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史之亂後為什麼不除節度使撤藩鎮?

愛在不棄中完美


首先,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追溯唐朝藩鎮制度的產生原因和歷史背景。在唐朝建立後,比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在位時,主要採用的是之前朝代都經常實行的府兵制度。這些府兵擁有自己的耕地,在戰爭時走向前線,而且平時則不用繳納賦稅。在唐朝疆域逐步擴大的過程中,特別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在位時,西邊的吐蕃,東邊的高句麗、百濟,北邊的後突厥,乃至後起的東北的契丹,都對唐朝的邊防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彼時,府兵在面對這些強敵時逐漸有些吃力了。

在此基礎上,因為戰爭的頻繁和防禦壓力的增大,唐朝需要更多長期駐紮在邊境的士兵。在唐玄宗李隆基這位皇帝在位時,唐朝不僅採用了募兵制(在各個邊防地區常備一定數量的軍隊),而且同時設立了10個節度使。這些節度使不僅掌控了一個地區的兵權,還掌握了地方的財稅和人事任免上的權力,可謂一方諸侯了。長此以往,唐朝的藩鎮制度就此形成。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只要唐朝在邊境地區存在吐蕃、突厥、高句麗等眾多強敵,藩鎮制度就是不能輕易廢除和撤銷的。

當然,對於藩鎮制度下的節度使,因為掌握了強大的兵力,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並且還會威脅到唐朝皇室的安慰。比如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因為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所以擁有10多萬大軍,可以和唐玄宗李隆基爭奪天下。但是,在安史之亂的平定上,唐肅宗李亨還是需要依賴於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和朔方等節度使的兵力。因為各個節度使和藩鎮下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群體,比如大量的士兵只聽命於節度使,而不是唐朝皇帝。所以唐朝全面撤銷藩鎮的話,因為會損害到這些將士的利益,很可能引起新的叛亂。

最後,總的來說,唐朝因為疆域遼闊,邊境存在多個強敵,確實需要一定數量的藩鎮,以此鞏固或者擴大自己的邊境地區。換而言之,藩鎮制度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在安史之亂後,唐朝想要壓制住各個節度使,需要在都城建立一支直屬於皇帝的軍隊。比如唐憲宗時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神策軍,促使各地的藩鎮都比較服從皇帝的命令。並且,唐憲宗為了削弱藩鎮勢力,將唐朝的藩鎮數量從十個變成了四十多個。但是,因為唐朝朝廷能夠掌握的財富比較有限,比如遠遠不如後來的宋朝,所以即便強行廢除節度使,也很難直接負擔各個邊境士兵的軍餉。進一步來說,唐朝脆弱的稅賦體系,導致朝廷無法直接負擔龐大的邊防軍隊,所以需要藩鎮制度的存在,即便這也是“飲鴆止渴”。


情懷歷史


關於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之所以不將節度使這個職務撤散,並且沒有將藩鎮問題解決的這兩個方面。筆者就簡單的說幾句。

我們知道安史之亂其實就是藩鎮造反爆發叛亂的一個現象。正是因為安祿山率領的20多萬大軍向長安進攻,所以才幾乎讓大唐王朝滅亡。

我們說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就會認為節度使是一個非常壞的職業。因為後來唐朝是因為藩鎮所滅亡的,所以藩鎮是導致唐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後者可以這麼認為,但是前者是絕對不能這麼看的。

如果從時間上來看,唐朝會形成節度使和藩鎮並存的情況是必然的。

在安史之亂中,就像後來的安祿山叛亂殘餘部隊所形成的河北三鎮一樣。除了河北三鎮以外,其實唐朝還有其他藩鎮,或者說是一些影響政局的節度使存在的。而且這些節度使還包括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比如郭子儀,李晟,馬燧,朱滔,吳少誠等人。

以前三者來說,這三人雖然是被眾人認為是忠於唐朝的大忠臣,但實際上,在當時的唐朝朝廷或者說就是在皇帝心中,他們既是忠臣,同時也是會造反的一個地方武將。

李晟和馬燧二人知名度很高,當時吐蕃人對唐朝有那麼一番評價。他們認為唐朝只有三位名將,李,馬就是其中之一。而吐蕃人口中的這些名將卻在後來對吐蕃的戰爭中,並沒有發揮太多的作用,反而是引出了平涼結盟這樣的醜事來。這就是皇帝對藩鎮將領的一個不信任的結果導致的。

然後看後面的和吳少誠。

朱滔早期也是地方的節度使,如果比起對皇帝忠心程度,他可謂是毫不遜色的。但是也就是在後來皇帝出逃的時候。朱滔竟然僭越在長安城稱做皇帝,甚至想要一度殺死皇帝。

吳少誠在一個時期內也被認為是唐朝的忠臣。吳少誠原先是在淮西軍閥李希烈的部隊中。在李希烈的部隊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後,吳少誠掌握了淮西。雖然開始唐朝為他是衷心的,但是後來吳少誠還是掀起了叛亂的旗幟。而且一度是將前來討伐唐軍,打的是潰敗逃散。吳少誠他後來也是形成了的實際的割據。

除了安史後,唐朝一些皇帝實在腦殘的原因之外。

藩鎮會急速形成割據的原因之一。如果從土地管理方面來說的話,那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安史之亂之前,其實中國或者說唐朝實行府兵制度已經是瓦解了。在中國範圍內,一些農民其實就沒有土地了。按照唐朝的兵制規定,唐朝的對外作戰的軍隊。在戰爭出發的時候,會將所分配到的土地農民集合起來作戰,而這些農民在沒有戰爭的時候,比如在春耕秋收的季節,農民們會在田間地頭勞作。唐玄宗時代府兵制已經越來越不合時宜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募兵制。也就是在地方的像節度使這樣的一把手,可以招募軍隊。這些被招募的軍隊,他們認為他們的主人就是節度使,而不需是要忠於唐朝的皇帝。

在安祿山死後也是相似的情況,安祿山所留下來的河北三大鎮。節度使手下有牙兵牙將這一類軍隊組織。這些藩鎮的軍隊,他們就自然而然就認為長安的天子只是自己第二效忠對象,第一效忠對象應該是節度使。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藩鎮內部情況發生了變化。如果說藩鎮的士兵們首先要忠於的是節度使。在安史之亂結束的近50年後。藩鎮內出現了一個極為奇怪的現象,如果說節度使就是控制軍隊來威脅朝廷的話,這時期的方正出現了,手下的牙兵牙將控制節度使,甚至是牙兵控制牙將,牙兵可以隨便發動政變殺死牙將和節度使。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簡單說,藩鎮是一種有效地駕馭帝國的手段。

譬如我們打遊戲,就三國志吧,管理3、5個城的時候挺開心的。之後疆域不斷變大,有30座城了,每個城都要自己操作,那實在是太麻煩了!可以怎麼辦呢?可以把幾個城組編起來,建立一個軍團,委任一個都督,讓電腦來管。這樣一來,自己還是隻管3、5個主要的城;餘下的地方就不用自己操心了。一個軍團不夠,還可以建立多個軍團,每個軍團各幾個城,有的負責給自己運糧食,有的負責輸送兵源,有的負責防禦一片區域等等。

唐代的節度使,就是類似遊戲裡軍團的存在。

我們知道,唐朝一開始有很多很多的州,有多少呢?後來甚至超過300個。一開始,這些州就相當於我們遊戲裡看到的城。每個州都可以單獨向中央彙報,中央有指示,也要下達各個州。我們打遊戲的時候,十幾二十個州就覺得麻煩了,何況是三百個!而且,打遊戲的時候,我們點一下鼠標,指令直接就從首都下達到地方了,可是在古代,這些政令都需要通過驛站來傳遞,效率是非常低了。總之,如果每個州都是中央直轄的,那中央根本忙不過來;全國早就亂成一鍋粥了。

那中央可以怎麼辦呢?

當然是分而治之。這就是行政區劃的意義,把不同的州組編起來,形成一個大區,中央只要握住大區的長官,這樣效率就高了。當然,這樣做有一定的風險。比如,唐玄宗派安祿山一個人負責三個大區,那他一旦造反就麻煩了!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地方長官,管理的地方不能太大,不能帝國最強的兵馬都落到他手上。

所以,唐帝國把河北分割成三四個藩鎮,每個都不能威脅唐朝統治了,甚至,節度使為了維護自己在本地的統治,還需要依靠中央的權威。再在淮南、江南等地建立一些節度使、觀察使,就好比我們在遊戲裡建了幾個軍團,讓他們負責給主城運錢運糧——反正那裡的部隊戰鬥力也不是很強。糧食運到主城以後,主城用來幹什麼呢?河東、西北還有一些軍團,這裡負責出兵的,但是這裡經濟相對落後一點,正好把東南運來的錢糧補上去。這些軍團收了你提供的錢糧,自然更加願意為你出力啦~

總之,帝國就運轉起來啦!

當然,這些也只是簡而言之,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藩鎮制度為什麼這麼有效,可以找一本《危機與重構:唐帝國及其地方諸侯》來看~


在野武將


先說答案

安史之亂後,唐朝先後經歷了唐德宗和唐憲宗兩次削藩,唐德宗沒能成功,但給唐憲宗打下了良好的經濟、軍事基礎,使得唐憲宗削藩成功,實現了元和中興。

簡單說明一下

隋唐兩代,以軍事集團立國,興於兵,也亡於兵。

李唐得到了關隴軍事集團,和山東軍事集團的支持,輕而易舉取得了天下。

為了制衡軍事集團,李淵還用突厥人幫他打天下。

後來,唐朝皇帝,又使用回紇人,沙陀人,等各路蠻夷兵幫自己打仗。

以兵制兵,層層制衡,直到鬧出來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入蜀避難,藩鎮受命協助肅宗、代宗平叛,原本由於募兵制而軍力強大的藩鎮勢力更加強大。

安史之亂後,河北叛軍首腦被滅,留下底層軍隊,藩鎮實質控制權仍未收回。又因為平叛擴大了藩鎮數量權勢,朝廷親藩與叛亂獨立藩鎮對峙。

而這時恰逢外患爆發,唐朝遭到突厥、回紇、吐蕃、党項輪番侵擾。

為了解決內部應付新的外部矛盾,無法根除收回各藩鎮的實際控制權。

毫無節制的軍事集團,弄出來了無法收拾的藩鎮割據大亂世。

而另外一方面,唐朝繼承了隋朝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加均田制。

武則天時期開始,唐朝均田制全面崩潰。自耕農紛紛破產,失地農民為了逃戶和逃稅,要麼去進寺廟做佃戶,要麼就去當兵變成職業軍人和僱傭兵。

流入藩鎮的百姓,進一步增強了藩鎮的勢力。

唐德宗平定安史之亂後,面對自北向南的一系列割據藩鎮,雄心勃勃想要削藩。

於是,唐德宗任用宰相楊炎創立了兩稅制,以江南財賦藩鎮支撐全國朝廷財政,再用京畿直屬藩鎮和禁軍聯合中原親近中央的藩鎮攻擊河朔三鎮和平盧鎮。

建中三年(西元782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聯合李納、田悅、朱滔各自稱王,公然反唐。德宗調集淮西鄰道兵攻討李希烈,諸道兵都觀望不前。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朝廷任命李勉為淮西招討使,哥舒曜為淮西副招討使負責討伐李希烈。四月,哥舒曜率兵駐守襄城,多次與李希烈作戰,都沒有勝利。 八月,希烈率二萬兵馬圍攻河南襄城。淮西招討使李勉令唐漢臣與劉德信率兵作為哥舒曜的援兵,但與李希烈一戰即潰。九月,唐德宗為解襄城之圍,命舒王為荊襄、江西、沔鄂等道節度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又令涇原諸道兵馬援救襄城。

卻發生涇原鎮士卒兵變,攻陷長安。

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並被亂軍包圍一月有餘。

將領李懷光救援解圍,被朝臣盧杞等人挑唆,不令其入朝,於是反而聯合朱泚反叛。德宗接著逃往梁州(漢中)。

名將李晟收拾爛攤子,平叛收復長安。

大危機之後,朱泚被平定為部將所殺﹐李懷光被平定自殺﹐李希烈為部將陳仙奇毒殺,陳仙奇又被吳少誠殺死代替,淮西鎮暫時安穩。河北﹑山東四鎮(朱滔剛好病逝)也表示重新服從朝廷﹐全國形勢表面上重新歸於統一穩定。

但是德宗削藩的根本目的沒有達到。

憲宗李純是德宗的孫子,當政以後,任用名臣杜黃裳、武元衡、裴度、李絳等人相繼為相。中央政權軍隊精良,財賦充足。

元和元年(西元806年),憲宗剛剛即位,西川節度使劉闢就進行叛亂。憲宗派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等率軍前往討伐。劉闢屢戰屢敗,最後徹底潰敗被俘,被送到長安斬首。開始了削藩的大業。

元和九年(西元814年)九月,彰義(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自掌兵權。朝廷遣使弔祭,他拒而不納,繼又舉兵叛亂,威脅東都。

元和十年(西元815年)正月,李純決定對淮西用兵。淮西節度使駐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地處中原,戰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來,一直保持半獨立狀態,李純對其用兵,正是改變這種狀態的決心表現。

對淮西用兵,震動很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感到威脅,就採用聲言助官軍討吳元濟,實際上支持吳元濟的兩面派手法,企圖鞏固自己的地位。

元和十二年(西元817年)七月,李純命自願親赴前線的裴度以宰相兼彰義節度使。裴度立即奔赴淮西,與隨鄧節度使李愬等,大舉進攻吳元濟。九月,李愬軍首先攻破蔡州,大敗淮西軍。吳元濟沒有料到李愬軍快速異常,毫無防備地束手就擒。持續三年的淮西叛亂宣告結束了。

吳元濟敗死,李師道恐懼,初欲獻地歸順朝廷,並以長子入侍為質,後又舉兵叛唐。

元和十三年(西元818年)七月,憲宗調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諸鎮前往討伐。在大兵莊境的情況下,李師道內部矛盾激化,其都知兵馬使劉悟殺李師道,淄、青、江州地被唐朝廷平定。

此後,削藩大勢已成,河北諸鎮見大勢已去,不戰而降,歸附朝廷。

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七月,宣武節度使韓弘入朝,並兩次貢獻大量絹帛、金銀、馬匹,要求留在京師。李純以韓弘守司徒,兼中書令,另以吏部尚書張弘靖充宣武節度使。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討伐李師道有功,李純以其兼侍中。他為了向憲宗李純表示忠心,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

至此,唐朝恢復了中央集權趨勢正常,史稱元和中興。

遺憾的是,到了穆宗時期,君權被宦官架空,朝政大亂,朝廷再次喪失對藩鎮的控制,藩鎮歸順時間太短,割據勢力殘存,終於再次反叛脫離中央控制,並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平凡2850


不是唐朝皇帝不想,而是做不到。

安史之亂之前,藩鎮勢力過於強大,有尾大不掉之勢,就已經成為很多人都關注的問題,並且不斷上奏朝廷,希望玄宗能夠加以注意,及早預防。但玄宗認為,有朔方節度使在,安祿山不至於造反,即便造反,朝廷也可以依靠自己強大的實力完全碾壓。結果是安祿山真造反了,朔方軍確實也去鎮壓了,但初期作戰不利,朔方軍據城自守,不肯出戰,玄宗催促出戰,結果反而是朔方軍被安祿山擊敗了。

其實朔方軍的作戰方案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玄宗認為自己被打臉了,面子上掛不住,所以才堅持要求朔方軍作為朝廷軍隊,要以堂堂之陣,正面完全徹底的碾壓安祿山,以此來證明他事前的判斷是沒有問題的,安祿山根本就不足掛齒。這就犯了平叛的大忌。叛軍初起時一般都氣勢甚銳,利在速戰,如果朝廷軍隊只是進行封鎖和壓迫,但不正面野戰,叛軍的氣勢慢慢就衰竭了。

朔方軍戰敗後,玄宗也慌了,就開始準備出逃。然後從各地調集援軍,想在洛陽以東組織防禦力量,把安祿山阻止在洛陽以東。按照這個方案組織軍隊之後才發現,雖然朝廷調集的軍隊數量和規模確實已經很大了,對叛軍是有優勢的,但戰鬥力實際上並不如叛軍,而且也前線將領下屬部隊太多,也有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結果,所以很快朝廷就進行了戰區劃分,分為不同的規模小一點的藩鎮,以此來組織防禦體系。

此後,隨著戰爭的進展,朝廷不斷調整關東地區的防禦體系,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一帶劃分了很多藩鎮,其中一些是安祿山、史思明叛軍中又反正投降朝廷的,朝廷也都劃分了防區,形成為藩鎮,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河北和山東一帶的幾個藩鎮,叛服無常。

朝廷起初試圖通過軍事行動來消滅這些倔強不服的藩鎮,但連續出現了幾次派到前線的藩鎮軍隊也跟著一起叛亂的情況,叛亂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擴大了。尤其是在德宗到憲宗的時期,朝廷和藩鎮之間進行了長期的拉鋸,但朝廷自己掌握的禁軍不足以完全壓倒藩鎮,平叛也只能依賴其它藩鎮的軍隊。朝廷無可奈何,只能承認現實,劃分更多的藩鎮,縮小每個藩鎮的實力,避免單個藩鎮勢力過大,危及朝廷權威。

朝廷與藩鎮之間的這個博弈持續了差不多四五十年,最後形成的均勢就是這個。除了憲宗時期朝廷一度處於上風之外,其它時間朝廷拿藩鎮都沒有太多辦法。最典型的則是德宗時期,朝廷調動其它藩鎮去圍攻公然背叛朝廷的藩鎮,結果被派去的藩鎮也跟著一起造反了。朝廷從關中調派的涇原兵在路過長安時,因為朝廷賞賜不到位,就發動了叛亂,德宗不得不出逃奉天,這也就是所謂的涇原之亂。

不過,朝廷和藩鎮經過一番折騰之後,最後達成的均勢就是像春秋時期的各個小國和周天子的關係一樣,雖然在自己的轄區內實際上就是土皇帝,完全掌握軍事、行政、人事和財政權力,朝廷無力干涉,但表面上還是對朝廷表示服從,儘量避免和朝廷發生正面衝突。而朝廷試圖通過擴大禁軍規模來消滅藩鎮的努力在憲宗死後也基本上就結束了,也接受了現實,不再強硬要求藩鎮完全服從朝廷,只要不公開挑戰朝廷就行。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黃巢起義,才被完全打破。黃巢起義打破了原來的藩鎮勢力的均衡格局,在鎮壓黃巢起義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比較強大的勢力,其中最著名的比如朱溫和李克用,他們通過征服和消滅自己周邊的藩鎮,不斷增強自己的勢力,最終是在兼併戰爭中強大起來的朱溫給了唐朝朝廷最後一擊,徹底消滅了唐朝。


蕭武


史家常謂,唐朝之亡,是由於三大問題所引發:藩鎮、宦官、朋黨。

其實這個觀點不是很準確,宦官和朋黨且不論,安史之亂後的藩鎮並非全部都是和唐朝朝廷鬧獨立甚至是和朝廷處在完全對立的狀態的。

實質上,除了河北地區的幽州、成德、魏博三個節度使和位於山東半島的淄青節度使(淄青平盧節度使)屬於安史集團的殘餘勢力,處於半獨立的狀態,其他的藩鎮從其設置上看是由朝廷主動設置,從其統轄上看直接歸屬朝廷統轄——節度使由朝廷任命,其兵權、財權、人事任命權皆屬於朝廷。

當然,有通例,也就會有特例,

夏綏楊惠琳、西川劉闢、鎮海軍李琦、昭義盧從史、淮西吳元濟都曾經割據一方對抗中央,但是,這些藩鎮割據都比較快的被平定,事實上,即使連河北三鎮(幽州、成德、魏博)也曾經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至少在名義上表示歸心唐室。

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勢力有此消彼長的態勢,唐朝朝廷很多時候對地方力量也確實鞭長莫及,但是,唐朝的藩鎮從總體上說,一般都服從朝廷、擁護朝廷,從某種意義上只是州、縣二級地方行政機構上增加的一個行政管區,大多數藩鎮並非割據。

因此,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沒有必要除節度使撤藩鎮,至少在全國範圍內沒必要這樣做。

確實,藩鎮林立的局面儼然像是諸侯割據,也通常被認為是將唐王朝拖下垮塌懸崖的禍首,但是實際的歷史走向和脈絡是:唐帝國不但在安史之亂之後生存了下來,還在一個藩鎮林立的時代裡存活了比盛唐更長的約150年。

這一切,端賴於唐朝中樞在因應新的挑戰時,不斷在博弈的過程中重新樹立起了對藩鎮的權威和控制力。

某種意義上,安史之亂衍生出來的藩鎮危機,在唐憲宗元和末年已經基本上被化解了,之後的藩鎮和中樞的政治版圖的重構,或許是另外一個問題。

(唐憲宗元和年間,“中外鹹理,紀律再張”,被稱為“元和中興”)

(直到唐朝末年,唐朝才真正因割據而名存實亡)


談古論金


因為此時的大唐中央政府,實力已大不如前。和黃巾起義後的東漢政府相比,要好得多;和安史亂前的狀況相比,要差得多。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大唐軍閥割據的第一罪魁禍首,就是唐玄宗這條扒灰的老狗。安史之亂,就是地方軍閥和中央矛盾攤牌的開始。後來的唐代宗、唐德宗均準備削藩,結果都是差點被藩鎮所削。唐憲宗時期,雖然削藩取得了一是成效,但寵信宧官的唐憲宗,卻被他所寵信的宦官給殺了。有時侯,大唐中央還得依靠藩鎮的力量,來抵禦外寇的入侵。內受制於宦官朋黨,外受制於四鄰夷狄的大唐,面對藩鎮割據的這一痼疾,只能是有心無力,直到大唐進入墳墓。


(圖片源於網絡)


孤獨的人209381559


唐玄宗時期,隨著均田制(由於土地兼併問題,這裡就不詳細敘述),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府兵制也隨之瓦解。開始施行募兵制,隨著募兵制的發展,藩鎮逐漸坐大。安祿山就是憑藉范陽,平盧,河東三鎮而起兵。

安史之亂爆發,朝廷不得不依靠藩鎮鎮壓藩鎮,這樣無異於飲鴆止渴。藩鎮從原來的邊疆地區,發展到內地。

即便如此大部分藩鎮依然還是沒有割據的能力,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後來真正進入藩鎮割據是黃巢暴亂爆發。

在安史之亂後,唐朝曾經試圖削藩,但是由於對安祿山反叛沒有徹底清除留下了禍患。河北的叛軍將領薛嵩、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等先後率部向唐諸軍投降。朝廷下詔:“東京及河南、北受偽官者一切不問。”,並且還任命以上諸叛將為節度使。張忠志上賜姓名為李寶臣,任成德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節度使。

沒見過有這麼愚蠢決定的皇帝,即便要優待叛軍降將,也應該讓他們換個地方去任職吧,然而唐朝偏不。

元和十五年,唐庭接管河朔,盧龍發生兵變,將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節度使張弘靖,盡殺其幕僚,“河朔三鎮”復叛。三鎮要求恢復舊制,繼續割據一方。裴度的討伐軍無功而還,朝廷因軍費浩大,無法支撐長期作戰,只好承認現狀。直到黃巢之亂爆發,朝廷不得不依仗藩鎮剿滅叛亂。

廣明元年十二月,黃巢攻破長安,宣告了唐帝國中央政權的瓦解。此時出現很多藩鎮割據勢力,之後唐帝就成了傀儡,再無能力削藩。


漁耕樵讀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在安史之亂中平叛最為得力的就是各地的節度使,當時的朝廷已經沒有多少本錢。只能依靠藩鎮的兵力。比如讓大唐回血的郭子儀當時是節度使。在唐肅宗復國之後,同樣沒有能力改變節度使兵權過大,尾大不掉的局面。皇帝除了依靠節度使,沒辦法維持統治。這就是為什麼郭子儀的兒子醉打金枝卻還能安然無恙。



其次,節度使入朝為相成為慣例。安史之亂之後,雖然地方節度使之間實力有很大的懸殊。但是實力強悍的節度使到朝廷擔任宰相成為一條不成文的傳統。對於出身節度使的宰相來說,維護自己的地位不被威脅才是首要的任務,又有誰會主動去革自己的命。朝廷出兵滅掉某個節度使,更多的時候是對地方控制的利益之爭。即便某個宰相想用武力消滅其他勢力,其目的也只是增強自己是勢力而已,為加強皇權,維護皇帝統治的少之又少。



其三,安史之亂為宦官的崛起創造了條件。對於宦官來講,強大而不可撼動的皇權是可怕的,那就意味著他們又只能躲在幕後變成奴才。但是藩鎮的存在為他們走上前臺創造了條件,畢竟藩鎮都各懷鬼胎,只要進行利益交換就行。不管藩鎮多強大,把他們控制在不威脅中央統治的範圍內就行。



其四,皇權和相權的需要。宦官勢力太大,如果沒有藩鎮支持,皇帝就會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甚至喪命。唐朝中後期在宦官干政的嚴峻情況下多位皇帝死於非命就是最好的例證。節度使雖然危險,但是當宦官威脅自己統治的時候同樣也是一張好牌。相權之爭,比如牛李之爭,同樣需要各地節度使,各個藩鎮的勢力支持。


二二相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