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還林後,土壤有哪些變化呢?

時蜂lelm9585


可能會有人說,退耕還林以後,無非是種植的對象不一樣,一個是莊稼,一個是樹木,地下的土壤還是土壤,能有啥變化?就能改善生態環境?其實,種樹和種莊稼還真的不一樣。

土壤的結構

土壤一般由礦物質、腐殖質、水分、空氣組成,其中礦物質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礦物質是由沙粒、土粒、膠粒構成。

貧瘠的土壤腐殖質含量低,肥沃的土壤腐殖質含量高。貧瘠的土壤通過增加腐殖質就會改良成肥沃的土壤,利於耕種。

疏鬆的土壤沙粒含量高,板結的土壤膠粒含量高。板結的土壤通過增加沙粒可以改良成疏鬆的土壤,利於耕作。

種樹和種莊稼的區別

種樹一般是一旦栽植,就不再耕作土壤,有利於土壤結構的穩定,同時樹木的根系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能夠有效的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

種莊稼就不一樣了,需要頻繁的耕作、除草,被破壞的土壤遇到風沙、雨水的沖刷,土壤中的膠粒就會不斷流失,造成土壤粘性降低,嚴重時會形成土壤沙化,土壤結構的穩定性受到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揚塵揚沙,造成生態災難。

退耕還林以後土壤的變化

土地退耕還林栽種樹木以後,除了不再頻繁耕作土地,不會因風沙、雨水沖刷造成土壤膠粒的流失,致使土壤退化,同時樹木根系還會固定周圍的土壤,土壤結構得到穩定,樹木的枝丫阻礙風沙襲擾,遮擋雨水直接沖刷土壤,枯枝落葉不斷腐爛變成腐殖質補充到土壤中,使得土壤肥力逐步提升,肥沃的土壤又會給樹木提供足夠的營養,長出新的根系、枝葉,新的根系和脫落的枝葉再次固定土壤,遮蔽風沙雨水,補充土壤養分,這樣形成一個良性的小循環,局部生態達到平衡,環境得到修復、改善和提高。

因此,退耕還林工程是國家為了修復和改善生態而採取的一項重大環境保護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雖然在實施過程中也給極少數地方農民帶來一些生活不便和暫時的經濟困難,但相對於整個國家長遠的生態安全來說,孰重孰輕,公道自在人心,而退耕還林區農戶的一些生活困難,相信政府一定會結合鄉村振興、生態移民、產業調整等民生和產業發展工程,逐步解決,逐步完善。


基層林業


退耕還林後,土壤有哪些變化呢?

退耕還林是好事,尤其對於那些低窪、內澇的窪地和一些高崗、不利於機械作業的山地來說,對於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和改良土壤質量有著非常好的作用。但是這個改善是需要時間的。

退耕還林一般栽植新生樹木的幼苗。樹木的根系在幼苗期較為脆弱,生長慢,對於保護土壤環境來說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在苗木種植幾年之後根系逐漸發達、樹冠逐漸擴大之後,對於土壤環境的改善才會體現出來,這需要幾年的時間來逐漸積累的。

1、保持水土。退耕還林最大的優勢在於對錶層肥沃土壤的保護,減少雨水對土壤的沖刷。樹木的根系在逐漸生長之後是非常發達的,能夠有效的固定土壤;同時樹木的落葉、枯枝等也會覆蓋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層類似保護層來減少雨水對錶層土壤的沖刷。

2、涵養水源。樹木的樹冠對於江水有一定的節流作用,能減少落在土壤表層的雨水的量。同時落在表層的枯葉等也能對雨水起到一個過濾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山上的泉水流通的地方堆滿落葉可是泉水依然很清亮的原因。對於水源的保護有著非常好的作用。同時,樹木的根系在土壤中錯雜的生長,能提高土壤的孔隙度,也能增加土壤對水分的保存能力,減少洪澇、山洪等此生災害的發生。

3、改良土壤性狀。樹木的落葉在土壤表層堆積、腐爛,能夠有效的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同時樹木的存在也會改良土壤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對於土壤也是一種改善,特別是地下生物和微生物菌群來說,森林中這兩類生物的數量是非常多的、種類也是較為豐富的。而這些東西對於維持土壤的健康情況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退耕還林對生態環境的優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單從土壤方面來說,退耕還林後,土壤植被結構發生了變化,首先會導致土壤的物理性狀發生改變即土壤孔隙度增加。而土壤孔隙度增加會改善土壤的透氣性,進而提升土壤肥力。其次退耕還林後大量的枯枝落葉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質,提升土壤肥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