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莊稼活不用學,別人咋著咱咋著”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說到這種莊稼咱們中國人再熟悉不過了,咱們國家有著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史,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咱們中國人90%以上都是靠種地為生的農民。所以基本上大多數人生下來就是這輩子註定是幹莊稼活的!至於這莊稼活也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在過去都是從小看著爹爹和爺爺種地,耳濡目染不用特意學就已經會的七七八八了。而且在古代中國種地是千年不變的,因為在古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很慢,甚至是不發展,所以種地的方式從沒有過改變過!老輩人咋幹就跟著咋幹唄。要是一家子都不會幹農活就到田間地頭上去看看別人家的地都是怎麼種植的!因為在過去種地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兒了!但是時代發展到今天情況可發生了變化,21世紀的今天種地可不再像以往那樣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今天的農業是後工業化時代的農業,是現代農業科技的產物!就算是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面對今天快速發展的農業技術也是不學習不行的。這也正印證了那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事物都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的,所以我們也要與時俱進!


駿景農業


"農村老話,莊稼活不用學,別人咋著咱咋著,有道理嗎?莊稼活真的不用學習嗎?"針對這個問題,願意與你分享一下個人看法。

本人來自農村,對於農村的俗語、諺語和老話等等都有些瞭解,比較喜歡研究。對於"莊稼活不用學,別人咋著咱咋著"的俗語,認為如下:



"莊稼活不用學,別人咋著咱咋著"的字面意思

"莊稼活不用學,別人咋著咱咋著",說的是種植莊稼比較簡單,不用特意去學。在旁邊開看人勞作,照葫蘆畫瓢就行。總體上的意思,就是為了說明種植莊稼不需要很多的技術。



"莊稼活不用學,別人咋著咱咋著"是否有道理分析

以前的村民,莊稼的種植管理比較粗發,即整地——開溝——施基肥——播種——填土——覆土——間苗——追肥——採收。一整套流程下來,看多了,操作久了,很快就熟悉了。至於每個環節的細節,全靠簡單學習和經驗積累。比如施肥量的多少,全靠向前輩學習,通常情況下,也就一個坑一個把抓的量,多一點沒事,少一點也不會營養不良。然而,這樣操作的結果往往產量不高,一些錯誤的思維和經驗會一直被傳承下來,帶來很多農業種植上的誤區。故而,前人種地,只能夠養活一家人。



而現如今,種地不是單單養活家人,是有了更高的追求,即通過種莊稼來獲取經濟利益。這樣,產量和質量在市場的推動之下,要求變得高了。實現高產,獲得價高品質的農產品,沒有一定的技術作為支撐是不可以的。隨著農業發展,各類技術也不斷出現,技術的複雜程度也是越來越深,廣從外表看是無法學會的,需要深入細緻的研究學習,才能夠應用於實踐之中。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莊稼活不用學,別人咋著咱咋著"的俗語,肯定是不合時宜了,即沒有道理的。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歡迎評論指正。另外,大家有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可以一起探討。


有點意思的事兒


在以前的時候,我們國家的農業生產基本上都是一成不變的,很多人種莊稼都是模仿一些從事這一行的長輩進行糧食的種植,而且哪個年代,大多數人種植主要是靠經驗,而不想現在這樣講究數據,所以,一般種莊稼都會模仿經驗老道的人進行種植,從而在此過程中積累經驗,知道自己能夠掌握規律為止,但是到了現在,這句老話卻是越來越不管用了,因為隨著科學進步的發展,現在的農業主要是以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種植,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層次不齊,有的是農業生產的專家,有的是上了年紀的老農,有的是輟學回家的學生,總而言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知識文化水平可謂參差不齊,很多種植技術逐漸在農村普及,我們通過上網或者是接受培訓都能學到相關的知識,但是不能看見別人怎麼種,自己就怎麼種,因為別人的方法是別人根據自身情況而制定的方法,每戶人家的情況種植清情況都不一樣,所以盲目的跟從只會使自己陷入被動的局面,如果自己實在是不懂,不妨請教這方面的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