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五個億的實體企業一年的利潤比不上投資200萬買套房利潤高,你怎麼看這種事情?

用戶95779751862


這種事情一旦變得氾濫,誰還會願意去辛辛苦苦做實體呢?大家都去買房子就好了!所以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容忍,必須要嚴格控制炒房者,讓他們虧得連褲衩都不剩下。

做實體經濟很苦很累,需要建設廠房、購買設備、僱傭工人,還要承擔市場的風險,如果還不能獲得相應的利潤,是不是會損傷企業家投身實體經濟的熱情?強大如美國,這幾年都在高喊“製造業迴流”,可見實體經濟才是一個國家經濟強健的基礎!炒房帶來的只能是經濟泡沫,一旦這個泡沫破滅,反而會嚴重拖累經濟發展,所以無論如何都必須給予最嚴厲的打壓!

實際上,在A股市場,實體經濟的頹勢早就顯現出端倪了:銀行業貢獻了50%左右的全市場利潤,而一家主營業務虧損連年的A股公司,只需要賣掉一兩套房子就能扭虧為盈,這樣的黑色幽默,正在現實中真實上演!好在目前監管要求“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今年以來各地房價都有所回落,否則實體經濟難免不會受到嚴重的衝擊!


速讀財經


此前有過浙江一對夫妻,丈夫經營著一家年銷售在2000多萬的實體企業,妻子則手握一小筆資金,從事炒房活動。結果,丈夫一年辛辛苦苦經營的利潤,不如日子炒一套房的高。

這裡所說的投資5億辦實體獲得的利潤沒有投資200萬買套房高,顯然是假設出來的。因為,正常情況下,只要不是淘汰落後產業,怎麼說也不可能利潤不及投200萬買套房的利潤高。真的出現這樣的現象,可能企業經營等也存在問題。

能夠說明的是,眼下,實體經濟的日子確實不太好過,盈利能力太差。特別是中小企業,能夠有利潤,已經相當不錯。在這樣的背景下,利潤不及炒房是可能的。

關鍵在於,能夠拿出5億資金來辦實體產業,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包括技術、產品、市場等,估計沒有幾個人會冒這樣的風險。畢竟,對任何人來說,5億都不是一個小數目,就算大企業,也會考慮投資回報,不可能投沒有效益的企業。別的不說,僅僅地方給予的優惠政策,也會超過200萬買房獲得的利潤。

所以,問題本身是存在一定不合理的。所以做出這麼多解釋,也是為了說明投資實業與炒房的不公平性,說明實體經濟的困難。


譚浩俊


那時是2005年的事情,坤鵬論去某地出差,當地有一個上大學期間非常要好的同學,辦完公事後,自然要與同學聚聚,吃飯、喝酒、聊天,一系列事情大家懂得。閒聊中,瞭解到同學在一家比較知名企業做總經理,公司是他家的,他爸是董事長。

頭一年分紅拿了六百萬,回家給了媳婦。他媳婦是全職太太,閒不住,就用這六百萬在北京、上海兩地最好的地段買了七處房子。



這十幾年過來了,由於與同學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幾乎不聯繫了,今天看到這個問題,特意查了一下2005年北京和上海的房價,當時北京與上海的房價只有六七千元。

現在想來,如果這七處房子不賣,應該翻了最少七八倍吧,如果地段好,翻的倍數就難以想象了。人們總說財務自由,估計這七套房子出租太可以達到財務自由了。



當然,那是以前的事情,現在投資200萬去買套房試試,很有可能出租的錢沒有放在銀行存利息收益高。

而近幾年,實體經濟發展出現困難,投資五個億也有可能出現虧損的情況。

如果說幾年前真可能會發生投資五個億的實體企業一年利潤比不上投資200萬買大慶房利潤高,但現在幾乎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國家的各項制度和政策越來越完善。想投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坤鵬論


評論員門寧:

投資五個億的實體企業利潤比不上投資200萬炒房,說明了實體經濟經營困難和炒房利潤豐厚兩個社會問題。

1、實體經濟經營困難

雖然說開辦企業並不一定能夠掙錢,投資5億的企業出現虧損也不是不可能,但必須承認的是,最近實體企業的經營確實比較困難。

造成經營困難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前些年加槓桿擴張產能導致產能過剩,後來又去槓桿導致企業資金流緊張,有不少企業就此倒下。再加上外部形勢不明朗和人力成本不斷提高,公司能維持運轉就不容易了。

中秋期間見了不少朋友,做企業的朋友都抱怨生意難做,之前想辭職創業的朋友都表示要好好上班,形式之嚴峻可見一斑。

2、房價越調越漲

大概在十多年前,就有人抱怨房價高,於是一輪輪調控開啟。調控的結果非常顯著,北京、深圳的房價已經到了10萬,杭州、南京的房價已經到了5萬,連石家莊、合肥這樣的城市房價都超過了2萬,被人調侃越調控越漲。

問國人最好的投資方式,他們一定會給出買房的答案。確實有許多人依靠買房躋身千萬富翁,就連上市公司,也要靠賣房保殼。

2016年9月21日*ST寧通B發佈公告稱,公司以公開掛牌方式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轉讓北京市西城區兩套房產。*ST寧通B之所以要賣房,是因為該公司已經連續兩年半虧損了,如果不能扭虧的話,那麼公司就面臨著連續三年虧損而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於是*ST寧通B將2004年為在北京發展業務129.74萬元買下的兩套學區房出售,如今11年過去了,業務沒發展起來,沒想到這兩套房子反倒增值了16倍以上,增值額達到了2142.88萬元。

真是諷刺!

做企業可以為社會生產價值,而炒房只會生產泡沫;如果做企業的都虧死,炒房的都暴富, 社會將只剩下泡沫,接下來就是泡沫的破裂。

希望高層切實做到給企業減稅降負,對房地產做到真正調控。否則我們的未來真的很危險。


首席投資官


5億元對老百姓和一般小企業來看是天文數字,對大中型企業來說5億的門檻太低了。以上市公司為例,中國幾乎沒有低於5億市值的上市公司。但盈利情況怎麼樣呢,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毛利率不超過25%,淨利率連10%都超不過。所以投資5億即使是相對實力和盈利較強的上市公司一年能賺5000萬就不錯了。還是在企業經營穩定了之後才能實現。在經營穩定前需要各種國土部門土地審批,投資項目的發改委審批,環保審批,審批時間長而且大家都懂的廢周折。即使千辛萬苦拿到批文,開始弄工廠,生產方面機器運轉保養怎麼最經濟,銷售方面進入新市場先得低價或者搭配銷售或者找大的商超渠道求人合作,另外就是探索怎麼打廣告最合適。人事管理方面制定多少薪酬才能又吸引到人才又不至於成本迅速增加。公關方面,企業開始運營了,工商稅務環保甚至勞動部門都開始監管你了,一個不到位甚至就得停產。就這樣廢半天勁兒淨利潤5年之後才能達到10%就燒高香了,前5年別指著賺錢。但房價呢,5年早翻幾倍了,而且不用看環保,工商稅務的臉色,也不用各種精心管理,可謂是既輕鬆又掙錢。所以長此以往,沒人幹實業是個趨勢。迫切需要國家採取措施扭轉。


宋朝六先生


十年前,大家都在創業,我女友講,創什麼業?買套房子,每個月還清貸款,就是創業,我沒聽,現在我負債累累。她有三套房子一個門面,一間寫字樓……


大家來找騙子


沒什麼怎麼看!結果很顯然,房地產一業興,百業廢!原因也很簡單,印多少錢央行說了算,但錢往那裡流動,誰說了都不算。那是客觀規律。房地產不倒,實體就永遠緩解不了現在的局面,而且會越來越艱難!因果必然!


禪木5161


看習慣就不看了。身邊朋友但凡搞實體的累個半死勉強苟活。炒房的吃喝玩樂輕鬆發家致富。炒房是趕不上趟了,現在國家提倡消費升級,我也想明白了,關門歇業,遣散員工,榨菜泡麵,我也消費升級。


親爺爺的


還能怎麼看,大家都去買房炒房唄。


潤土4540


房子做為滿足人們衣食住行四項基本要求之一,和實體企業放在一起,前面加上投資二個字來比較盈利水平的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說明房子的基本屬性已經發生了變化,房子的商品屬性蓋過了居住的屬性,這一現象越嚴重對人們的生活水平造成的影響越大。

投資企業和房子不是一個概念

投資實體企業創造出來的是真正的財富,而投資房子是在製造泡沫。房子的投資價值越高,泡沫越大,越有吸引力,實體企業就越難做。實體企業利潤高能帶動大多數人脫貧,製造出一大批中產階級,同時還能刺激第三產業的繁榮,帶動經濟健康發展;而房地產的利潤再高,獲利的永遠是很少的那一部分人,而且還會阻礙實體經濟的發展,房地產越景氣,實體企業越難過。

投資企業和房子的區別

投資實體企業和投資房地產,如果在平穩的經濟環境下,戰在同一起高線上,前幾年的整體數據,投資房地產要遠大於實體經濟。但是幾年後,投資房地產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頭重腳輕,尾大不掉。投資房地產就像是經濟的速效救心丸,立竿見影,雖然不能從實質上解決經濟問題,但可以續命。

就如08年時,沒有4萬億直接投資房地產,我國經濟很可能硬著陸。但同時也要看到,房地產行業被推高到了其它行業仰望的地步時,雖然也拉動經濟快速發展,但也為經濟埋下了隱患。這就猶如臨時帳篷和鋼筋混凝土蓋的房子,同樣都能解決上百人居住的問題,臨時帳篷用不了幾個小時就可搭建好,但只能住個幾個月,鋼筋混凝土蓋的房子要花幾個月才能蓋好,但可以住幾十年都沒有問題。

實體企業越盈利說明前景越好,房地產越盈利越說明末日已到

實體企業是真正能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行業,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實體企業可以持續盈利幾十上百年,但房地產行業做不到,這個行業越盈利越說明末日的到來。因為,房子的投資屬性越大,泡沫就越大,吸引實體行業的資金就越多,實體企業沒落,人們手裡沒有資金,誰還會為高高在上的房價買單,誰來支撐高房價。沒有實體企業的支撐,房價越高,漲的越快,越說明這個行業末日的臨近。

實體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如果實體企業沒落,其它行業就失去持續發展的動力,猶如煙花爆竹,海市蜃樓一般,再美麗的光景也只是剎那間的絢麗。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