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打遊戲看字幕的你,可知自己在享受著“聽障關懷”

作者|餅乾


管它是不是針對殘障人士的福利呢?真香!


作為玩家,我們對字幕肯定不陌生。如今的遊戲作品敘事之深邃,使得它們都包含著非常龐大的文本,對於那些英文或日文水平不足的朋友,沒有漢化就足夠勸退了,更不要提連字幕都沒有,畢竟看不懂文字可以查,聽不出來那真是沒招了。

不過,好在技術的進步十分迅猛,如今我們玩到的優質作品幾乎都有著設計精美、表意準確的字幕,像是當下最熱門的《荒野大鏢客 救贖2》(Red Dead Redemption 2),它的字幕設計就非常映襯故事主題,並且在遊戲開篇就默認自動開啟。

為何要強調“自動開啟”?因為它的前一代作品《荒野大鏢客 救贖》(Red Dead Redemption)就沒能做到這一點。與其他充滿個性的遊戲類似,《荒野大鏢客 救贖》也是從一段敘事影片開始的。坐在火車上的主角約翰,聽著車廂裡男女老少的閒談,從而引出對整個遊戲世界的介紹。但是,倘若你也跟我一樣是個聽力苦手的玩家,這一段的群口對白則更像是一波助眠經,以至於你不得不打開字幕後重新再看一遍。這樣的情況在當時那個年月並不少見,很多遊戲都保持著“字幕默認關閉”的習慣。或許是時代進步了,開發者變得越來越人性化,才在如今的作品中改掉了這個習慣,但要究其根本原因,咱還是要從一些常識說起。


習慣了打遊戲看字幕的你,可知自己在享受著“聽障關懷”

你說你......

追溯到真正的字幕誕生之前,由於技術的限制電影只能依靠簡單的“字幕卡”(intertitles)來表達關鍵劇情內容,例如在戲劇大師查爾斯·卓別林爵士的作品中就會經常看到寫在黑色底板上的幽默文字。那是個技術爆發式發展的年代,字幕卡這種略顯單調的呈現形式很快就被有聲電影所取代,但是隨之而來的翻譯難度又成了電影從業者頭疼的問題。不論是換演員翻拍、還是後期用配音彌補,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都是開銷極高的。

需求就是動力,在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問世兩年後,字幕技術就隨之誕生,並在接下來的歲月裡不斷改良,不過當時的字幕還不能依賴電腦技術,都是通過物理或化學手段來實現的。


習慣了打遊戲看字幕的你,可知自己在享受著“聽障關懷”

卓別林大師的經典“臺詞”

順應需求而誕生的“字幕”統稱為“Subtitle”,它最初的存在意義就是為了能夠更高效地傳播影視作品,把這些電影推向海外,同時對於那些本地觀影者來說,也是一種良好的輔助。在多年後的1980年,一種更加細化的字幕形式“Closed captioning”誕生了,它在字幕的輔助性上做了更多文章,意在幫助那些受聽覺殘疾所困或是有著聲音認知障礙的人群。在這種字幕中,不光是角色的對白會被呈現出來,連場景中出現的關鍵性樂聲、音效、還有說話人的姓名都會被標註出來,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即使聽不見,也能正常觀看節目”的需求。這樣的字幕形式被稱作是“CC字幕”既隱藏式字幕,對於美國、加拿大來說“Closed captioning”的概念與普通的字幕“Subtitle”有著明確的區別,前者作為一種常規的字幕服務被嵌套在各種電視、DVD、網絡視頻中。但是就像這名字表達的一樣,此類字幕是默認隱藏的,畢竟它的服務對象是有著聽覺障礙的觀眾,普通人多數情況下用不到它,而這種約定俗成的事情也被延續到了遊戲產品中。


習慣了打遊戲看字幕的你,可知自己在享受著“聽障關懷”

《半條命》(Half-Life)經典開場

說回到遊戲中的字幕,由於電子遊戲本身的歷史就不長,再加上較早期的遊戲作品相對簡單,完全用不上太多的文本來修飾加工,因此“字幕”這項服務在遊戲圈裡就更是年輕了。

再一次的、需求帶來了進步。在20世紀末期,遊戲行業在技術和思想上迎來飛速提升,此時著名的id Software以其幾款革新作品震驚了玩家,也給當時的遊戲開發者開闢了新的方向。由他們開發並共享出來的Quake引擎也實實在在地給後來的開發者帶去了幫助,這就包括日後基於該引擎創作出《半條命》的V社。

不僅限於第一人稱射擊的震撼體驗,V社的開門紅遊戲《半條命》以其獨特的敘事風格,讓玩家們認識到“原來遊戲還能這樣玩!”。初具雛形的電影化敘事、連貫的關卡設計、大量的對白以及描述文本,讓《半條命》成為了全新類型遊戲的象徵。不過,正因為它是最新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這其中就包括因為聽不清對白而影響體驗的尷尬情況。

好在Quake引擎十分便利,這些遊戲上的不足非但沒有打消玩家的熱情,反倒是激勵了他們給遊戲打補丁,這其中就有一位名叫做Reid Kimball的關卡設計師。Reid先生希望遊戲可以更加友善,能夠照顧到那些聽力不佳或是跟不上對白的玩家,他和他的團隊基於Quake引擎製作出了很多優秀的Mod,甚至是一部類似資料片一般的遊戲,只可惜如今他本人已經不再從事遊戲開發相關工作,但當年他對遊戲字幕的追求想必也對如今我們看到的字幕有著不小的影響。


習慣了打遊戲看字幕的你,可知自己在享受著“聽障關懷”

Reid Kimball

直到今天,遊戲中的字幕已經不再是一種罕見的事物,它的意義也不單單只是為了照顧傷殘人士。這與傳統影視作品的字幕截然不同,因為遊戲具有著非常強的交互性,尤其是那些激烈刺激的射擊遊戲或是動作遊戲,玩家們很難時刻將精力集中在聆聽對方說話上,此時有條字幕就會舒服的多。這其實不光是針對非母語玩家,在近年CNet做的調查中,有多達79%的玩家會選擇在打遊戲時開啟字幕,因為他們不想因失誤而錯過細節,字幕的作用確實不可小覷。


習慣了打遊戲看字幕的你,可知自己在享受著“聽障關懷”

雖說字幕在遊戲中被廣泛使用,但事實上這項服務受到的關注仍然不足,只有個別頗具實力的廠商才會在這種細節上下功夫。通常情況下字幕都是十分邊緣的開發內容,它或許遊離於遊戲UI之外顯得不那麼美觀,或是沒有得到很好的校對進而令玩家產生誤解,不論是哪一種瑕疵都會降低玩家的遊戲體驗,這或許就是那21%的玩家不開字幕的原因。

作為中國玩家,那些文本量巨大的作品要是沒有漢化或是沒有字幕,確實有些令人頭疼。不過別忘了,字幕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作用——輔助外語的學習。既然遊戲開發商未必會對字幕投入心血,那何不自己做點努力,爭取不再當這受人照顧的“聽力障礙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