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後世詩人多在詩詞中懷念李廣而不怎麼推崇衛霍呢?

火車頭27717902


盛唐詩歌傳天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首詩充滿了對大漢的嚮往和對現實的無奈,至於龍城飛將是誰,就不詳細討論。但是後世的紀念緬懷是區分開的,一個是歷史,一個是傳說。

歷史上,李廣、衛青霍去病均做傳,但是不能從歷史地位,爵位,戰績來看,李廣遠不如衛青霍去病。

但是傳說中,卻流傳了很多李廣的英雄事蹟,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是唐朝邊塞詩大部分是以感傷的情調進行表達,寄託哀思和記憶。在這種情況下,難覓封侯的李廣,比起少年得志的霍去病和戰功卓絕的衛青來說,更符合他們的情感。

二是出身,衛青霍去病畢竟是皇帝外戚,跟人一種不夠努力的感覺。但是李廣是從草根中一步步崛起的將領,更符合詩歌對邊疆將士的激勵。

三是李廣難封,衛青是大將軍,太尉,大司馬,霍去病是驃騎將軍,大司馬。一般人都有一點點同情弱者的情緒在其中。

綜上所述,李廣就成了白手起家,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代名詞,從而在傳說中獨放異彩。



歷史生物教科書


李廣的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後人卻懷念稱讚的是李廣,而不是衛霍二人?

我總結有以下原因:

一、先解析衛青的第一場勝仗。

當時漢朝派四位將軍,分四路進攻匈奴。其中包括衛青、李廣率領的數千騎。

由於李廣被匈奴贊為飛將軍。人怕出名豬怕壯。匈奴的主力全部來圍殲李廣的數千騎。

衛青趁匈奴後防空虛,突襲匈奴老巢。俘虜匈奴單于的妻妾奴僕,大獲而歸。

另外兩位將軍也不救援李廣。而是負責皇帝小舅子左右翼的安全。

最終李廣軍全軍覆沒。如果沒有李廣吸引匈奴主力,衛青哪有機會直搗匈奴老巢?

事後衛青加官進爵,而李廣被判處死刑,花錢贖罪,貶為庶人。

衛青凱旋後,並未向天子說明。正因為李廣吸引了匈奴的主力,自己才能立下奇功。

二、李廣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在這一點上,衛青不如李廣。而霍去病更爛,對待士卒苛刻,不能與麾下同甘共苦。

三、如果說項羽神勇,千古無二。那李廣的箭法,則是古往今來第一人。梁山好漢之一的華榮因箭法好,被稱為‘小李廣。’

四、李廣的‘飛將軍’之名是匈奴給予的。正如遼國稱楊業是‘楊無敵’。

五、《史記》中文學造詣最高的有三篇,分別是李將軍列傳,項羽本紀,淮陰侯列傳。在這三篇中,李將軍列傳排第一。司馬遷給李廣做了一定的宣傳。

六、霍去病品行低劣。用卑鄙手段暗殺李廣之子李敢。最終霍去病莫名的早逝,其子也被漢武帝暗中毒殺。(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有兩人被殺,大快人心。一個是法家酷吏張湯,被另一個法家酷吏處死。一個是霍去病父子之死。)


楊朱學派


都因為那句唐詩吧,"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在我們的小學教科書裡,把這裡的"飛將"解釋成李廣,所以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漢朝有一個飛將軍李廣,但至於他有多少戰功,估計很少有人真正知道。

但實際上,王昌齡的這句詩裡的龍城飛將真的指李廣嗎?王昌齡自己沒有明說是誰,但有很多人不這麼覺得,我也不這麼覺得。漢武帝時期,真正率軍直搗龍城的是衛青,李廣一輩子都沒到過龍城,怎麼會是說他呢?因此,這位傳說中的飛將軍應該是指衛青才對。如果我們的教科書裡把"飛將"解釋成衛青,我覺得衛青的名字也會逐漸家喻戶曉。



如樓主所說,衛青霍去病的戰功都遠遠大於李廣。李廣難封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他自己實在沒有什麼像樣的戰功,而且帶兵途中還經常迷路,貽誤軍機,和對匈奴七戰七捷的衛青,擅長長途奔襲以少勝多的霍去病差的確實有點多。



而且我們知道,衛青出身騎奴,最後做到大將軍,青史留名,他的故事可比李廣勵志多了,也傳奇多了;霍去病就更不用說了,中國歷史上最神奇的少年軍事天才,同樣值得大書特書。在此,希望我們的傳媒界朋友多出一些關於衛青霍去病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多多發揚他們的故事和精神。


北宋一書生


人稱霍嫖姚,衛青也不少

誰說寫霍去病的詩句不多,無論李白、杜甫、王維等等大詩人都寫過霍去病的詩句,而且很多都是以霍嫖姚的形式出現。

不過個人最喜歡的還是匈奴人寫的那首: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失我今神人,使我不得祭於天。


而且關於讚美衛青的詩句也不少,所以並不是說沒有什麼人去讚美衛青霍去病。

名篇的效應

首先不否認李廣這個人,只是可惜他沒有像張騫和霍去病那樣自帶GPS的大腦,在進軍匈奴的過程中迷路最後自殺,實在是可惜了這三朝名將了。
不過李廣能在詩句中出名,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名篇的效應,像是王昌齡的《出塞》這等千古名篇就給後世記住李廣這個名將加了一定的分數。(注:龍城到底指匈奴的祭天之處,還是指盧龍城即漢代右北平所在地,這裡存疑不過後一種解釋合理一些



都是傑出的將領

其實無論李廣亦或是衛青、霍去病都是西漢將領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流傳下來的詩詞雖然多,但是名篇相比這些詩詞總量還是少的,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如今學的卻又基本上都是名篇,恰好讚美李廣的詩詞又是名篇中的一篇。

這樣就造成了一定的錯覺,認為只大力讚美了李廣一人而已。所以說並不是沒有去推崇衛青霍去病二人的功績,而只是自己沒有怎麼去了解造成的誤解。不過這也算後世為李廣討回了一個公道,畢竟我們的飛將軍“李廣難封”啊!


淡看天上月


李廣一生的戰績其實非常一般,官位也非常一般,最終連一個最起碼的侯爵都沒有得到,和衛青、霍去病遠遠不能比。但是他對後世的影響,則明顯地超過了衛青、霍去病。唐宋兩朝,都把他放在古代最重要的行列,詩人讚歎他的詩詞,那更是數不勝數。

(飛將軍李廣畫像)

那麼,李廣為什麼會在後世,尤其是在詩人中獲得那麼大的推崇懷念呢?

第一,詩人推崇李廣,是因為感同身受。

古代詩人,尤其是詩詞寫得好的詩人,大都是不得志的。有一句話叫做“愁苦之詞易巧,歡愉之詞難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詩人才華橫溢卻不得志,李廣武藝高強也是一生不得志,“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最終連一個侯爵都沒得到。這樣的境遇,讓古代優秀的詩人們感同身受,所以,經常會以寫李廣來“澆心中的塊壘”,抒發自己的鬱悶之情。選擇李廣,而不是選擇一生榮光無數的衛青霍去病來寫,就很容易讓人理解了。

同時,選擇李廣作為寫作對象,還有一個原因。中國古代從漢高祖那裡傳下來一個規矩,非同姓不封王,無戰功不封侯。封王完全是一種奢望,封侯倒是可以追求的一個人生理想。但是封侯必須要有戰功,所以班超“投筆從戎”開了一個先河,詩人們都想學班超,“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而李廣作為一名能力卓著的戰將,就算“從戎”了,就算立下了不少戰功,依然不能封侯。因此,這不能不讓人慨嘆。

(大將霍去病)

第二,李廣的“相對戰功”,絕不輸於衛霍

我這裡所說的“相對戰功”,是基於這個武將的身份,他所能帶動的兵力情況,以及他所參加的戰役情況進行的綜合考量。

衛青、霍去病因為是漢武帝的親戚,因為性格很好,又極力討好漢武帝,因而深得漢武帝寵愛。他們由此成為三軍統帥,所帶的兵力非常多。基於漢武帝時期軍隊整體的戰鬥力強大,他們所打的都是大戰役,獲得的都是大勝仗。雖說這個大勝仗並不一定就是他們打下來的,但他們作為軍隊的最高統治者,肯定獲得最多的獎勵。

李廣一生都只是個偏將軍,他指揮的軍隊數量非常有限。當他單獨出戰的時候,所帶的軍隊更少。雖然經常都能打勝仗,但是取勝的規模不是很大。當他作為大軍團中間的一個方面軍的時候,其戰功又會被埋沒。或者被安排去打戰略不是很好的那種戰爭。比如他幾次跟隨衛青作戰,衛青給他安排的路線都很糟糕。

不過就算這樣,相對於他殺死敵人的數量,他的“相對功勞”並不在衛青、霍去病之下,所以後世的詩人們非常地同情他推崇他。

(衛青)

第三,李廣具有強大的人格力量,這種人格力量折服後人。

李廣的人格力量體現在兩點:

一是英勇無畏。李廣被稱為“飛將軍”,就在於他不但武功高強,騎射一流,而且英勇無畏。他數次深入險境,但最後都能依靠他絕世的謀略和不屈的精神,從險境中走過來。這種英勇無畏,是一個軍人最重要的品格。李廣就具有這樣的品格。

二是不附權貴。李廣之所以一生沒有封侯,就是他不攀附權貴,因此也不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受漢武帝的重用。而這種不附權貴的秉性,也就是他人格最閃光的地方。

李廣一個不得志的將軍,能夠在後世有那麼高的令名,絕不是偶然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廣一生志在立功封侯,卻至死沒有得到漢朝軍功體系的認同。但這又怎麼樣呢,他一樣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後世中國人即使忘記了漢朝所有帝王將相,可是誰能忘得了李廣?忘得了那個讓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如李白、杜甫、高適、王維、陶淵明、陸游、辛棄疾、范仲淹、劉克莊……多少風流人物都曾為李廣留下過傷心的詩句。錢穆《秦漢史》說:“衛霍李廣利之屬,名位雖盛,豪傑從軍者賤之如糞土。李廣父子愈擯抑,而豪傑愈宗之。”事實上,至少在近代以前,李廣的聲名是遠遠超過衛青霍去病的;史學家呂思勉和政論家蘇軾甚至還為此專門寫過長篇大論,其“抑青揚廣”之傾向非常明顯。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像李白杜甫這樣的大文豪,呂思勉錢穆蘇軾這樣的大學問家,辛棄疾范仲淹這樣的民族英雄,會看不清楚李廣壓根是個敗軍之將,在軍事上水平尷尬之極?會看不明白衛霍功勳蓋世,對中華民族貢獻巨大?

他們當然清楚,他們當然明白,論能力李廣遠不如衛霍,論貢獻李廣更加遠不如衛霍。

但為什麼他們還要一次次的去吹捧李廣,一次次的貶低衛霍。

難道他們腦袋是漿糊做的嗎?

當然不可能,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頂尖人物,他們不會連這點判斷力都沒有。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要吹噓的,其實並不是李廣個人,而是李廣所代表的一種偉大精神。

什麼精神呢?

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的精神。

身先士卒,一心殺敵,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的精神。

拋卻繁華,一生守邊,忠心為國,滿腔熱血的精神。

白首從軍,老驥伏櫪,先死單于,勇往直前的精神。

愛兵如子,士卒效命,為官清廉,生性簡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精神。

面對困難,勇擔責任,把軍人的榮 譽感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死節從來豈顧勳的精神。

面對絕無可能戰勝之役,不膽怯,不退縮,而愈加激發鬥志,覺醒軍人畢身血性之勇,維護軍人最後之人格與尊嚴,寧死不做敵國虜,死也要做大漢魂的精神。

李廣或許不是一個優秀的將帥,甚至不是一個優秀的官員,但他絕對是個完美的軍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抗戰前夕,民族危難之時,蔣介石從胡宗南口中得知天水有飛將軍李廣的衣冠冢,國難思良將,時艱念精神,就親筆題寫了“漢將軍李廣之墓”,委託當時駐天水國民黨陸軍師長鬍宗南重修李廣墓,修建碑塔,並親自參加了李廣墓重修竣工典禮。


千古名將英雄夢


李廣一生最大的悲劇無非是:打一輩子仗,名就而功不成,不得封侯。關於他的不封侯,如果仔細辨析,其實並不冤枉。漢朝以軍功封侯,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嚴格地說,沒有打過勝仗。這和他的作戰風格有關,也和他孤傲耿介的性格有關。

衛青是一個很有創新精神的人,但和李廣的貴族身份不同,身份低微的衛青總是選擇低調。衛青有於出身底層,很容易和士卒同甘苦,共患難,在戰功上,衛青又不和下屬貪功,因此,衛青是一個低調但講求實效的人。這樣的人,我們只有對他的事蹟瞭解,但對面走過卻不認識的類型。因此,後人在衛青個人人格上難以產生共鳴,實在找不到興奮點。

李廣和衛青、霍去病之間有一段恩怨,因為李廣晚年抗擊匈奴時,漢武帝擔心李廣年老不能取勝,讓衛青不要安排李廣做前鋒,於是衛青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故意安排李廣進攻時繞遠路,而又沒有很好的與老將軍協調好私人關係,導致李廣為了抗擊匈奴,率軍進入沙漠後,因繞遠路沒有嚮導,而迷路,沒能趕上大戰。衛青自己與匈奴大戰,又沒捉住匈奴軍的首領單于,因為李廣沒能加入戰鬥,衛青回來後又找李廣對質,最後李廣憤愧自盡。

唐朝詩人厭惡衛青霍去病,主要原因是:這兩人都是皇親貴戚,仗勢搶功,衛青逼死李廣,霍去病射死李廣的兒子李敢。這樣的怪罪其實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其實無論李廣亦或是衛青、霍去病都是西漢將領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流傳下來的詩詞雖然多,但是名篇相比這些詩詞總量還是少的,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如今學的卻又基本上都是名篇,恰好讚美李廣的詩詞又是名篇中的一篇。

司馬遷告訴我們:這些軍事決策背後,是殘酷的政治現實。誰能獲得皇帝的寵信,誰就能在戰場上獲得主動;相反,缺少堅實的政治背景,縱然有一身的武藝,也不過是大漠中的孤軍,刀筆吏面前的敗將。


井岡山旅遊諮詢


因為《史記》本身就是有偏向的啊,寫史書的人,也許不應該夾雜自己的好惡,但是太史公沒有,當然事後有人認為其偏頗。宋代黃震就說過“衛霍深入二千里,聲震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今看其傳,英風猶在”。

在太史公筆下,衛青還因為裙帶關係直接上了史記中的佞幸列傳,衛青霍去病儘管軍功赫赫,但是也有前提,那是因為能征善戰的兵都分給了霍將軍。那麼這樣一來,他們個人的指揮能力,當然打了折扣。在讀者看來,你是喜歡苦苦奮鬥的人還是喜歡直接開掛的人民幣玩家?結果當然顯而易見,多數人都會喜歡飛將軍李廣。

觀感是一方面,李廣的個人經歷又是一方面,空有一身本領只能苦熬,於是還有一個這樣的成語“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懷才不遇是文人騷客鬱結難舒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們借古諷今,大多會以李廣自比。霍去病和衛青也有典故,比如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衛青的“龍城”,但是一般情況下能用的時候不多。即使用了恐怕也沒有懷才不遇的那些詩歌流傳的廣泛,更能讓人共情。所以李廣的英名事蹟當然一代代流傳下來。

當然,文壇會褒揚李廣,但是在官方那裡又是另一種情況了。比如武將在受到表彰的時候,大多會說有“驃騎將軍的風采”,與衛霍比肩,這是極高的評價。沒人上來說“將軍作戰英勇,像李廣一般”,這太煞風景了吧。


光明大先生


唐代詩人王昌齡有一首冠壓全唐的絕句,名為《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裡所謂的龍城飛將,指的就是被譽為飛將軍的李廣。李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悲情英雄。李廣一生征戰無數,卻又戰績平平,連個封侯的資格都沒拿到,最終鬱憤自盡,悽慘落幕。

然而,單是李廣本人悽慘也就罷了。李廣的兒子李敢,雖然封關內侯,卻因頂撞衛青,在狩獵過程中被霍去病一箭射死。李廣的孫子李陵更是在征討匈奴時,因孤立無援,最終不得不投降匈奴。李陵的投降不僅導致李廣全族被殺,同時也牽連了《史記》的作者司馬遷。



因此,司馬遷在《史記·飛將軍列傳》裡對於李廣這位悲情英雄充滿了同情。並且,作為中國第一部傳記體史書,《史記》不僅為中國歷史奠定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基調,也在文學上留下了悲憫情懷。



於是,儘管李廣比之衛青霍去病的戰功相差甚遠,但在文人情懷裡,李廣比衛青霍去病更能引發人們的共情,更能讓那些不成功者找到寄託。


傅斯鴻


不談誰更厲害,就談一談歷史書寫對於人們觀念的影響。

想要了解衛青與霍去病兩位歷史人物,司馬遷和《史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司馬遷充分肯定衛青和霍去病的功績,對於兩人的戰功寫的十分細緻,但是,司馬遷秉筆直書,也是揭露了兩個人的缺點。

《史記》在《佞幸列傳》談到了兩人“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而兩人的傳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也有一段話“太史公曰: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原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主”從這些文獻記載裡,我們能看出衛青和霍去病憑藉外戚身份和漢武帝寵幸出將入相,這一點不為當人所齒。

而司馬遷還有其他記載“(霍去病)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 事多此類。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霍去病的不體恤士兵,衛青的媚上都秉筆直書於《史記》。

班固的《漢書》也是繼承了不少司馬遷的觀點,可見漢代人眼中衛青與霍去病功過都很明顯。所以,後世閱讀了解衛青與霍去病,他們必須閱讀《史記》,那麼衛青與霍去病譭譽參半也是情理之中了。宋人黃震雲:“使武帝志在見民,專任李廣足矣。看《衛霍傳》須合此傳看,衛霍聲振華裔,今看其傳,不值一錢。”蘇軾也在《東坡林志》裡記載“武帝踞廁見衛青”寫到——漢武帝無道,無足觀者,惟踞廁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長孺,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廁見之,正其宜也。”蘇軾所詬病的也是衛青的媚上。

你要是說司馬遷一點點也沒有拿衛青、霍去病對比的意思,我是不信的,因為他兩的傳記和李廣傳記中間就隔著一個傳,還是跟他三人有關的《匈奴列傳》。

最有趣的是,唐宋的武廟裡有他三的身影。李廣缺少戰功依然和衛青、霍去病被官方欽定為被祭祀的名將,這是不得不發人深思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