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都,誰最易守難攻?

沙漏遺愛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四大古都中,易守難攻的當屬西安,歷史上也只有西安沒有被外敵攻破過。關中四面環山、內有渭河、涇水橫穿而過,還有八百里關中平原;東有函谷關、潼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黃河天險,可謂固城千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過秦論》中寫到: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可見西安的確是易守難攻的帝王之資,進可攻退可守,僅僅從地理地勢上看,西安確實是四大古都中的佼佼者!


洛陽一馬平川,雖有大山大河相阻隔,攻取洛陽也並非難事。南京有長江天險,也有大山相護,所謂虎踞龍盤之勢,但是長江天險也有利於水軍進攻,因此南京並非易守難攻。北京城處在華北平原,山水極佳,不過歷史上多次被攻破,也幾乎無險可守,主動進攻敵人才是最好的防守!

因此筆者認為僅僅從地理位置優越,地勢險要來看,西安是最易守難攻之地。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最好的防守是國泰民安,政明軍強,不怒自威的大國威嚴才是最易守難攻的!




大秦鐵鷹劍士


四大古都各有各的戰略位置,相對而言,各有各的優勢,代表著中國的四個區域中心,也可以理解為基本區。在東西對峙最大的時候,西安最適合;在控馭天下的時候,洛陽更適合;在與遊牧族群對峙,或者內北國外中華,北京最合適;在南北朝對峙時候,南京最合適。

1、東西對峙下的西安

從周到秦再到漢,都是以關中為核心定鼎天下。這裡四塞險固,尤其是面向東部的函谷關、武關都是天然的要塞。而後方又沒有強大的敵人,再加上肥沃的關中平原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了。

(關中地區,四塞險故)

但隨著隴西、草原部族的強大,關中就不是最好的地方了;加上王朝財政供養人口的增多,與帝國需要對東方控制加強,西安就不是最好的選擇了。

2、控制東方的基地:洛陽

洛陽南依嵩山、北有邙山、黃河、洛水流過,周邊又有較大的農耕區域。在經濟上、軍事上是一個很值得選的區域。

(歷代洛陽)

退可以守,進可以攻。在周代、秦朝都是控馭東方的核心基地。到了東漢、唐朝直接就經常作為王朝的都城了。

(洛陽)

3、族群的融合點:北京

防禦華北,自然是依託燕山山脈,背靠堅固城池進行防禦,農耕政權與遊牧政權對峙就是這種狀態。明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幽州的位置)

如果政權來自北方族權,更會以這裡為都城。向南可以控馭天下,就像秦人以關中作為控馭天下的基地一樣;向北可以回到家鄉。金、元、清幾朝都是如此。

4、南北對峙點:南京

在中國古代,定都江南的王朝,一般會選擇南京為都城。六朝古都也應運而生。

南京,虎踞龍盤,天然形勝,是偏安王朝的不二選擇。

(歷代南京)

不足就在於很難控馭北方,朱允炆在南京被叔叔攻滅;南明弘光政權堅持不足一年;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多次遷都。

這四個地方都是幾大基本經濟區的核心城池,在東西對峙、南北對峙、遊牧草原對峙、控馭四方都有很重要的意義。也都是很易守難攻的地方。

(龍盤虎踞南京城)

參考文獻: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你要看怎麼個打法?如果是從軍事戰略由外攻打,無疑西安難打。但如果說敵軍兵臨城下,就是單純戰術上的城市攻防戰。西安是非常好打的,因為西北缺水,困城斷水就可以了。

潼關一破,西安可以宣告失守,唐玄宗就趕緊帶楊貴妃跑路了。

洛陽情況也一樣,汜水關、虎牢關一破,洛陽守將也可以準備跑路了。

南京也一樣,基本長江防線被突破,南京也沒防守的意義了,可以準備降書了。

而這三個大都市也基本沒打過像樣的攻防戰

只有北京算打過非常多的攻防戰,比如於謙的京師保衛戰。當然後期北京也不行了,大沽口炮臺丟失,太后也可以準備跑路了。

只是這四個古城,北京相對難攻打一點。古代北京也在遊牧民族手底下守衛了多次。

我認為最難打的城市

還屬我大拉薩


銫媒體


洛陽、北京,沒啥好說的,都是平原地形,易攻難守,例如洛陽,古稱天下之中,為啥是天下之中,就是因為交通便利,交通便利之地,一起兵總是首當其衝。北京為遼金元明清今的首都,為北方重鎮,攻擊其的政治意義較大,但地形平坦,關內無險可守,關外就個山海關。

再說西安,所在的關中,在北方有遊牧民族侵襲時多被襲擾,即潼關函谷關對抵禦東方的敵人,有優勢,但西面和北面入關中則較為容易。

南京一般憑藉長江天險來抵禦北方的侵擾,在冷兵器時代頗有效果,但近代以來海上文明,堅船利炮反而憑藉長江而來。其據險而守的優勢便消失了。


藍川野人


天道TD認為四關之中的西安是最易守難攻的。如果統計長達幾千年歷史中的戰爭或者拿古人論述太耗精力,您也未必愛看長篇大論。咱們就說說近代史中西安的三次化險為夷。

*無數次保衛西安的西安古城牆

1862同治回亂,西安城被賊匪數倍兵力包圍,清政府急調河南提督成明率8000人支援陝西,剛出開封就造到回匪騷擾,無法前行。直到1862年10月,清政府又急調荊州將軍多隆阿增援陝西。待多隆阿大勝白匪解圍西安,西安已經堅守了15個月,城裡幾乎彈盡糧絕黍米無存。

第二次是1926年春,鎮嵩軍匪首劉鎮華率十萬(一說保守數字為七萬)鎮嵩軍進攻西安。也就是著名的二虎守長安,楊虎城、李虎臣率領不到一萬陝軍堅守西安長達八個月之久,城內幾易子相食,城內藥店藥材都被吃盡,死傷軍民五萬餘人。最終在馮玉祥的增援下取得了保衛戰的勝利。

第三次就是中條山戰役與潼關保衛戰。1938年,日軍為了奪取西安以便控制西北南下西南。侵華日軍從山西南下以期從山西運城地區跨過黃河進入陝西關中奪取西安,鬼子在中條山遭到了號稱中條山鐵柱子的陝軍猛烈狙擊。從1938年開始的中條山狙擊戰到1945結束的潼關保衛戰,西安雖然歷經鬼子飛機轟炸,但日寇始終沒有踏入陝西半步。

以我們清楚地近代史為例。西安是四大古都中唯一倖免於外敵入侵古都。所以天道認為四大古都中西安是最易守難攻的地方。



天道TD


抗日戰爭中這四大古都的堅守情況和淪陷時間就充分回答了這個問題,最先淪陷的是北京(北平),時間是1937年7月29日,宋哲元第二十九軍棄城,留在城內的兩個旅中,一個旅被日軍繳械,一個旅改編成偽軍,地處華北平原無山水之險可守的北京,其實在戰爭時期極易率先遭到攻擊。



(宋哲元)


如果是古代冷兵器作戰,平原城市可以依靠堅固高大的城牆禦敵,從明朝中葉于謙擊退瓦剌大軍到明末袁崇煥打跑皇太極,都印證了這個道理。但是在現代化戰爭中,面對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的飛機、坦克和重炮,再堅固的城池也是白搭。


南京是1937年12月13日失守的,日寇以松井“上海派遣軍”沿滬寧公路正面推進,以在杭州灣登陸的柳川第十軍迂迴包抄,從東南西三面對南京形成合圍之勢,再以海軍艦隊封鎖長江,南京城就成為了絕地,這也是南京保衛戰國軍損失慘重和“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因素,從軍事角度來說,六朝古都金陵城簡直是“易攻難守”。



(唐生智)


所以戰前白崇禧、陳誠、劉斐等具備一定戰略眼光的將領,都不同意死守南京,留點部隊象徵性抵抗一下即可,白崇禧甚至乾脆拒絕了蔣介石調部分桂軍守城的要求,認為那是送死。而蔣介石其實打的是政治仗,覺得國民政府的首都如果不認真守一下有礙國際觀瞻,同時幻想西方列強能予干涉,屬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軍事上毫無可取之處。

偏巧失去兵權的湘軍元老唐生智主動站出來要頂這個雷,於是成為了“南京衛戍總司令”,率領拼湊之師倉促應戰,其後果是城破後幾十萬軍民無處可逃。除去在大屠殺中罹難的同胞之外,許多試圖北渡求生的官兵和民眾犧牲在江邊和江面上,實乃民族之殤。而南京和北京在抗戰爆發後半年之內相繼淪陷,直接證明兩地不利堅守。



洛陽淪於日寇之手已是1944年8月25日,這已經是抗日戰爭的第七個年頭,國民黨軍隊的“豫湘桂大潰敗”使洛陽三天即告丟失。作為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洛陽的地理位置比南北二京稍好,它地處中國腹地,北有黃河天險,身後有伏牛山脈可以依託,也曾經是國民政府“陪都”的候選城市之一,但軍事委員會最終選擇重慶,說明洛陽仍然不具備“最後堡壘”的條件。

其實洛陽七年不破也並非完全是“易守難攻”,華北日軍沒有餘力南犯也是重要因素,自1941年中條山守軍被打掉後,雙方軍隊一直隔河對峙,此間日寇已無力集中10萬以上兵力,畢竟河南國軍超過40萬人。而1944年日軍回光反照的“一號作戰”中,集結於黃河兩岸的第12軍擁有15萬以上的兵力,洛陽註定在劫難逃。



(右二胡宗南)

洛陽丟失也有人禍,即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的無能、副司令長官湯恩伯的腐化和兩個人的不合,蔣鼎文抗戰期間就是個混事的,跟胡宗南和湯恩伯都混不明白,蔣介石還不如把司令官職務直接交給手握兵權的湯恩伯,內耗的結果是雙方都對黃河河防不夠專心,有時候,用人的制衡之術也是災難。

終抗戰八年西安始終掌握在“西北王”胡宗南手裡,日軍甚至無力攻破西安門戶潼關,這才是真正的天險。早在唐代“安史之亂”之初,如果不是唐玄宗聽信讒言,硬逼著堅守潼關不出的哥舒翰迎戰,安祿山未必打得進長安。



蔣介石大約也深刻吸取了唐明皇的教訓,胡宗南幾十萬精銳部隊和陝軍孫蔚如的人馬,一直死死釘在潼關和黃河防線,輕易不外調一兵一卒。

洛陽不失,則潼關無虞;潼關確保,則西安穩定;西安但在,則川北無憂。以日寇華北方面軍的戰力,當年若想連克三地無異痴人說夢,所以說抗戰時期重慶和大西南後方的安然無恙,以洛陽和西安的功勞為大,也進一步說明在四大古都中,尤以西安最是易守難攻。


度度狼gg


不含四大古都,成都最難打,中間盆底四面全是山,只有難於上青天的蜀道


鄭64538277


回顧歷史,歷史就告訴我們答案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共有10個,在西安建都的有五個,周秦漢隋唐;在北京建都的三個,元明清;在洛陽建都的二個,東漢西晉;在南京建都的一個,明初。從歷代帝王的選擇上,看得很清楚,就是西安!因為帝王選擇都城,首先考慮的就是安全,安全的原則就是易守難攻!是不是這樣!


至樂無如讀書


很多人都選西安,其實有個概念錯誤,易守難攻的不是西安城,而是關中。

從地理軍事學上說,關中四塞之地,潼關,武關,大散關,蕭關,拱衛的是整個關中平原,三百里秦川。但如果攻破四關,進入關中平原,乃至兵臨西安城下,則西安和其他大城沒有差別,只能依據城牆溝壑,據城而守,無險可依。

古都易守難攻,還是比較的城池及周邊可以據險防禦的能力,那我認為西安城可能要墊底的。別的不說,北京城整個西,北兩個方向燕山山脈縱橫交錯,東面大海,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壓力驟減,是優於西安的。

相比而言,洛陽城最為易守難攻,憑山背河,形勢最為險要。洛陽地區崇山環繞,黃河襟帶,形成了山河四塞之勢。其實從地圖上來看,可以明顯看出,中條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三面環繞,形成了一個太師椅一樣的形狀,將洛陽盆地包圍其中,洛陽就這樣背靠崇山,面向東面一望無垠的豫東大平原。——然而就在東面,嵩山、箕山、具茨山卻如同屏風一般立在面前,阻斷了洛陽與豫東平原之間的聯繫,只留下一些山谷狹道以供交通。


迭戈67203503


事實上,任何一座城市只要是敵方兵臨城下都很難久守,為何?因為再堅固城牆再勇猛的軍隊也扛不住彈盡糧絕!所以四大古都誰最易守難攻,最根本的一點是取決於其外圍防守的好壞,外圍防守的好壞則取決於內部的後勤供應。

接下來我們試著分析一下西安、北京、洛陽、南京。

先說西安,地處關中平原的中心地帶。關中平原東面和南面有黃河、太行山和秦嶺構築的天然屏障,期間僅有函谷關、武關、大散關提供穿越關山大河的戰略通道。關中平原本身自古以來又是一塊天然的肥沃之地,擁有著足夠的人力資源。這樣一個半封閉的環境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完全可以做到關起門來過日子,同時也能支撐起一支足以統一天下的武裝力量!因此,自古以來就有“得關中者得天下”一說。而縱觀古今戰史,外部力量在關中力量鞏固時期基本上沒有過攻入進去的時候。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西安是四大古都中最易守難攻的。千年中國看西安,絕不是空穴來風。

其次是北京。北京地處河北平原,北面有燕山、西面有太行山,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這些雄關險隘貫穿期間,擁有著和關中等比例的地理優勢。但是有一點,本身經濟不夠發達。從元朝至今北京一直作為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以來,主要靠的是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大動脈從南方的江淮、東南沿海之地輸血。一旦江淮、東南出問題,相應的北京必然不穩。歷史上,朱元璋控制了江南、東林黨內的江南士紳對抗朝廷在江南的稅收政策、洋務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搞東南互保,直接導致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元、明、清三個王朝的生命進入倒計時。而京師北京在外敵打擊下根本不堪一擊!

再其次是洛陽。

其所處的中原地帶可以說是中國自古以來土地最肥沃的地方。但缺點是四周無險可守,而且東西兩面有河北、關中兩塊形勝之地。西面的關中勢力一旦東出潼關,洛陽以西將無險可守。戰國時期,魏國失掉了函谷關,於是盤踞關中的秦國隨時可以出關進入中原,來去自如。唐王李世民東征洛陽王世充,一出關中就將洛陽四面包圍,然後扼住洛陽東面唯一的一道屏障——汜水關,擋住從河北來的竇建德,最終甕中捉鱉將王世充消滅。所以,歷代建都洛陽的王朝必然是在徹底掌控關中的基礎上。一旦關中出問題,那麼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央政權必將會由強大逐漸退化為肥大。因為中原之地確實肥沃到令無數圖謀不軌之人所覬覦,而它的四周卻根本沒有什麼可以拱衛的屏障。歷史上定都洛陽的東周王朝、東漢王朝、三國時期的魏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武則天的大周,都曾經是強盛一時,但最終都是因為從失去關中開始逐漸大權旁落,直至衰亡。

最後是南京。

地處江淮平原之間,交通便利、經濟發達,遺憾的是抗軍事打擊力實在差勁。雖然有長江天險,但是這條縱觀中國東西長達6300公里的水道,根本不能做到處處設防,有一處被突破,那麼建在長江邊的這座六朝古都都有淪陷的可能。歷史上的晉滅吳、隋滅陳是從千里之外的巴蜀順流而下。元滅南宋、曾國藩滅太平天國則是從中游的兩湖、安徽突破。抗日戰爭時期的淞滬會戰,日軍佔領上海,南京也隨之被拿下。因此,歷史一再證明,缺乏地理屏障的南京根本不是一個可以進行戰略決戰的地方。在這裡建都的八個王朝/政權——三國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太平天國、蔣家王朝都極為短命,原因也就在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