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歲青龍橋“傷痕累累” 尚無維修單位承接

760歲青龍橋“傷痕累累”急尋醫

惠安縣文保部門已籌備資金並研討方案,尚無維修單位承接修繕工作

760岁青龙桥“伤痕累累” 尚无维修单位承接

古橋部分石板斷裂

“惠安輞川青龍橋,縣級文保。橋體殘損嚴重,如今橋頭立起危橋禁行的警示牌。”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呼籲保護修繕這座有著760年曆史卻已岌岌可危的古石橋。

昨日,記者前往現場走訪發現,該橋已被認定為危橋,禁止通行。對此,惠安縣文體新局回應稱,當地文保部門已經籌備一定資金,並研討了方案,還邀請多家泉州知名古建築維修單位前往考察,但因大型機械難以進入、施工難度大等原因,至今沒有一家單位願意承接修繕工程。

760岁青龙桥“伤痕累累” 尚无维修单位承接

橋頭立了警示牌

歷史

經歷三次重修 曾是海上貿易重要載體

據資料記載,青龍橋為石墩石樑橋,南宋寶佑年間(1253-1258年)由惠安淨峰籍僧人、著名造橋慈善家釋道詢所建,是峰崎港時代惠安縣城與輞川直至惠北的交通要道,是海上貿易的重要載體,見證了周邊經濟發展數百年的滄海桑田。

歷史上,青龍橋曾有過三次重修: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里人何炯首次重修;明天順七年至成化二年(1463-1466年),泉州承天寺僧人大章、木行等主持重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邑人黃待舉第三次重修。

1984年,青龍橋被公佈為第一批惠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記載,建橋之初該橋長百餘米。如今,殘長35.8米、寬3.9米、高2.5米;尚存4孔5墩,每孔淨跨10.3米;橋面各節原架5條石板,現有斷缺,最長者12.8米、寬1.4米、厚0.68米,重達3.29萬公斤。

760岁青龙桥“伤痕累累” 尚无维修单位承接

一塊長石板掉落在溪中

部門

已籌備了修葺資金 期待有單位來承接

760歲的古石橋,曾經是當地的交通要道,見證過周邊的繁華,隨著城市、村落的發展和現代交通的改變,該橋的通行作用慢慢失去,但仍具有相當的文保價值。

對於青龍橋的修繕問題,惠安縣文體新局局長陳亞健表示,市縣文保管理部門已著手準備許久,當地文保部門也已籌備了一定的資金,邀請了文物專家到現場查看,研究修復方案,還邀請了多家泉州知名古建築維修單位前往現場考察,但因長石板有的重達二三十噸,普通機械難以操作,施工難度大,再加上現場道路交通不便,大型機械難以進入,至今沒有維修單位願意承接。

“修繕青龍橋,輞川鎮政府方面也很積極,他們還有結合文保單位在該處籌建一個溼地公園的打算。”陳亞健表示,目前當地文保部門安排了人員,會不定期到現場進行巡查,監控橋身變化,並對附近一些傾倒垃圾、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管。此外,還將進一步聯合文保專家研討修繕方案,期待有資質的古建築維修單位前來承接工程。

走訪

石板斷裂掉落 古石橋成危橋

昨日上午,記者前往現場走訪。採訪車進入輞川鎮峰崎村後,沿著狹窄的村道向北,穿過村落,在麒麟山下沿著林輞溪岸的小路前行。這段路基本只能容一輛小車通行,還有數段坑坑窪窪的土路。行至一處“何仙姑寶殿”,記者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青龍橋”三個大字,橋頭就在眼前。

青龍橋橫跨林輞溪,南北兩側橋頭各立著一塊“輞川鎮人民政府宣”的警示牌:“危橋 禁止通行”。北側上橋處是一段長長的石板路,南側上橋的土路則幾乎被兩邊的雜草掩蓋,可見已許久無人途經此橋。

記者在橋上觀望,橋面石板空隙較大,有些石板翹起、破裂,還有缺失。有一條三四米長的石板掉在了溪中,橋墩和橋孔也有零星的石塊掉落。

村民介紹說,青龍橋距林輞溪出海口不遠,颱風天或天文潮時,溪水常常沒過橋面,潮汐、洪水都會對橋體造成衝擊和損害,久而久之,橋上的石板就鬆動掉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