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母親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間就沒有親情了?

快樂公主79984791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在我一歲多的時候跟我爸吵架喝農藥死了,據說是因為重男輕女!

我母親去世後我姐就被接去了外婆家,直到上學才回來,從我記事開始,放寒暑假小姨只願意接我姐,不願意接我,以前不懂事,看到姐姐跟小姨走了我就跟在後面哭,有的時候實在沒辦法才把我一同帶去。

長大了一點後,舅舅和小姨就不怎麼來接我姐了,也許是從我母親去世的陰影中走了出來,慢慢的我們畢業以後就不來往了,農村有句話說“姨娘親,姨娘親,死了姨娘斷了親”也許就是這樣吧。

再後來姐姐出嫁,我外公外婆舅舅小姨們一個都沒來,也沒隨禮。這期間十來年都沒來往過。

說實話我對他們一點感情都沒有!要不是看在這幾年我爸懇求我的份上,我逢年過節都不會去給他們送禮,因為過年每次去,他們把所有的親戚都喊到一起,各自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名義上是看我們,其實都打著小算盤,因為小孩子要給壓歲錢,一個孩子最少100.五家總共十來個小孩,再加上買東西每次都花兩三千,我不想給他們花,因為我沒看到他們給過我任何東西。

今年更可氣,一二十年沒來往過,我姨家兒子結婚竟然跟我聯繫,讓我跟我爸去參加婚禮,我是一百個不願意去,沒辦法,人家電話已經打到家裡了,只能跟我爸硬著頭皮去。我比她兒子早結婚一禮拜,結婚沒請他們,他們這些長輩見到我之後知道我結婚了,竟然一句表示都沒有。呵呵!

我覺得這樣的關係不值得維護,現在去是看在外公外婆的份上去的,等他們百年以後,估計我們就是陌生人!


傲嬌兔兔兔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家還在。父母在,兄弟姐妹血濃於水,兄弟姐妹親情還在,友情還存,父母不在,兄弟姐妹成了親戚。

就說說我家的事吧,我們兄弟姐妹七人,父母在世,兄弟姐妹走動熱情,只要一有什麼大事小事,兩桌人坐不下。不管事再忙都能遇頭,從不說出什麼種種理由,家庭非常熱鬧,笑聲不斷。

可是父母去逝不久,家的場景就發生了變化,自顧自的思想比較嚴重,雖嘴上不說,行動上看得出來,正如我二妹妹所講,父母都不在了,現在到那家好呀,到老大家,不到老二家,老二難道沒有意見嗎?所以嫁出去後,過年過節很少回來。就是家裡有什麼大事也很難全碰頭。不要說兄弟姐妹走動了,真正是親戚了。

回想過去,看看現在,心情無比傷感,兄弟姐妹血濃於水親情何在。就不能常走動,真的就那麼淡化了嗎。網圖。








有緣人153832681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母親九十歲那年去世,老媽在世時是跟著我生活的,我覺得很快樂,有媽就有家。每年的各種節不算,平時哥姐們會經常來我這看母親,兄弟姐妹聚在一起那是常有的事,一四年我母親去世後,和哥姐們只有上墳掃墓時才聚一起,聚少離多了感情自然不如從前,老媽去了,孩子都各自過自己的日子,沒什麼事都覺得沒必要聚了,也不是忘了親情,而是我們也老了,大哥大姐也是當奶奶爺爺的人了,我老媽去世後我有近兩年抑鬱,對什麼都不上心,上次聚會還是去年的事,有父母的一定要好好照顧,父母不在了,該我們排號了,有父母在你就算七十歲,也是個有媽的小孩子。


Damo青羽


上次我的大兒子從上海回來說年關沒有去看望他86歲的姥爺,他要去看看就回上海了。於是我的大兒子小兒子一家四口,我和老公,我們家八口人去了七個(大兒媳沒在家),還有我姐姐和她女兒及她的外孫子,去十個人,開了倆輛新車,從我們小鎮買好了足夠20個人吃倆餐的菜,又買了水果,麵條,雪餅……到了以後我們大家都幫忙摘菜,修魚……最後所有的菜全是我小兒子燒的,炒的,飯店的廚師又怎麼樣呢?沒有我小兒子弄得好。吃完了飯,我大兒子,小兒子每人又給了我弟妻三百塊錢,我姐給我弟妻500元錢,倆家現錢給了1100元錢,加上買菜的錢正好倆家花錢有2000元整我們總算是擱弟弟家吃了一回飯了。當時我們到了以後又打電話讓我妹妹帶著孩子也來一聚。

就這樣一個午飯的時候,我弟媳也沒開過笑臉。就在她看見了我的倆兒子一個人開一輛新車時,又每人給她三百元錢時才免強硬擠出點笑臉說:“俺小姐倆個兒子都買車了嗎?”。

我們姐妹三個說了,如果哪天老爸也走了,誰還去那個曾經的家呢?


紅蓼5084564509184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到!

母親不在了,就散了的家,只能說原本這個家就是人心渙散,只是母親在世一直維持平衡而已!

為什麼兄弟姐妹多了的家庭很多還不如獨生子女的家庭更有關愛?

其中就摻雜很多人性的成分了!

兄弟姐妹多了,必然有人被寵,有人被冷落,有男孩被看中,有女兒被欺負!

如果家長從一開始都是一碗水端平,用愛的教育灌輸這些子女,自然不會兄弟姐妹之間勾心鬥角!

很多老人不在就散了的家,就是矛盾存在已久,只是最終老人的辭世,讓這些人終於不用再勉強維繫在一個家庭之中。

身邊很多這樣的事情,在老人彌留之際就開始爆發,老人生病誰來照顧、醫藥費如何分攤、財產如何分配,這些很現實的問題,擺在兄弟姐妹面前,很多人就各懷鬼胎!

所以對子女的教育要從小做起,要是大家都是一條心,都是孝順的孩子,這些都不會存在,但是就怕有著那些自私的心,貌合神離的兄弟姐妹,那樣最終只會成為仇人一般!


唯愛才是永恆


這是個很現實的話題,我來說說我真實的感受.父親10月剛走.父親是個很剛強的人.重病幾年從來都沒有叫苦叫痛.很樂觀.在他不知自已病情前在家人的照顧下有著強烈的生存願望.積極配合治療心態樂觀.總在說我活著對這個家有好處.我活著至少每年過年都可以有地方聚一聚、我不在了這個家就散了.他是個很䜭智的老人.看透生前事也看透生後事.親情是要靠家風的凝聚力維持的.平常都是每年三十年才聚在一起.本來就親情淡薄.一旦老人不在了親情也就蕩然無存了、有的家庭就不會是因為老人在世的時候一家人就很團結.常有走動.大家庭的觀念很正.所以一旦老人不在了兄弟姐妹也能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真希望每個家庭一代一代的人都溫辛團結友善健康平安幸福


大燕東南飛61706772


母親是一個家庭的核心,母親在,家的凝聚力就在,母親若不在了,家也就容易散了。所以有人說母親不在了,兄弟姊妹之間就沒有親情了,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孩子從母親的肚子裡生出來,雖然那根與母親之間聯繫著的臍帶剪斷了,但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冥冥中看不見的還千絲萬縷的繫著。


從瓜瓜墜地的嬰兒長成能獨立處事的大人,每一天都凝結著父母的心血,母親在,家就永遠是家。


隨著孩子們的長大,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雖然從這個原生家庭獨立出去了,有了各自的生活,但逢年過節,或一召喚都會回到這個原生家庭,聚在母親周圍,這彷彿已成了生命中的一道召令:母親在,家就在。



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憶苦思下甜、唱唱歌、下盤棋、做做飯,熱熱鬧鬧,情感也在家人間湧流。


隨著母親離世,家的核心沒有了,凝聚力也就散了。


父親有可能不在,也有可能還健在,但大多數都會另找個老伴,照顧生活,家的氛圍也就變了。

至於兄弟姊妹之間要分以下兩種情況:


1、家風好的。



好的家風從小就將“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抱成團”等理念傳遞給了孩子們,老大牽頭,弟妹們也願意跟從。母親走了,原生家庭已散了,但兄弟姊妹的情義還在。


不過因為各自都有了更在乎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缺了母親這條紐帶,必須相聚的時候少了,相距遠的也就剩下逢年過節的問候了。


人是需要感情交流的,兄弟姊妹交流少了,親情也容易淡了。但真有事情還是願意幫忙的,畢竟血濃於水的教育從小根植在心裡。


2、家風不好的。


十個指頭還有長短呢,孩子多的家庭,難免因父母的“重男親女”或“一碗水沒端平”而兄弟姊妹間有了比較,生了嫌隙。


以前因母親還在,家還能維持平衡,雖有不滿但能隱忍,討老人家一個歡心。母親這個紐帶一斷掉,就失去了維持表面和睦的忍耐力了。有的慢慢疏遠不再往來,有的為了爭奪家產,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母親是一個家的靈魂人物,更是子女們成長的第一個引路人。良好的家風靠長輩傳遞,靠母親用她的愛去推行,兄弟姊妹間的融洽感情離不開母親的維繫與呵護。



每個母親最大的期望是孩子們都幸福,兄弟姊妹都和睦,那就要從小將血濃於水、互助友愛的種子播種進孩子們的心裡,一路澆灌,長大了它才能發芽、開花。


母親在,家就在,母親是子女們心中時間到就回家的召喚。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看各個家庭的修養和從小教養。我哥哥77歲了。我70歲。父親去世62年,母親去世40年。我們各自也有十分完整,美滿,富裕的家庭。母親去世後,兄嫂擔任起長兄長嫂如父母的角色,直到如今還把我當小孩看,變天了打電話噓寒問暖,我病了,嫂子在家為我做各種好吃的哥哥第一時間送來還是熱的。我們兩家相隔2公里路,每週哥哥都要來我家小坐,我倆的兒女加起來五人,至今往來互助十分親熱。也許我們這家是個例,但也打破了母親不在,兄弟姐妹不親的魔咒。


手機用戶曉崑


這不一定,就拿我們家來說吧,我外婆一共生了四個孩子,我媽是老大,下面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外公1990年的時候去世,外婆是2011年去世,以前外公外婆還在世的時候,逢年過節的一大家子會聚在一起見個面,吃頓飯,11年外婆去世之後,這個傳統基本沒有改變。我們家特別團結,我媽和舅舅阿姨的關係也不錯,就拿房子的事來說吧,我外婆在老家有一套老房子,後來拆遷分了兩套,外婆去世之後,這兩套房子我媽和我阿姨都不要,都給了我的兩個舅舅,理由很簡單,外婆在世的時候都是兩個舅舅在照顧,這房子理應給他們。


小明4321


對於這個,我感觸頗深,雖然我沒有兄弟姐妹,但是從我的大家庭來看,真的就是這樣的。

自從奶奶去世後,家裡過年的時候,就再也沒有聚齊幾兄弟,叔叔大伯,各自為戰,給人的感覺,這壓根就不是親戚,奶奶在的時候,還能團結一下他們,奶奶走了,他們想在一起吃個飯?難。

就說大伯和小叔吧,大伯的兒子結婚,也就是我的堂兄,小叔沒有來,大伯的女兒結婚,小叔沒有來,大伯重病,小叔沒有表示,並說了他該si,si了也是活該,我還能怎麼說呢,他們的恩怨我一個小輩也摻就不了,只是沒有奶奶過後,這兩兄弟,真的就是一點親情都沒有了。

姑姑和三叔的矛盾也很大。有一段時間,三叔說不再和姑姑來往,因為姑姑管得太多了,好吧,期間的糾紛矛盾,我也不是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說,這些事情,都是奶奶去世後發生的,兄弟姐妹,各自為戰,哪還有一條心啊。真的是讓我無限感慨。

或許,這只是我們的家庭矛盾比較突出吧,其餘的家庭應該好些。但我真的想講,母親,是維繫整個家庭的橋樑,有和沒有,真的是很不一樣。父母在,是兄弟,父母不在,是親戚,有的時候呢,連親戚都做不成。

很少有這樣的聚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