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文 | 書影君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遇到過父母對你提出的以下要求嗎?

寶貝,給李叔叔背首唐詩。

聽話,給王阿姨跳段剛學的舞蹈。

孩子,給張大爺敬一杯酒去,說句祝福的話啊!

在這些情形下,曾經年幼的你,儘管一百個不樂意,但還是勉強地去做了吧?

違背自己的意願,聽大人的話,也許是我們成長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只是,這種代價換來的成長,值得慶賀嗎?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影片《狗十三》海報

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拍攝完成5年之後才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女孩在青春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憤怒與悲傷、絕望與妥協。

這部看似青春主題的電影,卻不止於描述少女情感及成長煩惱,還道盡了中國式家庭中,成員彼此的微妙關係及至高父權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比起一般的青春題材影片,《狗十三》的情感基調更為冷峻,而在冷峻的水面之下,還隱藏著殘酷!

01

李玩,一個14歲的初中女生。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李玩(張雪迎 飾演)

她有著一系列同齡人都會遇到的煩惱,比如青春期情感困擾、身體變化帶來的不安、與家長關係的衝突等等。

但同時,她也遭遇到許多同齡人感受不到情感糾結。

李玩從小就一直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因為她自己的家,回不去。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父親在她小時候,就和她的媽媽離婚了,而且又組建了一個新家庭。

這個家庭裡,沒有李玩的位置。

李玩父親與她的繼母,婚後又生了一個兒子。

全家人給李玩的弟弟取名字時,李玩爺爺無意中的話,一語道破了她在這個家庭的地位:

"李玩那個時候,都是你們胡起名字,咱這次是個男娃,那這名字就不能太隨便了。"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而說到何時告訴李玩有了弟弟這件事時,李玩奶奶意味深長地說,"不要急,等滿月了再說。"

這一等,就是兩年。

直到孩子兩歲時,父親帶李玩去溜冰場,指著一個正在學溜冰的小男孩,猶豫地說,"那是你的弟弟。"

李玩表情瞬間凝固了。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但無論如何,李玩都要接受有弟弟的世界。

她需要陪弟弟玩,需要習慣全家人都圍繞弟弟開懷大笑而將自己冷落一邊,也需要適應在自己家中被當做隱形人的感覺。

年幼的弟弟一次對李玩說,"姐姐,你來我家吧,我家有好多玩具,我叫我爸爸也給你買。"

李玩勉強一笑。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幼小的弟弟哪裡知道,他的家,也曾經是姐姐的家,他的爸爸,也是姐姐的爸爸。

有人說,姐姐是家裡的客人,弟弟才是家裡的主人。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我覺得這句話雖然不好聽,卻反映了深埋在一些國人心中男女不同的思維模式。

02

李玩的父親,一直都在忙碌著自己的生意。

他對李玩的生活完全顧不上,更不要說體察李玩成長中的煩惱與情緒波動了。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李玩父親(果靖霖 飾演)

尤其是重新組建家庭之後,他的重心自然轉移到新妻子和寶貝兒子身上。

李玩的爺爺奶奶倒是很寵李玩,對她生活上照顧的無微不至、言聽計從,小心翼翼地維護著李玩脆弱的少女內心。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李玩喜歡物理,喜歡研究平行宇宙,但考試卻總是被英語成績拖後腿。

一次父親被英語老師叫去學校,語重心長地對他建議,李玩應該參加英語興趣小組,而不是物理,因為這樣會大幅度提高李玩的考試總分。

李玩的父親,目的簡單明確,就是要求李玩的成績。

所以他開始好言勸說李玩修改興趣小組選項,但再三講道理,李玩就是不答應。父親氣急敗壞地一巴掌向李玩打了過去,然後扯過報名表自己簽了字。

李玩一聲不吭,哭著衝出了老師的辦公室。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父親追出去,從錢包裡掏出一疊錢來哄李玩:"別生氣啦,拿著,想買啥就買點啥!"

李玩沒有理會,繼續低頭走著。

父親在後邊一邊追,一邊罵:"我一晚上沒睡覺,一大早就被老師叫來,你還生氣?等你長大了,就知道誰對你好啦!"

03

發過脾氣的父親又很後悔,為了彌補對李玩的虧欠,給她買了一隻狗。

但恰恰就是這條狗,挑起了少女李玩與一家人的衝突與對立,並大大加快了她青春期成長的進程。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李玩開始並不接受這條看上去彷彿父親恩賜的狗。

但與動物的親近是孩子的天性,她很快就喜歡上了這隻狗,喜歡物理的她還給狗取名叫"愛因斯坦"。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玩與"愛因斯坦"的感情越來越深。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她從菜市場給它買豬肝,剁碎後和米飯混在一起,自己吃一碗,愛因斯坦吃一碗。

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和"愛因斯坦"玩,而晚上也是和"愛因斯坦"睡在一張床上。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對於一個孤獨長大的女孩來說,一條狗可以成為她最好的生命陪伴。

可是,爺爺在一次遛狗時,不小心把"愛因斯坦"丟了。

李玩急瘋了。

她四處找尋,把尋狗啟示貼滿了大街小巷,見人就問,聽見狗叫就敲門,一直找到晚上都不回家。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放心不下的爺爺拉她回家,她一把推開,導致爺爺的腳也受傷了。

這還不算完。

從不出門的奶奶也因為走出家找李玩,導致一個人站在市場門前迷路了,茫然四顧,不知所措。

李玩的任性,又一次激怒了脾氣暴躁的父親。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等嘗試喝酒解憂的李玩回到家中,父親不但一把將李玩手中的酒瓶打碎,導致她滿手流血。

而且在家中對李玩拳打腳踢,掐脖子打耳光,並逼迫李玩在大哭中向爺爺奶奶道了歉。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捱打之後的李玩躲在浴室中,裸露的後背瑟瑟發抖。

淋浴頭傾瀉而下的水,混合著她大哭流下的眼淚和手上不止的鮮血,變成顏色淡紅的液體,流淌一地。

這一幕場景,彷彿是李玩的一場青春獻祭儀式。

就在那一刻,在混雜著悲傷哀痛與恐懼自責的複雜情感中,她突然長大了。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有人說,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就是我們的生存法則。

04

李玩的父親,顯然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他的心理學著作《巨嬰國》一書中,曾細緻分析過中國父親的角色特點。

他認為中國家庭的許多父親,是缺席的。

這種缺席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是他們很少在家中。

二是他們雖然在家裡,但他們對家庭是迴避的。

既迴避和妻子的親密,也迴避和孩子的高質量溝通。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在《狗十三》中,李玩的父親,對李玩的原生家庭來講,也是缺席的。

他既沒有參與家庭的維護,與原配妻子離了婚,也沒有參與李玩的成長。

他不會也不願與女兒高質量溝通,即便溝通,方式也只有兩種,一是行動和感情的強迫,二是金錢與物質的獎勵。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李玩不聽從他的安排,他就打罵。

李玩考試成績好了,他就一臉笑容地帶她好吃好喝看天文展。

只是,他連展覽的日期都會記錯。

05

火氣消了之後的父親,一如既往地會對李玩飽含愧疚之情。他拉著女兒坐在自己懷中,低聲道歉。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父親的這種反覆無常的性格,深深地影響著李玩青春期的成長進程,並最終使她收拾起匆匆而過的青春,儘快地長大了。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她開始聽從父親的安排,好好學英語;在父親的應酬場上敬酒喝酒,不再發脾氣惹他生氣;耐心陪著弟弟玩耍,後媽給她買滑冰鞋,她也會微笑著說"謝謝阿姨"。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父親為了慶祝李玩直升高中,帶她去狗肉館吃飯,不知情的老闆反覆推薦她吃特色狗肉。

曾經愛狗如命的她,在猶豫一下之後,也夾了一塊放在了嘴裡,眼神放空,用力咀嚼著。

那種表情,混雜著悲傷、釋然、放棄、冷漠。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李玩長大了,成熟了,懂得討好父親,在公眾場合不傷他的臉面,並沿著父親指定的路線行走。

只是,她的心也關閉了,永久地關閉了。

06

影片的結尾,李玩在大街上遇到有了新主人的"愛因斯坦",但她早已失去當初丟失"愛因斯坦"時的痛苦與哀傷。

她內心沒有一絲激動,反而立刻轉身逃離,生怕"愛因斯坦"認出了自己。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對於此時的李玩來說,感情不再是一個甜蜜的享受,而是一個痛苦的負擔,她逃離的越遠越好!

但當李玩看到牆壁上,依舊張貼著已經殘破的尋狗啟示時,那一刻,她淚如雨下。

每一個孩子,不管自己願意不願意,都會長大。

有的人是懵懵懂懂地就長大了,而有人卻是飽受一場哀傷或悲痛的"成人禮"之後才迅速成長。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這個成人禮,或是一頓家長的體罰,或是一場青澀感情的挫折,亦或是曾經摯愛的人或物的消失。

在遭受心靈或身體一場"痛的領悟"之後,每一個曾經的孩子,開始適應社會的規則。

他們學會看權威者的臉色。開始懂得討好他人,選擇妥協,懂得權衡利弊、進退得失。

同時,孩子們也開始掩藏自己的內心,開始忽視自己的感受,開始拋棄自己曾經的歡喜與在意。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成長中的痛,就如同影片中李玩牙齒上戴的整形牙套,醜陋、粗暴,但有效果。

它將一個孩子充滿叛逆的七扭八歪的牙齒努力矯正著,直到它整齊劃一地呈現在世界面前。

07

我一直不明白這部影片為何叫做《狗十三》,直到看見影片原名為《狗13》之後,我才恍然大悟。

"13"這個數字,網絡世界裡因其象形而被網友在短語中指代為英文字母"B",比如形容某人"裝13",其實是說他"裝B"。

一部用罵人髒話做名字的電影,卻有5萬人在豆瓣上打了8.4的高分!

《狗13》—《狗B》—《狗逼》。

這部影片名,原來就是一句髒話,代表了被迫成長的孩子們,向這個成年世界發出的最後一聲憤怒嘶吼!

作為大人,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懂事了,能體諒家長的良苦用心了,自然會欣慰與高興。

只是,大人們或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最後一聲怒罵中長大了,但也永遠地離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