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虎鎣”回家,文物追索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2018-12-12 07:15 | 澎湃新聞

热评丨“虎鎣”回家,文物追索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據報道,曾在英國被拍賣的圓明園文物青銅“虎鎣”近日重回祖國懷抱,於今日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在清代,“虎鎣”就是國寶級文物,是清宮皇室的收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掠走,此後一直是這位軍官家族的收藏。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得知“虎鎣”將要被拍賣,動用多種手段,做了大量工作,境外“買家”最終把這件國寶級文物捐獻給了中國。

文物追索,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近年已有不少國寶級文物迴歸。據國家文物局的通報,目前已成功促成了30餘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迴歸祖國,其中包括圓明園鼠首兔首、秦公晉侯青銅器、大堡子山金飾片等引起媒體廣泛關注的重量級文物。

對整個中國文化界來說,這都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如果說當初每一件文物的“流失”,都有一段屈辱歷史的話,如今每一件文物迴歸的背後,也都有讓人感動的故事。“文物迴歸潮”,標誌著中國國力的逐漸強大和整個社會對文化的重視。這些文物的展出,在傳遞文化價值的同時,也會向觀眾講述一段中國近現代史。

眼下,各地正在興起傳統文化和博物館熱,故宮成為網紅,央視的文物節目、紀錄片,也很受歡迎。每逢節假日或重要展覽,博物館外都會排起長隊。這是中國文化與文物的新時代,它不但關乎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自己過去的歷史和文化,也關乎到我們怎樣看待和理解當今的世界。

“虎鎣”回家,提醒我們更加珍惜身邊的文物。在中國歷史上,被“外國列強”搶走的文物有很多,在繼續加大追索力度的同時,也要更加註重保護好國內的存量文物,不能讓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珍寶被破壞、流失。

就在2015年,公安部指揮破獲系列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抓獲犯罪嫌疑人175名,追回涉案文物1168件。其中一級文物125件,二級文物86件,三級文物200件,一般文物757件,價值逾5億元。此案是建國以來單案抓獲犯罪嫌疑人數和追繳被盜文物數量最多的案件。令人震驚的案情背後,說明破壞、販賣文物的現象依然猖獗。

中國人開始珍惜自己的文物,這是巨大的進步。但在許多地方,對文物、古籍和歷史建築的保護還有待提升,甚至有的地方還在進行無知的破壞。趁著迎回“虎鎣”這一節點,我們也必須把既有的文物保護好、利用好,不要讓文物流失的遺憾再發生。

(原標題《“虎鎣”回家,文物追索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原作者張豐。編輯 錢振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