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一直被當成長平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果廉頗當主帥,結局會如何?

山高有峰


結局就是趙國被吃窮了,廉頗軍無糧草不得不全軍退兵,然後秦軍奪占上黨城。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註定趙國會敗,這是趙國自己從國家戰略上的失敗。實際上這場戰爭的謀劃人就是白起,只是他在戰爭前期故意不出場而已,怕的是讓趙國重視起來,等到白起出場的時候趙國才發現已經來不及了。

早在闕與之戰時秦軍被趙奢擊敗,幾萬秦軍傷亡,此戰過後白起特地帶人考察了戰場,瞭解了秦軍戰敗的詳細經過,白起就已經意識到趙國是秦國最大的威脅。所以從公元269年之後,白起便開始準備對趙國大戰的物資,白起徵調所有河西的役夫民工向前線搬運糧草,所有秦國對外戰爭全部放緩。而同期的趙國則仗著擊敗秦國的餘威洋洋自得,還在向燕國派兵打仗。所以,可以看到趙國在這場戰爭中準備不足。

從某種意義上看,秦國攻打韓國上黨本身也是給趙國做一個局!秦趙接壤的土地那麼多地方,為啥偏偏要選上黨呢?就是因為打上黨對秦國有利。上黨瀕臨秦國河西,在秦國一側轉運糧草十分方便,而反過來在趙國一方面則是一條350裡的山地,這是太行山脈的一個谷底,道路十分難走,車馬不行全靠肩挑人扛。太行山脈有兩個谷口,一個在邯鄲出口一個在上黨長平出口,秦國當時的計劃實際上是想奪占上黨鎖死趙國,然後一點一點吃掉趙國。但趙國肯定是不願意了,假如秦國佔領上黨趙國就沒法向西伸手了,然後趙國這時候才開始準備戰爭,前後總共差了6年時間。所以,趙國全國從朝廷上到平民百姓對這場戰爭都沒有做好準備,也沒有足夠的重視,打敗仗是早已註定的事。


優己


廉頗上照樣敗!!!

首先要了解一個最重要的事實,長平之戰一共打了3年,而趙括領兵時間不足三個月!

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

長平之戰超過90%的時間都是由廉頗領兵,那麼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廉頗的戰績如何呢?

看下面:

我們都知道,當時秦國第一名將是武安君白起,打敗趙括的也是白起。這次大戰一開始白起是沒有掛帥出征的。率領秦軍的是第二梯隊的將領,左庶長王齕!

號稱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在對陣王齕時每戰必敗!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在與王齕作戰時,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損失6個尉官,不僅在野戰中白給秦軍,竟然在壁壘攻防戰中損兵折將?此後,廉頗不再與秦軍作戰,秦軍也停止攻擊,也就是說,在於秦國二號將領作戰中,廉頗只能勉強招架住,所以,假如趙王繼續任命廉頗為將,當秦國換上白起後,廉頗肯定就玩完了。

廉頗憑壘堅守的策略遇到王齕還能招架,因為王齕不善於使奇兵,只喜歡在正面猛攻猛打,是一員勇將。白起卻不一樣,他在長平之戰中,除了誘敵深入,還派出奇兵切斷趙軍補給,這才是對趙軍最致命的打擊。

廉頗縮在壁壘中不出來,等於作繭自縛,白起只需要派出騎兵軍團騷擾趙軍補給線,就可以將廉頗逼出來。而在野戰中,廉頗連王齕都打不過,在被動的情況下對戰白起,會不會全軍覆沒不清楚,損失個幾十萬還是很正常的。

所以,趙括的到來算是挽救了廉頗的聲譽,否則他一世英名就會毀在長平。


歷史風暴


如果廉頗繼續做主帥,秦軍若能完整地撤回去,就算運氣好的。



先糾正趙括粉們的幾個愚蠢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長平之戰,趙國缺糧

一般趙括粉會拿出這個證據來。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這個證據是錯誤的,因為齊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是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的事,此時邯鄲正被秦軍圍困,趙國缺糧是在邯鄲被圍期間。原因很簡單,秦軍封鎖了其它方向的糧食運輸通道。

請別再說趙軍缺糧向齊國借糧的事好嗎?



第二個錯誤:秦國有都江堰和鄭國渠,川蜀是秦國產糧區

這也是錯誤的,都江堰和鄭國渠是長平之戰以後的事了,那時候的巴蜀並非秦國產糧區,而是災區。不要搞時空穿越。

第三個錯誤:秦國運糧方便

這個從邏輯上就不成立,參考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痛苦,大明王朝覆滅的原因。

第四個錯誤:秦國君臣都是秦奸。

趙括粉堅信,如果雙方繼續僵持下去,趙國必亡。但是秦國君臣偏偏不願意繼續耗下去了,而是採取了反間計,挽救了趙國行將覆滅的結局。所以,秦國君臣上下都是大秦的叛徒和內奸。



第五個錯誤:趙括幹掉秦軍三十萬。

依據是白起曾說過:“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

很可惜,這句話是截取的一段,真實全文是這樣的: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注意上文的戰況,白起敘述的是從長平開戰到邯鄲圍城的整個戰役情況。

即使按照正常人的邏輯,趙括消滅秦軍三十萬也是極其可笑的。就按正常的戰損比,趙軍想消滅秦軍三十萬,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傷亡呢?秦軍在圍困戰的狀態下,還要死三十萬人,領軍大將到底是白起還是白痴?

如果真被打掉三十萬人,這種包圍圈也就早就被突破了,該被活埋的應該是秦軍了。

如果比較缺乏歷史知識,最起碼,也應該知道諸葛亮大戰司馬懿吧?在兵力完全佔據上風的情況下,司馬懿的選擇是什麼?進攻?

是不是有自做聰明的人想給諸葛亮出主意了?像當年秦國一樣,從水路運糧嘛!

水運個毛,當蜀漢都是傻子。



然後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一、長平之戰開戰之初,白起哪裡去了?

秦國放著這麼牛掰的大殺器不用,讓王齕和廉頗在那裡死耗著,為什麼不讓白起趕緊去滅了廉頗呢?

原因很簡單:

①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務。

長平之戰,如果雙方主將都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必然是曠日持久的長期戰爭。白起之前的戰績大多是從韓魏楚三國身上獲取的,韓魏楚對秦國又恨又怕,無時無刻不想著收復失地,報仇雪恨,但韓國無力,魏楚深深忌憚白起的兇名,不敢趁火打劫。白起隱秘的形蹤,讓魏楚無法判斷出其在哪裡,也就不敢舉兵來犯。如果白起出現在長平戰場,被廉頗拖住,魏楚兩國就會立生不軌的企圖,帶兵趁虛而入,秦國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當白起為將,前往長平的時候,秦王下令:“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

②白起去了長平,結果也一樣。

廉頗老將,沉雄穩辣,對地形和兵勢的運用爐火純青,幾條防線守得滴水不漏。白起雖能,但也得對方露出破綻來,才有機會啊。這樣的堅守不出,白起就算有天大本事,也發揮不出來,只能和王齕一樣,也許給趙軍造成的傷亡會大一點,但於大局並無裨益。廉頗不去,白起計策難以施行。

③廉頗眼毒。

廉頗與秦國對立多年,對秦國將領的作戰風格瞭如指掌,能根據對面秦軍的動向和作戰特點迅速推斷出領兵將領是誰。一旦被廉頗確定了白起領兵的事實,他把這個信息傳遞回去,告訴了魏楚,魏楚兩國馬上就壯了膽子。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這樣的良機豈能坐視不見,他們要率軍從其它方向攻來,秦國將面臨滅國之危。



二、秦趙繼續僵持下去,誰更危險?

回答這個問題不難。誰更急著要改變現狀,誰就更危險。 著急的是秦國。是秦國為了打破現狀而急求變局而去施行了反間計。 秦國當然著急,主力部隊被拖在長平,進退兩難,進則寸步難行,退則被從背後掩殺。而且,時間越久,局面就越危險,遲早要被魏楚兩國看出貓膩來。白起的兇名能鎮住他們一時,鎮不住一世。空城計被瞧破了,魏楚來犯,白起再厲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兵力,讓白起怎麼抵抗? 所以,秦國就選擇了反間計,讓趙國換掉廉頗這個老牛皮糖。



三、反間計為什麼選擇趙括?

秦國的反間計指向性很強,直接點名趙括,為什麼這樣? 秦國當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①趙括主攻。秦國就盼著趙軍早點攻出來,不可能想再換來個死守派,沒有一點意義。

②趙括有名,口才好,說服力強,易於成事。

③趙括是趙王室的家族,還有個名將父親,從傳統上,易被趙王接受。

④趙括的戰鬥力很差。這是必須的,總不能換掉廉頗,來了個更狠的,把白起幹敗了,秦國君臣還沒犯糊塗到這個地步。

綜上所述,秦國當時已經泥足深陷,進退兩難,進則久攻不下,退則損兵丟地。焦頭爛額,十分難堪,十分危險。

如果廉頗繼續領兵,仍然死守,他就能從秦軍的部署動向中察覺出白起的用兵特點,判斷出白起就在軍中,把消息傳遞給魏楚兩國,各率兵馬,直襲秦國腹地,那秦國不死也得半身不遂。



可惜歷史上,大嘴趙括選擇了貿然出擊,他繼承了他爹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勇是夠勇,也進了狹路,就是缺個“”字。白起沒有給他這隻小壁虎成長為霸王龍的機會。

分析戰事,不要把眼睛只死盯著長平一隅,而是要從整個七國的大格局上著眼。

這樣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再說一個事,戰爭勝負與國力強弱沒有必然的聯繫。否則,遼打不過宋,金打不過遼,蒙古打不過金,朱元璋打不過元,李自成也幹不過崇禎。


饞嘴肥貓鏟史官


會少犧牲二十五萬多人的 ,但無法阻擋秦國勝利的步伐。趙括是歷史冤案,當時趙國國力在屢戰屢敗中己經走向有衰弱,還沒有打幾回大勝仗。趙國的平原君,長平之戰始用甬者的趙勝,當時就知道廉頗和白起,不是一個檔次,野戰根夲不是白起對手,守城免強對付,長平第一道防線廉頗率領軍隊輕易讓秦軍突破,前鋒被秦軍全殲,第二防線又是失敗。只有秦軍在引蛇出洞,圍而不打戰略,三年才沒有被殲。就是以前,還有希望時代,從完壁歸趙後,廉頗和秦打幾次戰爭,其中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元元前二百八十六年丿白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秦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率軍攻打救韓國的趙魏聯軍在華陽(新鄭北)擄獲韓趙魏三國大將 斬首十三萬 ,又打趙將賈偃溺斃趙軍二萬人,都是趙國的軍隊以失敗而告終。只有公元前269年秦軍出兵攻趙閼與(和順)趙將趙奢(趙括父)趙大勝 其後 秦軍又攻趙佔領了石城殺了二萬趙軍。趙國一直是在背動捱打局面。,趙括換廉頗為主將,更是趙王要以趙奢的威名,在趙國無糧情況下,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下,向各國借糧都沒有借到,再以在長期以逸待勞的方針,根本再辦不到情況,趙成王與秦國和談又沒有成功,秦國不答應放回趙軍,才最後決定孤注一擲,又派趙括又增加二十五萬軍隊,去要扭轉背動局面,結果又落入秦國早就挖好陷阱,引蛇出洞,誘敵深入,關門打狗,絕糧斷草。在趙軍斷糧46天后,趙軍在拚命戰鬥了數次後,從全面戰線衝圍到重點一處突圍,再致魚死網破,最後趙括親自率軍衝殺。殺死秦國百萬精兵中,加國內十五歲以上男人一半以上,而趙國軍隊到人吃人殘酷境地中還能如此消滅秦國軍隊過一半人以上,使秦國內萬巷空蕩,萬家哭聲震川的場面。廉頗能擋住秦國進攻,卻也擋不住飢餓的煎熬。更擋不住歷史車輪要統一步伐。只是當時不會增加二十五萬趙軍,再入秦國置好深淵,當然也無會消滅秦有生力量,慢性自殺而已,趙括把秦軍從長平之戰時百萬多精兵,到邯鄲之戰的三年後秦國最多才只有有總兵力六十萬,可見趙括消滅秦國精兵就是40多萬,不算沒在軍隊中有十六歲以以男人多少被殺死,弱的死得肯定多於強壯的人,從戰略方面講,趙國阻擋秦國統一時間,延遲三十年,是戰略性勝利,也是趙國不可避免犧性,從弱國趙國方面講,趙括是真正的英雄,不是廉頗屢戰屢敗。是為國犧牲在所難免,失敗在百萬虎狼之師的對手,他自己沒有坐以待畢,沒有為了生路,去全軍投降。是何等一往無前,視死如歸,難道這種有大無畏精神,不顧母親萬般阻擋,明知不可為而之的人,|而為之的大丈夫精神的人,是小人是壞人嗎?雖然歷史給了不公正對待,但認真讀歷史人們,會尊崇這樣人物,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失敗者錯誤被了無限放大,使英雄無淚,歷史無情。是英雄可悲可惜,隨著歷史進步會發產改變。趙括被坑殺四十五萬真得,不是活埋是流盡最後血之後,但趙括殺死秦軍人數更多,秦軍半數以成為趙軍刀下之鬼,卻被歷史遺忘。是趙括不幸,是歷史的無情。



ww3721


個人認為換不換廉頗,趙國都守不住,如果一直是廉頗為將,可能敗的沒有那麼慘。

毛澤東認為戰爭勝敗主要取決於物質基礎的優勢,同時還需要主觀指揮的正確。

一、秦趙兩國長平對峙三年,戰爭由最初的戰略決戰變為了消耗戰,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趙軍擅長進攻,不擅長堅守。戰爭消耗就是對兩國國力的比拼,秦國富有漢中之地,同時又有巴蜀糧倉,物質可以源源不斷的供給。而趙國的地域主要處於太行山地區和黃河中部平原,地域比秦國小,物質產量不及秦國,再相持下去趙國國力必然難以為繼,可能會以撤退告終。

二、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長平相持三年臨陣換帥給趙國將士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趙軍氣勢漸短。再次在相持過程中,趙國的外交攻勢都被秦國化解,其他五國都不樂意趙國坐大不願插手,導致外交失敗。再加上秦國密謀換白起為將,讓自己進攻上處於最優勢。

綜上,個人看來不管怎樣趙國都有可能守不住長平,只是廉頗比較穩重,損失會降低到最小


永康太尉


長平之戰在進入對峙階段,且求和失敗後,趙國上下分為了出擊和死守兩派,迫於國內壓力,趙孝成王最後也站在了主戰派一方。所以,廉頗除非變守為戰,否則被換將成為必然。而廉頗一旦主動出戰,從長平之戰前期的結果看,廉頗也很難取勝,只是不會敗的那麼難看罷了。

從主和到主戰,趙孝成王從來沒有站在廉頗一邊

自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開始,秦趙雙方沿百里石長城一線形成對峙局面。趙國由於沒有做好持久戰準備,加之秦軍不斷出兵騷擾趙軍糧道,趙國又進入農忙時節,趙國糧草供應方面出現問題,在向外借糧而不得的情況下,國內壓力大增。

值此之際,趙國分為了主戰和主和兩派,趙孝成王沒有采納主戰派虞卿等人的意見,派遣鄭朱到秦國求和。秦國卻利用這一機會,對外造成秦趙雙方已經議和的假象,使得趙國徹底失去了其他五國的支援。

此後,迫於國內壓力,朝臣又分為了出擊和死守兩派,出擊派提出另遣將領取代堅守不出的廉頗,死守派則提出應該給與廉頗最大支持。而此時的趙孝成王也逐漸傾向於主動出戰,值此之際,秦國使用反間計,傳出“秦軍最忌諱、最害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趙軍的將帥”的流言。趙孝成王於是找到趙括,一番談論之下,發覺趙括也是主戰派,於是以趙括取代廉頗,即使藺相如等人相勸也無濟於事。

因此,我認為當時的趙孝成王已經傾向於出擊派,決意取代廉頗。正因如此,秦國的反間計才能成功,秦國的計策並不能決定趙國出戰還是死守,這個問題的決定權一直就在趙國君臣手中,只能影響趙國以誰取代廉頗。

所以,換帥是趙國朝堂博弈的結果,在出擊派取得上風的情況下,除非廉頗轉變思路同意出戰,負責他被更換隻是時間問題。另一方面,正由於出擊派取得上風,不論以誰取代廉頗,出戰都將成為必然。

從長平之戰前期戰況分析,即使廉頗依然為帥,戰敗的結果不會扭轉

正如前文所說,即使廉頗能夠繼續為帥,出戰亦是必然,因為如果廉頗不同意出戰,他根本無法逃脫被撤換的命運。同樣,如果廉頗主動出擊,戰敗也是必然,我們可以看一下長平之戰初期秦趙雙方的三次交手記錄。

第一次: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長平之戰爆發,王紇率軍向駐守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雙方先頭部隊在玉溪河谷交戰,秦趙雙方各有損傷,趙軍裨將茄被殺,初戰失利後趙軍退卻,在空倉嶺構築第一道防線

第二次:農曆六月,秦軍對趙軍發動進攻,趙軍再次兵敗,空倉嶺防線被秦軍攻破,重要據點尉城和故谷城被秦軍攻佔。趙軍再次向東撤退,于丹河一線構築第二道防線

第三次:農曆七月,趙軍在丹河沿線構築壁壘,堅守不出,秦軍發動強攻,趙軍西側防線被攻破,兩位尉官被俘虜。趙軍再次向東撤退,撤至百里石長城一線構築第三道防線。

廉頗在經歷了數次戰敗後,命令趙軍沿百里石長城一線構築防禦工事,堅守不出,疲憊秦軍。雙方開始陷入對峙當中。

從這三次交手記錄來看,如果秦趙雙方發生野戰,即使趙軍主將依然是廉頗,秦軍主將依然是王紇,趙軍還是敵不過秦軍。主要原因有兩點:

1、趙軍戰鬥力低於秦軍。秦軍自商鞅變法之後,戰鬥力一直極為強悍,作戰勝多敗少。趙國經歷胡服騎射後,雖然軍事實力得以大漲,但主要體現在騎兵方面,步兵戰鬥力提升有限。而由於長平地區地形原因,不利於騎兵作戰,因而秦趙雙方參戰部隊以步兵為主,趙軍的步兵戰鬥力是比不過秦軍的。

2、白起強過王紇。即使趙國方面沒有換帥,可秦國方面卻已經暗中將王紇換成了白起,而白起的能力無疑是要強過王紇的,尤其是在指揮野戰方面,白起在同時代可以說是無出其右者。如果說王紇和廉頗交戰雙方是六四開的話,那白起和廉頗作戰至少也是七三開,甚至於八二開。


綜上所述,在只能出戰的情況下,即使主帥依然是廉頗,趙國依然扭轉不了戰敗的結局,只是或許敗的沒有趙括那麼慘罷了。


香茗史館


我只說一句 坑殺的40萬人裡有長平百姓19萬 因為當地領導來回投降 本來是投降趙國 秦軍殺到之後立馬換旗 廉頗趕來之後兵少又得不到當地支援 連敗兩場 在百里關故關穩定之後 這位領導又玩起了不忘初心 再次迴歸 這時候秦國進退兩難 只能玩反間計 趙括帶著大批人員物質上任 因為帶領的任務是畢其功於一役 消滅秦軍佔領長平 也就是說當時的趙國是不懼秦軍的 只可惜兩方的君王對此事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是簡單粗暴 另一個卻是精心組織認真籌備 白起全殲趙國主力之後對反覆無常的長平人也來了一個一鍋端 這也是他臨死之前後悔的原因 因為他此前所有的戰役是不留戰俘 唯獨這次是把百姓也殺了


盧卡斯文森特


先亮結論:廉頗死守,趙國應該贏不了,但決不會像趙括這樣輸這麼慘。

糾結長平之戰,當然要先說大背景:秦強趙弱、六國不合。韓國準備棄上黨,上黨郡守獻城於趙,儘管趙國內有接不接收的爭議,但趙王還是利令智昏,選擇接收。

上黨的戰略意義毋庸諱言,這是秦軍東進的戰略路線,否則他們就只能被卡死在函谷關;而上黨也是插在趙國後背的一支利劍,如果秦佔了上黨,則趙都邯鄲都在秦軍騎兵攻擊範圍內……

得,這就是一場提前上演的決戰了,儘管趙和秦都沒做好準備。

領軍的都是兩國頭牌,一邊是武安君白起,一邊是名將廉頗,秦軍勢大,廉頗使出自己擅長的穩守,步步為營,雖然節節敗退,但趙軍陣腳不亂,最後在長平附近對峙。

我們後來評價長平之戰,或者有人為趙括叫屈的時候,總會提到趙國力遠不及秦國,所以這種大規模相持,讓趙國逐漸力不能支。也的確如此,趙王的惶恐或者說急戰情緒也正源於此,尤其是關東六國,都覺得趙得上黨佔了大便宜,所以危機時刻都選擇了袖手旁觀,的確是棘手。

但是,戰爭這東西,從來都如此,國力只是決定勝負的基礎,但不是唯一。如果單純以國力、糧秣、兵戈實力來決定,那官渡之戰、淝水之戰這些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就沒必要打了,像八年抗戰也沒必要堅持了對吧……此其一,從史書記載中連趙國到六國借糧的記載都寥寥無幾,更少見直接提到趙國力不支的記載,所以當時趙王的處境是不是到山窮水盡,這個還是個未知數。

其二,從趙王的角度,不願廉頗一直把國力耗費在長平戰線,也有他的道理,雖然是戰國時期最能打的國家,但趙國西拒暴秦、北抗匈奴,也的確夠吃力的……別說家底不夠厚,就算家底再厚實,那也不夠雙線作戰這麼揮霍……但是呢,從後人分析,廉頗的戰略已經是趙國最好的選擇,趙國吃力,秦國也不輕快,白起出徵時徵用了秦國幾乎所有適齡的男丁、力求“畢其功於一役”,從另一個側面也證明了當時秦國的壓力。

其三,我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分析趙括代廉頗,都知道秦在趙括代廉頗這事兒是用了離間之計的,這從側面也表明,秦軍上下也是認為趙括遠不及廉頗的,否則他們也不至於死乞白賴一定要讓趙國啟用趙括,凡是敵人想要的,一定是對我不利的選擇,這個邏輯我覺得大家都能理解。如果趙括真比廉頗強,秦軍總不至於腦子壞掉了,才想跟趙括對壘,這可都是將士的生命!

其四,就算是趙王豬油蒙了眼,非要用趙括代廉頗,那趙括如果在前線沿用廉頗的舊戰略,雖然趙軍仍然難免失敗,但絕不至於被坑數十萬。只可惜,秦軍步步為營,趙括步步入壑,丫就是選擇了一條對趙國最沒勝算的戰略,這時想起了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怒斥友軍的那句話:“幾萬人哪,就算都是豬,共軍要一頭頭捉也得費不少時間吧……”趙括就是這種該被怒斥的友軍!

所以,從種種角度分析,長平之戰的實戰,是對趙國各種最不利的因素集合了一起。這其中,趙國拒收上黨、趙括代廉頗、趙括死守等等,都可能成為趙國避免長平之戰惡果的契機(要想扭轉也不現實)。

最終結論:如果廉頗不被取代,趙軍堅持在長平膠著、鏖戰,牽制秦軍主力,雖然六國不合,但只需堅持一年半載,中線的韓國、魏國和南線的楚國,不來趁火打劫、搞一下秦國,那隻能說明他們的國君都是豬頭(用趙括替代廉頗的趙王是第一大豬頭),如果中線和南線戰局有變,長平之圍自解。

只可惜,沒有如果……


搬不動的小強


秦趙為爭奪上黨,展開長平會戰,作為趙軍主帥廉頗,確實不愧為名將,首先向秦軍發動試探性攻擊,初敗後築三道壘堅守將糧草,水源準備充足。和秦軍拖耗三年,使秦軍無懈可擊,秦王派人散佈謠言說他老矣己不能掛帥,準備投降。趙王中計,準備換將,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廉頗,秦王見趙王中計,立馬換白起為將,用誘敗之計將四十萬趙軍引入事先設計好的圈套,導致趙軍主帥趙括被殺,全軍投降,白起見降者眾多,恐會反叛,於是趁夜動手,將四十萬趙軍全部坑殺,製造了戰國未期最慘烈的大悲劇。


文舀


問題是廉頗當主帥,什麼情況也沒發生。長平之戰後,還是廉頗當主帥,在邯鄲保衛戰依然防守並取得勝利。這個問題就是趙括粉們一天想洗白趙括,蛋疼遐想的問題,一天就遐想著廉頗也要失敗,真腦殘,秦軍有能力擊敗他,早就全面進攻了,何必在長平耗個三年,當真秦國富裕,有的是錢糧讓六十萬大軍在長平耗著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