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當空舞翩躚 聽老一代德令哈創業者講過去的故事

戈壁小城,彈指鉅變

在展開的柴達木發展史壯美畫卷中

一批批開拓者、建設者

在“開發柴達木”的召喚下

同當地各族群眾一道矢志不移

拼搏奮鬥,用青春和汗水

揭開了德令哈歷史劃時代新的一頁

化蝶當空舞翩躚,老一代德令哈創業者的奮鬥歷程也見證過了德令哈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荒涼走向繁榮、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瘠走向富裕、從單一走向多元化的輝煌歷程。

來聽聽老一代德令哈創業者講過去的故事

······

化蝶當空舞翩躚 聽老一代德令哈創業者講過去的故事

住在逸東小區的81歲老人李長福,他由衷感嘆其居住環境的變化之大。當年的街道,依然歷歷在目,那時的德令哈市只有1條狹窄的主街道,一旦颳起風來,漫天灰塵,下雨時滿街泥濘。

李長福說:“那時住在土木結構的平房裡,我們家有8個孩子,我排行老大,日子過的很艱難。為減輕家裡的負擔撐起這個家,19歲就開始出去找活幹。記得德令哈的第一所學校——三區小學在巴音河村,看著妹妹每天揹著書包去上學,心裡既高興又羨慕。德令哈的發展變化,換成以前誰都不敢想,沒有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日新月異的新變化,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馬青山是一名在公安戰線上退休的老幹部,在德令哈已經居住了43年。他回憶說:“1975年我參加工作時剛滿16歲,在海西總段德令哈養路段當養路工。那時的公路全是砂石路,汽車過得多了就會軋的坑坑窪窪影響通行。由於氣候環境惡劣,漫天黃風天天刮個不停,颳得人眼睛都睜不開,一段公路養護下來鼻子耳朵裡全是沙子。每天我和幾個同事天不亮就帶著乾糧、牽著駱駝護路,由於沿途人煙稀少,那時每隔十公里就設有一個供養路工臨時住宿、休息的‘道班’房,每個道班負責一段路的養護任務。工作雖然辛苦,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只有把公路養得更好,德令哈的發展才會越來越快,刮路、填坑、修剪道旁的樹木個個幹勁十足。如今,不僅過去的砂石公路已經變成小高速,還建成了青藏鐵路,修建了飛機場,成了連接西寧、西藏、新疆、甘肅西北各省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如今的德令哈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街道,一座座鱗次櫛比的高樓

一盞盞新穎別緻的街燈,一行行整齊茂密的樹木

呈現出綠水環繞,城林交融,勝景如畫的新景象

化蝶當空舞翩躚 聽老一代德令哈創業者講過去的故事

八十年代火車通德令哈

“過去的人民商場,不僅是德令哈地區最大的購物場所,還是最繁華的地段。來自各鄉鎮的少數民族群眾都是騎著馬或者駱駝購物,買上東西就放在麻布袋裡讓駱駝馱著走。自行車在當時很時髦,騎著它精氣神十足地穿梭在各小巷中。汽車更是難得一見的稀罕物,偶爾出現一輛,大家都會放下手中沉甸甸的東西駐足觀望。”市民王曉紅回憶道。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三區”戰略和“四個海西”建設中心,牢固樹立“州府意識、城市理念”堅持一手抓產業發展、一手抓城市建設,為打造“青山護城、秀水穿城、循環綠色、生態良好、宜業宜居”現代化柴達木新城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通過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已經初步形成特色引領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實現了農牧業規模與效益的同步增長;工業經濟總量與發展質量的同步提升;現代化服務業發展速度與比重的同步提高。

隨著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動中心、海淀圖書館、德令哈游泳館、德令哈網球館等文化場所的建成投用,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文化生活,還為這座年輕的城市增添了靚麗的色彩。

每當華燈初上時,58歲的陳燕沿著烏蘭路來到巴音河畔,在寬闊的走廊上,她一路走一路跟朋友打招呼,跟大家一起跳舞。陳燕越來越喜歡和諧、美麗的德令哈,除了有深深的故鄉情結,更多的還是這個城市越來越大的吸引力。

當你走在德令哈寬闊的街道上

觀賞高樓林立、霓虹閃爍的美景時

你是否發現如今的德令哈

已從一個破舊狹小的“荒涼城”

一躍成為一座頗具影響力的“現代版”新興城市

猶如化蛹的蝴蝶,在明媚的陽光下蹁蹁起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