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兵臨城下這部電影很扯,還有這麼多人相信?

Taki5


這部電影主要情節是有點離譜,但沒有到非常“扯”的地步。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大家認為電影中蘇軍兩人用一支槍顯得非常誇張。

下圖,電影中,沒有武器的士兵被轟入戰場。
督戰的政委(下圖)


畢竟,蘇聯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被敵視,周邊大國恨不得滅之而後快。自身的危機感也非常強,一直感覺“有人要害朕”,幾十年如一日的勒緊褲腰帶,不管不顧的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產業,不斷的擴充軍備,所以,照理說,二戰時的蘇聯,裝備好壞先不說,絕對是管夠的。

那麼,為什麼電影裡面花了一定篇幅反映輕武器,尤其是步槍不夠用的現象呢?

實際上,如果放在開戰前半年的蘇聯西部領土上,比如41年的基輔戰役,就比較真實了。

有人上,但是沒槍用的現象主要發生在41年6-7月份,部分地區槍支短缺的現象一直延續到了到了11月。

這是因為,德軍“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之初,德國大縱深穿插的機械化部隊的閃電戰,打了蘇聯個措手不及。德軍勢如破竹一般連奪基輔、明斯克、里加、哈爾科夫等多個重要城市,包括烏克蘭在內的莫斯科以西的蘇聯最精華、人口最密集、工業最發達的歐洲地區,大部分都已被德國攻佔。

這種情況下,士兵們頂不住了,可以往東部的大後方撤退;但是,那些武器、彈藥庫還有生產軍備的工廠、工業基地沒有長腿,沒辦法自己撤退自己,也不不像裝甲武器,可以被開走。

所以大部分軍備和工業基地都落入了敵手,導致蘇德開戰的頭幾個月,出現了紅軍輕武器短缺,兩人一支槍的局面。

但是,到了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期,蘇聯已經從開始的“閃電戰”緩過來了,加之其超強的國防動員能力。所以,在《兵臨城下》的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輕武器已經能滿足前線的基本需求,特別是PPSH41波波莎衝鋒槍,斯大林格勒戰役時補充的數量足以人手一隻(當然,實際上不可能每人都能拿到衝鋒槍)。只有個別地區的彈藥補給出現了奇缺,不過這也是巷戰中的正常情況。

而且,斯大林格勒更是有全蘇聯最大的兵工廠,有著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而在開戰最初的幾個月,蘇聯已經花大力氣把一些工業遷入了東部的大後方。在蘇聯高效的國防動員機制下,留在城區的那部分,在巷戰中都還堅持著生產,為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

所以,兵臨城下這個細節的處理有虛構之嫌。

此外,就是劇中政委的人設,電影中涉及了兩個主要的政委,年輕,帥的那個眼鏡猶太政委是個正面形象,死的也悲壯;還有個中年油膩政委,架個機槍,嗷嗷叫著在後面掃射自己人(下圖),這個有些過了。實際上,戰場上,蘇聯政委和黨員都是帶頭衝鋒的,不然蘇維埃、斯大林的威信早就崩塌了。

戰爭時期黨員不上誰上?現如今學校裡掃雪,也得是黨員幹部帶頭拿著大鏟子幹活。不過,要是真有什麼突發事件,還得“讓領導先走”。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黑”了蘇聯政委,某種程度上是根據斯大林在二戰中的一句狠話——“我們蘇維埃只有烈士,沒有俘虜和逃兵”——“270號命令”把這句話以法令的形式付諸了實施。

戰爭初期的成建制大規模的官兵投降,急壞了斯大林,為了避免更多的蘇聯官兵投降,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簽署了著名的“270號命令”。命令說:“任何開小差或是向敵軍投降的官兵,都被視為叛國罪,各階層官兵務必戰鬥至最後一刻。如果指揮員或者政委不積極組織擊退敵人,而是選擇向敵人投降,可以用一切辦法消滅他們……”

於是,蘇聯政委成了個可怕的存在,負責督戰,執行《270號命令》,專門拿手槍對準臨陣脫逃者,一律殺無赦。這個情節在各類影視作品中被不斷演繹,甚至被妖魔化。加之,德軍的規矩是,被俘的紅軍政委不用審判,直接就地槍決。

所以,政委上戰場都是抱著必死的心態,總是帶頭衝鋒,烏拉烏拉一通鼓動,身先士卒,真正玩命打,用血肉之軀保持著蘇軍旺盛的戰鬥力。因此,在衛國戰爭中,政委的死亡率一直位居榜首。

畢竟電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合拍,黑一下政委也是常態,起碼還有個年輕的政委是正面形象,兩個只黑了一個。而且男女主人公也給塑造成了崇高的紅軍戰士,還算是挺給俄羅斯面子的。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提問者沒有了解歷史背景,就胡亂做出臆測。相反《兵臨城下》拍得很真實。電影中顯示的兩人一杆槍,和督戰隊槍殺撤退士兵都是當時的實景再現。

《兵臨城下》片頭背景是二戰初期,蘇軍被德軍閃電戰擊潰兵敗如山倒一潰千里,十幾個方面軍二百多萬部隊,連續被包圍全殲被俘百萬之眾。戰前原本安置在前線數百公里縱深的軍備倉庫的裝備彈藥和物資,集中了蘇聯2/3的後備裝備,由於迅速成為敵後而被德軍俘獲。並且蘇軍基層至高層的指揮官,在三十年代歷經斯大林肅反運動的多次清洗,已經幾乎沒有有經驗的指揮人員。為了制止連續不停的敗退,斯大林下達了著名的命令,後退就要被消滅(不管任何原因)。

不到半年,德軍兵臨斯大林格勒時,另外一支部隊兵鋒也已直指莫斯科城下,以至德國宣傳機構宣稱半年內就可以解決蘇聯問題。

由於佔據了過大的蘇聯領土,正好也處於後續兵力跟不上,德國的進攻暫緩。為了頂住德軍進攻,蘇聯大批徵調沒有訓練的人員補充前線,這時的蘇聯已經失去了大多的軍備資源和儲備,而蒼促撤退的兵工廠亦來不及恢復正常全面生產,的確有一個階段來不及全部提供武器(部隊被消滅得太快,都是幾十萬上百萬),不斷組建的部隊迅速被迅猛推進的德軍包抄消滅,以致斯大林緊急請求美國提供軍備支援,從糧食飛機坦克到步槍和子彈,這並非是虛構而是很殘酷的事實。而督戰隊這種形式,在一戰後期蘇聯紅軍普遍採用的,而根據蘇軍文獻,單斯大林格勒被督戰隊槍決的蘇軍就有1.3萬人,哪怕是從戰場上拼死作戰負傷不支或彈盡糧絕撤退也被槍決(這可能是數百萬蘇軍選擇投降的原因)。包括斯大林自己的兒子戰爭中被浮,德軍試圖交換,斯大林拒絕並稱其被俘就是叛變。影片拍攝的這些情節,正是脫胎於這一時間背景,應該是相當真實的反映了戰爭的殘酷。

應該說,正是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戰役延緩遲滯了德軍的進攻,才使蘇聯緩過一口氣,迅速將戰爭拖入相持階段。影片開頭的赫魯曉夫也正是有效地在斯大林格勒拼命頂住德軍,功勳卓著,才得到斯大林認可。而在遠東,日本經過諾門罕失敗放棄了北進戰略,與蘇聯簽署了和約,朱可夫的百萬部隊才得以趕到莫斯科紅場閱兵後趕到斯大林格勒。遠東部隊參戰,是蘇軍轉入防禦相持並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蘇軍的軍備豐富,則是進入相持階段之後的事了。

《兵臨城下》雖然是西方拍攝的,應該是依據回憶錄拍的,雖然有可能有誇張,但依然很真實,也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和來之不易。


月亮灣18412640


因為他們不知道真正的歷史,他們只知道西方宣傳出來的蘇軍的形象,就像到現在還有一群人有意無意地說志願軍是因為人海戰術打贏了美國一樣。他們如果知道真正的瓦西里有多牛,就不會相信這種無聊的電影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軍王牌狙擊手瓦西里·扎伊採夫,在斯大林格勒的血戰中曾留下一段名言:

“我是狙擊手,我殺了不少納粹。有的時候,我甚至在潛望鏡裡看到過老相識。我很有興趣觀察敵人的舉動。你看到一個納粹軍官走出掩體,行為傲慢,表現得很有權勢,命令自己的士兵做各種各樣的事,維持著權威的樣子。他的追隨者服從他的意志、慾望和任性。不過,這位軍官一點都沒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只有幾秒鐘了。

【電影兵臨城下中的瓦西里·扎伊採夫】

我看到他傑出的嘴唇、整齊的牙齒、寬大突出的下巴、豐滿的鼻子。我有時感覺到好像用手抓住了一條蛇:它扭動著,而我的手捏得緊緊的。這時,我的槍響了。在我把手指移開扳機前,那條蛇在死前的劇痛中抖動著。”

瓦西里平均每天在斯大林格勒的廢墟中射殺4到5名德軍。他剛來到斯大林格勒時,巷戰中每名蘇軍士兵的平均生存期只有24小時。經過瓦西里和他訓練的狙擊手小隊不斷努力,這個統計數字被極大地改善。

瓦西里給斯大林格勒的蘇軍狙擊手們建立了一項制度:每天晚上都聚集到一個防空壕裡,詳盡討論這一天的戰果,提出建議,通知大家德軍的戰術是否發生了變化。瓦西里和戰友們進行過計算:一個狙擊手只需要10秒鐘的時間瞄準,就能準確命中。因此,1分鐘的時間之內,狙擊手有可能最少開5槍。裝彈需要20-30秒,於是可以計算出,1分鐘之內10個狙擊手有能力殺傷50個敵人。

在瓦西里的指導下,斯大林格勒的蘇軍狙擊手個個變得詭計多端,讓生性刻板的德國兵吃盡了苦頭。比如有一次,兩個瓦西里小隊的蘇軍狙擊手躲在鐵路附近的一處戰壕中,整整一天不放一槍,避免暴露。天黑之後,他們用一根繩子將幾個空罐頭盒綁在一起,帶到德軍陣地前的無人地帶,他們手裡拎著繩子的一端。

太陽昇起來了,兩名蘇軍狙擊手拉動繩子,空罐頭盒在德軍的眼皮底下嘎嘎作響。德軍開始尋找,一個腦袋從掩體了伸了出來,然後又是一個。兩名蘇軍狙擊手馬上將這兩個德軍士兵狙殺。接下來的半個小時,他們又用這個辦法幹掉好幾個德國兵。到太陽落山時,他倆向瓦西里彙報:消滅了整整一個班的德軍。

瓦西里甚至創造性的帶自己的狙擊小隊參加蘇軍的大規模進攻作戰,配置在陣地一側,專門狙殺德軍的戰地指揮官和觀察哨。瓦西里稱之為“集中狙擊火力攻擊戰術”,目的是讓德軍的指揮出現盲點。事實證明,這一戰術極為成功。如同瓦西里後來的形容:

我們把敵人成片地掃倒,敵人像牲口一樣被屠殺,我們無情地打擊敵人。

這就是殘酷的斯大林格勒。參考資料:生死狙擊 斯大林格勒的蘇軍狙擊手瓦西里的生死瞬間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我很喜歡《兵臨城下》和瓦西里。

一個男人,在國家危難時刻,還能怎麼表現呢?

二戰是個吸引人的題材;蘇聯的城市保衛戰是戰爭的轉折;在這種大規模、殘忍的人類爭鬥活動中,一個個小小的神槍手的作用像蝴蝶效應一樣顯現。這是文學化了的真實。人們期望看到這樣真實的平凡的英雄——這就是電影和主人公受歡迎的原因。

戰爭中,將帥的作用是存在的;

戰士的作用也是存在的;

在自己的族群、集體和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候,力挽狂瀾的不僅僅有瓦西里,還有那個給德國軍官擦皮鞋的小男孩。他在強大的對手面前用真實的謊言保護了瓦西里,小男孩的媽媽不知他的慘烈歸宿,瓦西里的戰友又用真實的謊言保護了那位母親。

個人、家庭、愛、情人、情敵和敵人都以最飽滿的姿態出現在硝煙瀰漫的影片裡。這是我喜歡它的原因。


羽路峽關


二戰時的蘇聯兵源不足,往往是農民沒經過啥訓練就趕上了戰場,加上低劣的人海戰術,導致傷亡巨大,一個連隊衝鋒下來,多一半人都回不來,所以一人配一槍太過浪費,那時的要求就是活著的人撿起倒下人的槍繼續衝鋒,本身蘇軍高層的眼裡,士兵就是踏雷區,消耗德軍子彈,拖延對方攻勢的工具。不過到了戰爭後期,隨著蘇軍戰術的提高和現場形勢的好轉,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


永不言敗7081


電影還是比較真實的反應當時的歷史,當時蘇聯的狀態是因為和德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錯誤的分析了兩國戰爭事態的可能性和爆發的時間,導致兵力在戰略部署的錯誤。大量的正規軍部署在蘇日前線後方與德國方向兵力空虛,在德國發動閃擊戰後來不及將正規軍回調,現場徵集的都是普通男性也來不及訓練,武器也是奇缺,2人一槍5發子彈也沒啥稀奇的,至於戰場督戰隊在蘇聯一點也不稀奇。


逍遙仙9


扯?德國戰俘親眼看到蘇聯戰俘從戰俘營奔向自己的陣地時被蘇軍全部擊斃,700多人,在戰俘營裡被德國人放了一馬,卻死在自己人槍口下


蠻多2


是你有些“扯”吧?


順天府尹999


這有什麼奇怪,李雲龍也是不存在的,中國人還不是喜歡看,現在的電影按常規思路去拍死路一條,常規思路不神奇,不精彩,不解恨,不奇葩,沒有爭議,誰去去看咯


林中三重


這個世界,能夠有能力分辨真相的人總是少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