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穿股票投資的把戲!

1、研究

很多新股民交易表面上是沒有交易系統的,實際上也是有的:比如他聽股評的,根據股評操作就是交易系統;比如他買軟件,根據軟件操作就是交易系統;大多數人,會一直這樣下去,賺了是運氣好、賠了是運氣不好;不去深究為什麼會賺、為什麼會賠。

這也不難理解,如果每個人都勤于思考,社會怎麼能穩定呢?少數人,就會不斷的問為什麼為什麼?到底是為什麼?這部分人,慢慢就帶著自己疑問擴展自己的視野:宏觀經濟、基本面、技術面、zhengce面、油潑面、胡椒麵。。。不斷的研究;這個研究的過程雖然很耗精力,但是並不痛苦的,就好比找金子的人,會嫌累嗎?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炒股水平卻不見得長進,有可能越來越差了,這也很正常,你想呀,如果這樣的話,經濟學家不都成為股神了?這個過程很漫長:不斷的研究、不斷的根據研究結果修改交易系統,這個過程有時會耗時幾年,甚至十幾年。。。如果放在其他領域,估計早就成專家了,但是放在股市裡,會成功嗎?我也不知道。

2、變量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就會發現影響股價波動的變量太多了:國際形勢、宏觀經濟、貨幣zheng策、行業zheng策、企業基本面、上市公司領導腦袋咋想的、機構咋想的、散戶咋想的、遊資咋想的。每一個分支都夠你終身研究,而不見得能研究透。更別說這些變量攪成一鍋粥,來影響股價了。

太多的變量,會讓人感覺研究遇到了天花板,無法繼續深入,這個時候在研究的道路上就出現了分支:一部分人會選擇某個分支深入研究下去,不斷地收窄領域,價值投資、技術分析等都屬於這個領域;另一部分人把這些變量看成一個整體,研究純粹的波動,對沖交易、網格交易、(準)套利交易等則屬於該領域。人們不同的交易模型實際上是對各類變量的不同理解而導致的。

3、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無疑是高尚的,它主要賺三份錢:

(1)上市公司企業價值增長的錢;

(2)價值被低估時的差價;

(3)價值被高估時的差價。

這三份錢賺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價值投資的難點在於估值,具體也包括三個方面:

(1)社會發展、行業政策、企業自身等變量變化引起的估值變動的準確評估;

(2)對真假黑天鵝的識別;

(3)對黑天鵝的應對;

除了上述非系統性風險以外,價值投資者還面臨著系統性風險,價值投資者對投資者個人的素質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你要能夠分析出行業未來的發展,這需要幾年的時間;其次你要能夠分析出企業未來的發展,這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價值投資者的風險也是很大的,一旦看錯,將會損失慘重

從這個角度來看,價值投資何嘗不是賭呢?所以有個說法:價值投資不是科學,是信仰。

4、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者往往會被價值投資者恥笑,不過他們卻是券商的最愛。平心而論,技術分析的風險要小於價值投資,價值投資面臨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交易系統錯誤三重風險。而技術分析只面臨非系統風險、交易系統錯誤兩重風險。如果技術分析者投資的是ETF,而不是個股,則也會屏蔽掉非系統風險,只保留了交易系統錯誤一個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技術分析的風險控制要優於價值投資。那麼,技術分析的問題在哪裡呢?就出在“交易系統錯誤”這裡:

對於價值投資而言,其交易系統是基於確定性的,如果企業業績不斷增長、在企業低估時買入,高估時賣出,賺錢是確定性的。

對於技術分析而言,其交易系統是基於經驗統計的,如果出現了A信號買入,並不代表一定能賺錢,只不過從經驗統計上賺錢的概率大罷了。

另外,由於技術分析交易比較頻繁,看盤時間多,所以容易受盤面的引誘產生心理的波動,心態的不穩同樣會導致交易的變形。技術分析者會不斷的懷疑自己的交易系統有問題,不斷的會增加一些附加條件,最後搞得自己都不知道在幹什麼?

如果說價值投資是信仰,那麼技術分析可以說是運氣了。

5、對沖和套利

價值投資和技術分析各有利弊,對沖和套利多好,賺錢穩當,但是從事者寥寥無幾,為何?不賺錢。

散戶來到股市 都是有雄心壯志的,怎麼可以忍受一年不到20%的收益呢?對沖和套利是大資金的最愛,也是未來機構投資者的生存之道。君不見,封閉式基金、中行轉債都是誰在買?如果哪個散戶人品好,資金做大了,就應該好好研究一下對沖和套利了,資金量的變化一定要伴隨著交易模式的轉變。不然煮熟的鴨子很可能就會飛走了

6、賭,還是不賭?

賭不賭關鍵要看資金量,凡是能夠賠了以後能翻身的,就可以賭一賭;凡是賠了以後,就要永遠趴著起不來的,千萬不能賭。

如果你賭2W,賭錯了,賠了1.5W,沒關係,年終獎一發,再投1.5W,下次還能賭,這次失敗的經驗下次還能用上。

如果你賭200W,賭錯了,賠了150W,有關係,年終獎一發,再投1.5W,只剩51.5W,要賭到200W,難!

7、大賺小賠 和 穩定小賺

舉個例子: 同樣是三次合計獲利30%的交易:

“大賺小賠”模式:虧損10%、虧損10%,盈利50%

“穩定小賺”模式:盈利10%、盈利10%、盈利10%

如果是三次獨立的交易,實際上收益率是沒有區別的,但是,現實投資中,我們的後一次交易都是基於前一次交易的結果而進行的,這就產生了複利的效果:

“大賺小賠”模式:0.9*0.9*1.5=1.215

“穩定小賺”模式:1.1*1.1*1.1=1.331

收益率差別:0.331/0.215=54%

後者的收益要比前者高出54%,這不是一筆小數字,投資者往往在股市投資會伴其終身,所這種差別從長期來看對最終收益的影響是巨大的。

這就解釋了兩個問題:

(1)為什麼很多高手都有個股翻幾倍的業績,但是總資金量卻上不去?

(2)為什麼巴菲特說“投資的秘訣是保住本金”?

8、長壽

股市中是有聖盃的,那就是長壽,很多人不以為然,我下面就論證一下:

炒股的直接目標是賺錢,終極目標是享受生活(如果賺來的錢沒有來得及享受,算是白賺了)

第一,看直接目標,活得越長,炒股賺錢越多。假設A和B兩個同學,都是25歲炒股,30歲交完學費開始盈利,A同學資質聰慧,財商過人,年複合收益能達到30%,可惜天妒英才,55歲就英年早逝了。其收益率是1.30的25次方,其收益率為705倍;B同學資質一般,財商平庸,年複合收益能達到15%,天隨人願,85歲壽終正寢。其收益率是1.15的55次方,其收益率為2179倍;B的收益率是A的三倍,所以越長壽賺的越多。

第二,看終極目標,活得越長,享受生活的時間越長、檔次越高。96年上網,1K的網速,每小時上網費20元(電話費按市話另計),現在多便宜,還能網上直接看電影,QQ與國外的朋友視頻通話,這在當時想都不敢想,如果那時要做到這些,不知道要花多少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即便你未來不富裕,也會過上比過去好得多的生活。有人會說,我很笨,5年時間無法交完學費,可能要交50年學費。這也沒關係,你可以在75歲高齡的時候出本書,《我是如何虧損50年的》,絕對是暢銷書,版稅就夠你賺的了。因為投機像山嶽一樣古老,投機的經驗越長越值錢,不管你的經驗是盈利的還是虧損的

9、拿不住

如果說散戶炒股拿不住,實在是大錯特錯了,君不見,很多散戶被套多年照樣拿的死死地。賺錢拿不住,賠錢能拿住,為什麼會這樣?想想超市購物就明白了,拿一個購物籃,使勁往裡扔,最後統一結賬。如果每買一件,結一次賬,還會買那麼多嗎?

人們面對痛苦,有本能的逃避,看到自己的錢包一次次的癟下去,自然痛苦異常,倒不如只痛苦一次;快樂卻是相反的,人們有本能的追求快樂的衝動。就好比單位發獎金,月月發自然要比年終一次發激勵的效果更大。

賺錢就拋,賠錢就裝死,這是人“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本性使然,炒股是逆人本性的一種行為,一點兒不假。

10、研究員與交易員

證券公司有研究員,也有交易員。剛開始炒股的時候,這讓我很困惑:為什麼會是兩個崗位?難道研究後了不交易,或者交易前不研究?總是讓人想不明白。

研究員就是寫研究報告的那些人,他們不僅要通曉國內外宏觀經濟,而且還要對某個行業有深入的研究;交易員就是具體搞投資的那些人,他們對市場有著敏銳的感覺,操作大量的真金白銀買進賣出。

後來發現:研究員研究的是未來,搞的是預測,他們拿的是固定工資,從投資者身上賺錢;交易員研究的是當下,搞的是應對,他們拿的是提成,從市場中賺錢、

在A股市場中獨自拼殺的你,是希望成為研究員,還是交易員呢?

如果你希望成為研究員,那就在預測方面加強自己的功力,預測的技術越複雜越好,因為你是從投資者身上賺錢,必須有眾多的FANS,技術越複雜越容易獲得FANS的崇拜,這也便於你未來著書立說或提高會員費。上電視、寫名博、搞講座是你的方向。

如果你希望成為交易員,那就在應對方面加強自己的功力,應對的技術越簡單越好,因為你是從市場中賺錢,越簡單的東西確定性越強。你不需要把你的技術公佈於眾,所以沒必要搞那麼複雜,複雜的東西只會把自己絆倒。當然,賺錢就是你的方向。

只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在股市中賺錢不會很難。

難就難在很多投資者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明明做著研究員的工作,天天發佈自己的最新預測成果,立志做市場的主人,卻要賺市場的錢,而不去賺FANS的錢,最後只會被市場打的鼻青臉腫;

或者明明做著交易員的工作,甘心做市場的僕人,操作隨主人的變化而變化,悶聲發財就行了,卻要在論壇上顯山露水,招來一群FANS向你取經,你避而不答,讓FANS們憤憤不平,自己也自討沒趣。

研究員,還是交易員?你到底是哪一類角色呢?這確實需要每一個投資者去思考。原載淘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