之理》發行,啟蒙活動變得活躍起來。另外,與土佐藩自由民權運動的動向相結合,中江兆民、植木枝盛、馬場辰豬等創新勢力、佐佐木高行、元田永熙、井上毅、品川彌二郎這種和官吏保守勢力的對立鮮明起來了。

在教育機關的整備中,最初以大學宿舍為原型的“學舍制”方案是玉松操、平田、矢野玄道、渡邊重石丸等人的神道學者下令起草的。在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的意向下,從明治中期開始改變方針,開始整備現代化的教育機關,幕府末期以來的蘭學塾和漢學塾,而且,作為幕府自己建造的西學教育機關的開成所和隸書調書所成為直接的誘因,開始明治時期的高等教育。

明治政府也著手開發到維新為止在松前藩統治下無法發展的北海道,1869年從以前的攘夷地改名為北海道,並與同一年設立了開拓使,進行了積極的開發,札幌農學校(現為北海道大學)、三田育種所等各種學校和研究所相繼設立。這樣,所有的基礎設施都得到了整備。


6.宗教

宗教上來說,是恢復祭政一致的古代的改革,所以在慶應3年(1867年)農曆正月17日製定的職制中,神祇被列入七科的首位,三月頒佈了廢除神佛習俗的神佛分離令。並且,由於感覺到受到當時的復古機運和作為特權階級的寺院剝削的民眾,將佛教也作為外來宗教,進行了激烈排斥的廢佛毀釋。

另外,基督教(耶穌教)被新政府繼續嚴禁。將基督教的領袖總數140人,分為萩(66人)、津和野(28人)、福山(20人)三組強制移居。慶應4年4月21日,根據日本天皇的敕命在湊川神社祭祀楠木正成,以此為首,一直被視為賊軍的新田義貞、菊池武時、名和長年,北畠親房、北畠顯家等南朝忠臣相繼被供奉起來。

明治2年(1869年)12月7日,將基督教信徒約3,000人分散移居到金澤以下的10個藩。但是,明治4年(1871年)舊11月,巖倉具視特命全權大使一行歷訪歐美各國時,耶穌教禁止令,特別是以浦上四號崩塌為首的鎮壓,遭到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尤利西斯·S·格蘭特、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丹麥王基督九世等歐洲各國強烈的譴責。根據修改條約的談判障礙的報告,明治5年(1872年)在大藏大輔一職的井上馨,因為在長崎府廳任職時有關係,在明治五年正月,提出了赦免教徒的建議。


7.法律

為實現法治,第一代法務大臣江藤新平推進的司法制度完善,早在1872年創立了證書人、代書人和代言人。明治初期的日本,也有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外交目的,完善民法、刑法、商法等基本法典,作為近代國家的體制是當務之急。除積極推進以法學研究為目的的出國留學外,還起用法國法學家蓋斯特夫·埃米爾·博亞索納德作為所謂的聘用外國人。以法國法和德國法為基礎,在考慮日本特有的習俗和國情的基礎上,推進了法典的整備。刑法於1880年(明治13年)制定,2年後實施,民法於1896年(明治29年)制定,1898年(明治31年)施行。日本成為亞洲首次成功整頓近代法的國家,也實現了廢除不平等條約。


8.文化

營造新時代“明治”的氛圍,人力車、馬車、鐵路開通、絲帽、燕尾服、皮鞋、遮陽傘等洋裝和千吉利頭型。麵包、牛奶、牛肉火鍋、啤酒等西餐的流行,煤氣燈的設置和磚瓦造的西洋建築等已經普及了。

日本開國後,為了引進大量進入海外的東西和概念,製作了各種各樣的日式漢語。

自由民權運動逐漸活躍,德富蘇峰倡導平民主義和歐化主義,民友社成立,創刊《國民之友》,對此,三宅雪嶺倡導保存國粹主義成立政教社,創辦了《日本人》,志賀重昂等也加入其中。陸遜南在日刊報紙《日本》中提倡國民主義,近代俳句的祖宗正岡子規等人擔任記者。這種像“日本”的報紙,漸漸地由各種各樣的人發行。民間報紙的開端是幕府末期創刊的濱田彥藏的《海外新聞》、沼間守一的《橫濱每日新聞》、福地源一郎的《東京日日新聞》、慄本梧雲的《郵便報知新聞》、末廣重恭的《朝野新聞》等緊隨其後。


9.教育

在那之前,各藩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但是地域差別很大,被賦予的教育也不同。在之前的教育中,以身份等來區分,存在一部分學校教育的偏頗。到了明治時代,政府為了把日本變成一個強國,對像西方這樣的普通國民都敞開了大門,認識到了全國統一的教育制度是必要的,於是開始了義務教育。1872年(明治5年)頒佈了學制,1886年(明治19年)頒佈了小學令和帝國大學令,全國設立了尋常小學、高等小學、大學,漸漸地,普通民眾也具備了接受高度教育的環境。

另外,到了明治時代,女性教育的必要性也開始被呼籲。特別是有出國經歷,面對歐美女子教育的澀澤榮一和伊藤博文們深感其必要,因此他們設立了女子教育獎勵會。同樣對女子教育有理解的黑田清隆在歐美派遣了以10年為單位的長期留學生到海外的岩倉使節團中,也加入了女留學生。此時的留學生、永井詩香、津田梅(後來成為津田塾大學的有關人員),大山舍松將在日本的女子教育方面留下巨大的功績。

1874年(明治7年)設立了女子師範學校。對女子的教育,無論男女老少,對學問的批評根深蒂固,所以與對男子的教育相比,其步伐遲緩。但是,隨著對女性教育的必要性的廣泛滲透,女性也開始接受義務教育、高等教育。

10.外交政策

對新政府來說,最大的目標是趕上歐美列強,因此舊幕府時代締結的不平等條約的修改成為當務之急。上述岩倉使節團以調查西歐各項制度為目的,但也有為修改條約而作的準備,實際談判也已經做好了準備。沒有把日本看作近代國家的歐美各國沒有理睬日本,被認為還為時過早。因此,雖然實行了歐化政策等,但是日本想要進行和西方對等的各種政策,還需要很多年,修改條約本身就需要長達半個世紀的不斷進行。



日本從此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並迅速成長為亞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

日本走上強國之路,同時也走向擴張之路。


日本沖繩美之島旅遊


作為極度愛國的中國人,雖然心情很複雜,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明治維新可以說是亞洲國家打開國門、學習西方、弘揚本國傳統文化的典範。這場改革,讓島國從閉關鎖國的未開化的弱國,變成了能和西方列強並肩的現代化強過,在文化領域,實現了“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實現了西方科技、生活方式與傳統文化(或者說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變種)的有機結合。清末明初,島國也成為中國仁人志士學習的“聖地”,特別是反清的革命黨人,似乎在那裡找回了夢中的漢唐文明。

在明治維新初期,也出現過我們新文化運動的那種極端事件:

1.為了實現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維新目標,維新統治者希望採用徹底的拿來主義方式推行改革,但政府在發展工業方面既缺乏經驗又急欲求成,導致政府財政難以為繼。而文明開化過程中的過火行為,使得傳統文化面臨崩潰,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應該改說英語,與西洋人通婚,以改良人種。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發了現代文明與本土傳統的激烈衝突。 2.改革帶來的不公平使本已存在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1881年,政府以不到投資額三十分之一的低價,將北海道官產出售給個人。這一事件使民眾對官商勾結的腐敗行為極度不滿,幾乎釀成暴動。

1878 年5 月 14 日早晨8點,掌握著明治政府實際權力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被刺殺,把改革的難題留給了繼任者伊藤博文。民眾的不滿,讓伊藤博文不得不仔細思考國家的發展方向和改革的方式。伊藤博文執政時的日本,由改革引起的矛盾已經突現在社會的政治生活當中。在西風東進中睜眼看世界的民眾開始主張自己的權利。一場大規模的、持久的自由民權運動在各階層展開:

1.以自由民權運動為中心,對政府提出了制定憲法的要求。正是由於自由民權運動的激化,使明治政府意識到必須制定憲法設立國會,否則政府本身很可能被推翻。慣於順應大勢的伊藤博文也意識到,日本國立憲,已是大勢所趨。他開始起草日本的第一部憲法。

2.十多年來的改革經驗告訴他,簡單的拿來主義已經不能推動日本社會的進一步變革。此時,伊藤博文的朋友澀澤榮一已經在自己的商業王國裡,對本國傳統和現代文明的融合進行了有效的實踐。

1889年2 月 11 日,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頒佈實施,使得日本在政治上實行的是表面上的多黨制,實際上的天皇制,由此決定了日本在崛起初期對外擴張、對內高壓的軍國主義走向。伊藤博文執政時期,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極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民族傳統得到恢復。

1.西服流行的同時,和服被當作最華麗的禮服保留下來;

2.酒吧多起來了,茶室依然是人們的精神淨地;

3.西洋歌劇開始唱響,能劇和歌舞伎在走向極致;

4.當油畫開始絢麗奪目時,日本的浮世繪也成為世界繪畫的一大流派。

5.空手道、柔道、劍道、釣道、圍棋、書法等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並行不悖。 同時,在扭轉極端西化、保持傳統的同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保留下來,為後來軍事擴張埋下了種子。 我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已40年了,民族傳統的現代化發掘和規範亟待解決。目前,中華文化缺乏政府層次的指導和規範。民間自發的又顯得LOW,如婚喪嫁娶,我們政府是不是應該在挖掘傳統禮儀(不是一味地提倡脫離傳統文化土壤的新風尚)的基礎上,在每個鄉鎮建立一種傳統的場所,制定指導“意見”,而不是目前的吹鑼打鼓、豪車炫富。


逍遙滄溟


沒啥代價,日本本來就是個由三百個封建割據諸侯統治的地域,近代由於英美資本謀劃穩定自己世界霸權的需要需要在潛在對手中國俄國旁邊培植個戰爭代理人,扶持了給其打工的三藩政治貴族集團,其中就包括今天安倍所屬的長州藩,副首相麻生所屬薩摩藩,手把手教給其裝備組織了現代軍隊,輕輕鬆鬆就鎮壓打垮幾個主要不服的大的割據諸侯,完成統一,但日本文化當中有根深蒂固的武士道文化,各個藩主的家奴是絕對忠於自己家主的,並不接受三藩統治,於是把無實權的天皇抬出來,屬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天皇雖然表面上被賦予絕對權威,實際上操盤日本的還是三藩貴族集團及其背後的財閥。

不久前日本出了一本書揭露了日本明治維新重要人物坂本龍馬的背景,這個沒落武士家庭出身的窮浪人其神秘活動經費高達五億日元,在當時的日本來說是個天文數字,誰給他的這筆錢,日本歷史上一概不提,而當時推定能夠提供這筆鉅款的只有當時唯一在日本設立了分支機構的英國匯豐銀行。

從黑船來襲,幕府投降,到明治維新間隔只有短短十五年,日本就完成了一個赤貧貧窮落後的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據國家,很快完成統一戰爭,變成了一個以軍事立國的中央集權國家,這隻能是外部扶持頂層設計的結果。此後,日本先後打了用中國俄國的戰爭,很好的完成了其牽制中俄的代理人戰爭使命。

二戰後,日本這個作用還在,於是已經被定為戰犯的安倍的姥爺會被啟用出山做日本首相,理解了這個邏輯就會理解日本的近代史邏輯了,教科書裡寫的都是糊弄大眾的。


光華


不想說這個歷史問題!因為日本侵略過我們,國怩不能忘!


14781488148


關你什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