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端要“+互聯網”,戰略端請“互聯網+”

【行若www.sinobd.com導言】只因創業時心裡只裝著銷售,沒有品牌概念,等企業做大了,攤子鋪開了,才發現品牌表現因沒有頂層設計和專業化運作,而一團亂麻。屢屢掣肘進程,所謂基礎建設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些事情我們必須承認:時代變了,廣告方式變了,但廣告傳播的本質沒有變!——搶佔心智,影響購買決策。

廣告曾經很偉大,一句偉大的廣告語能成就一個品牌,比如“JUST DO IT”。一條偉大的廣告片能成就一個品牌。但如今的網絡新產品卻不是靠一條廣告片,一句廣告語等來進軍市場的。

實體端要“+互聯網”,戰略端請“互聯網+”

比如:當年支付寶很強大時,微信也推出了支付功能,要撼動支付寶很有難度。但最終卻在沒有廣告公司,沒有big idea,沒有大預算的情況下,通過推出了微信紅包功能,在2015年的春節,微信紅包成為全新的拜年方式,迅速成為抗衡支付寶的競品。

同樣,微信推出小程序功能,也沒有走常規廣告手段,而是在微信主界面做了一個下拉入口,然後做了一款“跳一跳”小遊戲,一下就激活了小程序的使用率。

很多企業很多產品都受到這種案例的影響:顛覆傳統思維,言必稱互聯網+;或都去搞個企業的小程序,走線上賣貨;或徹底對線下渠道放棄,選擇電商戰略.....

實體端要“+互聯網”,戰略端請“互聯網+”

其實,到今天,很多企業有沒想過,互聯網產業給很多產業,比如實體商業、製造業等都帶來很大誤導。微信成功的例子可以被阿里系、youku系、小米系、聯想系等參考,或彼此借鑑激發。但對做醫藥的、做食品的、做街頭小店的、做傢俱的,統統沒有意義,或者借鑑性幾乎為零。

但問題是,互聯網的心智滲透卻極大影響了傳統行業,他們除了恐慌和焦慮外,唯一能做的就是靠近互聯網,認為做總比不做好。

但實際上,都做錯了。基因不同,條件不同,如何結果相同。行若(www.sinobd.com)認為應該反思互聯網到底為傳統實體也帶來了什麼,互聯網所體現的科技進步和社會效率的提升是不是都是正向積極的?

高科技一定就對社會生產力發展帶來進步作用了麼?否則為什麼估值高企的互聯網企業倒起來也是瞬間歸零,比起實體制造業,商業流通業,互聯網企業就真的值那麼多?

實體端要“+互聯網”,戰略端請“互聯網+”

現在回頭看前文,似乎例子很雞血,但那只是微信可以。但如果你不是微信,你不是玩互聯網產品的。做傳統實體產品的朋友還是別有樣學樣了,因為那根本不是你玩的。

沒啥好眼紅的,再強大的獵豹不該羨慕海豹能潛水,雖然都是哺乳動物,還“豹”著同名。

老老實實在實物端做好“+互聯網”,在戰略端靠攏“互聯網+”。這不矛盾!互聯網沒有說的那麼高大和進步性,互聯網的作用只可能依託於實體產業,試問:沒有了物品,你互聯網能交易什麼?難道是你的比特幣麼?如只有虛擬資產,還能帶來社會生產資料的豐富麼?

媒體,網絡過多關注了互聯網基因的企業和產品,所謂的“產品經理”在營銷文中都幾乎等同於“互聯網產品經理”。可你要把這互聯網產品能套用在實木門?水果飲料?傢俱?面膜?你試試,那根本不是一回事。

實體端要“+互聯網”,戰略端請“互聯網+”

所以我說"+互聯網",什麼+互聯網呢?P+互聯網,P就是產品,以及以產品為基礎的品牌基礎設施建設。

品牌基礎系統不重要?不!太重要了。

這幾年互聯網界最愛聊的是基礎設施,BAT以及各互聯網大廠,都試圖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傳統廣告,一句slogan,一支TVC影片,一張主視覺畫面,這些素材在工業時代是品牌傳播的全部,但現在對於一個大品牌來說,這些素材可以作為基礎設施的存在,可以是一個品牌體系中的基礎構架和物料。


實體端要“+互聯網”,戰略端請“互聯網+”

這些基礎物料出現在產品VI視覺,包裝,品牌活動,品牌事件,品牌內容,品牌IP建設等等。作為品牌形象的一部分,用最簡單的方式定義品牌,同時也能夠為品牌方做的各種紛亂複雜的內容統一調性。

我們需要迴歸重視建設品牌基礎系統,尤其是實體產業,實體產品,他們的基因決定了進入消費市場,和消費者接觸不得不擁有這些基礎系統。消費者需要通過這些基礎系統認知產品,記憶品牌。“+互聯網”是什麼?就是讓互聯網成為傳播的工具和傳播的技巧。倍增效率,而不是依賴網絡解決所有問題。

在新環境下,傳統行業做實體產品,首先依然需要保持品牌意識,然後,將廣告作為品牌體系中的基礎設施存在,用最簡單的方式定義品牌,成為品牌統一調性的工具。

消費者能感受到的只是廣告創意或者品牌價值觀,很難從廣告中感受到產品。現在媒介環境如此豐富多元,品牌營銷不能侷限於廣告的形式,應該利用豐富的媒介環境,讓營銷更靠近商業,更靠近產品。

比如某咖啡的碰瓷營銷,其實本質是“+互聯網”,因為P依然是咖啡,這不可改變。這世界不會因為你互聯網了,就喝的咖啡不是咖啡了。通過互聯網多元發聲,形成更高聲浪,這是互聯網的作用。而線上和線下的結合,無非是渠道的探索,並不是互聯網本身。

實體端要“+互聯網”,戰略端請“互聯網+”

而整個新品牌的入市,有一套完整形象,這決定了品牌基礎建設的質量。

今後,不管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在做營銷時,一方面要思考如何跟產品綁定的更加緊密,甚至直接改變產品,讓消費者的感受更加直接。另一方面,打造好的品牌基礎建設,設定好正確的品牌調性,再從代言人的選擇,品牌VI,APP體驗流程,裂變分享,廣告投放策略,與其他品牌活動的跨界等等,做有質量有效率的營銷活動。

做好品牌基礎工程,用互聯網提升傳播效率,專注產品體驗。有了這3點,會更自由地暢遊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