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普通話,官員說地方話皇帝能聽得懂嗎?

JD開開


到了唐朝,開始了三省六部制,各地都有節度使,巡撫衙門的政治制度。地方官不能時常見到皇上的,基本上每年原則上只有一次機會進京述職,在這個過程中,地方官先要進行一個簡單的培訓,也就是覲見皇帝的一些禮儀,說話規矩的培訓。如果地方官的口音太重,皇上聽不懂的話,基本上都會給予糾正的。



再繼續發展,每個朝代都以都城所在地的方言,作為正統的語言。而在都城裡的官幾乎都會被同化,所以上朝的時候,不存在交流障礙的問題。而地方官是沒有資格上朝的,一年只有一次機會可以見到皇上,如果進貢不夠,或是政績不夠出色,說不定還見不到,就更不用說跟皇上說話了,也不用擔心皇帝聽不聽得懂這個問題。


想起大宅門裡的一個場景,廣東的官到京城述職,因不懂北京話和規矩,被白景琦捉弄,錯失了候補的機會。這就是地方官和京官的差別,吃了交流障礙的虧。可見,交流的重要性。

同一個中國,同一種語言,雖然推廣普通話有它本身的意義,但不得不說地方方言還是很有魅力以及代表性的。


看房愛好者


古代一般有官話,一般想當官都會學官話,當然也有例外。像福建潮汕一帶的就學不會官話,導致朝堂上滿嘴閩南語,皇帝也聽不懂出過很多強制措施見效甚微讓皇帝很頭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