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藏獒经济崩盘,后有币圈暴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再有十几天,2018年就结束了,时间过得可真快。

这一年,不管您是从事哪行哪业,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词儿,叫做比特币。

最红火的时候,这个圈子有两个口号:“币圈一天,人间一年”,“未来一年,连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

各种行业都缺风的2018年,币圈一度被认为是今年最大的风口。

直到7月份,“中国比特币首富”李笑来被曝光一段录音,称“成功就是能忽悠傻逼”,大谈币圈如何收割韭菜,大家这才发现:操,原来又双叒被骗了。

随着监管部门抡下来的大棒,还没挺到年底说一句明年会更好,币圈就彻底消停了。

这事儿新鲜吗?说新鲜也新鲜,毕竟是2018年的一大新闻。但回头看看,也不新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些事情却兜兜转转,一次又一次重回原点。

其实,类似币圈的“神话”早在世纪初就上演过了,只不过那时它有个更神气的名字,叫做“东方神犬”,也就是藏獒。

1

1969年,美国探险队员巴利毕索普从喜马拉雅山麓带回去一头纯黑色藏獒。

玩探险的圈子,大多是些精力旺盛,好奇心重的硬核男子。马可波罗笔下“体大如驴,奔驰如虎,吼声如狮,仪表堂堂”的藏獒,他们以前只听过没见过,这回终于亲眼看到了,纷纷为之怦然心动。

由于这一批人的推动,美国人民觉得藏獒这种狗可真是牛逼坏了,给起了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神犬”的名号。

但70年代美国人民的日子也不好过,两次石油危机重创经济,并没有余粮拿出来投机炒作藏獒。

直到80年代,随着经济复苏,投机客们终于有钱把藏獒贩卖进美国,各种协会和比赛也出现了藏獒的身影。

把藏獒从西藏搞到美国是件苦差事,也很费钱。加上藏獒来到美国后,自带世界屋脊的神秘感,价格很快就被炒起来。

本来炒起来就炒起来,跟中国大陆没什么关系,可坏就坏在一名台湾演员身上。

1983年,台湾当红小鲜肉,《昨夜星辰》男主角张佩华从美国买了一只藏獒并带回台湾,这只叫乔克的藏獒花了他120万台币,相当于一部戏的片酬,能在台湾买一幢楼房。

前有藏獒经济崩盘,后有币圈暴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藏獒一步步迈向巅峰的历史进程里,这是张姓小鲜肉个人的一小步,却是藏獒“西学东渐”的一大步。

当红明星做背书,加上惊人的价格,藏獒迅速在台湾走红。

一时间,凡是有藏獒出现的狗展,场场爆满,台湾中南部爱犬人士集体包车北上看藏獒。

由于藏獒当时还只能从美国引进,相当于有两个中间商赚差价,到台湾后就更贵更稀缺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80年代末台湾一犬风行,一只藏獒幼犬能卖到20万到30万台币,种犬的配种费也高达20万台币。

20万台币相当于一个什么概念?纵使80年代末台湾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也是一个高级白领不吃不喝一年的总收入;换算成人民币,当时约为4.35万元,而那会大陆的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300块,农民年均收入只有600块,34个城镇职工或者73个农民一年不吃不喝,才能买起一只品相一般的藏獒幼犬,哭了。

敏锐的投机客,很快就想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大陆。而此时,大陆还对这条“致富弯道”一无所知。

2

1985年,当福建商人拿着几张藏獒的照片找上门时,河南农民王占奎只觉得一头雾水。

王占奎并不知道,多年以后自己会成为“中国藏獒之父”。

前有藏獒经济崩盘,后有币圈暴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王占奎算是懂狗的内行。1983年,他开办了国内第三家个体养狗场,因为养德国牧羊犬而小有名气。

福建商人希望王占奎能找到藏獒这种狗,再转卖到台湾去。

但王占奎却不认识这种狗,留了个联系地址就让对方先回去了。

后来,当地供销社主任告诉他:“巩义有个劳改犯刚从西北回来,带的那条狗也许是藏獒。”

王占奎闻讯去找,看到一只从未见过的大狗,正拖着个磨盘在院子里疯跑,力气极大。

震惊之余,他拍下照片寄到福建,对方回信:这就是藏獒。

1986年春,带着跟福建人签好的合同,王占奎第一次进了藏区。

上世纪80年代交通不便,王占奎走了整整两天,当地海拔接近4000米,晚上几个人头疼得睡不着觉,当时连这是高原反应都不知道。

十几年后,你随便走进一家獒园,每个老板都能给你说上一段去藏区找獒的艰苦过程和奇闻秘事。

很多真真假假的故事,正是从王占奎这批先行者的叙述中衍生出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藏民非常淳朴,王占奎来到当地才发现原来藏民不卖狗。

你要是去藏民家,说很喜欢他的狗,那很好,藏民很高兴。但你要说买狗,就是俩字,不行。

因为藏民全员佛教徒,他们觉得花卖狗的钱,就跟吃老祖宗的肉一样,缺了八辈子德。

没办法,王占奎只好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一个以物易物的辙。

他在县城买了收音机、电灯泡等,花了45天时间,跟牧民换来23只藏獒。

23只藏獒被拉回河南巩义,王占奎留下了3只母狗、2只公狗,这5只狗成了王占奎藏獒养殖场第一批种犬。

余下18只藏獒,交付给福建商人,它们被运到福建,再偷渡去了台湾。

把那些收音机、电灯泡换算成人民币,一只藏獒付出的成本从50元到200元不等,转手卖出去则高达7000元一只。

这意味着,在万元户可以成为致富典型、可以上报纸的80年代,王占奎成了十万元户。

第一次把藏獒带到内地,王占奎就制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3

1998年,王占奎主动找到媒体,讲述了以西藏、东方神犬、惊险坎坷的为关键词的寻獒故事。

1998年9月4日,大河报发表《千里寻藏獒,中原听咆哮》,把王占奎塑造成一名不畏艰险入高原,发掘推广藏獒让更多人认识的义士。

本来只是为了赚钱而走进西藏的王占奎,就此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抢救保护藏獒第一人。

前有藏獒经济崩盘,后有币圈暴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听说藏獒濒临灭绝,王占奎坐立不安

倒贴钱也要拯救藏獒

“保护神”的传奇故事

中原藏獒第一研究人

中国人从来不缺讲故事的能力,以及对各种神秘未知事物的夸大想象。

世界屋脊、台湾富商、一只藏獒能抵挡两只金钱豹、濒临灭绝的珍贵犬种……与藏獒相关的大量文章,充斥这些吸引眼球的关键词。

包括《西宁晚报》《拉萨晚报》《海峡都市报》《春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十几家省级报刊,都刊登了王占奎的故事。

借助舆论攻势,藏獒也从这年开始走向全国,实现了内陆价格攀升的1.0阶段。

1999 年,一条2个月大的幼年藏獒,在国内价格最高达 5 万元,成年藏獒最高已经可以卖到20万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那一年北京天通苑的房价,1平米只要1000多块钱。

同年,美国犬舍俱乐部的存栏服务中列入了藏獒,被投资者认为是个重大利好消息。

一贯开在中国快车道的上海,在九十年代末有句流行语:买栋房子、找个老婆、生个儿子、买辆车子、养条藏獒。

这话正代表了这一时期,人人想从藏獒身上捞笔金的财富梦想。

前有藏獒经济崩盘,后有币圈暴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4

2013年,藏獒市场颓了

一些为了金钱利益对藏獒做出的特别残忍、残酷的事:比如2005、2006年频频出现给藏獒灌食的事件被曝光。

那些看起来有成长潜力的幼犬,会被戴上婴儿的围嘴儿,直接用漏斗灌流质的奶渣,成年后体重能直接从100多斤灌成200多斤,看起来更高大威猛。

很多藏獒从小就是这么被灌食养大,自己都不怎么会吃饭。为了多吃,有些还要上跑步机锻炼。

前有藏獒经济崩盘,后有币圈暴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为了看起来粗壮,一些獒园直接在藏獒的腿上、脸上打硅胶,注水。或者给狗喂安眠药,整日痴睡,方便长肥。

还有给藏獒喂激素,强迫肌肉与皮分离。然后做手术,把额头上的皮拉到鼻子上,做成“起毛点靠前”的样子。

发现没,藏獒圈才是搞网红脸的“鼻祖”。

可以说,与被定义为狗的藏獒相比,这群獒园老板才更像是一群活畜生。

5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支撑起藏獒市场的真正消费者都是些有钱人,那么问题来了,谁有钱?

首先就是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各种老板和企业家们。

在藏獒造神的过程中,有两个特点使得他们非常愿意买单。

一是藏獒“一生只认一个主人”,非常勇猛,特别忠诚。

那些在弄潮时被大浪拍疼过的大哥们,一方面把藏獒的勇猛顽强作为自身象征;另一方面在成功后,特别渴望在江湖中再也难以得到的东西——忠诚。

二是“纯种”的概念。

这个非常简单,先富起来后,他们急于把手中的新钱捂成老钱,提升自己的身份,以便跨入更高级的圈子,拥有一条“纯种”藏獒,最能彰显他“优越”的身份。

除了老板和企业家之外,还有哪些消费者?我们可以从一则新闻里管中窥豹。

2009年,湖南一位贪官被抓,新闻标题非常新鲜:《老总栽在狗身上》。

这位叫陈欣的“爱狗人士”,屡次利用权力向求他办事的人索贿名犬,其中的好狗就有藏獒,这也戳破了藏獒行业的一层窗户纸:

往上面送钱,名贵的礼品往往被拒绝,可是藏獒就可以;搞工程 ,走关系,送藏獒 ,往往一路绿灯......

New Money们的消费观念和审美取向,一向看齐于Old Money,所以,微妙的变化开始于2012年。

这年,中央抡下名为“八项规定”的共和国之锤,大家最先发现的是茅台不行了,高档烟酒和餐饮业开始步入萧条。

被称为“活着的奢侈品”的藏獒,也开始悄无声息步入寒冬。

活着的奢侈品

因为当藏獒失去送礼功能后, 所有购买者都无法让藏獒创造出太多价值,除了一小撮真正爱狗的有钱人,藏獒注定只是资金游戏中的一个代名词。

最先感受到寒冷的是资本,因为藏獒卖不出去,而且不是一家两家獒园卖不出去,是都卖不出去。

就好比你是个投资者,判断接下来比特币会涨到10万一个,于是在5万一个的时候,你屯了100万块钱的币,准备高位抛出去,但是比特币却连跌了三个月,你会怎么办?

稳妥的投资者大多会选择在彻底触底之前先抛出去,及时止损。

于是,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便宜藏獒。

2013年,很多人在市场上看到了一两万块钱甚至几千块钱的藏獒。

可以想象,很多被藏獒神话“教育”过的,但一直买不起藏獒的人,现在终于有机会跻身“贵族”、“巨富”的行列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群人接住了藏獒行业的最后一丝泡沫,但区别在于,有钱人养藏獒是在别墅、狗舍,这些人直接就在小区开养了。

但藏獒这种脾气大的凶猛狗,特别不适合在小区养,于是2013年集中爆发了一批藏獒咬人的新闻。

前有藏獒经济崩盘,后有币圈暴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2015年,一条“百万身价藏獒成火锅食材”的扎眼新闻,刺破了藏獒神话的最后一丝泡沫。

在这一年,王占奎的獒园,从春节到6月份一共只卖出去过3只幼犬,总价还不足4万块钱。

而与王占奎相比,其他没名气的散户就更惨了,原价百万的“纯种”藏獒,现在1万块都卖不出去了。

有些投资人为了及早脱手,幼犬几百块甚至免费送的情况比比皆是。

还有一些品相差的藏獒,直接就被4块5一斤拉到火锅店吃狗肉去了。

潮水退去,都在裸泳。

人们这才发现,一切的套路都如此眼熟。

跟历年的兰花、普洱茶、玉石,甚至30年前的君子兰热一模一样……

青海省藏獒协会秘书长周艺说,仅自己所知,投资上千万血本无归的商人,就有近百位。

一场资本市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就此结束,但对藏獒来说,悲惨的故事却仍在继续。

7

2017年,北京青年报发表《藏獒经济崩盘,高原上万流浪狗“成灾”》一文。一个人口只有17万的青海果洛州,却有1.4万多条流浪狗,大部分都是藏獒。

曾经的天之骄子“东方神犬”,现如今沦落到连饭都吃不上。

被资本抛弃,无家可归的藏狗游荡在寺庙、街道和村庄。它们袭击路人,传染疫病,猎杀家畜,与雪豹抢食,甚至上演狗吃狗的惨剧。

曾经以忠勇著称的藏狗,已然成为高原灾害。

当地曾想过将流浪狗杀掉或卖至外地,却遭到当地信奉不杀生的群众反对。

最终,只好寺庙和政府出面,一起出钱,为这些流浪狗建了收容所。

在青海省囊谦县毛庄乡流浪狗收容所中,记者拍下了这样一幕:一位藏民,站在台上,用手里的铁锨敲出声响。台下,数百只藏狗四面蜂拥而来,争先恐后地涌向场内的7条食槽。几分钟后,食槽再无食物流出,众犬开始直勾勾地望着藏民。半晌,仍无一离去。

前有藏獒经济崩盘,后有币圈暴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曾经喊着抢救保护藏獒第一人的王占奎们,藏獒俱乐部的主席马俊仁们,此时已悄然离场。

有泡沫并不可怕,怕的是泡沫破灭之后,只能留下一地鸡毛。

当然了,谁又曾真的关心过藏獒呢?

从在青藏高原为牧民守护羊群,到被30辆奔驰车接驾入驻豪门,藏獒什么都没做。

从被金牌教练高喊4000万都不卖,再到沦落为遭人嫌弃的流浪狗,藏獒其实也什么都没做。

“东方神犬”的故事讲完了,看到这您可能恍然大悟,这其实并不是藏獒的事儿,而是关于人的事儿。

就像今年的比特币也不是比特币的事,是人的事儿一样。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只要人类对于暴富的欲望还存在一天,马俊仁和李笑来的故事就仍会继续。

当下一个故事开始时,身为普通人的你,还相信自己能成为那根聪明的韭菜吗?

伯南克在总结2008年金融危机教训时曾引用了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

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

------

1.《西藏獒犬与它的“保护神”——王占奎》浩安 远村

2.《藏獒神话是如何炮制出来的》岑少宇

3.《我在西藏看到的狗_世界屋脊上的藏獒》张国云

4.《现在的藏獒,你踹它一脚都不叫》刘敏

5.《老总栽在狗身上》警钟声声

6.《藏獒神话破灭》蔡毅

7.《温情马俊仁》柯云路

8.《我要带领中国藏獒拿“世界冠军”》陈辰

9.《藏獒经济崩盘,高原上万流浪狗“成灾”》深一度

------

素材源于网络,侵删!前有藏獒经济崩盘,后有币圈暴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