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貿區(港):為企業家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本報記者 王晶晶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宣佈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10月16日,國務院發佈了《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方案提出了“1個放寬”“2個增設”“3個試點”“5個建立”“7個允許”“8個取消”“21個支持”等具體政策措施。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海南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方案》等配套實施方案。

雖然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建設在其定位、領域、範圍、體制等方面有著其獨特的優勢,但是,海南的發展仍面臨著一些短板。主要體現在經濟結構外向度低,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出口的作用較小;市場主體少,上市企業少,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實力不強;人才匱乏,尤其是產業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缺口較大。

為了使海南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和公平開放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近日,由民建中央企業委員會、民建海南省委會聯合主辦,民建海南省委會企業委員會承辦的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建設之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圓桌會議在北京召開,邀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進行研討交流。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辜勝阻表示,探索建設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是中共中央、國務院著眼於國際國內發展大局,深入研究、統籌考慮、科學謀劃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彰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決心的重大舉措,旨在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對促進開放型經濟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海南省副省長沈丹陽表示,探索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港),要學習國際國內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當前,海南省正在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將積極打造優化的營商環境,為投資者做好服務保障。

沈丹陽具體介紹,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建設要改善的環境包含兩類。一是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二是公平、開放、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不管哪一類環境,都必須在“優”字上做文章,不斷精益求精。一方面,海南不斷創新優化環境制度,研究和對標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具體內容,將那些公平、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必需的核心內容梳理出來,在此基礎上研究創新制度。另一方面,確保相關制度和政策落實到具體行動上,確保市場在經濟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奉行“寬進嚴管”的理念,不干預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主動和高效地擔負服務與監管職責。

作為中國女企業家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李讜談到,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重要內容。對此,她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對標世界銀行指標體系,開展營商環境評價;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三是營造公平公正、成熟完善的法治環境;四是營造配置高效的要素環境。

與會的民建企業家針對海南優化營商環境分享觀點和建議時表示,希望海南省不斷通過制度創新,出臺更多優惠的稅收政策,進一步減稅降費,促進企業發展繁榮。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上,希望多出臺靈活性強的金融政策,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此外,企業家最擔心的是政策的不穩定性,建議通過立法手段確保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透明度,並加強對基層辦事人員的監督,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針對企業家關心的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建設重點招商方向問題,記者瞭解到,該地正在以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為引導,希望企業家在種業、醫療、教育、旅遊、電信、互聯網、文化、金融、航空、海洋經濟、新能源汽車製造等重點領域深化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