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開國皇帝一統天下最多隻要十幾年,為什麼曹操縱橫天下三十年只統一了中國北方?

仲龍講歷史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我以為其文治武功遠在劉備與孫權之上。在群雄割據,刀兵四起的東漢末年,他舉旗引兵討伐董卓,以弱勝強平定二袁,不計前嫌恩服張繡,剿滅呂布遠征烏桓,穩定和統一了政治經濟中心的北方地區。至於為什麼沒有消滅蜀吳,一舉統一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北方初定,後方基礎尚待鞏固。


東漢末年,自黃巾起義以來,刀兵四起,諸候割據,尤其是作為當時政治經濟中心的北方區域,更是紛爭不斷,再加上北方邊境地區匈奴的襲擾威脅,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搶得政治上的優勢,但是臣服勢力並不甘心,伺候再動不得不防。這就是說,曹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不斷穩固自己的大後方,避免南下用兵的挈肘。

二是民生凋敝,社會休養生息迫切。


俗話說,兵馬未動 ,糧草先行。連年的殺戮征戰,錢糧消耗巨大,將士折損堪憂,百姓生活異常艱難,國力疲憊空虛,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曹操,對此深感憂慮。他在平定西涼後,即制定了養民、屯墾和休戰三大政策,意在積蓄力量以圖天下。反過來再看劉備一方,諸葛亮六出祁山,頻繁用兵,以致民力枯竭,三國中蜀亡最早不無關係。

三是蜀吳聯盟,各個擊破時機不成熟。


劉備與孫權聯盟共同對抗曹魏,在赤壁之戰中取得了勝利,曹操遭受了重創,僅赤壁一戰即損失了十萬兵馬。雖然蜀吳兩家實力無法與曹操抗衡,但劉備佔據蜀道天險,孫權也有長江阻隔,二家相互呼應,便容易對曹魏形成夾擊之勢,所以曹操用兵是相當謹慎。後來,蜀吳違背初衷,反目成仇,雙方舉全國之力鏖戰廝殺,才給了曹魏的可乘之機,成就了司馬氏的功勳基業。

所以說,曹操在世時未能成功平定天下,是和當時政治經濟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所謂時也、運也,英雄更需時勢造就。不過,曹操的雄才大略,文章造詣,在歷史上仍然值得後人敬仰的。


一縷清風會賓朋


在曹操最巔峰的時候,天下十三州,他一人獨佔九個州,其它四個州,就算聯手與曹操相爭,也沒有任何優勢。更何況,當時的四個州,還分別被幾個大佬各據一方。按照正常的情況,天下一統就差最後一步,那時所有的地方諸候,恐怕心情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我還能不能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但是,任誰也沒想到,意氣風發的曹操終其一生,最終也沒能跨過長江一步,天下一統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從英雄史觀的角度來說,自然是曹操不該疑心太重,也不該太心急,再加上劉備、諸葛亮、周瑜和孫權等人英雄無敵,最終導致赤壁慘敗而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

但真實原因,顯然沒有這麼簡單。事實上,曹操縱橫三十年也只能統一北方,從根本上來說主要是因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南方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遂擁有了與北方分庭抗禮的經濟基礎,但當時的交通媒介卻仍然相對落後,所以導致南北無法實現統一。

大家知道,在金屬工具初級階段,人類只能把半乾旱地區開發成廣闊的農田,因為那裡沒有密佈的叢林、水網。在這種背景下,北方這種半乾旱地區,自然容易進入文明階段。而南方的溼潤地區由於叢林、水網密佈,所以在金屬工具初階段,很難把它開發成廣闊的農田。

在這種背景下,夏商周時期,北方已經進入文明時期,而南方卻還處於野蠻部落時代;到了秦漢時期,雖然南方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還是沒有辦法和北方叫板,所以統治者只要統一北方,基本上就能夠輕易席捲南方。

但等到三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南方水田的種植業的進步,南方就有了和北方叫板的實力,與此同時,當時的交通媒介卻還沒有發展到南北貫通的局面,在這種背景下,南北雙方都無法將權力滲透到對面,於是形成了歷時三百年的南北朝對峙格局。

在這三百年裡,除了司馬炎因為機緣巧合,讓南北實現過短暫的統一外,其它無數英雄豪傑都只能面對大江而感嘆。而等到南北朝末期,當時的交通媒介已經達到能夠互通南北的程度,於是南北又再次實現統一。


我是趙帥鍋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具備完成統一大業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袁紹,另一個就是曹操。

袁紹本人出身貴族豪門,深得士族擁戴。在強盛時還手握冀州、幽州、幷州、青州等河朔四州之地,可謂是兵強馬壯。帳下又謀士如雲,再加上眾望所歸,民心所向,完成一統並不難。奈何豬油蒙了心,做了一件極大的蠢事,過早的稱帝。一時成為眾矢之的,人心盡失,為天下人所唾棄,這就使他的統一大業徹底破滅。

而曹操則是繼袁紹之後另一個具備統一實力的。在曹操擊敗袁紹,奪取四州之地後,已成為當時勢力最強的一方了。北方統一也已是大勢所趨,唯一的對手就剩下東吳的孫權了。至於劉備還在寄人籬下,尚不足為慮。 這時的曹操距離統一就只有一步之遙了,那為何到死都沒能完成一統呢!究其原因,大致有兩件事對曹操統一產生較大阻力。

其一就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曹操人生中的分水嶺。這一敗也是三足鼎立的開始。赤壁之戰的慘敗原本是可以避免的。當時,曹操擊敗袁紹之後,一路勢如破竹,在江陵又將劉備重創,迫使其逃奔東吳,求助於孫權去了。這時賈詡就向曹操提議“坐觀江東”,這個方案也是極為合理的。因為劉備集團和東吳集團是有相觸之處的,那就是荊州。只要這時曹操坐山觀虎鬥,時間一長,劉備與孫權必定會相互圖謀。若貿然進攻,劉備與孫權必定聯手相救,再加上,東吳水軍本就強大,而魏軍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真要交戰,勝算不大。但曹操這時志得意滿,決意要一鼓作氣,將東吳徹底滅掉。結果一場大敗,曹操的精銳青州軍,盡葬送於赤壁。這一次的大敗,讓曹操實力大減,不料後院還起火了。馬超和韓遂趁機反叛一直打到潼關以西,這對北方的統一已經構成了大的威脅,曹操不得不折返回去救援。而三足鼎立的格局也開始悄然的形成了。之後再想統一,則難上加難。

在漢中之戰時,司馬懿就向曹操建議:“劉備初得益州,根基不穩”,希望曹操藉助漢中之勢,繼續進兵攻蜀奪取西川。但曹操並未接受這一建議,其主因應該就是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而魏強蜀吳相對較弱。所以蜀漢與東吳此時,必定是聯手相救,共同抗曹。若執意揮師攻蜀,東吳斷不會坐視不理,而曹操也已經經不起再一次的大敗了。

其二,就是內部矛盾。漢獻帝就是這矛盾的源頭,迎接漢獻帝為曹操帶來的政治危機要遠遠大於它的政治資本,曹操多次出征都要面臨後方的背叛,就是因為大後方有漢獻帝。畢竟曹操本人雖是實際上的領袖但名義上的領袖卻是漢獻帝。再加上北方士族心中依舊是想著漢室,所以背叛的人是層出不窮。如董承、耿紀都是都是相繼背叛曹操,致使曹操每次出征都有後顧之憂。以致在赤壁之戰後,曹操的精力就開始從軍事上轉移到政治上了。或許迎接漢獻帝本就是失策,荀彧之死不就是因為曹操稱魏王嗎。


眾享影視


個人覺得,問題中這樣的比較是不合理的,這是典型的“關公戰秦瓊”!



因為那些開國皇帝他們所處時代不同。那麼他們各自面對的形勢,對手都是不同的,並不具備可比性。

我這裡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來作為例子!

咱們先來說說曹操!



他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一箇中國曆史上最混亂的歷史時期。十常侍把朝堂弄亂了,黃巾軍把國家打爛了,而最後的董卓把諸侯們膽子弄大了!

一個個都不再安分,擁兵自重,雄據一方,此時的華夏大地,彷彿又回到了春秋時代!大家嘴上高呼著天子,心裡卻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而此時的曹操,只是其中一個小“諸侯”,還需要為袁紹衝鋒陷陣!



而他真正開始成為這亂世主角,是那一次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拜丞相!



而後他用了十三年,統一北方!張繡,袁術,李傕,呂布,袁紹,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對手,倒在了他面前!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如果從“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算起,其實曹操統一北方只用了13年,其中還包括了遠征關外的烏桓!



這個速度,其實並不比那些開國帝王們差多少!

隋文帝楊堅,從建立隋朝到揮軍南下,他用了八年,要知道他可是有著北周打下的底子。

再者明太祖朱元璋,從陳友諒到張士誠再到方國珍,他僅僅是統一江南,就用了7年。要知道當時朱元璋已經繼承了紅巾軍!



所以,在生涯的前半段,曹操並不比他們差!只是後來,曹操遇到了更多的攔路虎!

首先,相對更為強大的對手

楊堅的對手是隻知道唱《後庭花》的陳叔寶,陳朝已經爛到了骨子裡。朱元璋的對手是早已經失去民心的元帝國,中原已經不再適合這群外來者生存!



而曹操呢,是有著周瑜的孫權,是有著諸葛亮的劉備。

在平定烏桓,統一北方後,他開始向南征討,先奪荊州再圖東吳,進而一統天下!

可是在赤壁,他被一把火給燒回了老家,從此再未向南!



所以歷史也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如果當時曹操贏了,那麼他會不會很快就能一統天下呢?

除了對手,曹操自身的處境也不一樣!

楊堅的背後是其在北周時代就苦心經營的“大隋”,國富兵強!朱元璋的身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所積累的大明王師,他們“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天下民心之所向!



而曹操的背後?是一個被數十年亂世給摧殘得不成樣子的中原,洛陽城,十室九空,長安道,哀鴻遍野!缺兵少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所以,赤壁之戰後,曹操暫停了他的步伐,開始了休養生息!他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中原大地,開始重新恢復生機!



曹操雖然沒有實現一統天下之偉業,但在三國亂世,他至少給了中原百姓一個較為安定的生活,這已經足夠讓歷史為其樹碑立傳!

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指教!


白話歷史君


我們在說曹操為什麼不能統一中國之前,先來說下曹操的背景,曹操是公元1555年至公元220年,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此時的曹操兵馬強壯,主要有三個原因,不能統一全國。

第一個就是曹操這個人生性多疑,曹操雖然說是一代鬼雄,擅於用人打仗,但是他用的人才後都是會懷疑別人,都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有的時候是不能忍受別人比自己各方面能力優秀的熱門,時時刻刻會提防著這些人才,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的司馬懿,他是曹操身邊的著名謀臣,但是他在幫助曹操做了這麼多事情後,始終沒能成為曹操的心腹大臣,從這裡面就可以看出曹操的猜疑心是很強的,但是又礙於要讓司馬懿幫助自己,又不捨得殺了他。

第二個就是在當時那個三國英雄輩出的年代,厲害的不止曹操一個,比如說劉備和孫權,他們二位還是最大的諸侯,如果再算上那些小的諸侯,就更是不計其數了,所以在那個年代想要統一中國實在是很大的難事。

第三個就是曹操的心態,他的心態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曹操這個人心態不平穩,時好時壞,當時給他治病的華佗,因為華佗說要給他做開顱手術,而曹操以為華佗要害他,所以就把華佗殺害了。

所以以上三個原因就是曹操只能統一北方,不能統一中國的原因了。


小力史


以當皇帝為目標的創業肯定很艱難,註定是一帝功成萬鬼哭!

皇帝立國與現代經濟浪潮中的科技創業者差不多。首先創業者(皇帝)肯定要有抱負和方案,會講故事(忽悠)的能力就是一個重要的條件,如果還能編制漂亮的PPT就如插上飛翔的翅膀,沒開始就已經算是成功一半了!然後,對於有了超強忽悠能力和漂亮的PPT的創業者來說招兵買馬就很簡單,有了創業團隊拉贊助、找天使資金也就水到渠成。最後,有錢人有人以後剩下的就是方案的實施,路線到底好不好、執行力怎麼樣、競爭對手強不強都很關鍵,這就是你死我活的時候了。

回頭再看看三國時代,動亂不看、群雄並起,是不是有點像BAT的創業時候?當時三大門戶網站多風光,就有點像東漢末年的袁紹、董卓等老舊軍閥或高官。BAT的創業就有點像曹操、劉備、孫策(權)的立業之路,在兵荒馬亂之間殺出一條血路,成為獨霸一方的梟雄!

曹操實力最雄厚,有人才、有能力、有資金,也會講故事,所以帶著一撥人大開四方,也是打破舊勢力的第一人,最終成為雄居北方的一代霸主!這就有點像百度,最早打破三大門戶的壟斷,成就互聯網2.0時代的霸主。

劉備最會說故事,PPT更是一流但是技術比較差,最開始也是顛沛流離,但在人品好、會忽悠,能讓諸葛亮死心塌地,也有五虎將死命跟隨,資金雖然一直緊張但總會在關鍵時刻籌到N多輪的風險資金。是不是有點像阿里巴巴,劉備和諸葛亮VS老馬和蔡崇信。

孫策有能力、技術好也有人才,但是偏於一偶不利於逐鹿中原,孫策死後孫權掌權才在赤壁之戰大放異彩,打出名堂。這就有點想騰訊,QQ差點死掉還一直找不到盈利的模式,只到微信的出來才讓小馬哥插上騰飛的翅膀!

所以說,曹操之所以三十多年無法統治全國是因為當時也存在很多能人霸主,孫劉就是代表之一,而且他們的地盤也不小,實力足夠他們自己很好地生存,並且還是不是可以挑戰最大霸主的地盤。知道孫劉他們的後代能力不行的時候,自然就被兼併了!BAT也一樣,互聯網已經進入AI、大數據時代,他們如果處理不好也會被其中吃掉,甚至是被後起之秀兼併也不足為奇!


上水清源


皇帝統一天下花多長時間有很大的偶然性。東漢末年,曹操雖然在與袁紹、袁術、公孫贊等勢力的角逐中取得了北方,但因南方劉備、劉權兩股勢力採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以及曹操輕敵等因素,所以曹軍在南方的戰場上一敗塗地了。赤壁之戰慘敗後,曹軍已沒有足夠的實力向南方進攻了,也就只能守住北方而已。

除了戰略、戰術方面的原因,長江天險和四川的多山地形也有效阻止了曹操的統一計劃。


觀瀾說史


曹操這個人有才能,但比較自負,他愛將才,但不要文才,在他看來,一般文人都靠不住,在曹操手下的文人,大多不受重用,講話有時很傷人,舉列來說,三江口之敗,曹大呼,奉孝在世我絕對沒有今日之敗,這對在場的眾人很沒面子,在戰場上基本不聽謀士們意見,在他統一北方後,有人勸他稱帝,但曹不肯,曹有他的打算,一旦稱帝,他將承認是奪了汗朝的天下,讓自己留下罵名,稱魏王也足了,致於稱帝不稱帝也沒什麼意義了。


盧教練6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挾天子令諸侯不得人心,為人奸險皆曰漢賊。所以九評曹操難以上岸,橋太守說:你是治世之奸臣,亂世之梟雄。


蕭湘居士__


看看你自己的標題吧,懶得理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