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兄難弟的浙江福建:兩省都是山區多於平地 經濟卻全國前列

大家都知道:福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浙江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作為一南一北緊密連接的浙江福建兩省,山區面積遠大於平地。但是卻創造了經濟奇蹟。兩省的經濟均居於全國前列、從2017年經濟總量來看:浙江位列全國第4,福建位於全國第10,問題是兩省的人口數量並不佔優。所以兩省的人均均比較靠前。而且。兩個省都藏富於民。浙江有全國有名的浙商。福建有眾所皆知的閩商。

難兄難弟的浙江福建:兩省都是山區多於平地 經濟卻全國前列

3D圖看浙江福建地形

一、福建四大平原

1漳州平原:566平方公里

2福州平原:489平方公里

3莆仙平原:464平方公里

4泉州平原:345平方公里

二、浙江三大平原

1杭嘉湖平原:面積約7620平方公里

2寧紹平原:總面積4824平方公里

3溫黃平原:總面積2361平方公里

另外:浙江還有金衢盆地,較為平坦

福建省地形詳細介紹

難兄難弟的浙江福建:兩省都是山區多於平地 經濟卻全國前列

多山、瀕海、地處亞熱帶、資源多樣為福建自然條件的四大特點。

地質與地貌在大地構造上,福建屬華南褶皺系和東南沿海褶皺系組成部分。其中西南部古生代曾有較大幅度沉降,沉積了海相地層。燕山運動地殼隆升,造成巨厚的火山堆積和規模宏大的花崗岩帶,斷裂活動非常強烈。新構造運動表現以上升為主的斷塊活動。煤層有 90%以上賦存於早二疊紀晚期地層中。大中型鐵礦均賦存在石炭、二疊紀地層中,有色、稀有金屬礦產的形成多與花崗岩漿活動有關。

多山是福建地貌特點之一。山地(包括丘陵)面積大,分佈廣,佔全省總面積 90%以上。平原面積小而分佈零散,主要分佈在閩江、九龍江、晉江和木蘭溪等河流下游及內陸盆地沿河兩側。最大的漳州平原,面積僅 566.7平方公里。

省境各類山地的組合排列富於規律性,有兩列大致呈北東或北北東走向、相互平行的山脈:①婉蜒在閩、贛的武夷山脈,是閩、贛兩省水系的分水嶺和本省最大河流閩江及汀江發源地,向東北延伸與仙霞嶺銜接。武夷山脈中的許多埡口是省內和贛、浙兩省間交通要道和軍事要衝,也是冬半年冷空氣入侵本省通道。②斜貫於省境中部的鷲峰山脈—戴雲山脈—博平嶺,是省內第二級河流發源地。由於閩江和九龍江切山而過,造成峽谷,也是氣流運行通道。上述兩大列山脈的長度和高度大體相同,長在 500 公里以上,平均海拔 1000~1100 米,南段均較低。最高部分平均海拔 1200 米以上。崇安西北與江西省交界的黃崗山,海拔 2158 米,為福建和中國大陸東南部的最高峰,山高林密,生物資源豐富,已闢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兩列山脈寬度均自數十公里至百餘公里不等,一般北寬南窄。兩坡呈明顯不對稱,西坡陡急,東坡舒緩,有良好的層級地形發育。組成這兩列山脈的岩石,主要是火山岩和花崗岩,部分為石英砂岩、石英岩及砂岩。山地中廣泛發育有高程各別的四級剝夷面,已受河流不同程度的分割。上述兩大列山脈構成本省山地主體,並延伸出許多支脈,形成連綿不斷、縱橫交錯的峰嶺;僅在東南沿海一帶,由於經受長期強烈侵蝕和切割,形成較多的孤山殘丘。在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主要斷裂構造控制下,河流多發育為格狀水系。多獨流入海河流,是中國最突出的多元水系地區。

兩列山脈之間及支脈中鑲嵌有許多盆地,均為在構造基礎上經侵蝕作用而形成,併為河流所串聯。沿河兩側發育了寬窄不一的沖積平原和數級階地。從平原到邊緣山地,即由平原而低丘、高丘、低山、中山,呈明顯的層級地貌。每一山間盆地為一自然單元,在利用上均具備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有利條件。福建內陸縣城如浦城、崇安、永安、三明等和較大集鎮幾均處於盆地中。

大致在海拔 800~ 900 米以下的山地都發育了紅色風化層,厚者達 20~30 米。閩東南沿海的低丘陵多由花崗岩風化層組成,坡緩頂平,形成紅土臺地,當森林植被遭受破壞時,極易引起水土流失。

福建瀕臨東海,海岸線總長 3051 公里,次於廣東、山東,居全國第 3位,而其曲折程度則超過廣東、山東,成為地貌上的又一特點。山地多逼近海岸,大部分屬基岩海岸。自第四紀以來,海岸以上升為主,形成數級海岸階地,但在形態上卻明顯呈下沉海岸特徵,閩江口以北海岸尤為醒目。

福建沿海港灣眾多,自北而南主要有沙埕港、三都澳、福州港、湄州港、泉州港、廈門港和東山港等。港灣深度一般較大,兩側均有半島和岬角環抱,形成“口小腹大”形勢,港域廣闊,風小,掩護條件好,多為天然良港。在大港灣內常包有若干小港小灣,有利於對港灣多方利用。

沿海島嶼總面積達 1000 平方公里以上。其中較大者有平潭、金門、琅岐和南日等。島嶼緊靠大陸,岩石組成和地貌形態與相近大陸一致,為內側港灣提供良好掩護條件。

全省沿海擁有 19.8 萬公頃的灘塗,其中有一半已作圍墾、養殖、曬鹽之用。淺海面積約 41.9 萬多公頃,養殖僅利用 0.55 萬多公頃。

氣候地處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西北有高峻的武夷山脈為屏障,削弱了冷空氣的入侵;東瀕海洋,暖溼的海洋氣流可不斷向內陸輸送,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以溫暖溼潤為顯著特色。大致上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線為中、南亞熱帶分界線。

省境大部分地區年太陽輻射為 440~ 530 千焦耳/平方釐米。日照時數1700~ 2300 小時, 2000 小時的等值線與中、南亞熱帶的分界線大體吻合。年均溫 17~ 21℃,最熱月均溫在 28℃左右,最冷月為 6~ 13℃,大於 10℃活動積溫為 4500~ 7500℃。年降水量1100~ 2000 毫米,內陸多於沿海,山地多於平原;受地形影響,降水分佈自東向西呈兩低兩高現象。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以春夏季最多,夏秋間有颱風雨,冬季降水雖少,但也可達 160~ 240毫米。風向的季節性明顯,冬季多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

水文省內有大小河流 663 條,總長約 1.3569 萬公里,河網密度為 0.1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國較突出。河流分屬於 29 個水系,多源於武夷山脈或鷲峰—戴雲—博平嶺山脈。獨流入海,形成相對完整獨立的多元水系。受北東或北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斷裂構造的控制,水系多呈格子狀或扇狀,干支流成直角相交,中、上游流域面積大。源於高大山脈的河流經許多山間盆地,比降大;河谷呈串珠狀,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水量豐沛,水力資源豐富,且有良好的庫址和壩址。

福建是全國多山、多雨的省份,徑流係數在 50~ 60%以上,徑流資源豐富,平均流量變化不大。但流量的季節變化卻相當明顯,最大月平均流量與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 5~ 12 倍。河流含沙量一般為0.25~ 0.35 千克/立方米,但因徑流量大,輸沙量仍相當可觀。

自然地理區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省境隸屬於兩個自然地理區。

南亞熱帶嶺南丘陵常綠闊葉林區省境南部屬此區的一部分。區內以丘陵、山地為主,並有福州、漳州、泉州、興化等較大的平原。氣候暖熱溼潤,地帶性植被為季雨林,但保存極少。人工營造的馬尾松、相思樹、桉、木麻黃等分佈普遍。農作物可一年三熟,為雙季稻主產區。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為主,是中國重要的蔗糖產區之一。地帶性土壤為磚紅壤性紅壤。

中亞熱帶浙閩沿海山地常綠闊葉林區省境北部屬此區的一部分。以低山為主,山地中有許多盆地,氣溫較前區低,但降水較豐,颱風影響小。省內河流多發源於此,支流多,河網密度、河床比降和水量均較大,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人工營造的有大面積馬尾松林、杉木林和毛竹林,是全國重要木材產地。土壤為紅壤和黃壤。農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木如茶、油茶、油桐等種植極為普遍。省內煤、鐵和有色金屬等礦產多集中於此。

浙江地形詳細介紹:

難兄難弟的浙江福建:兩省都是山區多於平地 經濟卻全國前列

地質地貌與水系地質構造上,從西北向東南沿海分屬揚子準地臺的浙西臺褶帶、華南褶皺系的華夏褶皺帶和東南沿海褶皺系 3 個單元。經受加里東運動以來的構造運動影響,岩漿活動頻繁。丘陵山地廣佈,約佔全省陸域面積 70.4%,平原僅佔 23.2%,河湖水域佔 6.4%,因而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主要山脈呈北東—南西走向,與海岸斜交,分南、中、北 3 支。南支由浙閩邊境的洞宮山脈向東北伸展至雁蕩山脈,過甌江稱括蒼山脈。中支位於西南部,由福建伸展至浙江的仙霞嶺山脈,為浙江諸山之祖,是錢塘江和甌江上游的分水嶺,向東北伸展為天台山脈、會稽山脈、四明山脈,繼而入海下陷成舟山群島。北支由江西、安徽及浙江境內的懷玉山脈,伸入浙西北成為天目山脈,向東北伸展為莫干山。天目山脈是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海岸線曲折,沿海島嶼星羅棋佈。礦產有金屬、非金屬數十種。其中非金屬礦主要有明礬、螢石、膨潤土、沸石、石灰石、大理石、高嶺土、石英砂、葉蠟石等。金屬礦有鉛、鋅、金、鎢、鉬等。

錢塘江、甬江、椒江、曹娥江、甌江、飛雲江和鱉江均源出西部山區,獨流入海。東、西苕溪入太湖。上、中游多峽谷、急流。各河流出峽谷後,下游屬潮汐感應區,形成河曲發育的平原型河流。此外有京杭運河,起自杭州拱宸橋,經桐鄉、湖州等縣市進入江蘇省,省境長 129 公里。浙江湖泊主要分佈在浙北平原,但最大湖泊東錢湖卻在浙東鄞縣,面積 22 平方公里。

氣侯與植被全省除山區外年均溫在 15~ 18℃, 1 月均溫 2.5~ 7.5℃, 7月 26.5~ 29.5℃。 10℃以上活動積溫自北而南約 4800~ 5600℃,無霜期長243~ 276 天。海洋島嶼的氣溫與極值分別較大陸延遲 1 個月。全省年降水量1 100~1900 毫米。最高可達 2200 毫米,省境西南部和山區的降水量高於沿海平原區。降水季節變化較大, 4~ 9 月的梅雨和颱風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亞熱帶針葉林和亞熱帶竹林等為全省主要林型。且多銀杏、白豆杉、百山祖冷杉、金錢松、香果樹等第三紀的孑遺種。生物種類複雜:植物種類達 3000多種,喬木樹種 1250 種;野生動物中有脊椎動物 630 多種,鳥類 400 多種,其中有國家二、三類保護動物 25 種。

自然地理區 全省自然環境南北雖有差異,但無質變。由於地形複雜和距海遠近的不同,自然環境呈明顯的非地帶性差異。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省境分屬北亞熱帶長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區、中亞熱帶浙閩沿海山地常綠闊葉林區和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

北亞熱帶長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區省境錢搪江口杭州灣兩側,包括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兩部分,屬此區的長江三角洲亞區。有孤丘散佈。本區開發歷史悠久,自然植被蕩然無存。農作物以稻、桑、棉、麻為主。沿杭州灣岸海塗廣佈,水域面積大,淡水漁業發達。因外側濱海平原高於內側水網平原,在雨期易形成內澇。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經過治理,洪澇災害得到基本控制。

中亞熱帶浙閩沿海山地常綠闊葉林區 省境大部屬此區。又可分為 3 個亞區:①仙霞嶺—括蒼山亞區。低山丘陵,間有構造盆地。森林覆蓋率 40%,以馬尾松林、竹林、杉木林為主。山地普遍植茶。是省內重要農業區之一。具有綜合發展農林牧業的良好自然條件。②金衢盆地亞區。自東北—西南橫貫省境中部。盆地東西長 220 公里,寬約 15~ 30 公里,面積 3700 平方公里,是省內最大的盆地。盆地底部的高程多在 40~ 100 米,相對高差一般在 30米以下。衢江和 金華江貫串盆地中部,在蘭溪匯合後經梅城流出盆地入富春江。③沿海丘陵亞區。包括沿海海岸帶和近海島嶼區。舟山群島面積佔全省島嶼之半。海岸地貌發育,很多島嶼和基岩海岸被海浪衝擊成陡峭巖壁,僅風浪較小的屏蔽凹部堆積有小片平原。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較大的半島有象山半島、穿山半島、楚門半島。較大海灣有象山港、三門灣、樂清灣和河口灣的杭州灣、溫州灣、台州灣等。海岸帶和沿海島嶼植被以人工森林植被為主。港灣和潮間帶的海洋生物有魚、蝦、貝、藻類。亞區內 200 米以下的自然植被經樵採、墾種,已無殘存,在高丘上生長有耐貧瘠的馬尾松林。經濟林有烏桕、梨、棗、柑橘、茶等;經濟作物以棉花、甘蔗為主。河灘地栽桑養蠶發展較快。在低山丘陵區以次生的常綠闊葉林、竹林和松、杉林為主。

中亞熱帶長江南岸丘陵盆地常綠闊葉林區省境西北為該區的浙皖低山、丘陵亞區的一部分。區內林木茂密,植被覆蓋率達 48%,是浙江省主要林區之一。林木總蓄積佔全省 1/4,竹林佔全省 1/3。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丘陵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分佈較明顯。如天目山在海拔 8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紅壤帶。 800~ 1200 米為亞熱帶針葉林、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黃壤帶, 1200 米以上為針葉林或灌叢-黃棕壤帶。有天目山、古田山等自然保護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