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七十三”和“八十四”是老人的兩道坎?

泛亞環宇


老人兩道坎的說法基本都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出生老人中流傳的說法,等五十年代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這種說法的流傳度就不高了,而且也不會是老人的兩道坎了。

以前人的壽命沒有那麼高,別說八十歲,七十歲以上就算高壽了,因而到了七十歲以上,七十三是這個年齡段老人去世較多的一個年齡,八十四也是如此。

小時候在村子裡有很多老人,和一些老人聊天,也聽到有老人說起壽命這個事情,雖然還未那麼知曉生命和死亡,但還是能隱約感受到老人們對死亡來臨的憂慮,多年後想起這種憂慮,才能更為深切地體諒到。而這種對死亡的憂慮,也是老人兩道坎得以流傳的關鍵。

你覺得73和84是老人兩道坎有依據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

這一說法,在很多地方都非常流行,說人到老以後,73歲和84歲,是人生的兩個關口,這是人年老後的兩道坎,很難過去。

這有什麼科學道理嗎?

還真是有。

我們調取各個時間段各個地區的死亡年齡和這個年齡的死亡比例數據,看是否符合這句俗語所說的:

通過觀察,我們知道,以前的時候,百姓人生中有三道坎,其中第一個就是出生後的夭折,夭折率實在是太高了,八十年代十個裡面還能死一個,古代五個裡面就要死一個。第二道坎是六十五歲死亡,古代農村人口,沒夭折的,通常就活到這個年齡。第三道坎是七十歲出頭死亡,俗稱“人到七十古來稀”。

在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人們的死亡年齡集中在:七十歲出頭、八十歲中。

猜測還真是七十三歲,八十四歲。

其中,七十來歲死亡的佔28%左右,八十歲左右死亡的佔33%左右,這構成了國人死亡的60%以上。看起來,俗話說的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迷信,而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的觀察總結出來的一套“大數據”。

根據數據看來,人們死亡,無論男女,均集中在73~84歲之間,這是毋庸置疑的。


還有個很廣泛的說法,說是因為孔夫子活了七十三歲,孟夫子活了84歲(這裡說的都是虛歲),所以人們把他們的年齡作為人們的大限。但實際上這也只是湊巧而已,名人一死,九十歲一百多歲的就說長壽,71、72、74,就都往73上湊。82/83/85,也都往84上找。你去看歷史名人,死在這兩類壽命的太多了,但其實有一半人都是這年紀死的。

佛經上說:

快人一言,快馬一鞭,已是忉怛,何況七十三八十四!如之若何?草鞋驀口築,不為分外,同生同死。

看來,無論是佛家,還是儒家,抑或是統計數據,都認為,七十三,八十四,的確是多數人壽命的大限啊!


豆子人民藝術家


為什麼,七十三和八十四的老人兩道坎,七十三和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留傳到至今,這讓我想起幾十年以前在我老家有位大媽,大媽很相信迷信,沒到七十四歲,她就怕自己過不了七十四歲坎,可她心裡總有個結,有一天,有個算命先生在村子裡叫,算命,看相,測字,這位大媽聽到了,叫了算命先生把她算一算,把年,月,日,八字報給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算了算,說這位大媽過不了七十四歲,七十四歲有道坎過不了,大媽本來就相信迷信,算命先生一算,她也就把這一事很當真,大媽心想,反正自己活不過七十四歲,再也不種田地,家裡有糧食先吃了,糧食吃完了,把家庭值錢的東西也賣了賣吃的,可等把家裡的東西賣了都吃了,過了七十四歲也沒有去見閻王,還多活了好幾年,這個真實的故事,象一個笑話。有些迷信不能當真。




江南田園芬


本回答拒絕人云亦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了一下底下的回答,發現大家回答得都差不多,無非是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清自己去”的說法來自於儒家。

這種說法來自於儒家,這種解釋其實還有疑問

儒家的兩位聖人,孔子活了七十三歲,孟子活了八十四歲。由於古代人有迷信的思想,認為孔孟二人不是普通凡人,他們是上天派下來拯救黎民百姓的聖人。

他們分別活到七十三和八十四,然後被老天爺“收走”,由此證明,老天爺將這兩個年齡設定為“門坎”,猶如鬼門關,很多人都難以活過這兩個歲數。

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疑問。雖然中國古代被儒家思想所統治,但是大部分農村的老百姓連字都不認識,他們往往並不瞭解儒家思想。

“七十三”、“八十四”的說法,在古代又是在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中流傳,因此,如果單單依據孔孟的年齡,似乎稍微缺少了一些說服力,似乎很難在老百姓群體中完全被信奉。

而且,孟子作為亞聖,他的地位一直到宋朝才有了顯著的提高,真正被稱為“亞聖“要到明朝嘉靖時期。在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甚至還拼命打壓孟子的地位。

影視劇中的嘉靖皇帝

所以,這裡面除了儒家思想之外,應該還有其它的一些奧妙!

“七十三”其實是“七失三”,“八十四”其實是“八失四”

那麼,還有什麼奧妙呢?最主要的是還利用了古人奉行的對某些不吉利的字或者相關的諧音進行避諱。

此前有位叫劉瑞明的學者發表過一篇文章,名字叫《俗諺解說兩題》,這裡面提出了一種新的說法。

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清自己去”(這篇文章的說法是“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劉瑞明認為,“七十三”其實就是“七失三”,“八十四”就是“八失四”,“七失三”就是“七減三”,“八失四”就是“八減四”,最後的結果都是四。

一些地方沒有四樓

四的諧音是死,人們都比較害怕死(就跟現在我們比較避諱四是一個道理),因此就有了這樣的說法。

此外,“十三”這個字還諧音“失散”,消除不吉利的事情,往往會暗合十三這個數。

宋代《清異錄·禽·唾十三》裡面記載,貓頭鷹在古代是不吉利的鳥,人們見到它之後,都要往地上吐十三口口水。為什麼?就是因為“十三”諧音“失散”,吐十三口口水,就可以將晦氣帶走。

不過,劉瑞明的這個說法後來遭到人的質疑,認為又牽強附會之嫌疑。

我倒是覺得,有一定道理。畢竟,這種說法更佳接地氣。

在古代,這句話其實是罵人的。到了該年齡的老人需要進行避兇

只不過,我們要注意,現在我們說“七十三”、“八十四”的諺語,很多都是中性的說法,有些老人甚至還以此自嘲。有些人甚至還認為,其中蘊含著古代人的經驗,具有十足的科學道理。

但是,其實這句話在古代是一句不吉利的罵人的話。

比如在《水滸傳》第二十一回中,就有這樣的一個情節,閻婆惜看到宋江,就“口裡七十三八十四隻顧嘈”。《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八回裡面,也有狄婆子“打了四五十鞭子,打的那素姐口裡‘七十三,八十四’無般不罵”。

閻婆惜

那麼,既然是一句不吉利的話,在古代就需要有避兇的方式。

在河南一帶,老人到了七十三或者八十四歲,子女要給老人買一條活鯉魚。所謂,吃了活鯉魚就能躥一躥,一躥就越過了這個門坎。

還有一些地方,會在當年立春的時候,由女兒親自煮兩個雞蛋,然後到麥場上滾上一滾,回到家中把雞蛋給老人,讓老人在門後吃掉。這就是“骨碌打蛋”,以此表示度過了難關。

根據社會學統計,這句話毫無科學道理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這樣的說法有科學道理麼?

很有意思的是,曾經有一位北京中醫學院教學計算機教研室的學者寫過一篇論文社會學統計論文,分析了1989年北京市海淀部分地區6個年齡間的生存死亡情況表。

根據作者所做的統計,七十三(包含虛歲,也就是七十二到七十三歲的人群)、八十四(包含八十三歲)的人口死亡比例並不比其它年齡的多,都處在一個均值之中。

由此,可以證明,所謂“七十三”、“八十四”完全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現在,自媒體上有些文章,牽強附會,完全不要相信!


兮兮說事兒


至於什麼“七十三”和“八十四”閻王不收自己去,都是扯蛋,上了年紀的人早晚是要走這條路,但只要你注意保養,經常煅練,有病早上醫院,絕對能夠多活幾年,也不會有什麼坎不坎的,你說對嗎?



祈福惜金


“七十三、八十四”的由來,是從我國史上兩位“聖人”歸天的虛歲說起的。一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聖人”孔丘,一位是戰國 時代的“亞聖”孟軻。正巧孔子年滿七十三虛歲時歸天,孟子活到 八十四虛歲時壽終。因為孔、孟都被尊為“聖人”,所以,人們把他們歸天的年齡視為不吉利之年。認為“聖人”才活到七十三、八十 四歲,其他人要超過這兩位聖人的年歲也就很難了,所以說“閻王 不叫自己去”。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是一句流傳依舊的老話,古人認為活到這兩個年紀的老人,是最容易被老天收走的。至於原因則是相當封建迷信了:因為孔子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是民間對人生壽命的傳說,也就是說人活到七十三歲是一個壽終關口,過了七十三歲還 有望活到八十四歲。到了八十四歲又是個壽終關口,如活到八十四 歲不死,就算闖過了這道關口,還能繼續活下去。



蘭泉根子


毛主席活了八十三歲,周總理活了七十二歲。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是民間對人生壽命的傳說,也就是說人活到七十三歲是一個壽終關口,過了七十三歲還 有望活到八十四歲。到了八十四歲又是個壽終關口,如活到八十四 歲不死,就算闖過了這道關口,還能繼續活下去。


魏洪君JK




老頑童168666666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老話,古人認為活到這兩個年紀的老人,是最容易被老天收走。這個觀點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可能是因為我國的兩位聖人,孔子活到73歲,孟子活到84歲,由此古人們總結出來的兩個可怕的年齡數字。這句看似迷信的老話,事實上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經過調查研究發現, 73歲和84歲去世的老人比同年齡段的其他年紀確實偏多一些。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生命活動存在週期性,大約為11年一週期,其中會有相應的高潮和低谷,而73歲和84歲恰好處於兩個週期的末尾,正是那輪週期中最為低谷的階段。另外從人的器官的機能分析,70歲以後各個器官不同程度的衰老,而且這個年齡以後的老人也已經完成了養育子女的任務,心已無他求,疾病容易纏身,人對於未來的心智和信念也越來越不堅強。所以按照古人說的“七十三”和“八十四”確實是老人的兩道坎。也因為有這樣的古話流傳,人活到73歲或者84歲這兩個年齡的時候,內心也總有一種不好的心理暗示,不得不承認,這話對於老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負面影響。

儘管存在著“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但是我們還是要幫助自己家的老人用良好的心態渡過這兩個年紀,自己的一生是一步一步活出來的,並不是靠一句老話能左右生命長度。

1、清淡低脂飲食,多吃青菜,少油、少鹽飲食,適當吃肉類,補充蛋白質。

多吃不飽和脂肪酸,軟化血管,保護心臟。

2、摒棄不良嗜好,戒菸戒酒,適當喝綠茶、蒲公英茶等,保護肺和肝臟。

3、保護腎臟多喝水,喝水能夠增加體內代謝毒素的排出,有利於身體健康。

4、多吃水果和蔬菜,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能夠抵抗氧自由基,延緩衰老的過程。

5、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豁達開朗,心情愉悅,不生餒氣、不生悶氣、不生怨氣。鼓勵老年人堅持經常戶外運動強身健體。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這是一句在中國民間流傳的老古話,意思是人老了以後會經歷兩道“坎”,一個是73歲,一個是84歲。說實話,我奶奶在我小時候的時候也常常在閒談的時候說過這句話,總是感慨自己的生活不易。奶奶也沒什麼文化,有點迷信,所以60多歲的時候就讓叔伯和父親打好壽材,做好老衣,說先準備好到時候就不會慌張。然後奶奶就一直活到了93歲,壽材都換了一個,最後無疾而終,不過也還好,做的東西也都用上了。

若說七十三、八十四是中國老年人生命中的兩個坎,我想還是很可信的,因為中國很多老古話都是老百信生活經驗的總結,比如最有名的“農曆24節氣歌”。在現代人類醫學研究裡,也有這方面類似的發現中表明,發現人的生命有一個週期性的規律,大致是78年為一個週期,循環往復。

每個週期中存在著生命活動的高潮和低潮。一般週期的中間年齡為高潮,而週期的始末為低潮。高潮稱健康穩定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強,去世的人就少;低潮稱健康減弱年齡,人的免疫能力較弱,去世的人相對較多。

7年的週期為7142128直至84歲;8年的週期為816243272歲,而
7384這兩個年齡都超過了古稀之年,人體的免疫能力減弱了,再加上處於生命週期的低潮期,去世人相對就會多一些。

然而“人過七十古來稀”,所以不管這個理論是否是真實的,也不管老古話是否迷信,我覺得老年人到了70歲以後就應該“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喜,保持愉快的心情,規律的生活習慣,細緻充分的營養保障,其實活到高壽也並不是很難的。

又比如我的奶奶,在71歲的時候做壽,喝了一點“氣酒”(八幾年的那種加了酒精的汽水,有一點點度數),可能是因為高興的原因,當晚就身體不舒服,被送到醫院搶救,不過還好,給救了回來,然後從那年開始,奶奶決定換個環境,重新生活。

1、要求自己獨居,主要是怕自己突然去世嚇壞身邊的孫輩。然後父親沒辦法,就把奶奶安置在家裡的老宅裡(我家在農村,條件還行,後來搬去了市裡,但是農村的老宅還在,奶奶從60歲以後就一直在我家裡生活),然後把早孀的大姑請過來服侍奶奶。每天早上睡到自然醒起來,在老房子周圍晃一晃,也不走遠,到了晚上吃過晚飯還要看會電視,8點半左右就準時睡覺。

2、不再過生日,奶奶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宣佈從此不再過生日,後來在幾十年的生活裡也不再提年齡,打算這麼糊里糊塗的過完一生。每年到了奶奶生日的那一天,我們這些孫兒輩就一起過去看看她,然後大姑做頓碗肉圓面吃完就結束,大家絕口不提過生日的事情。

3、不再忌口,奶奶很喜歡抽菸和吃肉(好像我家裡的人都喜歡吃肉,可能是遺傳),一開始也學著人開始忌口,不過自從那次從醫院回來之後,就不再忌口了,基本上隔三差五就讓大姑去集市上買肉回來煨著吃,有時候是筒子骨,有時候是肥蹄包(豬前肘),一次都要吃一碗左右才滿足。抽菸一開始抽的是阿詩瑪、後來漸漸改成五星皖、中華。我們孫子輩去的時候她特別開心,一時因為我們去了一般都會拿一兩包煙孝敬她,二是孫子、重孫、小灰灰(也就是第五代,我家是五世同堂)去了之後,她覺得家裡子孫興旺,感到特別的滿足。

後來到了93歲奶奶去世之後,我們都沒哭,大家都很平靜的給她辦完了喪事,因為這個年齡去世的人在我們這裡的農村是白喜事,奶奶走的沒什麼遺憾,後人們也覺得都孝敬到了,沒留下遺憾。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當他(她)老了以後,除去生活上的照顧以外,更多的還是要關心老人的精神世界,儘量不要有憤怒、憂鬱、傷心、興奮等等激烈的情緒,平靜的情緒是老人長壽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像一顆樹一樣,在經歷了萌芽的溫柔和枝繁葉茂的壯美之後,平靜的凋謝,也未嘗不是一種新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