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用戶66913906418
崇禎在臨死之前重新厚葬魏忠賢這個說法,並沒有記載於明史之上,而是一些野史有記載,比如馮夢龍的《燕都日記》,這裡面是這樣記載的,重新起用太監曹化淳,密令他去收葬魏忠賢的遺骸。
這裡面只提到重新去收葬,而沒有說是厚葬。接著還記載說,當年曹化淳曾經侍奉過魏忠賢,曾經對崇禎說過:如果魏忠賢還在的話,事情不會到如此地步,崇禎有點悲傷。
另外計六奇的《明季北略》還有陳濟生的《再生紀略》是這樣記載的,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崇禎自盡於三月十九日),崇禎起用曹化淳,讓他戴罪守城,崇禎讓他收葬魏忠賢的遺骸。
這幾段記載,都指出給魏忠賢重新安葬的人是曹化淳,那麼曹化淳又是什麼樣的人呢?曹化淳是受到當時的司禮太監王安的賞識,然後到信王府侍奉朱由檢的,後來王安被魏忠賢所殺害,而曹化淳也受到牽連,被貶出京。
直到朱由檢登基成為崇禎帝時才回京的,所以曹化淳根本就沒有侍奉過魏忠賢,相反,兩個人還是有仇的,曹化淳也不會說魏忠賢如果在的會怎樣的那番話。
另有一些野史說,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時候,是曹化淳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進入的,這個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曹化淳早在崇禎十二年的時候就已經告老回鄉了,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曹化淳根本就不在北京。
另外有人會說,可以重新起用曹化淳呀,但是前面的記載是說曹化淳戴罪守城,但是曹化淳是歸隱田居的,根本不是戴罪在身,另外,崇禎帝再把曹化淳叫回來,也沒有多大意義,也不合情理。
大明的這個局面,不是魏忠賢所能解決的,總是有很多人認為,就像一些人認為只要不殺袁崇煥,大明就不會亡那樣,只要沒殺魏忠賢,大明也不會亡,一直認為崇禎帝后悔了。
歷史簡單說
根本就沒有這回事情,在王世德寫的《崇禎遺錄》裡面明確的記載:
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賢骸骨之說,不知何來,荒謬不足辨。王世德是明朝的世襲錦衣衛指揮僉事,深知宮闈密事,後來北京城破,王世德帶著家眷一路南逃,從此隱居不出。有感於明末野史紛繁,寫了一本《崇禎遺錄》,就自己所瞭解的方面一一進行駁斥,所以其可信度很高。
那麼這條謠言是怎麼起來的呢?其實這個和南明的政治形勢有關。南明雖然只有一朝,也就是弘光朝。在弘光小朝廷短暫存活的時間裡,雖然外戰外行,黨爭一直都非常的激烈。在弘光政權中有很多閹黨和親閹黨的人物,比如阮大鋮、楊維垣等等,他們在崇禎朝不得志,但是在弘光朝卻頗有勢力,那如何能表明自己東山再起的『正當性』呢?莫過於已經『國君死社稷』的先皇親自反悔。
於是這種謠言就慢慢的滋生了出來,被很多不明就裡的明末小說家採用,比如計六奇的『明季北略』:
\t\t起舊司禮太監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賢遺骸。和馮夢龍的『燕都日記』:
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嗚呼!此真謬舉矣。其實這兩個說法都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只是明末文人之間的以訛傳訛。因為首先,曹化淳根本就沒有侍奉過魏忠賢,相反,曹是崇禎當年做信王的時候的舊人,是信王府的“承奉”,也是被魏忠賢害死的,親東林一系的大宦官王安的門人,怎麼會為魏忠賢請旨呢?
並且,曹化淳當時在老家武清縣,而崇禎後來真正起用的九門提督是後來陪他上吊的王承恩。所以曹化淳很可能在北京城破的時候壓根不在崇禎身邊,這則謠言也無從談起了。
經史通義
魏忠賢,歷史上最有名的宦官。明熹宗時期,對他十分寵幸,導致他無法無天,大肆陷害忠良,獨斷專行。民間有語:“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可見,魏忠賢的權力已經大到不可估量的地步了。
1627年,崇禎皇帝繼位,他早就看不慣魏忠賢的所作所為了,所以,他上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閹黨,整肅朝風。最終,以十大罪狀扳倒了魏忠賢。有野史記載,崇禎在明朝滅亡前,曾對殺害魏忠賢一事十分後悔,並在明朝滅亡前四天重新厚葬魏忠賢。
許多歷史愛好者都曾為魏忠賢鳴不平,魏忠賢雖是宦官,但是在明朝朝臣中能起到一個監督作用,可以從文官集團和貴族、地主中弄出大筆銀子,保證國庫不陷入空虛,而魏忠賢死後,龐大而臃腫的文官集團無人監督,大商人、貴族也沒人能鎮得住,所以朝中人心變得四分五裂,最終導致滅亡。
事實上,崇禎並沒有重新厚葬魏忠賢。魏忠賢有能力不假,但他結黨營私,更多的是想控制文官為自己辦事,雖然崇禎殺掉魏忠賢后,朝中因缺乏制衡,陷入相對失控的局面。但是魏忠賢死前,那些有能力,想為國效力的東林黨就被他迫害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大多都是曾站到魏忠賢一邊的東林黨,所以,魏忠賢雖然死了,還從一定程度上同化了東林黨,把朝風變得骯髒不堪,這才是問題所在。崇禎自始至終都是記恨魏忠賢的,又怎麼會後悔殺了他呢?
歷史密探
在古代史上。提升到最大。最罪孽深重的太宦官。人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人稱9000歲的魏忠賢。並且有崇禎即位後。由於弄死了魏忠賢而舉國歡騰。皆大歡喜。魏忠賢也被盯上了大古代奸臣的標識。可是。在1644年。朱由檢在煤山自縊前。卻令人從頭厚葬了魏忠賢。而魏忠賢這時已死了10幾年了。由於什麼崇禎是再厚葬魏忠賢呢?。
其實他到那時才意識到魏忠賢不能殺殺了明朝必亡。在朱由校死之前。曾拉著兄弟朱由檢的手機說:魏忠賢忠誠可靠。可接受大用。其實這段話所言不虛。倒不魏忠賢有多少好。而僅僅是由於有魏忠賢在才能夠使得大明存活。由於什麼這樣說呢?有朱元璋廢棄丞相準則後。朝廷是文官1家獨大。把握實權。失去了控制或平衡。
而後來皇帝也是有意扶植宦官實力為了的仍是與文官集團平衡。不至於大權旁落。沒辦法辦理。魏忠賢此人又是很狠毒。在那年代。土地與資產都是會集在哪些大官僚與大地主手中。也有魏忠賢才有用宦官的辦法。從他們手中玩有金錢。補償金庫的虧本。並且其時資本主義萌芽開端呈現。這些官員由於是直接參與者。因而。極力的避免和資產階級收稅。
可是魏忠賢於的時分。虎口拔牙。每年光都是商業稅都會收上去上千萬2銀子。若其時間浙江1年的茶葉商業稅就能收20萬兩白銀。可是朱由檢並不看這些。只看魏忠賢是一個貪汙腐化的壞人。因而。上臺兩個月就將魏忠賢殺害了。魏忠賢死前。說了一句話:“我死今後。大明必亡”。結果確實如此。
由於魏忠賢1死。文官操縱場所及朝政。繼續土地兼併。暫停收費商業稅。其時浙江的茶葉稅從魏忠賢時期的20萬兩削減到史書記載的12兩。您沒看錯。就是122。並且這時的明朝。遼東戰役還要錢。我國的自然災害需要錢。有零散的農民起義也能夠錢。但1個個文官以及這以後面的大地主和大商業家成了鐵公雞。不但錢收不上來。相反是變本加厲的貪汙賄賂。
而為了籌錢朝廷能逐漸把收稅的方針從商業方向農業。打碎了明太祖定下的不要加稅的製造。農民的擔負一向加重。最終官逼民反。而有魏忠賢時代。儘管魏忠賢最欠好。但他會制衡文官集團。能夠從文官集團怎樣搞到足夠的金錢來支撐國庫。並且最終的古代也證明這些文官與業主商人多有錢。當崇禎求姑姑告奶奶的給文官捐款的時間。這些人愛財如命。但李自成打進北京。最終拷問有了7000萬2銀子。
這還僅僅京城官員的產業而地方長官員地主家產跟是多如牛毛。假設魏忠賢在。至少能夠給文官集團出血。玩一個幾千萬銀子。來抵擋戰鬥評估也是好舒適。因而。在崇禎走頭無路的時分。宦官曹化淳講了這一句話——“忠賢若在,時勢必不至此”。而朱由檢有最終的時間也懂得了這個道理。
在1644年也是上吊自盡前幾個月。崇禎命人收葬魏忠賢遺骸。厚葬與香山碧雲寺。但這時只可惜大廈將傾。悔之晚矣!所以說。在國家存亡面前。自己的善惡對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保護國家的安穩。而魏忠賢儘管不是1個好宦官。可是。在其時情況下肯定是保護朝廷安穩運轉的制止或許缺的力氣。一旦其死去。這個天平不安穩。國家時開端傾向了。
雲破天開山水間
1
有這事嗎?也許有吧,至少在快要吊死前,崇禎也許動過念頭,如果魏忠賢在,朕不至如此。
也是,魏忠賢如果活著,大約不會讓崇禎向百官籌款,而且,還借不著。
魏忠賢其實算是皇帝的一條忠犬,讓咬誰就去咬誰,收來的金山銀山他能花幾個,都給了皇上。
而9000歲這個由頭,只不過是個屁,只要皇帝吹口氣,這九千歲就成九歲了,看看崇禎上臺,玩死魏忠賢,真的是分分鐘的事。
這種老狗本來死了就死了,但是,這種好用的老狗死了卻不好再去尋找下一條。
所以後來天啟皇帝還有錢蓋三大殿,還能在澎湖打敗荷蘭人,還能取得寧遠大捷的勝利,但是到了崇禎皇帝,因為打仗沒錢跟大臣借,一幫忠臣都哭窮。但是李闖進京,一頓拷打,都拿錢飛快,眾大臣不是沒錢,欠打而已。
而魏忠賢就是那根打人的鞭子,可惜被崇禎過早的給扔了。
2
終崇禎一朝,都幾乎沒有太監為禍。
文官,武將,內侍是大明朝政互相制約互相制衡的三股力量,皇帝只要在這三股勢力間玩制衡,輪流打壓,那麼自己的地位就會很超然。
像明朝的嘉靖沉迷煉丹,萬曆數十年不上朝,朝政依舊能有條不紊的運行。
崇禎一上臺廢了內侍,讓東林一家獨大。
據說東林黨上臺後廢了東南的商業賦稅,把遼餉等負擔增加到了農民身上,這就導致了李闖張獻忠的起事有了群眾基礎,反正反是死,不反也會被賦稅逼死,與其餓死不如拼一把落個飽死鬼。
李闖一次次被打的抱頭鼠竄,又一次次兇猛的回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不無關係。
3
由於沒有了太監這層遮羞布,崇禎一次次的赤膊上陣,和文官集團,武將集團互撕,他取得了很多勝利,但是也逐漸失去了文臣武將的支持,最後終於變成了孤家寡人,吊死煤山。
死的時候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給他殉了。
崇禎一朝開局是一個太監的血給他祭的旗,最後結局,竟然還是一個太監陪他走孤苦的黃泉路,那些他寄予厚望的大臣們或者被他殺了,或者緊閉府門,等著他死,等著跪在闖王的馬前討要富貴。
臨死前不知道崇禎會不會想起魏忠賢,想起那條風中的老狗。
==========
文 /薛白袍(點個贊,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美了)
薛白袍
2005年9月裡的一天,一位施工人員在北京西郊的香山碧雲寺前院裡挖出了一尊3米高的白玉武士石像,石像栩栩如生,是由一整塊漢白玉巨石雕琢而成。隨著考古人員的介入,魏忠賢墓浮出水面,石像正是守衛魏墓的武翁仲(古代專司守衛墓穴的人偶)。
康熙四十年,當康熙得知魏忠賢墓仍然好端端的坐落在碧雲寺,大怒,認為在帝京周圍不應“留此穢惡之跡”,遂下旨剷除,深埋地下。
此處魏忠賢墓是魏忠賢生前為自己建造的,而並非是悲情時刻“良心發現”的崇禎皇帝重新厚葬的所在。
不僅史書上缺乏崇禎重新厚葬魏忠賢的準確記載,我們從現實邏輯中,也很容易得出如此結論——崇禎帝不想、也不會、也沒有時間去興師動眾的做這件事情。
直到大廈將傾那一刻,崇禎帝也未曾反思自己的不足,而是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諸臣誤我!”,這種全能自戀加偏執分裂的心態下,很難想象崇禎帝會獨對魏忠賢的死耿耿於懷,因為那將意味著自己對自己做出全盤否定。
被自己在十幾年前下令挫骨揚灰的魏忠賢的遺骸,從來也沒有回過北京,碧雲寺的魏墓只是魏忠賢的衣冠冢,如何厚葬遺骸?更不用說城破在即,身邊也早已沒有人手、也沒有時間去做這件事情了。
馮夢龍的《燕都日記》之所以安排崇禎聽上一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後良心發現,傳諭收葬魏忠賢的遺骸這個段子,無非是小說家為了刻畫崇禎這個悲情皇帝而加重的衝突戲碼罷了。
歷來現實
魏忠賢雖然結黨營私,卻能控制國家機器
明末諸黨雖然口說為國,卻個個貪婪且不作為
臨死前的一句“諸臣誤國”不是說說而已的
而廣為流傳的故事也不是空穴來風(明亡之前小太監哭著說,如果魏公公還在,不會這樣的 )
所以,崇禎是恍然大悟,原來魏忠賢的時代雖然黑暗,但卻不亂
但是,魏忠賢的倒臺,帶來了太多的影響
首先,是閹黨被全面清算
如許顯純、田爾耕、崔成秀這些敗類,是該拉出去統統斬了,但是有些人就該斬麼?
他們依附閹黨,只是為了做事情而已,並不參與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
但是,因為和閹黨有來往,最後被流放或是治罪甚至殺頭
而有的大臣,明明連閹黨都看不上(實在太差勁了)
卻因為沒有勾結閹黨,作為正直大臣去審判閹黨
“好嘛,當年看不起老子是不是?今兒弄死你!!!”管你是不是閹黨,但凡罵過我的、看不起我的、都統統寫進去!
這次清算,閹黨死絕了,有些不是閹黨的人,也死的七七八八了
有人說,魏忠賢是因為天啟是個二傻子,才能權傾朝野。太監離開了皇帝的寵幸就如同喪家之犬,死也翻不了身
但是為何崇禎收拾魏忠賢花了那麼久時間,而差點也因為魏忠賢的設計謀害而失去皇位。
由此可見,魏忠賢的根基之深厚,已經達到號令群臣的水平,不僅是朝中大臣,就連軍隊也是他說了算。
難道大臣們不知道,如果聯合幾個武將把魏忠賢一窩端,然後去跟崇禎請賞,那必定會成為國家重臣,必然飛黃騰達
但是,直到魏忠賢失勢之前,他依然有顛覆崇禎的實力,所以他並非只是一個左右逢源、只懂得拍馬屁的小太監
而是一個有著成熟政治手腕和拉攏人心能力的強大的“實際統治者”
我們也知道,崇禎末年,大臣是什麼樣子?內閣又是什麼樣子?總兵們又是什麼樣子?
逃跑的逃跑、混日子的混日子、搞黨爭的搞黨爭,但為何終天啟一朝,魏忠賢都可以一呼百應,號令天下呢?
想到這些,崇禎或許後悔了。他不該和魏公公成為敵人,因為魏公公終究老去,只要控制得當,慢慢滲透,九千歲之所有,都儘可歸於崇禎之手
只是,太過於操之過急,雖然勝利。但卻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局!
置身黑白的精彩
崇禎帝雖然很努力,但水平太差,他推翻了很多魏忠賢的正確決策,直接導致明王朝土崩瓦解。
魏忠賢的不少事情,做得是絕妙:
(1)重商業稅而輕農業稅
明朝的滅亡說白了就是財政問題。全國也就幾千萬人口,你老朱家生了幾百萬,把良田都佔了一半,剩下的還要被貪官盤剝,你要老百姓如何能過日子?
魏忠賢是窮苦家的孩子深知農民的不易,大大減輕了農業稅,轉而徵收商業稅,並在災害時免除賦稅,讓農民無比感激,各地自發為魏忠賢立生祠,國家穩定。但這也傷害了仕族和商人的利益,其代表黨派正是東林黨一等偽君子。
崇禎上臺後,把魏忠賢的正確稅收政策拋棄,在東林黨一群偽君子的忽悠下,不向士紳納稅,不向商人手工業者和礦主納稅,轉而向老百姓徵稅!這麼一來不但商業稅大幅減少,國家財政沒保證(即便收上來也被文官集團藏著),農民也沒法活了,各地農民起義不斷。今年剛滅的農民軍,明年又起一大波,要命的是連明朝軍隊的軍餉也發不出,致戰鬥積極性極差。
(2)國防建設水平高
魏忠賢雖然是閹人,深知國防不容馬虎,用人唯賢,前期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唇齒相依的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持孫承宗的推進戰略;重用毛文龍,支持他對後金的大後方的襲擾;起用被朝廷的文官集團一群無腦噴子趕下去的熊延弼為兵部尚書。後期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但又不徇私情、果斷罷免寧錦一戰中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軍餉和軍備一般也都可以足量送達。也正是在魏忠賢主政期間,所修建的關寧防線致使遼東局勢平穩,國無內憂外患。
魏忠賢一死後,戰略是混亂的,戰事是瞎指揮的,火槍是打不響的,軍餉也是藏著不會給將士的(最後還被李自成從文官集團家裡搜出7000多萬兩),一塌糊塗!
可以說,魏忠賢的死所造成的後果極其嚴重,無人可以壓制東林黨這群只顧私利,不管國家危亡的文官集團,致國家土崩瓦解。
數說社會
天啟皇帝在位七年,雖然少理正事,但不證明他是昏君,天啟是在閹黨和東林之間玩制衡,這才是帝王權術的精髓之所在! 故此天啟在位期間,國庫充裕,國內局勢平穩,遼東邊事尚佔上風。。。。。東廠錦衣衛本來就是忠於皇帝的私人武裝力量,是皇帝對抗強大文官集團的左膀右臂。崇禎畢竟是藩王出生,從小未受過系統的帝王從政教育,眼界窄格局小,從政智商幾乎為零,將皇兄臨終前“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政治遺囑當放屁,一上來就受東林黨忽悠,亂打一通王八拳,大肆清洗東廠和錦衣衛,自斷手腳,自廢武功,破壞了大明長期以來的權力制衡機制,導致文官集團東林黨一黨獨大。以後崇禎受盡東林黨的忽悠矇騙和欺負,弄得自己心力交瘁白髮早生,也屬於活該自找的,只可惜了大明江山和漢文化傳承盡毀於韃子之手
仍憐故鄉水1
當時我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就是這條史料從哪裡來的?如果崇禎厚葬魏忠賢這條史料是假的,那這個問題是非常沒有意義的。
為了謹慎起見,我仔細的閱讀了《明史》關於崇禎皇帝的本紀部分,重點看了崇禎十七年的史實,我負責任的說根本沒有。我又覺得或許是在魏忠賢的傳記裡面,然後看了,也肯定沒有相關記載,如意我覺得《明史》根本沒有記載這件事。附圖。
《明史》沒有或許《國榷》有吧!然後我看了《國榷》崇禎十七年一月份到三月份的記載,費了不少眼力,花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仔細看了兩遍,我對大家負責任的說還是沒有相關記載,由於篇幅較長,我就不貼圖了。
然後我又翻了《罪惟錄》仍然沒有相關記載。並附圖。我只能看崇禎十七年部分,魏忠賢的傳記這部分在流傳過程中散失了。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崇禎皇帝哪怕是在明王朝最後時刻刻仍然在操心戰守大計直至本人死亡,已然是焦頭爛額,哪有時間去厚葬魏忠賢。第二,《明史》的記載中是“詔磔其屍,懸首河間”,就是說魏忠賢就剩一頭了,告訴我怎麼厚葬?難道明朝朝廷在這個時候能忙著給魏忠賢做身子?第三,當初除掉魏忠賢時,完全是乾綱獨斷,縝密謀劃,憑著崇禎皇帝的性格他絕對不會為了這件事情打自己的臉。
那這個說法來源於哪裡呢?我查了查,也問過了解歷史的同志。這個說法來自馮夢龍的《甲申紀事》和鄒漪的《明季遺聞》,馮夢龍儘管出名但是是以文學出名,其人並非史才,他寫的文學作品當然很好,把它寫的書當作正式史料讀是不合適的。還有那本《明季遺聞》,就多了點聽聞的意思,我也沒看過這本書,我不知道里面有沒有像《小腆紀年附考》或者《明季北略》、《國榷》一樣的考證。
我的觀點就是這件事我覺得極有可能是假的,所以這個問題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