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民年歲很大了還要下地幹活?

asd0147014


我說下我的觀點,人一輩子,年齡打了確實不該下地幹活,誰不想頤養天年,每天喝喝茶,溜溜彎。可是在農村,又有多少老人有退休金、贍養金,除了下地幹活,實在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了。

以下我概括幾點、

一、要賺錢養活自己及家庭的開支。

二、攢錢幫孩子娶媳婦、買房子或修房子,娶媳婦的彩禮錢,每樣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三、和第二點相關,娶媳婦,本人也是農村家庭,我相信大多數家裡的存款都是不夠的,結婚成本這麼高,物價這麼貴,開銷大,往往都是幫孩子娶完媳婦,欠下了一屁股債,所以雖然年紀大了,還是要下地幹活,想多賺錢,還債。

最後我的建議,農村的老人到了60歲還沒辦法安享晚年,需要在地裡乾重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經濟條件太差,沒有足夠的錢來養老,而且女的條件又不是很好。農民迫切地希望國家能夠出臺更多更好的政策,提高農民的收入,讓農村的老人也能安享晚年。






A農業小知識


為什麼有些農民年歲很大了還要下地幹活?

因為他們是農民,他們平時靠種地生活,本來收入不多,他們也要撫養子女、贍養年邁的父母,半輩子過後他們沒有什麼積蓄;又加上自己的子女經濟收入不是很好,為了給子女減少點負擔,他們目的是隻要自己還能幹,就會去下地-幹活的。

他們是農民,不象那些城裡人那樣有退休金,他們沒有固定收入。雖然說現在國家給那些年滿六十歲的人一些福利,可靠每月幾十塊錢根本解決不了的,他們只好下地幹活,自己種有糧食,至少自己吃飯不用花高價去買,這樣會給他們省下一筆開支。

還有現如今的農村人,年輕人多數選擇外出打工,家裡的土地只好由他們的父母來種。由於他們的父母幹了半輩子活習慣了,他們閒不住,願意自己下地幹活。

在農村人們的娛樂活動少,還有部分年歲大的人,他們以下地幹農活來打發時間,就當是自己活動筋骨、鍛鍊身體。




家人平安147354958


為什麼有些農民年歲很大了還要下地幹活?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有老了的哪一天。在城市裡,一般到了六十歲以後,就都開始享福了,白天看看電視、報紙、下下棋,有的給子女看看孩子,而晚上就更加豐富了,廣場舞那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可是在農村裡,六、七十歲還要出去打工,八、九十歲也還要下地幹活。可以說,只要沒有躺在病床上的,能動彈的那就要下地幹活,這在農村裡是常態。為什麼農村裡的老人就不能像城裡老人一樣享享福呢?

不幹活沒飯吃。

城裡的老人之所以在60歲以後,晚年會過得很輕鬆、悠閒,那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有保障,他們都有退休工資。可是農民就不一樣了,老了如果不幹活,那就沒有了收入來源,那吃什麼?穿什麼?生活各項開支怎麼辦呢?只有下地幹活,才能勉強維持一下生活。換言之不幹活就沒飯吃,幹活才能不捱餓。

養老沒有保障。

許多的城裡老人,因為有正式的工作,到了老了基本上存下了一筆錢,而且還有退休工資,因此不用為養老問題而發愁。而農民一個月僅僅幾十塊錢的養老金,再加上之前也存不到什麼錢,所以手頭沒錢,心中也就沒底。關鍵是老了以後身體就不如從前了,老人們最怕的就是生病了,萬一到時候自己沒錢,那樣就會拖累子女。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只好趁著自己還能動彈,就多下地乾點活。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農民沒錢,也沒有什麼收入來源,只好通過下地幹活來維持生計。何況老人們也閒不住,如果不找點事情做,身體還更容易得病。而老人們又最怕生病。因此,只好趁著自己能幹活,就幹一點。這樣不僅可以掙錢補貼家用,也減輕了子女的負擔,而且還有一點那就是鍛鍊了身體。

對於這個問題,您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嗎?


農夫也瘋狂


我來講一講為什麼為什麼農民年紀大了還要下地幹活的原因,因為我爸媽和奶奶還是這樣的。在這裡說一下,我爸媽50多歲了,我奶奶70多歲了。



說起來,我家現在的條件也不錯的,我和哥哥都有穩定的工作,哥哥是醫生,收入不錯,在縣城裡買了一個四室一廳的大房子。

我嫂子工作也不錯,是個護士,收入也還可以的。

但是因為一家人在縣城裡,哥哥的孩子出生了,一家人又不太想分開,加上在縣城裡我們沒有菜地。



所以也就沒有辦法種地,但是為了省錢買菜,我媽還是在小區的廢墟里種了點菜。

我爸媽呆縣城裡,說實話,確實不習慣,沒事兒就往工地上跑,總想幹點活,解解悶,不幹活,悶在家裡,沒有人聊天,也不知道玩啥,更捨不得花錢去棋牌室打牌。

所以會去工地打打雜,掙點錢。

我和哥哥心疼他倆,現在我媽不去了,在家帶孩子,也不怎麼無聊了。我爸沒事兒就在縣城裡逛,也沒什麼朋友,就專門去找要飯的算命的人聊天,有時候感覺爸爸都變得有點神經兮兮的,搞得我和哥哥很著急。



後來,我爸想去工地乾點活兒,就讓他去了。

所以,農民年紀很大了還幹活的第一個原因是閒不住。

因為他們辛苦了一輩子,都習慣了,年紀大了,讓他歇著,也閒不住,什麼都不做,反而會讓他們感到無聊難受。

第二個原因是怕自己老了,沒錢了,遭到子女嫌棄。

我奶奶有四個兒子,我爸是老二,也是她最討厭的孩子。我爸媽結婚後,要趕我爸媽出門。我媽生孩子坐月子時,我奶奶不照顧我媽媽。小時候,我奶奶遠遠地避開我們家,因為我家當時太窮了,我爺爺奶奶很嫌棄我們家。

但是我大伯和三叔四叔條件不錯,所以爺爺奶奶就很偏心他們家,給他們帶孩子,建房子等。後來爺爺奶奶年紀大了,跟著他們一起生活,因為爺爺奶奶幹不了什麼了,就開始遭到那幾個兒子的嫌棄。



我奶奶現在隨著我四叔也住到了縣城裡,現在我四叔天天叨叨著讓她早點死,我奶奶看到我家現在過得好了,就說想跟我家過,但是我媽因為記恨她當面做的太絕情了,所以不同意。

我奶奶現在可以說是比較慘的,到處遭人嫌棄。

我爸前幾天去佛山工地了,我和哥哥都不讓他去,但是他非得去,心裡有點害怕我和哥哥有一天會嫌棄他,我跟爸爸打了電話,告訴他我願意養他,他很感動,說想多賺點錢,說不定可以幫助我們。

有些人可能不太同意我說的老人怕遭子女嫌棄,其實在農村這種情況還挺多的,每個村子都有好幾例。



第三個原因是確實想減輕子女的負擔。

我一直在外地工作,我爸爸很心疼我,我們一家人都很偏愛我。我爸想多給我和哥哥留點錢,也擔心老了生病,花錢太多,所以想存點錢夠自己養老吃用以及治病。

我希望我爸爸媽媽長壽健康,也希望我自己爭氣點,今後能夠多陪陪父母。

也希望大家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其實你們過得幸福快樂了,然後關心他們一點,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就會很快樂。


淇兒夭夭


為什麼有些農民年歲很大了還要下地幹活?

農村了休閒活動比較少,一般就是到買菜的地方和小商店裡坐會,大家一起聊聊天,或者下下棋,農村裡老人又閒不住,所以即使歲數大了,還是想要下地幹活當做一種活動。

農村以前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子女,見過最多子女的家庭是11個兄妹,很難想象以前老人能生那麼多,俗話說子女多了是福氣,但是那個家庭的老人比較辛苦,孩子多了,分擔的責任就小,但是孩子們有了家庭後,給到老人的就少了,他們只好自己下地幹活,希望能夠賣點米,掙些生活費。

有的老人不想給孩子增加負擔,就算孩子每個月都給生活費,自己也捨不得花,總想留給自己的子女就存起來。孩子們也一直勸說老了就不要下地幹活,但是老人就是不聽,怕孩子太辛苦,所以堅持自給自足。

歸根到底,農民歲數大了還要下地幹活就一個字“錢”,孩子雖然有能力掙錢了,但老人心裡不安不放心,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還沒有到能讓老人放心的程度。村裡有一個老人,女兒都在城裡工作,女兒都勸說不要種地了,以後搬來城裡住,可是老人說“你能保證以後都不用種地嗎?”,老人就想守住家裡的田地,怕子女有一天在城裡混不下了,還可以回家種地。


農人春香


我爸媽八十歲了,還自個兒下地種菜,養雞。七十五歲前種菜賣菜!在我看來,第一勞動是老農民的本能,習慣了,不勞動怪怪的!第二,省錢,老話講,有糧不憂嘛,多掙點小錢,讓下代少點負擔,老農沒社保,看病自己掏,不象居民老人,國家給報大部分錢。雖然國家政策好了很多,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看病還是要化很多錢。一場大病毀一家,老農都知道,不下地行嗎?




浙北布衣


我是農村的老人,能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老人覺得再老都不想找孩子們耍錢,如果向下人要錢,就好象沒有尊嚴,所以很少向下輩要錢的老人,除非是貪圖吃喝和好賭的老人。大多數老人覺得向下輩要錢臉上無光,第二點是生活無保障,從小時候一直做劇老,簡樸的生活,一生所得只是養育孩子,孩子們讀書了,一生就圍著孩子掙錢:把一年的收入都給孩子讀書,如果孩子在家,就要蓋房子,取媳婦,一生所有錢都投進,到老了身無半文,所以只能種田搞點收入了。城裡有退休金,老人都無後顧亡憂,當然只求養生,所以中國啃老之說,說的是城裡老人,說到底是國家無糧心裡慌,老人無錢心裡慌,所以六十歲七十歲還在打工。但是國有企業是進不了的,就到到建築工地都不行了,說的是年齡大了,國家不允許打工,想想老人多可憐啊,所以只得做臨時工了。

有人說農村老人不會享受,沒辦法,會享受但是心沒底啊,只能種些田了,不過的確太累了,現在和過去的身體真的太不一樣,彎腰彎不下去,只得胯下去,原來挑一百幾十斤,現在八十斤都挑不動了,很多人腰都彎成了弓,但是仍然還在田裡幹活,

唉!農民苦命的農民。又要面子不吃苦竹嗎?不勞動行嗎?只有看國家能否恩賜了!


安徽巢湖記憶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我父親的一生就能完整做出回答,因為平時沒有留下父親勞作時的照片,故不再配圖,還望平臺能給予本回答推薦!

我父親一輩子就是個勞碌命,他早年喪妻,那時候我們還小,可父親為了我們選擇了一輩子不娶,一家人在偏僻的農村圍著那一畝三分地轉。每天過的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一成不變的日子,因為常年的辛勞拼搏,歲月的年輪就過早的印在了父親的額頭上。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地被徵佔得也多,其實也基本上都不需要種多少地了,而我們都已經逐步長大併成家立業,有的姊妹還離開了農村老家,去縣城安家落戶了。按說,我的父親應該享清福了,可是,長期的勞動已經把他錘鍊成了一個閒不住的人。

沒有土地做了,他就在家折騰,每天五點就起床,晚上十二點才睡覺。一會兒把東牆拆了再補上,一會又把灶頭挖掉重新再建;一會把房前屋後掏平了種幾顆數,一會挑幾擔土到樓頂養幾盆花。。。總之,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事,也永遠都不會有清閒的時候。

我們看在眼裡,可無法勸阻他停下,因為他只要一停下,就會渾身難受,反而不自在。終於有一天,在我們不停的勸說之下,他答應去城裡我哥哥家好好耍上一段時間,我們都非常高興。

然而,父親在哥哥家耍了三天,就執意要回到農村老家,誰的勸說他都不聽。原來,父親在城裡居住實在不習慣,他受不了城裡晚上不睡覺、白天睡懶覺的日子;他受不了城裡一天無所事事、就等著一日三餐的清閒;他也受不了城裡老死不相往來、沒有朋友的生活方式,於是,他就堅決的回到了農村,在農村老家,他才覺得活得自在,過得有意思,心裡才踏實,身體才健康。。。

這就是我的父親,一個老實巴交的地道農民,一個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的老農,習慣了種地,如果不種地,他們反而覺得非常不自在。朋友們,你們的老父親,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華華看三農


我七十三了,還經常下地勞作。老年人幹活,不只是農民,城裡人也有(不知為什麼那農民說事),我表弟比我小一歲,工廠裡退休,退休後給人家看大門,現在又在街上擺攤修電動車。我覺得嘛,下地幹活習慣了,地裡沒活我也願意到地裡轉一圈。孩子們都反對,說不缺吃不缺穿又不缺零花錢,好像給他們丟人似的,何必呢,可我不愛打麻將,在家待著空落落的,其實,人老了,也得多活動,享受田園風光是一種幸福。


採菊東籬下175027524


農民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是淳樸的、勤勞的,在改開以前和初期,隨然地裡的產量不高,中國農民還是把最好的梁食交給了國家。現在他們年齡都在六、七十歲了,可國家給的那點養老金,遠遠不夠他們的生活,他們只有去自食其力,再一點現在的年輕人誰還去地裡幹活?在農村的老人不去幹地裡的活,誰去呢?現在農村的老人只有活到老幹到老,一直幹不動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