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經典名篇《蒿里行》讀起來非常悲壯,該如何賞析?

信陵君無忌


《蒿里行》全詩是這樣寫的: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里,泰山南邊的一個地名,漢代人認為,其下有掌管鬼魂的地府。這首詩也是樂府古題,一般認為作於建安二年(197年),袁紹率關東群雄和董卓相距的時代。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建安二年,董卓專權。袁紹不服,率領關東諸侯討伐董卓。群兇,指以董卓為首的兵馬。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孟津,黃河的古渡口。古代的渡口,相當於軍事關卡,所以古書上往往“關津”連稱。這些諸侯原來預備在孟津會合,一舉擊滅董卓。咸陽是秦國首都,這裡用來借代董卓盤踞的國都。孟津是周武王伐紂的典故,當時武王和諸侯相約在孟津會合,討伐商紂。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各路義軍都心懷鬼胎,只有曹操是真的賣命。袁紹已經想當皇帝,曹操那時倒還淳樸。雁行,軍隊像大雁一樣排成一列,躊躇不決,緩慢前進。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勢利,權勢和利益。諸侯各自想保全實力,聯盟很快瓦解,反而回過頭來互相殺戮。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淮南弟指袁術,他是袁紹的同父異母弟。曾為討伐董卓的諸侯之一,後割據淮南,在壽春稱帝。袁紹也在北方刻皇帝璽,勸漢朝宗室劉虞稱帝,劉虞不幹。後一句省略了主語。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鎧甲生了蝨子,老百姓幾乎都死光了。鎧甲生蝨,說明戰亂頻仍,人幾乎甲不離身。古代衛生條件很差,人很喜歡生蝨子。看陝北知情插隊回憶,他們到了陝北,被蝨子咬得一身紅腫,當地人卻毫無感覺,看來人對蝨子適應起來也快。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兩句很沉痛,是教科書上常引的。漢末戰爭,六千萬人口只剩下一千萬,依梁啟超的看法,死的還要多,人口大約只剩七分之一。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鑑於大量隱匿人口的存在,漢末最低時人口也有兩千多萬。但不管怎樣,都死掉了一大半人,導致土地荒蕪,村落廢棄。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人口只剩百分之一,想起來就斷腸。當然這是誇張。


《蒿里行》這首詩歌倒是比較切題,描繪了東漢末年戰亂,人口大量死亡,齊奔蒿里去報到的悲慘景象。因為東漢政府的治理失敗,導致社會動盪,玉石俱焚,全國上下都為之埋單,它是兩三千年來中國末世的真實寫照,在任何相同時段都通用。戰爭,絕對不是好玩的事,但戰爭又不是竭盡全力能避免的事,它是政治失敗的必然。有一句話說,戰爭是外交失敗的延續,其實戰爭也是內政失敗的延續。無論外戰內戰,都和政治密切相關。內政失敗,會致民不聊生,起義蜂起,也讓外敵有機可乘。現在好些,內政再失敗,也不一定引來外敵,因為侵略是不合法的,有國際社會管著;但碰上內戰,國際社會就無能為力了。也就是說,就算那時有聯合國,有美國這個國際警察,東漢依舊會發生黃巾起義。


梁惠王


建安時代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之一,而這個時代中最偉大的詩人就是曹操。

人死之後的處所叫做蒿里,所以曹操這首詩的主題是詠亡人之哀。而這些亡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且看全詩: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漢獻帝初年,董卓禍亂朝綱,各地豪強會盟討伐董卓,曹操也募集了五千人參加了這次會盟。但是會盟的人各懷異心,不久就潰散了。他在離開會盟之後,看到百姓生靈塗炭,又聽說袁術稱帝,一時間悲憤難當,寫下了這首詩。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關東有義士,一起興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最初像周武王在孟津聯合諸侯一樣討伐紂王,像項羽劉邦一樣攻打咸陽。引用了武王伐紂和秦末年劉邦項羽的典故來說明一開始大家的態度。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會盟的各路軍隊人心不齊,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勢利二字引起了會盟軍隊內部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又自相殘殺起來。所有的一切都違反了上文的目的。這樣的會盟也是令人痛心的。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士兵鎧甲上生滿了蟣蝨,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征戰傷亡慘重。這就是關於當時百姓的真實寫照,簡直是太慘烈了。面對如此慘景,曹操一定是看在眼中,痛在心中。這一切才是讓曹操寫這首詩的動機。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皚皚白骨曝露於野地裡,千里之間聽不到雞鳴。一百個人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想到這裡令人極度哀傷。曹操這種感傷是來自於內心的,建安詩風就是發自內心,寫私人的感受,之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就是一個真字。


詩書君


我談一下個人對這首詩的一此粗淺看法。

一、原詩及其大意

《嵩裡行》 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其大意是:唉,漢獻帝被董卓控制,天下大亂,諸侯們一起興兵來討代他。最初大家商定訂立盟約,一致行動,打倒董卓,匡扶漢室。但是大家卻各懷鬼胎,猶豫不決而軍行緩慢,甚至於諸侯間因為一些小利益而發生爭執,互相打鬥,這樣的烏合之眾怎麼能夠指望得上呢!沒多久,袁術在淮南稱帝,袁紹陰謀刻玉璽另立皇帝。士兵們的鎧甲裡都長滿了蝨子啊,老百姓流離失所,都死得差不多了啊。你看那森森白骨暴露在鄺野上,到處都是;周圍數里地,都聽不到一聲雞叫聲啊。老百姓真的苦啊,一百個人裡恐怕只有一個人活下來了吧,一想起這樣的慘狀真是讓我肝腸寸斷啊。

二、曹操其人及其文學成就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逝於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號阿瞞,是東漢末年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裡曹魏政權的開創者。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和文學家。

曹操祖父曹騰是一名身世顯赫的宦官,父親曹嵩官至太尉。曹操小時機靈敏捷,心懷大志。他成長的年代正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看準時機,因勢利導,挾天子而諸侯,消滅了袁術、袁紹、呂布、韓遂、劉表等割據勢力,又降服南匈奴、鮮卑、烏桓等少數民族,統一了中國的北方。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使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為魏國立國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他擔任了很長時期的東漢丞相,後來進爵為魏王,死後諡號為武王。

曹操精通兵法,也擅長詩歌,他的作品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是建安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和散文,都有一定的成就。現留傳於世的的詩歌作品有二十多篇。

三、創作背景

公元189年,東漢宮廷內部暴發了宦官與權臣的爭奪,一時間朝廷大亂。董卓帶兵進京控制了漢獻帝和中央政府,他殘暴無恥,為非作歹,引起天下大亂。公元190年東方的各路軍閥同時起兵討伐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威將軍。然而大家各懷私心,都只想佔便宜不想吃虧,因此不能齊心合力,後來被董卓的部隊所擊潰。不久,袁術稱帝,袁紹也擬稱帝,各路軍閥爭勢奪利,互相殘殺起來,從此開始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造成了社會極大的動盪和人民的遊離失所。這首詩就是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反映。

四、具體賞析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句。這四句道明瞭興兵的原因,興兵的人在何處,初期的打算、想法和目的。語言精練,不拖泥帶水。天下大亂,總是有正義之士揭竿而起的,我曹操和一幫有志之士就準備做這樣的事情,救國救難,救人民於水火。“心在咸陽”是以秦時都城咸陽暗指東漢時都城長安,意即我們心懷皇帝,將勤王保朝廷。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句。

這四句道明瞭諸侯會盟之後的具體情況,原指望能有一番作為,卻沒有料到是一幫烏合之眾,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個個心懷鬼胎,只想爭勢奪利,哪有什麼正義仁慈之心啊,雖然合兵在一起,但是一直都沒怎麼前進,為了各自的利益甚至還大打出手、自相殘殺啊,最終被董卓打敗。“躊躇而雁行”是倒裝,是排成大雁飛行時的陣勢卻徘徊不前的意思。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句。這倒好了,不但沒有達成目的,還導致各地軍閥混戰了。你看那袁術竟然在淮南稱帝了,袁紹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竟然想私刻玉璽私自廢立皇帝呢。唉,軍閥長期混戰,你瞧瞧士兵們穿的鎧甲吧,已經破爛不堪,也沒有時間去晾洗,全長滿了蝨子啊;老百姓流離失所,也已經死得差不多了呢。這是對軍閥混戰的深刻的控訴,表現了對士兵和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句。漫山遍野都是白森森的骨頭,周圍數里都沒有生靈,聽不到一聲雞叫聲。老百姓經過了這些動亂,一百個人裡面有一個人活下來就不錯了,一想起這些我就痛心疾首,肝腸寸斷啊。這是對軍閥長年混戰導致生靈塗炭的真實記錄,也是對老百姓的深深痛惜之情啊。

整首詩是對那次聯兵討董歷史事件的真實再現,由當時的遠大的抱負,到興兵討董時的希望,再到各懷鬼胎討董失敗的失望,然後到兩袁自立為帝帶來的軍閥混戰的無奈和悲哀,最後到對老百姓和士兵們的悲慘遭遇的痛惜。全文敘事精煉,蒼涼悲壯,體現了曹操詩歌的一貫風格。

曹操是我佩服的一代歷史偉人,文韜武略,胸懷天下,抱負遠大。在大家都崇拜劉備、諸葛亮的情況下我還是喜歡曹操一些。

謝謝大家,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歡迎交流討論!

如果喜歡就請點贊,請關注頭條號;0紅旗漫卷0,謝謝!圖片來自於網絡


唐詩宋詞元曲之韻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譯文】
關東的英雄個個雄強,紛紛舉起討賊的刀槍。開始想學周武孟津會,立誓除董卓保衛漢皇。誰知道大家貌合神離,你不爭先我也只觀望。最後發展到爭權奪勢,義軍內部騰起了血光。袁紹之弟淮南曾立國,袁紹也玩過刻璽伎倆。混戰中士卒鎧甲生蝨,百姓慘死者不計其詳。曠野裡只見累累白骨,千里內沒有雄雞啼唱。活著的僅剩百分之一,想起來這些痛斷肝腸。

曹操的詩從來是古勁蒼涼,語言是五個字,都是非常短,類似一種白描的手法,刻畫了當年起兵討伐董卓時的時局,各地軍閥打著討伐逆賊的旗號,實際各自都想在大爭的世道分得好處,甚至還有直接稱帝的,但是一將功成萬骨枯,離亂的世道,最倒黴的還是百姓啊。詩歌的最終完結是歸到生靈塗炭的民生世道。悲涼,殘酷之中又有悲心油然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