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抗倭的後臺老闆胡宗憲是個什麼樣的官員?

11223140691


一說起抗倭可能最先被人想到的就是戚繼光了吧——他曾在抗倭戰爭中創造過”零傷亡“的記錄,被飽受倭寇肆虐的東南沿海百姓稱為“戚老虎”、“戚我爺”。可能有的朋友還會想起俞大猷——在東南抗倭前線他和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不過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戚繼光和俞大猷作為武將是戰鬥在抗倭第一線的偉大英雄,可問題是當戰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時是誰在為他們供應軍資糧草?是誰在後方排兵佈陣調度指揮?想明白了這些問題,我們就能知道在戚繼光、俞大猷身後有一位一直默默支持抗倭鬥爭的幕後人物,這個人名叫胡宗憲。

胡宗憲字汝貞、號梅林,祖籍安徽績溪龍川村,1512年11月4日生人,其家族世代就職於錦衣衛。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僅26歲的胡宗憲就高中進士,兩年後即被授予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縣令之職,可謂平步青雲仕途暢通。在益都縣令任上的胡宗憲不僅成功破獲了前任縣令久拖未決的懸案、平反冤獄,還組織百姓撲滅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災,又對益都當地的強盜進行招降。在此之前盜賊在益都為害多年,胡宗憲用安撫勸降之策不僅消彌了匪患,還將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編為義軍,可以說這時的胡宗憲就已初步展現了他的文韜武略。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胡宗憲因母親去世回鄉守孝。按古人守孝之制:父母亡故需守孝三年,誰知僅僅兩年後胡宗憲的父親胡尚仁也因病去世,於是胡宗憲接著替父親守孝,不過他這種情況按當時的禮制是可以同時為父母守孝的,也就是說胡宗憲父親去世那年他為母親的守孝期尚未結束,所以這一年他既為母親守孝又為父親守孝,就這樣他累積在家守孝五年。在這五年中他刻苦攻讀《大學衍義》、《武經七書》等書,學識大為長進,這為他日後的大展宏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年守孝期滿後復出的胡宗憲以御史身份巡按宣府、大同等邊防重鎮,沿途整肅軍紀、鞏固邊防,為明王朝的邊疆穩定作出了貢獻。嘉靖三十年(1551年)胡宗憲又巡按湖廣,參與平定苗民起義。在胡宗憲踏入仕途這十多年裡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政績顯著,他的從政經驗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嘉靖皇帝欽點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隨即又被提拔為總督,總制東南七省軍務,全面領導東南七省的抗倭事宜。

也就是說:如果俞大猷、戚繼光是戰鬥在抗倭第一線,那麼全面領導整個東南抗倭戰場的就是胡宗憲。胡宗憲上任後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鄭若曾等為幕僚,參賛軍務;以俞大猷,戚繼光、盧鏜為大將,制定“攻謀為上,角力為下”,和“剿撫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轉戰江、浙、閩、贛,每役躬擐甲冑,指授方略。至明嘉靖三十六年計斬徐海,俘陳東、降汪直,斷倭寇之內應,東征西討,終於彌平倭患,使東南百姓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

胡宗憲不僅立足於平定已作亂的倭寇勢力,而且立足於平定倭寇後如何保證國家海防不再遭受入侵: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胡宗憲針對倭寇“去來飆忽難測”、“海涯曼衍難守”,沿海地區隨時可能遭受倭寇焚掠的情況,決定建立沿海防禦系統。組織人員把沿海倭情、地理形勢及抗倭措施編成《籌海圖編》,指導抗倭鬥爭。“繕甲造艦”,修造戰船千艘,多置火器,配備佛郎機、鳥銃、火磚、噴筒、火箭等,由俞大猷、戚繼光分率巡洋。福建沿海設立哨兵,置烽火門、小埕、南日、浯嶼和銅山五大水寨,派駐軍隊捍衛海岸。浙江沿海設海鹽、澉浦、乍浦三大水寨,招募蒼山、福清等船78只佈列各港口,以四參將六總兵統之,“不拘警報有無,而親出海洋,嚴督各總戮力用命,以遏海寇於方來”。明朝真正的水師就是從這時建立的。

按說這樣一位對抗倭大業做出傑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應該會被後世永遠銘記才對,可事實上他的知名度不僅遠遠低於自己一手提拔的俞大猷、戚繼光等人,甚至在身後還曾被人頗多詬病。究其原因乃是因為他為人處世過於圓滑,又過分貪婪——就個人私德而言:他可算不得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如果說領導抗倭鬥爭是他一生最大的亮點;那麼在個人私德上他也有著巨大的汙點。

當時嘉靖皇帝寵幸嚴嵩父子,一時之間嚴家父子把持朝政擅權弄政,在這樣的局面下朝廷大臣們迅速站隊:凡是想要出人頭地仕途暢通的都主動巴結獻媚嚴家父子;而那些瞧不起嚴家父子為人的大臣們則堅持不與之同流合汙。然而胡宗憲卻認為:自己的目的是為了抗倭,為了東南百姓的安定,如果自己不主動巴結嚴家父子,那麼在軍需糧餉、選將用人等問題上嚴家父子必定對自己多方制肘。就這樣胡宗憲被朝中那些正直的大臣視為與嚴黨同流合汙。

除了主動巴結攀附嚴黨外,胡宗憲侵吞軍餉、生活奢侈、好色都是不爭的事實——胡宗憲通過在浙江加派“提編”等額外稅賦和請求留存浙江鹽銀等手段,聚斂了數額巨大的錢財,有“總督銀山”之稱。不過客觀而言:胡宗憲貪汙所得也並非全用於自己的個人享受,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被他用來打點上下關係以換取他們對抗倭鬥爭的支持;可另一方面胡宗憲生活奢侈也實有其事,這意味著他的貪汙所得除了用來打點關係之下其中也有相當部分被他自己中飽私囊了。總體而言:胡宗憲貪汙更多是被當時朝廷整體的腐敗作風逼出來的,他自己私自截留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但對他的政敵而言:只要你有這樣的行為,那麼你自己私自截留了多少就不重要了。

胡宗憲為人詬病的除了攀附嚴黨、貪汙受賄之外還有言而無信的汙點:當時東南沿海的倭寇分為真倭和假倭,這其中的假倭是在當時明朝的海禁政策之下被迫嘯聚海上的海商集團,地方官府為避免擔上維持治安不力的罪名而故意將其與真倭混淆。當時假倭有兩大頭領:汪直(一說名為王直)和徐海。過去的傳統史書將他們定義為勾結倭寇的漢奸,其實他們可不是漢奸,相反當時不少日本人還是他們的馬仔——汪直曾在日本松浦津上岸,很快在日本的五島建立了基地。當地領主不僅不認為汪直此舉是侵佔自己的地盤,反而十分熱烈地歡迎汪直的到來,因為他可以從汪直手中獲得最新式的火繩槍,這對身處戰國亂世的一方領主而言無疑具有重大意義。於是汪直給自己起了名號“徽王”,佔住的地盤叫“宋國”,大搖大擺在日本稱王稱霸。他不光來回在大明、日本和西方人之間倒騰走私生意,還把生意做到了東南亞。同時汪直在日本廣泛招募武士充當自己的打手,當時的日本正處戰國亂世,各個諸侯大名之間打成一鍋粥,很多失意的武士便都跟著汪直討生活,而汪直本人出手闊綽,能體恤下情也深得來投奔的日本武士的擁戴。以此而言:認定汪直為漢奸的言論就難以成立——他並沒投靠日本人背叛自己的祖國,他和大明王朝之間的爭執純屬開放貿易和閉關鎖國之爭,至於他麾下的日本武士都是主動投奔他的,而不是他投靠了日本人。換句話說:在汪直集團裡中國人是老闆,日本人是馬仔。如果汪直是一個歐洲人就會被後人奉為偉大的殖民開拓者,可他是一箇中國人,偏偏又身處中華文明由博大精深兼收幷蓄向閉關鎖國故步自封轉型的年代,而這就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儘管在他自己看來:自己從來就不是海盜、倭寇、漢奸,他一直爭取推動明王朝主動開放貿易,與此同時他一直積極配合明王朝剿滅那些真正為禍海上的倭寇勢力。事實上他從未主動攻打大明沿海州縣,每次攻打州縣幾乎都發生在明軍對其追剿之後,嚴格意義上這並不是一種劫掠行為而是報復行為。胡宗憲深知汪直和其他海上勢力的不同之處,因此極力主張對其進行招安以安定東南海疆。自以為配合官軍剿滅海匪有功的汪直信以為真地上岸和胡宗憲談判,殊不知在朝廷眼中:無論你是否曾有劫掠為禍百姓的暴行,單憑你手中有一支不受朝廷節制的武裝力量就犯了大忌。就在汪直和胡宗憲談判的過程中杭州巡按王本固突然發兵逮捕了汪直,之後嘉靖皇帝下詔處決汪直。

客觀而言:汪直之死胡宗憲確實有一定責任,不過他的本意的確是想招安汪直的,從沒想過設計將其誘殺,然而他的行為客觀上造成了汪直被朝廷誘殺的結果。事實上當胡宗憲得知朝廷決定處決汪直時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他極力上書為汪直辯解,但在朝廷看來:你胡宗憲身為抗倭將領替一個倭寇辯解,你的立場何在啊?儘管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汪直能不能被稱為倭寇都是有爭議的,但在當時的朝廷眼中你汪直手中有一支不受朝廷節制的人馬這還了得?汪直和當時東南海疆的其他海洋勢力一樣都不是絕對乾淨的,打家劫舍的事也並非沒幹過;然而在此之外,他還有著開拓海外貿易、弘揚華夏國威的另一面。汪直死後本來東南海疆已日漸平息的倭患又死灰復燃,因為假倭們再也不相信朝廷招安和開放貿易的承諾了。胡宗憲不得不改變自己原定的招降王直、徐海等假倭以作為牽制真倭和其他海盜勢力的計劃,轉而大力重用戚繼光、俞大猷以武力平定了倭亂。

傳統史料對胡宗憲的非議除了針對他本人之外,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放縱家人:據說胡宗憲的兒子在過境淳安縣時收受賄賂,還把縣衙的接待人員以照顧不周的名義毒打一頓,時任淳安縣令的海瑞就把這位胡公子給抓起來,說他是假冒的胡公子,打了一頓板子之後送給了胡宗憲。這件事其實細細說起來疑點重重撲朔迷離:首先這個胡公子究竟是不是假冒的我們不得而知。如果這個胡公子是真的,那麼我們大體可以說胡宗憲的確是有對家屬管教不嚴的過錯,不過這同時也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否則他一個掌管七省軍務的總督還收拾不了海瑞這樣一個縣令?

嘉靖四十年南京給事中陸風鳳儀彈劾胡宗憲為“嚴(嵩)黨”,胡宗憲因此入獄。嘉靖皇帝對群臣說“宗憲非嚴黨,朕拔用八九年,人無言者。自累獻祥瑞,為群邪所嫉”。於是獲釋。第二年御史汪汝正以宗憲付嚴嵩之子嚴世蕃手書中有“自擬聖旨”罪再次彈劾胡宗憲,又重新下獄。在獄中胡宗憲憤然上書數千言,發出“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慨嘆。嘉靖四十四年胡宗憲死於獄中。隆慶六年(1572)胡宗憲案得以昭雪並錄平倭功勳。萬曆十七年(1589)胡宗憲之孫胡燈奏準,御賜葬故里龍川之天馬山,諡號襄懋,備極哀榮。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有關明代嘉靖年間的抗倭名將,我們已經聽過很多了:戚繼光、俞大猷、譚綸......甚至那位號稱“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也曾為抗倭事業立下功勳。而這些名將名士背後都離不開一個人的支持,那就是胡宗憲。

抗倭名將戚繼光

胡宗憲是徽州人,考中進士後從知縣調任御史。他的膽略和見識在巡按北方邊境時就已經凸顯出來:大同守軍因為換防而要譁變,胡宗憲單槍匹馬直入軍營,告訴他們換防令取消了,大兵們自然就不鬧了。不久停止換防的詔書才下達,同僚都對他刮目相看。

胡宗憲

表現不錯的胡宗憲被派去巡按浙江,而此時來浙江已經不是美差了:倭寇已經把浙江給攪和得雞飛狗跳,而儘管地方官張經、李天寵盡心盡力地防守,中央來的特派員趙文華卻還在處處掣肘。野心頗大的胡宗憲看到了機遇,在浙江處處都對趙文華沒好臉色的情況下主動依附了趙文華,兩人遂結為至交。

趙文華

此時張經指揮了幾個勝仗,胡宗憲也稍有功勞。而在趙文華那裡,功勞全部給了胡宗憲,張李二人反被扣上通敵的帽子,被押往北京聽候發落。但是這哥倆實在也不是個打仗的料,帶著人去收拾殘兵敗將被打的大敗,趙文華也只能悻悻離開浙江。

沒曾想,壞事變好事。趙文華仗著乾爹嚴嵩的勢力,在京城再次翻案,又為他那個好朋友胡宗憲說情。結果短短不到一年,直浙總督換了兩任;而僅僅是個六七品御史的胡宗憲,居然就坐到了直浙總督的位子。

嚴嵩

胡宗憲的上位手段雖然有些卑劣,但他和趙文華、嚴嵩那種只想著升官發財的人不同,他到底還是個有良知、有理想的官員。擔任總督以後,他廣泛提拔得力干將,戚繼光等一大批將領都在他手中得到重用。但有能打的將領還不夠,正確的戰略才是獲取戰爭勝利的根本。

胡宗憲需要面對的倭寇,大體可分為汪直系和徐海系。汪直和胡宗憲是同鄉,具有徽州人天生的經商的基因,他打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做生意(和後來侵華的列強頗有些相似)。而徐海自幼被日本人擄去,對中國沒什麼好感,他搶劫就是為了搶劫。

倭寇入侵

在詳細地瞭解了這兩個人的出身及戰略目的以後,在徐渭的幫助下,胡宗憲的戰略規劃也就確立了下來:對汪直是以退為進,暗中孤立;而對徐海則是萬勿妥協,趕盡殺絕。

徐文長

胡宗憲先是將關在牢裡的汪直的家人釋放並且好生招待,又派出使者前往汪直盤踞的九州招撫。汪直表面同意,並派養子毛海峰去見胡宗憲。胡宗憲誘使毛海峰去攻擊一夥無名倭寇,在事實上使得汪直的船隊與其他倭寇間有了嫌隙。

有心歸附的汪直還將徐海入寇的消息透露給了胡宗憲,胡宗憲立刻派人前去迎敵。兩軍不分勝負,而在此時胡宗憲派人將汪直的那封洩露徐海行蹤的信帶去徐海船上,要他投降。徐海以為被日本人尊奉為“老船主”的汪直已經投降,大驚失色,其軍心也大亂。

倭寇

趁著徐海舉棋不定的時候,胡宗憲又派人前去其合夥人陳東、麻葉那裡使用同樣的方法來勸降。這一下徐海的海盜部眾就徹底離心離德了,徐海只得硬著頭皮與朝廷談判。胡宗憲告訴他在吳淞口有倭寇,要他去拿個投名狀。

徐海只能前去收拾那夥倭寇。當他全殲敵人、準備返航的時候,等待他的卻只有俞大猷的船隊和火炮。已經徹底喪失戰意的徐海被俞大猷一頓哭喪棒打得抱頭鼠竄,只好乖乖向朝廷投降。但是胡宗憲並沒饒過他,早就被授意拿徐海做禮物的陳東麻葉趁著徐海睡覺的時候對其發動偷襲,徐海投海自盡。

俞大猷

徐海一死,汪直也不想再生什麼事端。他帶著船隊準備來投降胡宗憲,而胡宗憲也準備同意他的投降請求。擾亂東南數年的倭亂,似乎終於要平息了。

然而由於日本船隻的大舉來臨,浙江人民驚恐不已。一個迂腐不堪的御史認為胡宗憲有通敵之嫌,堅決要處理汪直。在汪直上船以後,他繞過胡宗憲將其逮捕並送往北京處死。汪直臨死前留下遺言:“我死以後,浙江必大亂十年!”

汪直的話沒有錯。失去他的節制以後,那些打著為其復仇名號的各色倭寇在第二年春天齊頭並進,大舉內犯,浙江再次面臨著滅頂之災。然而胡宗憲就是胡宗憲,在他和戚繼光等一干得力干將的努力下,這一次倭寇進犯被成功打退。又過了幾年,浙江和福建的所有倭寇宣佈全部肅清。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反擊終於獲得了勝利。

倭寇來犯

而作為這一次偉大反擊的領導者,胡宗憲卻沒有親眼看到勝利的那一天。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

胡宗憲是靠著趙文華上的位,搭的關係正是嚴嵩,前期仗打得不好也多虧嚴嵩為他撐腰。而在抗倭事業快要宣告結束時,嚴嵩也倒了臺,朝中再無奧援的胡宗憲立刻就陷入危險之中。

明世宗朱厚熜

偏偏胡宗憲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在浙江干了不少他認為是“小節”卻足可以治罪的事情。飛鳥盡而良弓藏,抗倭戰爭的結束,也就是他滅頂之災的開始。

嘉靖皇帝對胡宗憲本來還挺有好感,但隨著嚴嵩的倒臺,對他也就漸漸冷淡了起來。而當嚴世蕃被指勾結倭寇時,胡宗憲由於和嚴家交往甚密也被牽連其中。儘管皇帝並不想殺他,胡宗憲卻似乎對人間已然了無牽掛,在獄中他用一根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五十三歲。

徐階

胡宗憲是能吏,但也確實不是什麼好人。他憑一己之力保衛了浙江乃至整個東南人民的安危,但其手段實在不可謂不骯髒。當他對徐海出爾反爾、一再變卦時,不知他可曾想過這世上,也許真有“報應”兩字?


青言論史


是個做實事的官員

胡宗憲是進士出身,先任益都知縣、餘姚知縣,後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邊防重鎮,整頓整軍紀,加固邊防,為明朝北部邊防的建設作出了貢獻。嘉靖三十年(1551年),胡宗憲又巡按湖廣,參與平定苗民起義。在胡宗憲從踏入仕途起,剛任益都知縣時,便分化招降了為害多年的益都盜匪,不僅解決了當地匪患,還增強益都的兵力,彰顯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其後巡按宣府、大同這兩個軍事重鎮,其從政經驗和軍事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世宗欽點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

此時的明朝,為權臣嚴嵩當道,趙文華正是嚴嵩的義子,為人奸詐驕橫,如果此人要阻撓你,那麼基本上什麼事都不用幹了。其一次上書彈劾浙江總督張經,堂堂總督就這麼被殺,企圖為張經說話的人被仗責後剝奪職位。如果想要在這種環境下做事,那麼就胡宗憲只能討好趙文華,同時在討好趙文華的基礎上,儘量保留一些不願意投靠自己的將領,比如俞大猷。

胡宗憲的手段可以從消滅徐海的一系列行動中看出來。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倭寇圍攻桐鄉。巡按趙孔昭上疏乞援。皇上嚴令之下,胡宗憲只能想法解圍,但是此時浙江已無兵可調,於是打起了離間的主意。在探知這股倭寇的首領為葉明、徐海二人的聯軍之後,胡宗憲下令在夜裡送給徐海美妓二人,黃金千兩,繒綺數十匹。胡宗憲又將特意讓人想法傳這個消息出來。日本倭寇首領葉明知道後,懷疑徐海投靠了胡宗憲。於是在五月十九日,葉明率領所部倭寇從桐鄉離開,回到崇德西。只剩一半人手的徐海在繼續圍攻了兩三天,看桐鄉城無法拿下,只能解圍退兵。

由於倭寇分兵三路,一路南入袁花,一路北上王店,一路東入吾鹽。於是胡宗憲派遣蔣洲、蔡時宜、朱尚禮等出發,與倭寇誓約:“願意回日本的,我們給船;願投降留下來的,我們給官。”由於倭寇此時正處在搶劫太多而載重太大,又捨不得丟棄的境地,胡宗憲送上來的使節,也正好能拿來拖延時間。於是這份心懷鬼胎的合約達成,而明軍也乘著這個機會知道了倭寇的組成部分:徐海是一黨;洪東岡、黃侃、王亞六是一黨;陳東、葉明、吳四自沙來,是另一黨。而徐海曾經身為和尚,會占卜,有謀略,從而受到其他人的尊敬,以徐海為盟主一起行動。

既然只是盟主而非效忠,那麼胡宗憲採取了是差別待遇的接觸方式。胡宗憲在接觸倭寇首領時,對徐海特別優待。胡宗憲待人處事也頗有魅力,不然也不會讓嚴嵩的義子趙文華那麼信任他。徐海雖然也堪稱人才,但是比趙文華的心機來說,仍然頗有差距。於是徐海被胡宗憲言辭懇切所打動,真就打算投誠了。徐海是中國人,投誠明朝沒什麼心理負擔,洪東岡也無所謂。但是陳東、葉明等不同,他們全是日本人,陳東在薩摩藩還有著正式的職位,自然不願意留在明朝做官。

日本倭寇不願意投誠,但是也不願意放棄所掠奪的財富。而徐海既然想要投降,那麼手上的資源越多,談判的本錢越多。於是徐海打算跟陳東建議,帶不走的,乾脆留下給他好了。陳東、吳四自沙來同意了。但此前因為爭奪女人,已和徐海結怨的葉明,則拒絕了徐海的這項要求。大怒之下的徐海於是打算拿葉明的人頭,當自己的“投名狀”,獻給胡宗憲。大喜過望的胡宗憲自然允諾,與徐海一起,開始慢慢扣留陳東部的倭寇船隻。

七月初三,準備妥當的徐海打算拿下葉明,於是邀請葉明入城飲酒,又怕其不來,於是將其他人也一起邀請。除了陳東之外,其他四人全數到齊,五人一起入城,明朝當地官員設宴熱情款待。待那四人飲酒微醉,官府以花紅為贈品,趁機將毫無警惕,還想去佩戴花紅的四個倭寇頭目拿下。徐海沒有打算放過除葉明外的其他三人,就把他們統統砍去大拇指之後,押解給了胡宗憲。六個頭目去了四人,還有一人投誠,一人在外。打算收得全功的胡宗憲強迫葉明寫信招陳東入城,陳東不疑有他,落入胡宗憲之手。

而且胡宗憲心思縝密,他還設下了一條“連環計”。陳東除了那封招他入城的信,還收到了一封由胡宗憲口述,葉明手書,收款人是陳東的密信。上面的內容是說葉明和陳東要在離開之前,合謀殺死徐海。自然,這封信也隨著陳東的被捕而被徐海“發現”了。徐海自然對“救命恩人”胡宗憲感激不盡,於是盡心盡力的幫胡宗憲打擊剩餘的中小頭目,甚至連自己的部屬也不放過了。

十九日,徐海將葉明所穿的盔甲獻給胡宗憲,胡宗憲回贈金銀轎傘,招徐海入城見面,發現只剩孤家寡人的徐海心中恐懼,沒有前去。二十四日,發現徐海心有警惕的胡宗憲將計就計,徵集一百多條大型運輸船,放置海口,與倭寇交換軍船。心中忐忑的徐海在觀望三天後,看胡宗憲任由倭寇取船東歸日本,不敢再待的徐海於二十七日傍晚,將自己搶來的財貨轉移到二十七條船上,準備也回到日本。結果被換船的其他倭寇發現。大怒之下的諸部倭寇火拼徐海部,兩邊各死一百多人,眼見無法去日本的徐海只能悻悻而歸。

得到這個消息的胡宗憲決定出兵了,二十九日,明軍大軍雲集海口,此時有的倭寇已經離開,有的還沒來得及開船,還有些還在海岸屯駐,分成數百個小團伙。一團散沙毫無戰意的倭寇,自然不是已經準備許久的明軍對手。海口附近的倭寇團伙被明軍全部消滅,戰船蔽海,炮聲震天,驚懼之下的徐海本來已經打算走,眼看這樣的情景,只得開船掉頭,明軍並未阻攔,於是徐海所部回到梁莊駐屯。

八月初一日,徐海入平湖城,宴請趙文華、胡宗憲、阮鶚和趙孔昭四人。當時所約定日期是八月二日,徐海為顯示強硬,沒有遵守期限,先一日率其部眾在城外列陣,自己帶著幾十個親兵入城。明軍各路官兵立即聯兵,直抵各衙門,將兵器排開,任倭寇觀看。當宴會開始之時,徐海跪地叩首,大呼:“天星爺!死罪!死罪!”趙文華命人將其扶起。其實到現在,徐海也只與胡宗憲通過書信,並未見到本人。於是徐海問通事那個是胡宗憲。通事指給他看,徐海再次向胡宗憲跪地叩首,大呼死罪。胡宗憲下堂,用手摸著徐海的頭說:“不要再作孽了。”徐海再次口稱天星爺死罪,於是趙文華、胡宗憲、阮鶚和趙孔昭厚賞徐海,讓其出城。

徐海表現的很恭順,但是他在赴宴時衣服內穿著鎧甲,結果被胡宗憲發現了。本來就沒想放過徐海的胡宗憲,藉著剿滅倭寇殘黨的名義四處調兵,水陸戒嚴。發現被逐漸合圍的徐海後悔自斷羽翼,開始暗暗做戰爭準備,十五日,平湖守備邀請徐海賞月,徐海沒有去。十六日,乍浦使節到達沈家莊,被徐海拘留。十七日胡宗憲的使者到達,徐海殺了來使,準備開戰。

八月二十日,明軍出兵,進攻徐海所在沈家莊。指揮李昂、王詔,監生謝德行、施良臣,都司李經等,統領永順、保靖二司官兵先期抵達,擒獲倭寇四名,獻俘胡宗憲。大軍雲集沈家莊外,趙文華、胡宗憲、阮鶚三人親自督戰,四面圍攻,徐海據險不出。二十三日,永順宣慰使彭翼南沒伏誘賊,擒斬倭級二十一顆。二十四日,明軍再次強攻沈家莊,徐海以發熕守路口,炮擊明軍。炮彈用盡,徐海就用銀兩做炮彈,打得彈如雨下,明軍被迫撤退。

二十五日,胡宗憲取民家狗數百為一群,外裹軍裝,以引誘徐海炮擊,令各該官兵鼓譟齊進,以轉移誘徐海方注意力。郎中郭仁令參將唐玉兵、劉進等從南,卿史際家中(人名)兵、段天恩等(人名)、從東職(人名)屬下正兵從西,永順長官汪相、向鑾從北,四面放火,焚燒柵欄。從早上十點,打到晚上六點。倭寇大敗,明軍斬首一千二百餘名級,眼見大勢已去的徐海投河而死,被永保兵撈起,斬下首級。不過這股倭寇韌性的確相當不錯,直到第二天,還有幾個倭寇從溝壑中突出,與明軍戰鬥中被殺,而出海在外的辛五郎被盧鏜用計擒獲。徐海死後,剩下的陳東、葉明等五名倭寇頭目,在九月初八,被胡宗憲斬首嘉興北教場。十二月,俞大猷攻破舟山倭寇巢穴,斬首一百四十餘級,徐海倭患平息。


冷兵器研究所


能屈能伸者謂之大丈夫,雖千萬人吾往矣謂之真英雄,胡宗憲很明顯就是一個大丈夫,真英雄。我們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對胡宗憲口誅筆伐,說他是一個嚴黨,其實東林黨比之嚴黨對明朝的危害更大。明朝的文官集團能出一個勇於擔當,敢於自汙以做利國利民之事的官員,實屬不易,沒有胡宗憲的支持與擔當,戚繼光、俞大猷的抗倭大業會中道崩殂!

胡宗憲進士出身,本身很有才華,文韜武略皆優,在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任縣令時就表達出來了。胡縣令組織民眾捕殺蝗蟲,消滅了益都縣蝗災;又對當地強盜進行招降,其中可戰之兵千餘人被編入軍隊效力。當時朝政由嚴嵩把控,要想升官建立更多的功名,就必然要跟嚴嵩走到一起。於是胡宗憲通過嚴嵩的義子趙文華的舉薦成為嚴嵩的學生之一,再憑著其出色的能力,在嚴嵩的提拔下,胡宗憲一路高升,最終成為一方大員。在抗倭鬥爭中,也是因為嚴嵩的支持,所以胡宗憲才能大膽起用戚繼光,打破祖制,訓練戚家軍。

胡宗憲為了保證抗倭前線不受文官御史的彈劾,盡力保護戚繼光、俞大猷等一線將領,他自汙名節,通過大量行賄受賄擺平了文官御史。其實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很多時候都超過軍事鬥爭,沒有胡宗憲的保駕護航,戚繼光這顆軍事明星很可能早就隕落了。胡宗憲網羅金錢美女送給嚴嵩父子,又給獻給嘉靖皇帝春宮秘術十四章,在上層關係上他揮金如土,對下層則巧取豪奪!正是因為上層路線走對了,關係疏通了,所以戚繼光才能大刀闊斧的進行軍事改革,才能平定倭寇之亂。戚將軍之所以能名節無損的成為一代戰神,跟胡宗憲的幫助與教導是分不開的。

胡宗憲本人在軍事上也頗有建樹,平定苗民之亂,建立海防都是他主導的。胡宗憲在朝廷任命他為浙江巡按監察御史時,他曾表態“不擒獲汪直、徐海,安定東南,誓不回京”!他上任後鐵腕整頓軍紀,恢復了明軍的士氣紀律,不再遇到倭寇都望風而逃。他又採用外交與軍事手段,誘降汪直,誅滅徐海,江浙一帶的倭寇之患得以平息。胡宗憲組織人力編著了《籌海圖編》,用於建立沿海海防,指導明軍對付倭寇,還組建了一支海上軍事力量,這是明朝水師的正式開端。

倭寇之患平定後,徐階成為首輔,嚴嵩倒臺了。在除階的操作下,作為嚴黨中能力聲望最高的胡宗憲受到排擠打壓,最終被撤職回家養老。後來又因為在清算嚴黨的過程中發現了假聖旨,故胡宗憲被抓入大牢,最終在獄中自盡而死。

胡宗憲貪汙受賄,好色奢侈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他作為一代能臣幹吏是值得肯定的。人無完人,沒有必要揪著胡宗憲的過而否定他的功。萬曆初年,朝庭恢復了胡宗憲的名譽,追諡為襄懋!


大秦鐵鷹劍士


《大明王朝1566》劇中,對很多歷史人物的看法,其實史學界早就有共識,只是一直沒有一個廣泛的平臺表達出來。今天老王媳婦來和大家聊聊胡宗憲和戚繼光這兩個明朝抗倭英雄,可以說成也靠山,敗也靠山,名氣為何大不同?

胡宗憲,他是嚴嵩的乾兒子。嚴嵩是什麼人?被認為是“奸臣第一號人物”,大家自然會認為胡宗憲是壞人。可實際上,胡宗憲是個很實幹、能幹的官員。他投奔嚴嵩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幹事情。他和嚴黨拉關係,和宦官拉關係,給嘉靖送白鹿,一心往上爬,這都是為了更好的幹事情。

戚繼光,她是胡宗憲的麾下。在險惡激烈的鬥爭中,胡宗憲一心栽培保護。所以他的行事風格和胡宗憲一模一樣。戚繼光平生願望“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他深知完全靠自己的文才武略是不行的,必須找到靠山,和同僚文官搞好關係。所以他會“時時購千金姬進之居正”,攀上張居正這個大靠山。

可以說,戚繼光和胡宗憲都是一個懂得世故,明白妥協,但不忘初心的人。可是,為何胡宗憲不太出名,他曾今的下屬戚繼光就出名多了,上學時候的歷史課本上相信都有印象!

老王媳婦覺得,他們倆都因為靠山的倒臺而倒臺,下場都很慘,想起了《人民的名義》高育良。不一樣的是:胡宗憲的靠山是嚴嵩,嚴嵩的名聲,導致了他被掩蓋。戚繼光的靠山是張居正;後世對張居正的評價,也讓其手下的一些重要人物大放光芒。

怎麼樣,看望了全文,有什麼想聊的,歡迎評論。本文獨家發百家號,感謝關注!


歷史人物那點事


胡宗憲,明朝東南倭亂時期的浙直總督,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將的直接上級,也是在他的命令下才有了戰無不勝的戚家軍。胡宗憲當官25年,忠心為國,平倭有功,但是最後卻因為權臣嚴嵩倒臺,被當成嚴嵩一黨遭到政敵清算,最後於獄中自殺身亡,隆慶六年明穆宗朱載垕為其平反,追諡襄懋。總的來說胡宗憲一生小節有虧,大節無礙,是明朝眾多“嘴炮黨”中難得的實幹家。

胡宗憲是進士出身,歷任知縣、御史、巡按等職,在山東益都組織民眾撲滅旱蝗之災、招降盜匪團伙;在宣府、大同等地整肅軍紀、鞏固邊防;在湖廣平定苗民起義,安撫地方,胡宗憲文韜武略、政績顯著,聞名全國。嘉靖三十三年,嘉靖皇帝欽點胡宗憲到倭寇之患最嚴重的浙江任職,可見對於胡宗憲的看重。胡宗憲去浙江前立下誓言“我這次任職,不擒獲汪直、徐海,安定東南,誓不回京。”

胡宗憲到浙江任職的時候,正是嚴嵩父子把持朝政、權勢熏天的時候,在當時的明朝誰要是得罪了嚴嵩父子必定丟官去職。因此胡宗憲必須要做出選擇是堅持氣節、對抗嚴嵩一黨最後一事無成,還是討好嚴嵩父子好獲得支持做出一番事業。胡宗憲趁嚴嵩義子趙文華奉旨來江南督察沿海軍務的機會和嚴嵩搭上了線,從此大權在握,任職直浙總督,總督浙江、南直隸和福建等處的兵務,指揮江南、江北、浙江數省軍隊平定倭寇。

胡宗憲掌權後,以嚴明賞罰為手段大力整頓下轄軍隊的紀律,使南方明軍煥發戰鬥力;重用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並允許戚繼光招募新軍,使戚家軍成為浙江御倭的主力;聽取幕僚徐渭的策略,剿撫並用,最終擒汪直、殺徐海等倭寇巨頭,平定浙江倭患。

至嘉靖四十一年,胡宗憲到浙江任職的第8個年頭取得了抗倭鬥爭的空前勝利,但大功告成之日也是他倒黴的開端。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內閣首輔嚴嵩倒臺,胡宗憲被視為嚴黨遭到新任內閣首輔徐階清算,以貪汙軍餉、濫徵賦稅、黨庇嚴嵩等十大罪名被彈劾,最終是嘉靖皇帝念著胡宗憲的戰功給他留了條命,但是胡宗憲的仕途也完了。

胡宗憲去職回鄉兩年後依然難以躲過掌權派對於嚴黨餘孽的清算,嘉靖四十四年嚴嵩父子的主要幕僚羅龍文被抄家,竟然抄出了所謂胡宗憲假擬的聖旨一道,最終胡宗憲寫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詩句後,橫刀自殺。

胡宗憲是明朝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有勇有謀,他的死只能說是生錯了時代,被打上了摘不掉的嚴黨標籤,死在了黨爭之下。比如御史彈劾胡宗憲貪汙軍餉、濫徵賦稅、揮霍無度等罪名,在明朝中後期整個官場幾乎都是如此,就是徐階、張居正等名臣也有這些問題;再比如造成胡宗憲死亡的“假擬聖旨”,胡宗憲僅是一個地方官員不具備假造聖旨的條件,這更像是一個捏造的罪名,要不然身為嘉靖兒子的明穆宗朱載垕為什麼要給他平反。


當狗容易做人難


俗話說得好,人生不如意事者十之八九,可與人前言者不過一二。

胡宗憲一生的命運大致如此,與他的品行無關,與他的能力也無關。

王陽明曾經說過,做事要能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說,你知道應該怎麼做能達成目標,並且還能在實際過程中隨機應變,實現這個目標。

胡宗憲用他的實踐證明了他就是這樣的人。

1538年,胡宗憲考中進士,後來曾擔任兵部尚書。

當時的內閣首輔就是天下知名的嚴嵩,如果得不到嚴嵩的賞識,就很難身居高位。不能身居高位,手中就沒有權力。沒有權力就做不成大事。

胡宗憲深深明白這個道理。他自己並不是一個沒有品德的人。但他是一個想做事的人,只有違背良心投靠到嚴嵩門下。

在嚴嵩的支持下,胡宗憲如願來到浙江抗倭第一線。

胡宗憲一方面嚴肅軍紀,另一方面,重用徐渭,起用戚繼光、俞大猷等抗倭將領,制定出了詳細的抗倭對策。

在胡宗憲的內心中,應該是非常痛苦的,當然,在忙碌的工作之外,他也只有把痛苦壓在心底。

胡宗憲一方面要為抗倭做好戰略規劃和一切後勤準備,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討好嚴嵩和嚴世蕃父子。沒有人家父子的支持,什麼事也做不成。

為了做一些大好事,不得不違心去討好一些權貴,不得不去行賄。

要知道,戚繼光也是這麼做的。他之所以能夠在抗倭和長城防線上做得那麼成功,就是靠為上司們送禮才得到上司們的支持,爭取到良好的後勤保障。戚繼光先後跟貪官趙華、後來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送過不少禮,甚至還給張居正送了幾個外國美女。

胡宗憲也是如此。

為了能夠為國家做一點事情,他們都做到了外圓內方。在他們世故圓滑的外表之下,有一顆純真潔白的內心。

嚴嵩倒臺之後,胡宗憲受到了牽連,被捕入獄。在寫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詩句後自殺身亡,時年54歲。


新知傳習閣


翻案啦!胡宗憲,字汝貞,安徽人。嘉靖朝最有名的地方大員,平定東南倭亂的首功之臣,也是嚴嵩一黨的得力干將,最終也因為嚴嵩倒臺遭到清算,自殺在獄中。感謝悟空提供機會,我在這要為胡宗憲鳴不平,要為他翻案!

胡宗憲早年經歷豐富,先後任益都、餘姚知縣,以御史身份巡按宣府、大同等軍鎮。這些履歷一方面鍛鍊了胡宗憲的個人能力,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極強的政治才幹,滅蝗災,清盜賊,正軍紀,固邊防,為其今後的一鳴驚人打下伏筆。

這明顯是被醜化的胡宗憲形象,大白臉。

嘉靖三十三年,世宗皇帝欽點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此時的東南已被倭亂攪得民不聊生。恰逢嚴嵩的乾兒子工部右侍郎趙文華也在東南地區督察防務。胡宗憲刻意與其交好,得到趙文華的讚賞和大力推薦,世宗皇帝很快就又提升胡宗憲為浙直總督,加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銜,由此,胡宗憲成為了權重一方的封疆大吏。但是,從此以後,胡宗憲身上也被貼上嚴黨的標籤。


這是胡宗憲的戎裝圖,個人感覺氣勢上差了許多。

胡宗憲在浙直總督任上,大力提拔了像戚繼光、俞大猷這樣戰功卓著、赤心報國的優秀將領,准予其募兵、練兵的權利,從而在很短的時間內擁有了能征善戰、敢打硬仗的核心部隊。

同時他還向朝廷奏請寬限江南地區因倭患而拖欠的歷年稅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百姓的負擔,穩定了東南地區的民心。

在對付倭寇的過程中,胡宗憲變被動防守為主動出擊,實行剿撫並用的策略,一面打,一面拉,取得了極好的實際效果。在胡宗憲有條不紊的部署下,倭寇背後的主謀元兇汪直被擒,徐海被殺,使得東南沿海的動亂局面很快就出現了極大的改觀,倭患漸漸平息下來。


這是戚繼光的朝服圖,很漂亮的大紅色。

盛極而衰。倭患漸平,嚴嵩終於被朝中所謂的清流之臣扳倒。胡宗憲也因為依附於嚴黨而被罷官下入獄中。世宗皇帝念及平倭有功,準與其退休回家養老。

這是俞大猷,看著很年輕的樣子。

樹欲靜而風不止。胡宗憲在家還沒兩年,又被朝廷逮捕,這次攤上大事了。他當年的下屬羅龍文犯罪被抄家,搜出了當年胡宗憲寫給羅龍文賄求嚴世藩的書信,而嚴世蕃正以通倭之名被拘壓。在獄中,胡宗憲悲憤不已,寫下自辯書呈上,卻遲遲沒有回覆,他知道自己在劫難逃,於是自殺於獄中,臨死前寫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詩句以名心志,終年五十四歲。

胡宗憲影視劇形象。

胡宗憲前半生春風得意,政績斐然,為患數十年的倭寇之亂在他閒庭信步間灰飛煙滅,讓大明朝最為倚重的東南賦稅地區轉危為安,可謂功不可沒。但是隨著嚴黨倒臺,其人生經歷瞬間滑落谷底,以至於兩次入獄,終未倖免,著實讓人痛惜。雖然胡宗憲在職期間,也貪,也奢侈,也依附於嚴嵩,但是我認為他的依附只是實現自己抱負的手段和策略,沒有嚴嵩一黨的支持,他是做不成大事的。可這卻是要他命的最重要原因。思來想去,還是胡宗憲臨別前的那句詩足以概括他的一生: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泰山7001


大明王朝不可無東南,東南不可無胡宗憲。

東南是大明王朝的重要賦稅地,只有東南穩定,大明王朝才能穩定,東南的中流砥柱便是胡宗憲。胡宗憲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浙江的穩定來考量,他沒有海瑞那般耿直,新安江決堤之事,胡宗憲明知是嚴黨為改稻為桑而做,但為求大局,他刻意隱瞞。他明知朝廷一年改稻為桑必然使浙江發生暴亂,他有意拖延,追求既實行國策,又穩定百姓。抗倭之事除了胡宗憲,大明王朝沒有任何一人可以擔當此任。胡宗憲是嚴嵩提拔,但他並非嚴黨,他沒有參與倒嚴,也是張居正、徐階、譚綸在清除嚴黨時,所要保全之人。

胡宗憲並非是譚綸一樣的國士,更非海瑞一樣的國器,他追求上下兩頭尋找平衡點,更像是朝廷和百姓之間的和事佬,結果苦了自己,因為他為的就是浙江的穩定,只有浙江穩定了,倭寇之患才能清除,大明王朝才能穩定。


五味社


胡宗憲是個遠見的官員!可惜文官集團腐化墮落胡宗憲無法左右!也造成了他的悲劇呀!其實倭寇之戰就像胡宗憲說的那樣可以不戰而除的!本來胡宗憲招降汪直是想偷開海禁來除倭寇之患!可惜下賤文人王本固愚蠢至極殺了汪直導致倭寇之患愈演愈烈!胡宗憲也只能提拔俞大猷戚繼光等武將用武力的方式來暫時平定倭寇之患!倭寇就是沿海百姓商人因為海禁沒了生活來源才勾結日本人為非作歹的!其實只要開放海洋貿易根本沒有倭寇之患!可惜下賤的文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搞得海禁可以說倭寇之患就是下賤文人自作自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