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什么后世诗人多在诗词中怀念李广而不怎么推崇卫霍呢?

火车头27717902


盛唐诗歌传天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充满了对大汉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至于龙城飞将是谁,就不详细讨论。但是后世的纪念缅怀是区分开的,一个是历史,一个是传说。

历史上,李广、卫青霍去病均做传,但是不能从历史地位,爵位,战绩来看,李广远不如卫青霍去病。

但是传说中,却流传了很多李广的英雄事迹,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唐朝边塞诗大部分是以感伤的情调进行表达,寄托哀思和记忆。在这种情况下,难觅封侯的李广,比起少年得志的霍去病和战功卓绝的卫青来说,更符合他们的情感。

二是出身,卫青霍去病毕竟是皇帝外戚,跟人一种不够努力的感觉。但是李广是从草根中一步步崛起的将领,更符合诗歌对边疆将士的激励。

三是李广难封,卫青是大将军,太尉,大司马,霍去病是骠骑将军,大司马。一般人都有一点点同情弱者的情绪在其中。

综上所述,李广就成了白手起家,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代名词,从而在传说中独放异彩。



历史生物教科书


李广的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后人却怀念称赞的是李广,而不是卫霍二人?

我总结有以下原因:

一、先解析卫青的第一场胜仗。

当时汉朝派四位将军,分四路进攻匈奴。其中包括卫青、李广率领的数千骑。

由于李广被匈奴赞为飞将军。人怕出名猪怕壮。匈奴的主力全部来围歼李广的数千骑。

卫青趁匈奴后防空虚,突袭匈奴老巢。俘虏匈奴单于的妻妾奴仆,大获而归。

另外两位将军也不救援李广。而是负责皇帝小舅子左右翼的安全。

最终李广军全军覆没。如果没有李广吸引匈奴主力,卫青哪有机会直捣匈奴老巢?

事后卫青加官进爵,而李广被判处死刑,花钱赎罪,贬为庶人。

卫青凯旋后,并未向天子说明。正因为李广吸引了匈奴的主力,自己才能立下奇功。

二、李广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在这一点上,卫青不如李广。而霍去病更烂,对待士卒苛刻,不能与麾下同甘共苦。

三、如果说项羽神勇,千古无二。那李广的箭法,则是古往今来第一人。梁山好汉之一的华荣因箭法好,被称为‘小李广。’

四、李广的‘飞将军’之名是匈奴给予的。正如辽国称杨业是‘杨无敌’。

五、《史记》中文学造诣最高的有三篇,分别是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在这三篇中,李将军列传排第一。司马迁给李广做了一定的宣传。

六、霍去病品行低劣。用卑鄙手段暗杀李广之子李敢。最终霍去病莫名的早逝,其子也被汉武帝暗中毒杀。(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尽。有两人被杀,大快人心。一个是法家酷吏张汤,被另一个法家酷吏处死。一个是霍去病父子之死。)


杨朱学派


都因为那句唐诗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我们的小学教科书里,把这里的"飞将"解释成李广,所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汉朝有一个飞将军李广,但至于他有多少战功,估计很少有人真正知道。

但实际上,王昌龄的这句诗里的龙城飞将真的指李广吗?王昌龄自己没有明说是谁,但有很多人不这么觉得,我也不这么觉得。汉武帝时期,真正率军直捣龙城的是卫青,李广一辈子都没到过龙城,怎么会是说他呢?因此,这位传说中的飞将军应该是指卫青才对。如果我们的教科书里把"飞将"解释成卫青,我觉得卫青的名字也会逐渐家喻户晓。



如楼主所说,卫青霍去病的战功都远远大于李广。李广难封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自己实在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而且带兵途中还经常迷路,贻误军机,和对匈奴七战七捷的卫青,擅长长途奔袭以少胜多的霍去病差的确实有点多。



而且我们知道,卫青出身骑奴,最后做到大将军,青史留名,他的故事可比李广励志多了,也传奇多了;霍去病就更不用说了,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少年军事天才,同样值得大书特书。在此,希望我们的传媒界朋友多出一些关于卫青霍去病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多多发扬他们的故事和精神。


北宋一书生


人称霍嫖姚,卫青也不少

谁说写霍去病的诗句不多,无论李白、杜甫、王维等等大诗人都写过霍去病的诗句,而且很多都是以霍嫖姚的形式出现。

不过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匈奴人写的那首: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失我今神人,使我不得祭于天。


而且关于赞美卫青的诗句也不少,所以并不是说没有什么人去赞美卫青霍去病。

名篇的效应

首先不否认李广这个人,只是可惜他没有像张骞和霍去病那样自带GPS的大脑,在进军匈奴的过程中迷路最后自杀,实在是可惜了这三朝名将了。
不过李广能在诗句中出名,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名篇的效应,像是王昌龄的《出塞》这等千古名篇就给后世记住李广这个名将加了一定的分数。(注:龙城到底指匈奴的祭天之处,还是指卢龙城即汉代右北平所在地,这里存疑不过后一种解释合理一些



都是杰出的将领

其实无论李广亦或是卫青、霍去病都是西汉将领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流传下来的诗词虽然多,但是名篇相比这些诗词总量还是少的,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如今学的却又基本上都是名篇,恰好赞美李广的诗词又是名篇中的一篇。

这样就造成了一定的错觉,认为只大力赞美了李广一人而已。所以说并不是没有去推崇卫青霍去病二人的功绩,而只是自己没有怎么去了解造成的误解。不过这也算后世为李广讨回了一个公道,毕竟我们的飞将军“李广难封”啊!


淡看天上月


李广一生的战绩其实非常一般,官位也非常一般,最终连一个最起码的侯爵都没有得到,和卫青、霍去病远远不能比。但是他对后世的影响,则明显地超过了卫青、霍去病。唐宋两朝,都把他放在古代最重要的行列,诗人赞叹他的诗词,那更是数不胜数。

(飞将军李广画像)

那么,李广为什么会在后世,尤其是在诗人中获得那么大的推崇怀念呢?

第一,诗人推崇李广,是因为感同身受。

古代诗人,尤其是诗词写得好的诗人,大都是不得志的。有一句话叫做“愁苦之词易巧,欢愉之词难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诗人才华横溢却不得志,李广武艺高强也是一生不得志,“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最终连一个侯爵都没得到。这样的境遇,让古代优秀的诗人们感同身受,所以,经常会以写李广来“浇心中的块垒”,抒发自己的郁闷之情。选择李广,而不是选择一生荣光无数的卫青霍去病来写,就很容易让人理解了。

同时,选择李广作为写作对象,还有一个原因。中国古代从汉高祖那里传下来一个规矩,非同姓不封王,无战功不封侯。封王完全是一种奢望,封侯倒是可以追求的一个人生理想。但是封侯必须要有战功,所以班超“投笔从戎”开了一个先河,诗人们都想学班超,“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而李广作为一名能力卓著的战将,就算“从戎”了,就算立下了不少战功,依然不能封侯。因此,这不能不让人慨叹。

(大将霍去病)

第二,李广的“相对战功”,绝不输于卫霍

我这里所说的“相对战功”,是基于这个武将的身份,他所能带动的兵力情况,以及他所参加的战役情况进行的综合考量。

卫青、霍去病因为是汉武帝的亲戚,因为性格很好,又极力讨好汉武帝,因而深得汉武帝宠爱。他们由此成为三军统帅,所带的兵力非常多。基于汉武帝时期军队整体的战斗力强大,他们所打的都是大战役,获得的都是大胜仗。虽说这个大胜仗并不一定就是他们打下来的,但他们作为军队的最高统治者,肯定获得最多的奖励。

李广一生都只是个偏将军,他指挥的军队数量非常有限。当他单独出战的时候,所带的军队更少。虽然经常都能打胜仗,但是取胜的规模不是很大。当他作为大军团中间的一个方面军的时候,其战功又会被埋没。或者被安排去打战略不是很好的那种战争。比如他几次跟随卫青作战,卫青给他安排的路线都很糟糕。

不过就算这样,相对于他杀死敌人的数量,他的“相对功劳”并不在卫青、霍去病之下,所以后世的诗人们非常地同情他推崇他。

(卫青)

第三,李广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折服后人。

李广的人格力量体现在两点:

一是英勇无畏。李广被称为“飞将军”,就在于他不但武功高强,骑射一流,而且英勇无畏。他数次深入险境,但最后都能依靠他绝世的谋略和不屈的精神,从险境中走过来。这种英勇无畏,是一个军人最重要的品格。李广就具有这样的品格。

二是不附权贵。李广之所以一生没有封侯,就是他不攀附权贵,因此也不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受汉武帝的重用。而这种不附权贵的秉性,也就是他人格最闪光的地方。

李广一个不得志的将军,能够在后世有那么高的令名,绝不是偶然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广一生志在立功封侯,却至死没有得到汉朝军功体系的认同。但这又怎么样呢,他一样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后世中国人即使忘记了汉朝所有帝王将相,可是谁能忘得了李广?忘得了那个让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如李白、杜甫、高适、王维、陶渊明、陆游、辛弃疾、范仲淹、刘克庄……多少风流人物都曾为李广留下过伤心的诗句。钱穆《秦汉史》说:“卫霍李广利之属,名位虽盛,豪杰从军者贱之如粪土。李广父子愈摈抑,而豪杰愈宗之。”事实上,至少在近代以前,李广的声名是远远超过卫青霍去病的;史学家吕思勉和政论家苏轼甚至还为此专门写过长篇大论,其“抑青扬广”之倾向非常明显。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文豪,吕思勉钱穆苏轼这样的大学问家,辛弃疾范仲淹这样的民族英雄,会看不清楚李广压根是个败军之将,在军事上水平尴尬之极?会看不明白卫霍功勋盖世,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

他们当然清楚,他们当然明白,论能力李广远不如卫霍,论贡献李广更加远不如卫霍。

但为什么他们还要一次次的去吹捧李广,一次次的贬低卫霍。

难道他们脑袋是浆糊做的吗?

当然不可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顶尖人物,他们不会连这点判断力都没有。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要吹嘘的,其实并不是李广个人,而是李广所代表的一种伟大精神。

什么精神呢?

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的精神。

身先士卒,一心杀敌,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

抛却繁华,一生守边,忠心为国,满腔热血的精神。

白首从军,老骥伏枥,先死单于,勇往直前的精神。

爱兵如子,士卒效命,为官清廉,生性简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精神。

面对困难,勇担责任,把军人的荣 誉感看的比生命还重要,死节从来岂顾勋的精神。

面对绝无可能战胜之役,不胆怯,不退缩,而愈加激发斗志,觉醒军人毕身血性之勇,维护军人最后之人格与尊严,宁死不做敌国虏,死也要做大汉魂的精神。

李广或许不是一个优秀的将帅,甚至不是一个优秀的官员,但他绝对是个完美的军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抗战前夕,民族危难之时,蒋介石从胡宗南口中得知天水有飞将军李广的衣冠冢,国难思良将,时艰念精神,就亲笔题写了“汉将军李广之墓”,委托当时驻天水国民党陆军师长胡宗南重修李广墓,修建碑塔,并亲自参加了李广墓重修竣工典礼。


千古名将英雄梦


李广一生最大的悲剧无非是:打一辈子仗,名就而功不成,不得封侯。关于他的不封侯,如果仔细辨析,其实并不冤枉。汉朝以军功封侯,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严格地说,没有打过胜仗。这和他的作战风格有关,也和他孤傲耿介的性格有关。

卫青是一个很有创新精神的人,但和李广的贵族身份不同,身份低微的卫青总是选择低调。卫青有于出身底层,很容易和士卒同甘苦,共患难,在战功上,卫青又不和下属贪功,因此,卫青是一个低调但讲求实效的人。这样的人,我们只有对他的事迹了解,但对面走过却不认识的类型。因此,后人在卫青个人人格上难以产生共鸣,实在找不到兴奋点。

李广和卫青、霍去病之间有一段恩怨,因为李广晚年抗击匈奴时,汉武帝担心李广年老不能取胜,让卫青不要安排李广做前锋,于是卫青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故意安排李广进攻时绕远路,而又没有很好的与老将军协调好私人关系,导致李广为了抗击匈奴,率军进入沙漠后,因绕远路没有向导,而迷路,没能赶上大战。卫青自己与匈奴大战,又没捉住匈奴军的首领单于,因为李广没能加入战斗,卫青回来后又找李广对质,最后李广愤愧自尽。

唐朝诗人厌恶卫青霍去病,主要原因是:这两人都是皇亲贵戚,仗势抢功,卫青逼死李广,霍去病射死李广的儿子李敢。这样的怪罪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其实无论李广亦或是卫青、霍去病都是西汉将领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而流传下来的诗词虽然多,但是名篇相比这些诗词总量还是少的,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如今学的却又基本上都是名篇,恰好赞美李广的诗词又是名篇中的一篇。

司马迁告诉我们:这些军事决策背后,是残酷的政治现实。谁能获得皇帝的宠信,谁就能在战场上获得主动;相反,缺少坚实的政治背景,纵然有一身的武艺,也不过是大漠中的孤军,刀笔吏面前的败将。


井冈山旅游咨询


因为《史记》本身就是有偏向的啊,写史书的人,也许不应该夹杂自己的好恶,但是太史公没有,当然事后有人认为其偏颇。宋代黄震就说过“卫霍深入二千里,声震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今看其传,英风犹在”。

在太史公笔下,卫青还因为裙带关系直接上了史记中的佞幸列传,卫青霍去病尽管军功赫赫,但是也有前提,那是因为能征善战的兵都分给了霍将军。那么这样一来,他们个人的指挥能力,当然打了折扣。在读者看来,你是喜欢苦苦奋斗的人还是喜欢直接开挂的人民币玩家?结果当然显而易见,多数人都会喜欢飞将军李广。

观感是一方面,李广的个人经历又是一方面,空有一身本领只能苦熬,于是还有一个这样的成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怀才不遇是文人骚客郁结难舒的主要原因之一,他们借古讽今,大多会以李广自比。霍去病和卫青也有典故,比如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卫青的“龙城”,但是一般情况下能用的时候不多。即使用了恐怕也没有怀才不遇的那些诗歌流传的广泛,更能让人共情。所以李广的英名事迹当然一代代流传下来。

当然,文坛会褒扬李广,但是在官方那里又是另一种情况了。比如武将在受到表彰的时候,大多会说有“骠骑将军的风采”,与卫霍比肩,这是极高的评价。没人上来说“将军作战英勇,像李广一般”,这太煞风景了吧。


光明大先生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冠压全唐的绝句,名为《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里所谓的龙城飞将,指的就是被誉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悲情英雄。李广一生征战无数,却又战绩平平,连个封侯的资格都没拿到,最终郁愤自尽,凄惨落幕。

然而,单是李广本人凄惨也就罢了。李广的儿子李敢,虽然封关内侯,却因顶撞卫青,在狩猎过程中被霍去病一箭射死。李广的孙子李陵更是在征讨匈奴时,因孤立无援,最终不得不投降匈奴。李陵的投降不仅导致李广全族被杀,同时也牵连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飞将军列传》里对于李广这位悲情英雄充满了同情。并且,作为中国第一部传记体史书,《史记》不仅为中国历史奠定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基调,也在文学上留下了悲悯情怀。



于是,尽管李广比之卫青霍去病的战功相差甚远,但在文人情怀里,李广比卫青霍去病更能引发人们的共情,更能让那些不成功者找到寄托。


傅斯鸿


不谈谁更厉害,就谈一谈历史书写对于人们观念的影响。

想要了解卫青与霍去病两位历史人物,司马迁和《史记》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司马迁充分肯定卫青和霍去病的功绩,对于两人的战功写的十分细致,但是,司马迁秉笔直书,也是揭露了两个人的缺点。

《史记》在《佞幸列传》谈到了两人“自是之後,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而两人的传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也有一段话“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主”从这些文献记载里,我们能看出卫青和霍去病凭借外戚身份和汉武帝宠幸出将入相,这一点不为当人所齿。

而司马迁还有其他记载“(霍去病)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事多此类。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霍去病的不体恤士兵,卫青的媚上都秉笔直书于《史记》。

班固的《汉书》也是继承了不少司马迁的观点,可见汉代人眼中卫青与霍去病功过都很明显。所以,后世阅读了解卫青与霍去病,他们必须阅读《史记》,那么卫青与霍去病毁誉参半也是情理之中了。宋人黄震云:“使武帝志在见民,专任李广足矣。看《卫霍传》须合此传看,卫霍声振华裔,今看其传,不值一钱。”苏轼也在《东坡林志》里记载“武帝踞厕见卫青”写到——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苏轼所诟病的也是卫青的媚上。

你要是说司马迁一点点也没有拿卫青、霍去病对比的意思,我是不信的,因为他两的传记和李广传记中间就隔着一个传,还是跟他三人有关的《匈奴列传》。

最有趣的是,唐宋的武庙里有他三的身影。李广缺少战功依然和卫青、霍去病被官方钦定为被祭祀的名将,这是不得不发人深思的一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