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戚繼光一起殺倭寇的名將俞大猷爲何不爲人知?

用戶65146090


俞大猷生於弘治十六年(1503年),他出身於下級軍官家庭,祖籍在安徽鳳陽,和朱元璋是老鄉。他的先祖俞敏曾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因此舉家搬到泉州一帶居住。俞大猷自幼家貧,他主要靠母親編髮網和親友資助生活。不過,少年時代的俞大猷家中雖然貧窮,但是他特別喜歡讀書,先後跟隨王宣、林福及趙本學等人學習《易經》和兵法。王宣、林福、趙本學三人都是當時泉州的名師,俞大猷能拜三人為師並深得三人所傳也是他後來能夠成為一代名將的重要原因。

俞大猷

嘉靖元年(1522年),俞大猷的父親去世後,他繼承了世襲百戶的爵位。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參加了當年的武舉,並且憑藉一篇名為《安國全軍之道》的策論深得當時兵部尚書的賞識,由此升署正千戶,防守金門。金門地處海島,民風彪悍,歷來難以治理。俞大猷到任之後,深入民間,延請名師來此辦私塾,教化民眾。在俞大猷的一番努力之下,當地治理情況大為好轉。金門人為了感謝他,還特地給他建造生祠。

俞大猷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俞大猷升任都指揮僉事。這一年蒙古韃靼部入侵山西,朝廷昭告天下,公開選拔勇武之士,俞大猷毛遂自薦,但是未獲重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俞大猷在汀州府一帶俘獲海賊300餘人,擢升為廣東都司僉事。當時廣東等地的少數民族多次起兵造反,俞大猷都一一平定。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肆侵擾浙東沿海地區,朝廷派遣在廣東多次平定少數民族叛亂的俞大猷前往浙東地區平倭,由此俞大猷揭開了他人生歷程上最為光輝的一頁。俞大猷到任後,他發現倭寇的流動性很大,因此朝廷多次派兵圍剿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針對倭寇的這一特點,俞大猷認為我們的戰術不應該是尾隨追擊,而是應該先攻其戰艦,等到敵人回援時,布好口袋,再一舉殲滅。俞大猷攻其所必救以及斷其歸路的策略得到了上司的認可。次年三月,明軍按照俞大猷的戰術在浙東一帶嚴陣以待,果然大敗倭寇,俘虜和斬首千餘人。嘉靖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俞大猷又多次大敗倭寇,令其聞風喪膽。倭寇在浙江一帶慘敗後,又竄逃福建、廣東一帶繼續為禍沿海。俞大猷再次奉命南征,取得興化大捷,殲滅倭寇2000多人。

俞大猷公園

萬曆元年(1573年),已經70高齡的俞大猷請求告老還鄉。八年後,俞大猷在家中去世。

參考文獻:

1. 鄒光椿著. 夕陽漫筆 鄒光椿文集

2. 範中義著. 俞大猷傳

3. 宋烜著. 明代浙江海防研究

個人簡介:桂強,季我努學社記者團團長。曾參與學社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項目——“《國外有關中國抗日戰爭史料整理與研究之一:李頓調查團檔案翻譯與研究》。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季我努學社


提及抗擊倭寇的英雄,人們立刻能想到的一般是戚繼光,而另一位曾與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俞大猷,則很少為人所知。其實俞大猷和戚繼光一樣的身經百戰,立下赫赫戰功,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福建通志*列傳》:“世言繼光如虎,大猷如龍”),都是一時之名將。

和戚繼光一樣,俞大猷一生的主要功績也是抗擊倭寇。在此之前,他曾輾轉多地任職,滅盜安民,深受百姓愛戴。每到離職之時,百姓都自發的為他建祠立銘,“呼公為俞佛而禱焉。”現金門存石碑《都督俞公生祠記》中有言:“公為金門御而公廉,孚以恩信。有荊楚劍法以教士卒,有詩書禮樂以育英才,有聖訓規條以帥父老子弟行鄉約。” 嘉靖年間俞大猷先在浙江、南直隸抗擊倭寇,後任福建總兵官,繼續抗倭,直到倭患基本平定。在殲滅徐海、進剿平海衛、南澳破吳平等重大戰役中,戚繼光、俞大猷聯手禦敵,密切配合,屢建奇功,最終蕩平倭寇。可以說嘉靖抗倭戰爭所取得的幾次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勝利,都是與俞大猷分不開的。

而俞大猷打了勝仗,從不居功自傲。明何喬元撰《名山藏俞大猷傳》言:“大猷雖有不羈之才,而低首行列;雖有鄉曲之譽,而處勢孤藐;雖有深沉謀略,而不能為縱橫辯詞。”李義壯、稚大甫《洗海近事》序言俞大猷“平生不張能,不爭功,人見之粥粥若無能者。”以致俞大猷聲名不顯。此外學校教科書敘及明代抗倭戰爭,對俞大猷提及甚少。這些都是俞大猷不如戚繼光廣為後人所知的原因。


李三萬的三萬裡


俞大猷不是沒人知,而是因為與戚繼光相比,俞大猷知名度要低得多。

戚繼光是四大民族英雄,和岳飛,鄭成功,林則徐齊名,略微有一點文化的中/國人都會知道戚繼光,但不見得有很多人知道俞大猷。



另外,戚繼光的主要功績就是抗倭,但是俞大猷的生涯只是部分抗倭,大部分時候俞大猷是在鎮壓土匪和各種起義。

而且,因為計議進攻澎湖倭寇失利,俞大猷還被免了一次官,所以,俞大猷的軍事生涯並不輝煌。

看過張居正的應該都知道,萬曆年間,軍事主將最出名的是鎮守遼東的李成梁和抗倭的戚繼光,俞大猷的地位和影響力要小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