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藏獒經濟崩盤,後有幣圈暴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再有十幾天,2018年就結束了,時間過得可真快。

這一年,不管您是從事哪行哪業,可能都聽說過一個詞兒,叫做比特幣。

最紅火的時候,這個圈子有兩個口號:“幣圈一天,人間一年”,“未來一年,連睡覺都是在浪費時間”。

各種行業都缺風的2018年,幣圈一度被認為是今年最大的風口。

直到7月份,“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被曝光一段錄音,稱“成功就是能忽悠傻逼”,大談幣圈如何收割韭菜,大家這才發現:操,原來又雙叒被騙了。

隨著監管部門掄下來的大棒,還沒挺到年底說一句明年會更好,幣圈就徹底消停了。

這事兒新鮮嗎?說新鮮也新鮮,畢竟是2018年的一大新聞。但回頭看看,也不新鮮。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有些事情卻兜兜轉轉,一次又一次重回原點。

其實,類似幣圈的“神話”早在世紀初就上演過了,只不過那時它有個更神氣的名字,叫做“東方神犬”,也就是藏獒。

1

1969年,美國探險隊員巴利畢索普從喜馬拉雅山麓帶回去一頭純黑色藏獒。

玩探險的圈子,大多是些精力旺盛,好奇心重的硬核男子。馬可波羅筆下“體大如驢,奔馳如虎,吼聲如獅,儀表堂堂”的藏獒,他們以前只聽過沒見過,這回終於親眼看到了,紛紛為之怦然心動。

由於這一批人的推動,美國人民覺得藏獒這種狗可真是牛逼壞了,給起了個“來自世界屋脊的神犬”的名號。

但70年代美國人民的日子也不好過,兩次石油危機重創經濟,並沒有餘糧拿出來投機炒作藏獒。

直到80年代,隨著經濟復甦,投機客們終於有錢把藏獒販賣進美國,各種協會和比賽也出現了藏獒的身影。

把藏獒從西藏搞到美國是件苦差事,也很費錢。加上藏獒來到美國後,自帶世界屋脊的神秘感,價格很快就被炒起來。

本來炒起來就炒起來,跟中國大陸沒什麼關係,可壞就壞在一名臺灣演員身上。

1983年,臺灣當紅小鮮肉,《昨夜星辰》男主角張佩華從美國買了一隻藏獒並帶回臺灣,這隻叫喬克的藏獒花了他120萬臺幣,相當於一部戲的片酬,能在臺灣買一幢樓房。

前有藏獒經濟崩盤,後有幣圈暴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在藏獒一步步邁向巔峰的歷史進程裡,這是張姓小鮮肉個人的一小步,卻是藏獒“西學東漸”的一大步。

當紅明星做背書,加上驚人的價格,藏獒迅速在臺灣走紅。

一時間,凡是有藏獒出現的狗展,場場爆滿,臺灣中南部愛犬人士集體包車北上看藏獒。

由於藏獒當時還只能從美國引進,相當於有兩個中間商賺差價,到臺灣後就更貴更稀缺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80年代末臺灣一犬風行,一隻藏獒幼犬能賣到20萬到30萬臺幣,種犬的配種費也高達20萬臺幣。

20萬臺幣相當於一個什麼概念?縱使80年代末臺灣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也是一個高級白領不吃不喝一年的總收入;換算成人民幣,當時約為4.35萬元,而那會大陸的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還不到1300塊,農民年均收入只有600塊,34個城鎮職工或者73個農民一年不吃不喝,才能買起一隻品相一般的藏獒幼犬,哭了。

敏銳的投機客,很快就想到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大陸。而此時,大陸還對這條“致富彎道”一無所知。

2

1985年,當福建商人拿著幾張藏獒的照片找上門時,河南農民王佔奎只覺得一頭霧水。

王佔奎並不知道,多年以後自己會成為“中國藏獒之父”。

前有藏獒經濟崩盤,後有幣圈暴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王佔奎算是懂狗的內行。1983年,他開辦了國內第三家個體養狗場,因為養德國牧羊犬而小有名氣。

福建商人希望王佔奎能找到藏獒這種狗,再轉賣到臺灣去。

但王佔奎卻不認識這種狗,留了個聯繫地址就讓對方先回去了。

後來,當地供銷社主任告訴他:“鞏義有個勞改犯剛從西北迴來,帶的那條狗也許是藏獒。”

王佔奎聞訊去找,看到一隻從未見過的大狗,正拖著個磨盤在院子裡瘋跑,力氣極大。

震驚之餘,他拍下照片寄到福建,對方回信:這就是藏獒。

1986年春,帶著跟福建人簽好的合同,王佔奎第一次進了藏區。

上世紀80年代交通不便,王佔奎走了整整兩天,當地海拔接近4000米,晚上幾個人頭疼得睡不著覺,當時連這是高原反應都不知道。

十幾年後,你隨便走進一家獒園,每個老闆都能給你說上一段去藏區找獒的艱苦過程和奇聞秘事。

很多真真假假的故事,正是從王佔奎這批先行者的敘述中衍生出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藏民非常淳樸,王佔奎來到當地才發現原來藏民不賣狗。

你要是去藏民家,說很喜歡他的狗,那很好,藏民很高興。但你要說買狗,就是倆字,不行。

因為藏民全員佛教徒,他們覺得花賣狗的錢,就跟吃老祖宗的肉一樣,缺了八輩子德。

沒辦法,王佔奎只好四處打聽,終於找到一個以物易物的轍。

他在縣城買了收音機、電燈泡等,花了45天時間,跟牧民換來23只藏獒。

23只藏獒被拉回河南鞏義,王佔奎留下了3只母狗、2只公狗,這5只狗成了王佔奎藏獒養殖場第一批種犬。

餘下18只藏獒,交付給福建商人,它們被運到福建,再偷渡去了臺灣。

把那些收音機、電燈泡換算成人民幣,一隻藏獒付出的成本從50元到200元不等,轉手賣出去則高達7000元一隻。

這意味著,在萬元戶可以成為致富典型、可以上報紙的80年代,王佔奎成了十萬元戶。

第一次把藏獒帶到內地,王佔奎就製造了一個財富神話。

3

1998年,王佔奎主動找到媒體,講述了以西藏、東方神犬、驚險坎坷的為關鍵詞的尋獒故事。

1998年9月4日,大河報發表《千里尋藏獒,中原聽咆哮》,把王佔奎塑造成一名不畏艱險入高原,發掘推廣藏獒讓更多人認識的義士。

本來只是為了賺錢而走進西藏的王佔奎,就此搖身一變,成為中國搶救保護藏獒第一人。

前有藏獒經濟崩盤,後有幣圈暴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聽說藏獒瀕臨滅絕,王佔奎坐立不安

倒貼錢也要拯救藏獒

“保護神”的傳奇故事

中原藏獒第一研究人

中國人從來不缺講故事的能力,以及對各種神秘未知事物的誇大想象。

世界屋脊、臺灣富商、一隻藏獒能抵擋兩隻金錢豹、瀕臨滅絕的珍貴犬種……與藏獒相關的大量文章,充斥這些吸引眼球的關鍵詞。

包括《西寧晚報》《拉薩晚報》《海峽都市報》《春城晚報》《北京青年報》等十幾家省級報刊,都刊登了王佔奎的故事。

藉助輿論攻勢,藏獒也從這年開始走向全國,實現了內陸價格攀升的1.0階段。

1999 年,一條2個月大的幼年藏獒,在國內價格最高達 5 萬元,成年藏獒最高已經可以賣到20萬元。

這是什麼概念呢?那一年北京天通苑的房價,1平米只要1000多塊錢。

同年,美國犬舍俱樂部的存欄服務中列入了藏獒,被投資者認為是個重大利好消息。

一貫開在中國快車道的上海,在九十年代末有句流行語:買棟房子、找個老婆、生個兒子、買輛車子、養條藏獒。

這話正代表了這一時期,人人想從藏獒身上撈筆金的財富夢想。

前有藏獒經濟崩盤,後有幣圈暴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4

2013年,藏獒市場頹了

一些為了金錢利益對藏獒做出的特別殘忍、殘酷的事:比如2005、2006年頻頻出現給藏獒灌食的事件被曝光。

那些看起來有成長潛力的幼犬,會被戴上嬰兒的圍嘴兒,直接用漏斗灌流質的奶渣,成年後體重能直接從100多斤灌成200多斤,看起來更高大威猛。

很多藏獒從小就是這麼被灌食養大,自己都不怎麼會吃飯。為了多吃,有些還要上跑步機鍛鍊。

前有藏獒經濟崩盤,後有幣圈暴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為了看起來粗壯,一些獒園直接在藏獒的腿上、臉上打硅膠,注水。或者給狗喂安眠藥,整日痴睡,方便長肥。

還有給藏獒喂激素,強迫肌肉與皮分離。然後做手術,把額頭上的皮拉到鼻子上,做成“起毛點靠前”的樣子。

發現沒,藏獒圈才是搞網紅臉的“鼻祖”。

可以說,與被定義為狗的藏獒相比,這群獒園老闆才更像是一群活畜生。

5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支撐起藏獒市場的真正消費者都是些有錢人,那麼問題來了,誰有錢?

首先就是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各種老闆和企業家們。

在藏獒造神的過程中,有兩個特點使得他們非常願意買單。

一是藏獒“一生只認一個主人”,非常勇猛,特別忠誠。

那些在弄潮時被大浪拍疼過的大哥們,一方面把藏獒的勇猛頑強作為自身象徵;另一方面在成功後,特別渴望在江湖中再也難以得到的東西——忠誠。

二是“純種”的概念。

這個非常簡單,先富起來後,他們急於把手中的新錢捂成老錢,提升自己的身份,以便跨入更高級的圈子,擁有一條“純種”藏獒,最能彰顯他“優越”的身份。

除了老闆和企業家之外,還有哪些消費者?我們可以從一則新聞裡管中窺豹。

2009年,湖南一位貪官被抓,新聞標題非常新鮮:《老總栽在狗身上》。

這位叫陳欣的“愛狗人士”,屢次利用權力向求他辦事的人索賄名犬,其中的好狗就有藏獒,這也戳破了藏獒行業的一層窗戶紙:

往上面送錢,名貴的禮品往往被拒絕,可是藏獒就可以;搞工程 ,走關係,送藏獒 ,往往一路綠燈......

New Money們的消費觀念和審美取向,一向看齊於Old Money,所以,微妙的變化開始於2012年。

這年,中央掄下名為“八項規定”的共和國之錘,大家最先發現的是茅臺不行了,高檔菸酒和餐飲業開始步入蕭條。

被稱為“活著的奢侈品”的藏獒,也開始悄無聲息步入寒冬。

活著的奢侈品

因為當藏獒失去送禮功能後, 所有購買者都無法讓藏獒創造出太多價值,除了一小撮真正愛狗的有錢人,藏獒註定只是資金遊戲中的一個代名詞。

最先感受到寒冷的是資本,因為藏獒賣不出去,而且不是一家兩家獒園賣不出去,是都賣不出去。

就好比你是個投資者,判斷接下來比特幣會漲到10萬一個,於是在5萬一個的時候,你屯了100萬塊錢的幣,準備高位拋出去,但是比特幣卻連跌了三個月,你會怎麼辦?

穩妥的投資者大多會選擇在徹底觸底之前先拋出去,及時止損。

於是,市場上逐漸出現了便宜藏獒。

2013年,很多人在市場上看到了一兩萬塊錢甚至幾千塊錢的藏獒。

可以想象,很多被藏獒神話“教育”過的,但一直買不起藏獒的人,現在終於有機會躋身“貴族”、“鉅富”的行列了。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群人接住了藏獒行業的最後一絲泡沫,但區別在於,有錢人養藏獒是在別墅、狗舍,這些人直接就在小區開養了。

但藏獒這種脾氣大的兇猛狗,特別不適合在小區養,於是2013年集中爆發了一批藏獒咬人的新聞。

前有藏獒經濟崩盤,後有幣圈暴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2015年,一條“百萬身價藏獒成火鍋食材”的扎眼新聞,刺破了藏獒神話的最後一絲泡沫。

在這一年,王佔奎的獒園,從春節到6月份一共只賣出去過3只幼犬,總價還不足4萬塊錢。

而與王佔奎相比,其他沒名氣的散戶就更慘了,原價百萬的“純種”藏獒,現在1萬塊都賣不出去了。

有些投資人為了及早脫手,幼犬幾百塊甚至免費送的情況比比皆是。

還有一些品相差的藏獒,直接就被4塊5一斤拉到火鍋店吃狗肉去了。

潮水退去,都在裸泳。

人們這才發現,一切的套路都如此眼熟。

跟歷年的蘭花、普洱茶、玉石,甚至30年前的君子蘭熱一模一樣……

青海省藏獒協會秘書長周藝說,僅自己所知,投資上千萬血本無歸的商人,就有近百位。

一場資本市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就此結束,但對藏獒來說,悲慘的故事卻仍在繼續。

7

2017年,北京青年報發表《藏獒經濟崩盤,高原上萬流浪狗“成災”》一文。一個人口只有17萬的青海果洛州,卻有1.4萬多條流浪狗,大部分都是藏獒。

曾經的天之驕子“東方神犬”,現如今淪落到連飯都吃不上。

被資本拋棄,無家可歸的藏狗遊蕩在寺廟、街道和村莊。它們襲擊路人,傳染疫病,獵殺家畜,與雪豹搶食,甚至上演狗吃狗的慘劇。

曾經以忠勇著稱的藏狗,已然成為高原災害。

當地曾想過將流浪狗殺掉或賣至外地,卻遭到當地信奉不殺生的群眾反對。

最終,只好寺廟和政府出面,一起出錢,為這些流浪狗建了收容所。

在青海省囊謙縣毛莊鄉流浪狗收容所中,記者拍下了這樣一幕:一位藏民,站在臺上,用手裡的鐵鍁敲出聲響。臺下,數百隻藏狗四面蜂擁而來,爭先恐後地湧向場內的7條食槽。幾分鐘後,食槽再無食物流出,眾犬開始直勾勾地望著藏民。半晌,仍無一離去。

前有藏獒經濟崩盤,後有幣圈暴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曾經喊著搶救保護藏獒第一人的王佔奎們,藏獒俱樂部的主席馬俊仁們,此時已悄然離場。

有泡沫並不可怕,怕的是泡沫破滅之後,只能留下一地雞毛。

當然了,誰又曾真的關心過藏獒呢?

從在青藏高原為牧民守護羊群,到被30輛奔馳車接駕入駐豪門,藏獒什麼都沒做。

從被金牌教練高喊4000萬都不賣,再到淪落為遭人嫌棄的流浪狗,藏獒其實也什麼都沒做。

“東方神犬”的故事講完了,看到這您可能恍然大悟,這其實並不是藏獒的事兒,而是關於人的事兒。

就像今年的比特幣也不是比特幣的事,是人的事兒一樣。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只要人類對於暴富的慾望還存在一天,馬俊仁和李笑來的故事就仍會繼續。

當下一個故事開始時,身為普通人的你,還相信自己能成為那根聰明的韭菜嗎?

伯南克在總結2008年金融危機教訓時曾引用了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

歷史不會重複自己,但會押著同樣的韻腳。

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

------

1.《西藏獒犬與它的“保護神”——王佔奎》浩安 遠村

2.《藏獒神話是如何炮製出來的》岑少宇

3.《我在西藏看到的狗_世界屋脊上的藏獒》張國雲

4.《現在的藏獒,你踹它一腳都不叫》劉敏

5.《老總栽在狗身上》警鐘聲聲

6.《藏獒神話破滅》蔡毅

7.《溫情馬俊仁》柯雲路

8.《我要帶領中國藏獒拿“世界冠軍”》陳辰

9.《藏獒經濟崩盤,高原上萬流浪狗“成災”》深一度

------

素材源於網絡,侵刪!前有藏獒經濟崩盤,後有幣圈暴雷: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