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過14位平庸皇帝的明朝是如何撐過了近300年的統治?

包不靚


明朝的皇帝嘛,確實都比較“非主流”,或者說是有個性吧,但是不是能力都比較差,那就很難說,比如嘉靖皇帝,那可是不折不扣的狠角色,能力相當強。

明朝的國家機器並不一定要靠皇帝,那個時候皇權還沒有像清朝那麼集中,所以即使是皇帝不行,那還有內閣嘛。事實上到了中後期明朝還真有那麼一點君主立憲制下“虛君”制度的影子(當然,皇權仍然是至高無上的)。

也就是說,即使是皇帝不行,那還有大臣可以彌補。

所以說,明朝也就是一箇中規中矩的王朝,它既不像隋朝,秦朝那麼殘暴;也不像西晉,元朝那麼奇葩,撐到“300年輪迴”,那是非常正常的。


國史拾遺


我想說,《明史》是奪了明朝天下的滿清政府編纂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明史可以說是面目全非了,而所謂的大明朝除了朱元璋、朱棣兩帝外的十四位皇帝都是平庸之輩的說法,不過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罷了。

正德皇帝天天風花雪月,明軍在大漠打的蒙古屁滾尿流!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可是資本主義萌芽就出現在萬曆時期,“萬曆三大徵”中,在朝鮮打的小日本200不敢用兵!

天啟帝每天做木工,大明督師袁崇煥在寧遠轟死了清太祖努爾哈赤!

大明滅亡後,鄭成功偏師在臺灣趕走了海上霸主荷蘭!

康熙真英明,贏了沙俄還割地,還流放了火器奇才戴梓,把科學當玩具!

乾隆真英明,養飽了大貪官和砷,七下江南用光了銀子,《四庫全書》更是把歷代典籍毀的面目全非。

道光真英明,幾千英軍打的大清屁滾尿流,忙的是割地又賠款!

咸豐真英明,英法聯軍攻佔帝都北京,一把火燒了圓明園!

還有慈禧老佛爺,那可是真英明,過個大壽挪用軍費,結果養肥了小日本。後來更厲害,敢和全世界開戰!

現在,您還相信明朝的皇帝有明史中說的那麼平庸麼?

至於為何大明朝能維持近300年的統治,我想有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1. 實行以首輔為代表的內閣制度,保證了權利的正常運轉,限制了皇帝的部分權利。帝國的日常行政事務由內閣管理,跟現今的西方國家的內閣相似,即便是皇帝再荒唐、昏庸,內閣也能保證國家照常運行。

2. 言官制度。明朝的明朝言官讓傳統封建帝王以及其他權利機構被套上一層權利的枷鎖,正是由於這些言官的存在,權利少了許多自由。一大批言官忠實的履行著監督和糾察的職責,敢於在皇帝面前直言犯諫!往往皇帝還不敢拿他們怎麼樣,怕冠上昏君的名聲!他們以被皇帝責罰為榮,視死如歸,以力挽狂瀾於既倒為己任,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對於朝廷的各種權力體系起到了一種制約與規範的作用,同時很大程度遏制了由於權力帶來的弊端以及衍生出來的種種腐化因素。而清朝的言官。。。呵呵。。只是奴才而已,你敢咬主人,打不死你!

3. 自萬曆二十八年到崇禎十六年,即1600年到1643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五個“小冰河期”,氣候變冷,持續乾旱,各種天災拖垮了脆弱的農業,老百姓沒有吃的,在這些嚴重而且長期的大災荒中,原有的社會秩序崩潰了,民變四起。內憂外患,加上各種瘟疫,最終拖垮了大明王朝。很大程度上,是天要滅大明。


讀史明智的小電工


明朝的皇帝雖然都很奇葩,沒有一位是平庸的。正是這些奇葩的皇帝,大明王朝才能延續300年。

明朝皇帝有暴躁的、有懶惰的、有胡鬧、有好色的,卻沒有一個是平庸的。如果說有一個詞能夠概括所有明朝皇帝的特點,那麼這個詞應該奇葩。

有明一代共有16位皇帝,題主所謂的14位平庸皇帝應該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之外的皇帝,讓答主來挑選4位,聊一聊他們的奇葩事蹟,看看他們如何奇葩的治理國家。

1.奇葩明朝皇帝之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就是大名鼎鼎的“蟋蟀皇帝”。但是不要以為朱瞻基是一位昏君,恰恰相反,這位奇葩皇帝是著名的有為君主。朱瞻基從小跟在爺爺明成祖朱棣身邊學習,是明成祖之後唯一一位文武雙全的皇帝。他一手創建了內學堂制度,通過任用太監製衡,平衡了文官勢力。最讓人吐血的是,通過內學堂制度,明朝竟然出現了很多好太監,簡直不可思議(著名的好太監懷恩、王安、王承恩等人都是內學堂出身,壞太監王振、劉謹、魏忠賢都是半道出家)。


明宣宗與父親明仁宗統治期間,大明國力達到頂峰,史稱“仁宣之治”。

2.奇葩明朝皇帝之明孝宗朱祐樘。明孝宗的父親明憲宗有戀母情節,獨寵大自己17歲的皇貴妃萬貞兒。萬貞兒自己生不出皇子,也不允許其他皇妃生。明孝宗出生後,就被藏在宮女和太監中間,不敢和明憲宗相認。明孝宗要感謝自己的老祖宗明宣宗朱瞻基,內學堂培養了很多好太監。在太監張敏以生命為代價的幫助下,明孝宗成功的得到了父親明憲宗的認可。做了皇帝之後的明孝宗,比自己父親明憲宗所做所為更讓人覺得奇葩。自古以來,有皇帝喜歡男人的(斷袖之癖),有皇帝喜歡多多益善的(西晉司馬炎,超過10000個宮女與嬪妃),只喜歡一個的卻也只有這位明孝宗朱佑樘了。明孝宗朱佑樘一輩子只有張皇后一個女人,沒有納過其他嬪妃!你說奇葩不奇葩?

朱佑樘不僅對愛情很專一,治理國家水平也很高明,開創了“弘治中興”。

3.奇葩明朝皇帝之明神宗朱栩鈞。

明神宗朱栩鈞另一個稱謂大家可能更熟悉,萬曆皇帝。這一位萬曆皇帝小時候被張居正管,長大以後好不容易把張居正盼死了,又被東林黨管著。萬曆皇帝想立自己的寵愛的鄭貴妃之子,也就是後來的福王為太子。結果,朝廷上的東林黨就是反對。萬曆皇帝拿死心眼的東林黨沒有一點辦法,竟然一氣之下,20多年不上朝。很多朝廷大員,甚至是內閣閣老、六部尚書都沒有見過皇帝本人。最後鬧到連六部尚書缺額了,萬曆皇帝都不理不睬,只能侍郎來管。

不得不佩服萬曆皇帝,如此奇葩還開創了“萬曆中興”

4.奇葩明朝皇帝之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的父親明光宗朱常洛,僅僅當了一個月皇帝,就因為縱慾過度死在了女人肚皮上。從小不被重視的明熹宗,沒有系統接受皇帝的教育,屬於放養型。就這樣,明熹宗朱由校成為了一個手藝高超的木匠師傅。一個皇帝,富有四海,身邊美女無數,竟然都不懂動心,一心只做木匠活!更為奇葩的是,明熹宗培養出了史無前例的壞太監魏忠賢。一個太監竟然做到了“九千歲”,活著的時候建祠堂受香火。魏忠賢成為了一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壞太監典型。魏忠賢雖然壞到冒水,明熹宗朱由校卻很信任,國家也能勉強運行。等到他弟弟崇禎皇帝登基殺掉魏忠賢以後,國家竟然就玩不轉了。崇禎皇帝后來曾經感慨,如果自己不殺魏忠賢,國家就不會落到亡國的地步。

喜歡做木匠的朱由校把國家維持了下去,勤政的朱由檢把國家治理亡國了,讓人感慨不已。

結論:奇葩只是明朝皇帝的表象,實際上多數皇帝都有高超的統治技巧。所以,明朝14位平庸皇帝這個論斷根本站不住腳。



老規矩,打油詩一首

評明朝

太祖大略太宗謀,

漢家兒郎作九州。

盡覽秦後兩千年,

君王權術明稱首。

我是歷史有趣說,講述最有趣歷史,關於關注、點贊、評論。


直擊軍武


明十六帝。

明太祖朱元璋,攻滅元朝,光復神器,開創洪武之治,恢復朝貢體系。



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收復安南,編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

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父子倆在位12年,開創後世史學家稱讚不遜文景的仁宣之治。

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兄弟倆一個被蒙古俘獲而不死,還能回來復辟成功,並且廢除殉葬制度。一個力挽狂瀾於國家危機之中,選賢任能。

明憲宗朱見深,早期政治清明,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後期有些無為,被視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是明朝墮政的開端。

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間被視為弘治中興,一生只有一個皇后。後世稱三代以下能稱賢主者,一個漢文帝,一個宋仁宗還有一個就是明孝宗。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間殺劉瑾,親征對蒙古獲得應州大捷,打得蒙古久久不敢犯邊。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被視為最會做皇帝的人。剛從藩王即位就敢發動大禮議取得勝利。雖幾十年不上朝,卻對朝政拿捏得手,平衡各方勢力。

明穆宗朱載垕,雖僅在位六年,卻有隆慶新政,開關興國。

明神宗朱翊鈞,在位四十八年,因腿部殘疾,基本不上朝,但是仍對外發動三大戰爭並取得勝利。晚年因為國本之爭,明朝開始走下坡路。

明光宗朱常洛,在位僅一個月,卻能廢除礦監稅監之政。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七年,尸位素餐,只懂木匠手藝,卻也知道平衡手下勢力,不至於崩盤。

明思宗朱由檢,雖勤政為民,卻不懂平衡之道,廢除東廠,導致東林誤國。卻仍有大勇氣,城破之日,殉國之時。



明十六帝,題主卻能總結出14位皇帝是平庸碌碌無為,以我之見。除了明憲宗,明神宗和明熹宗可以明顯視為庸主外,其它基本都是瑕不掩瑜。

至於明朝如何撐得三百年,那是因為制度上相得益彰,皇帝基本都擅長平衡之道,因此明朝得以幾百年不衰。


至秦子


這個題目本身有一些問題。明朝總共16個皇帝,是不是扣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其他都是平庸的。對於這個提法,我並不認同。

比如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和孫子朱瞻基開闢了仁宣之治,雖然朱瞻基喜歡蟋蟀,被戲稱為蟋蟀天子,但是他們的治國能力是很強的。

(明成祖朱棣)

(朱瞻基和爺爺真的很像啊)

明英宗朱祁鎮,雖然在土木堡被俘,但是始終沒有投降,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少見。代宗朱祁鈺,在皇帝被俘的情況下,用於謙打贏了北京保衛戰,能用平庸二字來形容。

明孝宗朱佑樘,開啟了弘治之治。世宗嘉靖帝朱厚熜,以藩王之子的身份入繼大統,能夠在大禮議中獲勝,為生身父母取得名分,這種政治手腕兒可一點都不平庸。明穆宗隆慶帝

朱載垕任用高拱,張居正,開啟隆慶新政,能力也是很強的。

比較荒唐的皇帝是武宗朱厚照。歷史記載,他非常喜歡動物,創建了一個皇家動物園,叫豹房。同時,他喜愛人妻,願意出去採花,也因為荒淫無度喪命。

晚明萬曆皇帝,因為是跛腳,有些自卑,同時他對於和文臣集團博弈缺乏興趣,幾十年不上朝。官員缺編的問題極其嚴重,大量重要崗位長期沒有行政主官。大明王朝這是臺快車,在沒有司機的情況下,又運轉了幾十年,最後才在天災、外族入侵和農民起義的夾擊下,轟然倒塌。這恰恰說明明朝的政治制度比較先進,良相不斷湧現,皇帝與士大夫集團在博弈中,共治天下,即使皇權嚴重缺位,政權也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張居正)

最後一位皇帝,思宗崇禎帝朱由檢,也是很有抱負的一位皇帝,只是他本身能力有限,最終無力迴天。


衝擊時評


這個問題很有趣。從普通人的印象出發,可能會認為,在古代中國,只有明君才能使得天下長久的穩定。然而,歷史上的明君,佔皇帝總量的百分比並不高,但是依舊有很多存在很長時間的王朝產生,比如唐宋,明清。所以,一個王朝存在的長久與否,並不僅僅取決於明君的數量,更在於“中庸之主”。對於守成之君而言,雄才大略並不是必須的,但絕對不能亂來,也就是說,守成之君,只要在總體上守住開國之君所訂立的制度,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小的修補,就足以保持政權的穩定。

不僅明朝如此,幾個大一統的王朝莫不如此。唐朝自唐太宗,唐玄宗前期,武則天(暫且算上),勉強算上唐文宗,唐武宗,一共不過五個明君,但卻存在了二百九十年;南宋除了宋孝宗,其他的都是中庸之主,但南宋依舊在惡劣的環境中存在了一百多年。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王朝的延續時長,遵循的是木桶效應,即昏君少則延續時間長。

再加上,明朝本身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前期)之外,明宣宗,明孝宗,明世宗(前期)時期,對於社會的治理都做的不錯,所以自然能夠堅持276年。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加強。翻開中國歷史,可以發現,許多王朝最後的滅亡,最終都不是被消滅在農民軍手裡,而是被朝廷內部的外戚或者其他軍閥消滅。有以下實例為證:西漢被外戚王莽所滅;東漢在宦官,外企的折騰下奄奄一息,最終被軍閥曹丕取代;隋朝被關隴軍閥李淵消滅;唐朝被軍閥朱溫消滅。所以,在中國古代,大規模農民起義往往只是一個王朝即將覆滅的表現與導火索,此話怎講?

在一個王朝的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有效解決社會矛盾時,大規模農民起義便產生,這預示著這個王朝即將走向滅亡;但僅僅憑藉農民軍的力量,根本無法顛覆一個王朝,所以,在這個時候,得利者往往是掌握軍隊或政治權力的上層。然而,有軍事權力的軍閥和大權獨攬的大臣,這兩股勢力,在明朝,已經不復存在。

首先,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後,就預示著所有的權力已經完全收歸皇帝,大臣已經沒有太多的獨立權。後期無論什麼嚴嵩也好,劉瑾也好,張居正也好,看似權勢滔天但絲毫無法威脅皇權,只要皇帝一句話,這些人前一秒再怎麼風光,只要皇帝一聲令下,他們立即就會失去一切。因為這些人本質上屬於“狐假虎威”,即,他們的權力,全部都來源於皇帝,包括其在群臣中的威信,也是來源於皇帝,所以,只要皇帝願意,這些東西,隨時可以被剝奪。因此,在中央,已經沒有能夠威脅皇帝的權力主體存在。

再說地方,明朝為了防止地方權力過大,採用了三司制度來管理地方。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別管理地方的行政,監察和軍事,相互不統屬,且統一歸中央管理,地方機構此時已經成為了中央在地方的執行機構,毫無自主性;包括後來的巡撫,總督,都是直接歸中央管理,其所有的一切都是中央的授權,本身的獨立權並不大。如此一來,明朝地方的分裂因素也徹底被消滅掉。

所以,明朝在制度上直接消滅掉了對於明朝社會穩定和對皇權的威脅,使得其政權得以延續。雖然明朝自朱元璋時期開始,農民起義就接連不斷,但正如前文所說,農民起義並不能從根本上威脅到一個封建王朝。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明朝後期最大的苦主是後金,一個外部的威脅。

綜上,明朝從制度上消滅了對社會穩定和皇權的威脅,所以使得明朝得以延續將近三百年。但也因為明朝皇帝普遍對於政務的熱情較低,導致了明朝的巔峰期只有開國後的七十年,在後來的將近二百年中,明朝基本是越來越腐爛,在明英宗時期出現的流民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明朝的滅亡;而軍事實力也不斷下降,導致後期的庚戍之變發生,以及蒙古多次攻破邊關搶掠,以及河套地區的丟失。

所以,總結而言,明朝的確多中等偏下的帝王,但由於其制度的慣性,加上某些時期帝王和達成的改革(弘治年間,嘉靖初年,張居正改革),使得明朝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矛盾進行了有效緩解,最終使得明朝得以延續276年。諷刺的是,明朝最終制度設計的目的的確達到了,明朝滅亡不是由於內部原因,而是被外部的少數民族,所謂千算萬算,沒有算到。


庭州行者



明朝歷12世16帝,並非14帝。

籠統意義來說,明朝皇帝多怠政偷懶,與後世勤政的清朝皇帝形成鮮明對比,但是評價皇帝,不能只是看片面的勤政與否,而是要全面著眼大局來看。

說起明朝肯定有相當一部分人說的是頭頭是道,如麻子臉濫殺功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如滅方孝孺十族的殘暴皇帝成祖朱棣,如蟋蟀天子明宣宗,荒淫無度的貪玩皇帝明武宗,一心向道煉丹不上朝的嘉靖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木匠皇帝天啟帝,亡國之君崇禎帝。


卻不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愛民如子,允許鼓勵百姓自行押解貪官上京,建立起了歷朝歷代最好的養老制度,雖濫殺功臣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貪贓枉法之輩,而且火燒慶功樓和賜死徐達等也都是謠言。不知道成祖朱棣的“永樂盛世”,北五徵蒙古,南復安南(今越南),鄭和下西洋等,而且方孝孺並沒有被誅十族,只是親人被流放邊境罷了,後被赦免。不知道明仁宗與明宣宗的“

仁宣之治”將大明推至巔峰。不知道自土木堡之變明朝衰落後,明孝宗的“弘治中興”再度振興明朝,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朝代中衰後真正再度振興王朝的中興。不知道明武宗正德帝面對外敵挑釁御駕親征之舉,並且大獲全勝,當然十多萬人激戰一天,在清朝修的明史中只是死了幾十個人罷了,匪夷所思。不知道嘉靖帝雖然後期荒淫無度,但是前期也勵精圖治過,也還知道起用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清除東南倭寇之患。不知道萬曆帝雖然多年不上朝但不代表不處理國事,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都是萬曆帝親自拍板決定的,其中一徵就是“抗倭援朝”之役,打的日本老實了二三百年,野心被壓制到清末才再度猖狂。木匠皇帝天啟帝雖然喜木匠,而且重用魏忠賢擾亂朝廷,但是魏忠賢雖然殘暴不仁,但是比之只會說大話心中無君無國的東林黨人務實多了。崇禎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並非都是他的錯,任何朝代到了近三百年時都是如此,階級固化腐敗,整體根子都爛了,一般皇帝還真是沒有回天之力的。

明朝皇帝雖然很多私德有虧,但是人家大局觀比較好,聰明能幹的領導不在於事事親為,而是而著眼大局,有遠見的御下,有明一代,早在明武宗正德時代和崇禎帝時代就與西方殖民主義盛行時的第一波強者荷蘭與葡萄牙發生了兩次大戰,分別是對葡萄牙的屯門海戰和崇禎時對荷蘭的料羅灣海戰,都是大獲全勝,沒有給敵人打到陸地上的機會,而且對戰勝利後發現武器比之西方落後了馬上加以學習改進。

對於當時輿論控制,明朝皇帝一向比較不在意不嚴控的,上有言官不畏死罵皇帝的過失,下有以四大名著其三都出自明朝為例,這三大名著不是諷刺當時朝廷就是鼓舞綠林好漢起義的精神,都沒有被禁,當然西遊記因為以訛傳訛的謠言被很多人認為在明朝西遊記是禁書。

清朝修明史也多有抹黑之處,最著名的就是明武宗御駕親征與蒙古人激戰共一天,十多萬人規模的戰爭,竟然只戰死幾十個人。還有明末鄭成功退守臺灣,史書記載南明監國魯王死於鄭成功之手,近年來考古發現卻證明魯王是自然死亡。而且滿清入關以後,系統性銷燬了天啟、崇禎二朝的大量資料,使得滿清崛起及其入關後如此快速統一天下也有些迷霧重重。加之清朝實行文字獄多達一百多年,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敢叫你身死族滅,嚴格把控輿論導向,世人只敢歌頌皇帝聖明,朝堂之上處處奴才,將清朝皇帝的勤政吹噓過度,卻忽略了清之閉關鎖國,文字獄,面對西方列強時期的苟延殘喘,真是可笑至極。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宋安之


懶政不代表不作為,勤政也未必皆明君!

皇帝所需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明朝皇帝幾乎都擁有——格局

清朝貌似沒出過幾個昏君,大都很老實、很勤懇,但格局卻是小而差。手底下的大臣們也少有治世能臣,反觀明朝卻是個名臣爭霸的時代

明朝皇帝極端化很嚴重,勤政的像勞模,懶政的像混混,所以導致後世評價兩極分化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他們的格局以及他們識人善用的能力

也就是為何明朝出現不少昏君,卻依然堅挺了276年才關門歇業

勤政節儉的皇帝自不必多說,明朝的勤政節儉皇帝少有道光之流,是十分有效的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

個頂個的都是勞動模範,是需要表彰的

我們主要來看看那些個不聽話的問題少年


  • 刺頭代表——朱厚照、朱厚熜、朱翊鈞、朱由校

明武宗朱厚照貪玩成性,且在位期間寵信奸佞小人,如八虎、劉瑾、錢寧、江彬等

但不可否定的是他對於國家大事還是不含糊的——遠征韃靼小王子

這是一場被史官黑掉的功績,明武宗親自調兵遣將率領大軍於關外激戰小王子並大獲全勝,只是在史書記載中,這場涉及10萬人的戰爭只死了13個人。就算拿板磚互拍一下也不止這個數啊,所以.......

這一仗之後,威名遠揚的小王子數十年未敢進犯明朝邊境

包括說他在遊船之時娛樂百官卻從不濫殺無辜,他深知皇帝這個職位賦予他的權力,但他卻從未逾越人性、使用特權

只是,時人只知豹房之中荒淫無恥,卻無人知曉漠北一役天下無雙

嘉靖皇帝,朱厚照的弟弟朱厚熜,縱使二十餘年不上朝、不見群臣卻始終掌握國家動向

萬曆皇帝,朱厚熜的孫子朱翊鈞,縱使因國本事件與群臣賭氣同樣多年不上朝,但深夜依然加班幹活,包括萬曆三大徵這種大事,也是費心竭力的研究了好久

天啟皇帝,朱翊鈞的孫子朱由校,一共當了七年皇帝,做了七年木匠,自始至終的夢想都是成為魯班傳人,但他深知魏忠賢雖然又惡又霸,卻是大明的忠實看門狗,而文官集團固然聽話,卻是三心二意的貓(東林黨)

這些看似奇葩貪玩的皇帝,其實腦子裡大思路都很清晰,也就是我所想表達的

能力重要嗎?固然重要!水平重要嗎?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格局!


  • 名臣代表——楊廷和、三楊、于謙、徐階、高拱、張居正

自永樂大帝之後,彷彿明朝再無超越時代型的名君,卻湧現出了許多名臣


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張居正——天下第一能臣

作為歷史上知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之功當與吳起、商鞅、王安石並駕齊驅。延續明朝國祚50年,成為明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最偉大政治家

公認的中國史上最後一位名相,起任嘉靖、歷經隆慶,騰飛於萬曆;不負名臣之名!

于謙的知名度多來源於那首膾炙人口的石灰吟,還有抽菸喝酒燙頭(相聲演員于謙)。在明朝歷史上,于謙是不可多得的名臣,真正意義上毫無爭議、毫無缺點的名臣

無論是其功績(北京守衛戰)還是其人品,都是一流

其他諸如三楊等人,也是一等一的名臣


大明王朝一共歷經276年,期間湧現出了大批人們眼中的“昏君”,尤其為清朝皇帝及皇子們所不齒,在清朝眼中,這就是一群混混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群混混,治理起國家來照樣合格,談不上井井有條至少是平穩前進

反觀大清王朝,皇帝多勤政,少有昏君;卻在自咸豐開始走向屈辱、走向沒落

所以說,明朝皇帝們看似平庸卻有自己的一套,而清朝皇帝,除了三位爺都了了

那句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就是最好的解釋了


看官老爺們,給個讚唄?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關注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朝很多皇帝的形象,是被清朝文人抹黑的。

什麼叫平庸?


明仁宗和明宣宗兩代皇帝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卻開創了仁宣之治。那時期大明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從宣德年間景德鎮的陶瓷是珍品,就是那個繁榮時代的縮影!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雖然很不光彩,但是其在位的前十年,在三楊的輔政下,吏治清明,天下殷富。南宮復辟後,雖然冤殺了于謙,但他在內政上還是有很大的改進,對明朝國力有一定的恢復。

明憲宗雖然比較奇葩,寵愛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貴妃。很多清代野史就以此抹黑他們兩人。但其實明憲宗並非一無是處。他在位初年不僅恢復朱祁鈺的皇帝尊號,還平反於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治國理政。成化時代明朝風氣清明,朝廷湧現眾多名賢俊彥,明憲宗還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使得社會經濟得以進一步復甦。


明孝宗更是中興令主,在位十八年兢兢業業,開創弘治中興。而他兒子正德皇帝,其實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在位年間進行江南賦稅改革,使得明朝國庫充盈。

嘉靖和萬曆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皇帝,他們兩人其實都不平庸,只是晚年過於怠政,譭譽參半罷了。別忘了,萬曆初年,在張居正的改革下,明朝一度國力復振,並取得萬曆三大徵的勝利。


事實上,明朝大部分皇帝都不平庸,更不昏庸!而明朝這種看似皇帝很懶的政治氛圍,往往能催生出大量治國能臣,正是在這些能臣的支持下,明朝在能在近三百年的統治中,不斷出現中興和復振。這反而是代代勤政的清朝所沒有的!


這些歷史要讀


明朝能夠撐過三百年,主要是由於制度的慣性。

首先,這要歸功於朱元璋的天縱英明,廢除宰相、殺功臣世家,把一切權力拆分並使之相互制衡,這一祖宗之法被後世廣泛沿用。

第二點實際上明朝的皇帝並非都是昏庸,拿成祖來說,也是文治武功,始設內閣制度,仁宣之治也號稱是小盛世。嘉靖皇帝雖然喜歡修仙練道,但是嫻於權術,大權未曾假於他人。萬曆皇帝雖然幾十年不上朝,但還是有萬曆三大徵。即使是亡國之君崇禎,在清朝統治者眼裡,也並非是亡國之君,只是當亡國之運。

第三點主要是明朝獨特的制衡體制,內閣和司禮監分別掌管“批紅”和“票擬”的權力。而且明朝一代名臣輩出,三楊、張居正等都是名盛一時,這些“救時宰相”最終得以確保明朝江山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