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排行榜,漢語榮登榜首,你怎麼看?

丘嶽


對我們中國的普通老百姓說,理解漢語的歷史演變、語法規則、語言邏輯、每個字詞的真正含義等,都是比較困難的,更何況外國人?

所以這個問題不是我們自己認定漢語有多難,而確實在和西方的字母比較起來,漢語這種表音和表意相結合的文字,肯定要比字母只表音的文字,學起來更難。

都不用從太深的邏輯上來分析,就看漢語的字就要比西方的拉丁字母或者西裡爾字母要難得多。

比如馬這個字。如果單純看,這句是一種動物,但是涉及到翻譯,就會有其他的理解,涉及到簡稱更是如此。

木叔講個真實的小故事,從一個外交官朋友那裡聽來的。

還是在幾十年前,應該是在日內瓦談判的時候,我們的代表團和西方國家代表團討論問題後,在私下交流時,有一個會說漢語的不太友好的西方外交官對我們說:

中國人很奇怪,走的路叫馬路,難道不是給人走的路嗎?為什麼叫馬路?

我們這邊的官員回答他:

我們走的是馬列主義的道路,簡稱馬路。

雖然這個回答有一種辯論的意味,但是從漢語的邏輯上講,是沒錯的。馬列本來就是簡稱,而且完全超出了馬字本身的含義。

這個故事要是翻譯成英文的話,西方人要完全弄懂,還是不容易的。可見漢語語言的邏輯很有趣,也很複雜。

另外很多外國朋友在學習漢語的時候也會遇到很多麻煩,比如下面這段據說是漢語最高級別的測試題——

如果老外能弄懂這個,說明水平還挺高的。

還有一道題:

這是木叔在孔子學院的相關題庫裡,發現了HSK漢語水平考試上的一道題,也是外國人學習漢語時的必備考點。

你試試做一下,看答案是什麼?


你怎麼看漢語?


木春山談天下


漢語被列為最難學的語言,這個排名應該說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最可信的排行榜之一,因為語言不光是聽說讀寫,更是某種文化的體現。相對於英語、西班牙而言,中國文化要博大精深的多,而且是源遠流長5000多年,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其難度可想而知。你看看隔壁的日語和韓語的歷史不過100年左右的時間,以前這兩個國家的官方文書都使用的是漢字,現在去日韓旅遊也是能看到不少漢字猜出來不少意思。


漢語為什麼難學說。一是漢語本身的問題,能讀的出來不一定能寫得出來,能寫得出來不一定能明白意思,能明白一種意思不一定能明白多種意思。像韓語等一些語言在創造時為了方便學習,基本上是能讀出來就能寫出來,這種語言基本是相對容易學習的。不過漢語並不具備這種便利性。比如我曾經的遇到的一位泰國學生,由於是華裔的原因,能夠熟練的用漢語進行交流,但是幾乎一個漢字都不認識,更寫不出來。

二是更讓老外學習漢語頭疼的事,漢語的意思具有多樣性,與語境和語調相關。比如我們批評老外說,“瞧你乾的好事”。老外就會一頭霧水,說我明明就是幹了壞事、錯事,為啥就成了好事了。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較經典的是北京公交車在前門的地方報站“前門到了請從後門下車”,老外都搞不清楚從那個門下車。比如相親是說“她誰都看不上”,你知道是哪種意思啊?

在日常工作當中,我也接觸了不少留學生,大多學了2-4年漢語就來中國留學,對他們而言,想要理解大學的講課內容非常吃力,所以我們收這麼多留學生沒有意義,很多語言關都過不了。稍微好一點的留學生,能夠用一些成語就很不錯了。但是這不過是語言的聽說兩種能力而已,讀寫能力則要求更高,特別是寫,很多中國人大學畢業,寫出的東西也是病句連篇,何況老外呢?

總之,漢語的難學是世界皆知,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老外們學習漢語的動力會增加,對漢語學習的難度也會更有感知。啥時候我們不用學外語了,老外積極學漢語,我們才算是成為世界的老大,大家說是不是?



凌勝利


早就說過,就語言本身來說,漢語並不難學,而且漢語的口語對西方人來說更是小菜一碟;一般外國人在中國生活學習三個月以後,個個的中國話溜得很。

漢語難學,難在它的書寫形式;中國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外國人則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漢語難學,還難在它所承載的幾千年文化,以及東南西北各地域的人文差異。

比如“吃”這個字吧,在動賓詞組裡面,可以有無數的組合:

1) 嚼後嚥下去;有時也指吸、喝,比如: 吃饅頭、吃奶、吃藥;2) 吸入(液體),比如:沙土地吃水力強、這種紙不吃墨、這種大米不吃水;

3) 消滅,比如: 吃掉敵人兩個師、吃了對方三個子兒;4) 承受;接受,比如: 吃不消、吃不住、吃苦、吃驚、吃官司、

5) 依靠……生活,比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本;6) 領會;理解,比如: 吃透教材、吃不準;

這些似乎都比較好理解,但是有些有內涵,有典故的“吃”,外國人可能就很難吃透,或者吃準了,比如:

吃閉門羹、吃醋、吃大鍋飯、吃裡扒外、吃瓜落、吃乾飯、吃小灶、吃一塹長一智、吃虧是福、吃回扣、黑吃黑,吃不了兜著走、吃軟飯,等等。

這還只是日常生活最常用的漢字,但是其內涵和外語足夠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頭疼的了,更不用說外國人了。

最後,再舉一例,不附加任何歷史背景,咱們中國人能夠懂嗎?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閒看秋風999


咋看呢,坐著看,漢語老外身臨其境學一年只能皮毛,英語中國人身臨其境三個月就熟練掌握日常了。

漢語的偉大,在於他的表意,全世界表意文字只剩漢語了吧,契型文字已經不存在了,日語屬於大鍋亂燉形文字,說實話,漢語比字母形文字高明很多,也難得多,漢語可以翻譯任何一種語言,但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完全翻譯漢語,因為只有漢語有神,神這種東西是無法翻譯的,其它語言只有形。

為啥咱學了這麼多年英語感覺自己還是萌萌噠呢,那隻能說明你不認真,就比如女生英語都比男生好,而女生學習能力是不如男生的,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所以英語不難,關鍵你要認真對待啊,李陽的瘋狂英語就不必我多說了吧。

而漢語不同,老外吊兒郎當學十幾年的話,你可能連皮毛都學不到,你好都說不好,認真學的話,我也不敢保障一年的學習你能到一個什麼程度。


踱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漢語就是一朵瑰麗奇葩,說她難學是因為漢語義涵豐富又靈活多變,不光外國人說難,連國人恐怕有時也會對漢語感到莫名其妙,我舉幾個例子。

😀前幾天跟同事聊戒菸的事,突然她問我煙盒上都印著“吸菸有害健康”,既然它說“吸菸有害”,後邊又說“健康”這不是坑人嗎?聽完我一愣然後不禁大笑起來,上過初中的人肯定明白為什麼。

😀意思相反的兩個字詞同時出現的還有:你這個人好壞呀!如果不能體會語境語感的老外聽了或者看到肯定懵,這個人到底是好還是壞!

再來一個口語很濃的。A我的鋼筆沒墨水了,不上色了;B噢,不下色了,那用圓珠筆寫吧。這裡“上”“下”是一個意思,恐怕字典裡也沒有這個義項吧。

😀某球隊打假球的隊員甄某一怒之下打了專打假球的打假人士賈某。哈哈,不光繞口還繞腦!“打假球”是幾個意思!

由於每個漢字義項多、讀音多、組詞多、詞性多同時配合語音的強弱、聲調、語氣等的變化使漢語深奧莫測,其實最讓學漢語的老外頭痛的是那些字面意思並不是真正意思的漢語句子,比如,A你來了我沒來,你就等著;B我來了你沒來,你就等著!這些句子都是通過語氣或語境來表達意思的,其實我們大腦中早就預置了特定的語氣和語境了,當我們在讀到這些句子的時候,就會下意識進入語境中,就能明白句子的真正意思,單純的漢字或句子無法對看不見摸不著的“語氣”進行表達,而老外們同我們沒有感同身受,潛意識中沒有這種特定的語境,遇到這樣的漢語也就感覺晦澀難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不知道朋友們遇到過哪些有趣的漢語表達,都到評論區聊一聊吧!


優鬱布穀760


其實大部分條友沒有意識到,漢語在語言界的地位如同珠穆朗瑪一般存在,即使是母語,對我們自己來說,也絕不是很簡單。國外有學者研究過,掌握日常用語三千個漢字的聽說讀寫,需要系統學習約七到八年的時間,即初中生的水平,而在外國,達到初中生的語言水平,只需要漢語的一半時間。誠然,這只是粗略的估計,但結合自己學語言的親身經歷,小編還是比較認可這一說法。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漢語到底難在何處。

一、漢字的識別和書寫

不知有多少條友有勇氣在大眾面前大聲朗讀出隨機抽取的報刊文章,我相信有信心的條友都可以去做北大校長了,可事實發生了嗎。

而書寫就更難了,漢字是一種古老的表意的象形文字,幾經簡化,但很多字都有複雜無規律的筆畫和部件。我們的繁體字仍在港澳臺地區廣泛使用,大部分中國人都沒有掌握簡繁兩種系統,要想精神,離不開大量的練習。就像打噴嚏這們的常用之詞,有多少中國人可以信手拈來?

二、漢字的聲調和語調

漢字的四個聲調對老外來說就是災難,聲調不同意思不同,多音字更讓他們絕望。發音和文字之間聯繫不大,經常出錯的就是念字邊了。

語調問題存在於大多數的語言中,但漢語也許是最難。最近的梗:“你來了我沒來,你等著,我來了你沒來,你等著!” 校長說:“除了校徽,別別別的” 等等……

三、漢字的文化背景

漢字的歷史悠久,受眾海多,用法一直在演變,期間產生了非常多的異體字和通假字。拋開文言文不談,被我們大量引用的典故、成語和詩詞,不算方言,沒有十年的學習真的玩不轉。

綜上所述,漢字最難是實至名歸的。

各位條友還有什麼學習漢語的梗一起分享?


地球村委會


中文之所以難,覺得並不在於漢字的多寡或複雜,畢竟,漢字有三五千就基本夠用了,英文單詞上萬也不夠用。英文26個字母,漢字其實只有橫豎撇捺折五種類型。中文的難在於其漫長的歷史和涵義的廣泛延伸。也就是常說的典故、成語、俚語,如果不知道這個典故或文章,就不能理解她的真實意思,尤其在涉及褒義貶義時更是如此。比如“罄竹難書”,歷史上中國有比較長的時間文章是記錄在竹簡上的,所以才會說南山的竹子都砍光了,他的罪惡也寫不完。知道了就很好理解了,只能用於寫壞人壞事,也就一清二楚了。(語出《舊唐書·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李密控訴隋煬帝十大罪狀。)

另一方面,中文的難還在於中國人比較含蓄,大部分事情並不是直接說,而是通過寫景,寫物來表達情懷、志趣。所謂意境寫情,事物喻志,情景交融,相趣益彰。這是一種底蘊深厚的美,沒有習慣的人覺得難以理解。但如果每天讀幾篇,堅持一兩年,讀起來就很容易了。先來舉個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詞只有44個字,而且沒有生僻字,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完就理解。我們來看看他想表達什麼?

在古時候,官道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高速公路或國道,是車水馬龍,非常繁忙的,雖然古時人員流動較少,但官道也較少,所以,在太平年代官道都是人來人外,絡繹不絕。而驛站是官道上最重要的旅社,是專供給公務員或從事公務相關工作的人員往來停留住宿用的,也就是我們現在各級地方政府的公辦招待所。古時驛站分置、騎、亭三個級別,亭是最低級別的驛站。歷史上的劉邦,就曾經做過泗水亭的亭長,亭長管理不少地方,具有一定的權力,像劉邦和縣裡的主要領導都有較多接觸,和現在的鄉長差不多。另外,驛站的服務人員,除了個別外,大部分是不給錢的,也就是以前的人不僅要交稅,還要幹幾天的義務勞動,也即所謂的徭役。這些地方有人定時組織維修,是有政府保障的國家公共設施。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明一個問題,這個驛站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人流川流不息的地方。

然而,本來很繁華的驛站和官道,卻是什麼景象呢?橋斷了,沒人修;花開了,沒人看。我一個人走在這裡,已經是太陽下山的時候,看到這樣的景象非常的傷心落淚,沒想到還颳風下雨了,處處淒涼孤寂。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常年的戰爭,導致人員大量逃走死亡,已經沒有任何能力維護組織驛站的運行。很長時間沒有什麼人從這裡經過了,才導致橋斷了,沒人修。花開了不知道還有誰看。一個“斷”字把所有的悽慘描述了出來,看似異常含蓄,卻簡單直接。沒人,橋斷了,荒蕪了,戰爭讓多少人流離失所。

短短几個字,強烈地展現人煙零落,民不聊生的畫面。這是是何等荒涼,然而,自己的主張卻沒有得到任何重視,還被一群小人攻擊,心情可想而知。我並不想和誰爭強好勝,表現自己,只是,看到如此景象,怎能不傷懷?但不管怎樣,我也要像梅花一樣,哪怕變成泥,化作塵灰,我的抱負和為國為民的精神也還是浩然長存的。

梅花沒有情感,然而經過詞人的因境感傷,變得偉岸,超越時空的傲骨和蕩氣迴腸的精神得以永遠芬芳。一心為民,換來的是一個人淒涼,然此心依舊澎湃激昂。

如果是外國人,會如何表達這種精神呢?估計也有很多種,但可能沒有這麼含蓄。這也是中文的難吧?


彥曰


一個語言好學不好學,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這題目中所描繪的“漢語”本身就是錯誤的。確切的說應該叫“Mandarin Chinese”,譯為中文官方語言。所以基本可以斷定,這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所謂“最難學的語言排行榜,漢語榮登榜首”純屬一些無聊人編出來的假消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會閒著沒事,組織一堆人做這麼一個無聊的項目,去研究哪一門語言是最難學的。“學習語言的難易”,這個東西根本就沒法去研究,很簡單的例子,在歐洲一個人就很容易掌握很多們外語,因為那的語言環境很好,而且詞彙和語法都相對接近。但是你讓一個歐洲人去學習東方語言,那肯定是很難。同理你讓一個東亞人去學習歐洲的語言,或者中東的語言也是很困難的。這個東西還需要結合個人的努力程度和語言天賦等等。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中文難學,那麼為什麼還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中文其實很簡單,因為一個詞語可以被賦予多重意義,學會一個“吃了麼”基本就能代替不必要的問候語!不僅僅如此,有龐大的成語,所以中文相對比與其他語言的書寫篇幅小,便於信息的傳播。

(一堆和一個的區別)

用強調“語言難學”與否去宣揚“民族主義”,去衡量一個民族是否優秀,是否具有智慧,文化底蘊是否深厚。這是一種很狹隘的表現,而且明顯腦子短路。要知道語言本身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作為一種工具而言,當然是越簡單越好。這樣便於向外進行文化輸出,有利於提升國家的軟實力。那些晦澀難懂的語言,很難生存,基本都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沒有所謂“最難語言的評比”,到是有“瀕危語言”統計名錄和地圖集。這些即將消失的語言,才是彌足珍貴的語言,而且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比如滿語,現在應該已經絕跡了,估計已經沒人拿它當成母語了。

(不要太麻煩,簡單就好)

還是那句話“你英語考試不及格,不是你愛國的表現,而是你自己不夠努力!”做一個理智的人,多學習一些知識才是最重要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開放包容的民族才能走向世界,不要去宣揚自己的語言有多麼難學,相反應該去學習別人的語言,向對方強調本民族的語言很好學。這樣才能吸收他國優秀文化的同時,讓自己的文化影響到全世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用實際行動去影響世界,向世界展現優秀自信的一面!

(交流,UNESCO)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加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關注!


古姿


聯合國這個排行榜應該是正確的,漢語從某個角度來說的確是比較難懂的,漢語不像英語法語一樣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漢語比較個性化,而且還會隨著環境時間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說把杯子摔在地上和把杯子摔在地上是一個意思,而上和下卻是反義詞。語調和語音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這隻能說明華夏文明歷史源遠流長,文字是一個民族歷史和文明文化的濃縮精華。說漢語難學的是因為沒有幾個外國人能夠完全理解華夏曆史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歷史悠久。只有你懂得了一個民族才能讀懂它的語言和文字。漢語難學並不能說漢語不重要,隨著我國在世界影響中越來越大,漢語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相信在以後不管漢語多難學還是有很多外國人喜歡學習的,因為你要想了解中國首先就是要學好我們的母語—漢語。


鄉下文藝範兒


說到文字,漢字絕對屬於獨一無二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符號。與世界上其他文字絕乎二樣。從漢字的結體看,應該屬於結構型文字。而西方文字全都是符號型的拼音文字。從結體上看只有消失的瑪雅文化的文字與中國的漢字有類似的結構化特點。所以,如果不清楚漢字最肇始的從甲骨文進而演變進化的過程,這樣學漢字是非常困難的。畢竟文字的開端都是從符號化開始的。

但是反觀現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啟蒙教育,又有幾個師範大學在注意這個問題?現在的小學中學老師有幾人可以知曉這常用的漢字是如何演化進化的呢?這才是中華文明之根!拼音化教學確實提高了教學進度,但這卻是中國文化丟失的開始。為什麼?拼音化教學的便利,割裂了對文字進化的探究慾望。這應該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才是。

個人淺薄的觀點,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