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溼氣是指什麼,為什麼和水不同?

非我49


中醫的溼氣是指人體的氣血運行瘀阻或者功能不足產生的瘀毒,組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氣、血、精、津液,瘀阻就會產生溼氣,人體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產生溼氣,這些基本物質一旦瘀阻或者運行不暢就會產生溼氣,外邪侵犯人體也會產生溼氣,溼氣可以導致疾病,疾病也會造成溼氣,所以人體的代謝功能稍有不足就會有溼氣產生,五臟六腑都有可能產生溼氣,溼氣和水不一樣,水是比較清純透徹的物質,溼氣是水和其它物質形成的比較粘稠的東西,這些粘稠的物質只要停聚在一起就是溼氣,飲水入胃,通過脾胃的運化就能變成津液,如果脾胃功能降低或者失調不能運化水液,水聚在胃中則為溼氣,氣血瘀阻也會變為水溼,血不利則為水,津液聚集在一起不能散佈也會形成溼氣,上焦瘀阻就會面部浮腫,中焦瘀阻就會腹滿腹脹、咳嗽氣喘,下焦瘀阻就會腿腳腫脹、四肢無力。



人體久居溼地就會造成溼氣重,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也會產生溼氣,五臟六腑功能不足也會造成溼氣重,溼氣在表就會渾身油膩、身體沉重、腫脹疼痛,像一些風溼病、風溼感冒等,溼氣在上就會頭重如裹、頭暈頭疼、面部浮腫,溼氣在心是由於氣血運行不足或者瘀阻引起的,就會有心慌心悸、煩躁失眠、胸悶氣短、胸中脹滿、渾身無力,溼氣在肝是由於情志鬱滯,影響氣血運行,造成瘀阻生溼、生熱,溼熱旺盛的就會頭暈頭疼、血壓升高,像肝火上揚引起的血壓高,是風和痰溼瘀經絡阻造成,嚴重的會發生中風病,溼重熱輕的就會有溼熱下注的現象,溼氣在肺是由於外邪侵襲或者臟腑功能失調,影響肺氣的宣降,就會有咳喘嘔吐、面部浮腫等症狀,水溼在脾就會就會影響脾胃運化,就會胸滿腹脹、噁心嘔吐,水溼在腎就會四肢無力、小腹脹痛、手腳腫脹,水溼所到之處都會影響氣血運行,臟腑功能失調就會產生溼氣。


溼氣清稀的就如同水一樣,粘稠的就如同熱痰一樣難以咳出,或者咳出粘稠的痰塊,溼氣有時和水一樣清稀,但裡面都摻雜了很多有害物質,身體不能排洩而鬱滯在身體中就是溼氣,如果身體功能恢復正常,這些溼氣還有可能被身體吸收後代謝出去,所以溼氣是身體功能降低而產生的病理產物。


中醫雜症


中醫說的溼氣不是水,也不是汗,而是像鼻涕一樣黏黏的東西。

《素問·天元紀大論》: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溼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四聖心源》太陰溼土:溼者,太陰土氣之所化也。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人為脾。太陰以溼土主令,辛金從土而化溼;陽明以燥金主令,戊土從金而化燥。己土之溼為本氣,戊土之燥為子氣,故胃家之燥不敵脾家之溼,病則土燥者少,而土溼者多也。

《靈樞·賊風》:此皆嘗有所傷於溼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其在天為溼,在地為土……溼傷肉,風勝溼,甘傷肉,酸勝甘”。這個應該是對“溼”的最基本論述,說明了“溼”有自然界的,也有身體自己產生的,會和“風邪”攪在一起,最容易損傷到肌肉四肢。

《素問.生氣通天論》:“因於溼,首如裹,溼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馳長。緛短為拘,馳長為痿”。這個既明說了“溼”邪內侵會出現的主要症狀,還說明了當“溼”和“熱”一起侵犯人體的表現。後世醫家有“溼熱相煎,如油裹面”的說法,就是指溼熱相雜後處理起來的難度。因為“祛溼”多用辛溫,而“清熱”多用“寒涼”,兩者互相矛盾,難免讓醫家束手束腳。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根據臟腑理論,脾主水谷精微,所以內經認為,體內內生的“溼”,都是與脾相關的。然而,大部分因脾引起的“溼”,都由脾虛引起。

《素問·風論》:“風為百病之長”。風溼最喜歡互搏,也就是交雜在一起。我們知道,“溼”是一種陰邪,他的特點是凝重向下,這樣,由它引起的疾病,多數表現為“重拙”的陰像。但是假如它和“風”攪在一起後,情況就發生很大變化了。因為風“善行而數變”,於是,這時候的“溼”,在具有自己原本的特徵基礎上,會加上一些“風”才有的症狀,比如行走不定,忽上忽下等等。這時候單純的“祛溼”效果就不大好了,需要在“疏風”的基礎上再“除溼”,只有讓“風”這個輪子不轉了,“溼”才能被驅趕出機體。

中醫說的溼氣不是水,也不是汗,而是像鼻涕一樣黏黏的東西。通常是存在骨縫關節處,溼氣最易滲透人體,而且從來不孤軍奮戰:溼氣遇寒為寒溼、遇熱為溼熱、遇風為風溼,溼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還有暑溼、痰溼......有病的人體內,往往伴有頑固的溼邪,這就是現代人的病複雜難治的原因。



我心自在無礙


中醫理論上說脾主溼,萬病起於溼,脾是人體一個最大的藏血器官,負責人體消化機能的運行,中醫也沒有把溼氣具體化到是什麼東西,主要是說導致人體代謝功能不正常的物質。但它完全不同於水,不能說你喝水多了溼氣就重,出汗了就是去溼,一般人會感覺溼氣就是雲山霧罩,把人整暈了。中醫把把整個代謝功能劃歸【三焦】,叫上焦,中焦,下焦。具體說溼氣是指什麼還真沒法具體所指,籠統的說吧,人的新陳代謝系統把該代謝的物質沒有代謝出去,留在身體裡面了,這就是【溼】。會導致肥胖,水腫,消化紊亂,神倦等等一系列問題發生。以中醫的說法就是要健康,先除溼,吃一些利溼的食物,比如說薏米之類的。


青怡3


【本回答屬經驗原創,100多字10秒即可】

1,中醫的“溼氣”,指的是功能性代謝緩慢;

2,特指“脾”的統攝運化協調不力,引起身心倦怠、水腫、肥胖、便溏便秘、怕冷、風溼痺症等。

去溼的要訣是“動能生陽”,這裡的動分主動而動和被動而動:

1,主動指堅持長期合理運動休息、合理飲食美食、專心高效地做具體事物、樂觀積極工作生活娛樂、融入群體、富於愛心、恰當取捨等……

2,藉助湯(含中西醫)、針、灸、推拿疏通等外力。


加貝生活


中醫的溼氣主要體內陰虛體寒之氣。溼氣重主要就是體質陰虛代謝緩慢靠成體內寒氣於堵,排出不暢,寒氣長期於堵則形成體內溼氣重。主要於堵部位為各關節處,腎處,脾處。如果出現嚴重的腎溼和脾溼則易造成人精神幌惚,易形成憂鬱之症。體內溼寒之氣與水無關,是人體排出的抑制組織機能興奮的物質而不是水。


龍在江湖70335341


溼氣就是經絡阻滯和水沒關係,如頸脖酸脹肩膀痠痛這都經絡阻滯不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