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選擇去上海租界當寓公?

李秋橙


段祺瑞曾經是北洋系的頭面人物,當過北洋政府的總理以及執政,在北洋眾多政治人物當中段祺瑞的地位是相當之高的。

1926年4月,反奉戰爭結束,奉軍進入北京,隨即段祺瑞下臺,此後,段祺瑞就一直賦閒在家,到天津做起了寓公,沒事的時候就讀讀佛經。

30年代初,日本要求華北自治進入實質操作階段,中日關係極度惡化,日本人對華北的圖謀昭然若揭,中日戰爭也一觸即發。當時有傳言指出,日本人準備拉攏段祺瑞下水做代理人。

蔣介石得此消息後,立即派出親信錢新之北上天津說服段祺瑞南下,以避免段祺瑞投敵。當時蔣開出的條件是段祺瑞南下每月可獲得2萬元的活動經費,其部下每個月也可獲得1000元的經費,段祺瑞再三考量之後南下,居住在上海。

期間,漢奸王揖唐等人曾經想說服段祺瑞參與華北自治,但是都被拒絕了。

段祺瑞就這樣在上海一直居住到1936年去世。

蔣介石之所以希望段祺瑞南下就是怕他成為日本人的傀儡,因為段祺瑞在國內北洋系當中還是非常有號召力的,段祺瑞最終也守住了晚節,沒有投敵,所以段祺瑞在這個層面上還是答應了蔣介石的請求的。


青年史學家


說起段祺瑞這個人,譭譽參半,我就提他一點,國內政治人物中,少有人能做得到。段祺瑞一路升到國務總理費了20多年,這20多年裡,段家一直租房子住,你沒看錯,段祺瑞沒有自己的房產。

有兩年是個例外,袁世凱送給他一套房子住,這套房子是別人打感情牌輸給袁世凱的,袁世凱死後,人家房主手裡還攥著房契,居然就找到堂堂國務總理段祺瑞家去收房,段祺瑞看到人家的房契,居然也乖乖的配合騰退,重新出去租房住。

有這等胸襟的人,我只能說,不適合從政。

1926年三一八事件後,段祺瑞被馮玉祥將軍逼迫下臺,說負氣也好,自願也罷,段氏從此再也沒有登上歷史舞臺,隱居天津當了一個小公寓的寓公。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對段祺瑞連續發力,企圖扶植段祺瑞東山再起,段氏不為所動,並未逆勢而行,在蔣介石的勸說下,秘密南下。

蔣介石還是比較尊重段祺瑞的,一度謙卑的自稱學生,這學生當的不冤,蔣介石做過保定陸軍學堂的學生,而段祺瑞正是第一任校長。段祺瑞隱居期間,在一次記者採訪過程中談到蔣介石,他認為蔣介石不算第一流的人傑,只算得二流人才。

段氏口中的二流人才親自率領少將以上軍銜的幾百名將軍們在南京下關碼頭迎接段祺瑞,又親自將段氏攙扶下船,算是給足了前校長面子,並委以“國府委員”銜,當夜,“國府委員”段祺瑞趕往上海,開始了他的上海寓公生涯,“國府委員”成為段氏人生最後的一個虛銜。

蔣介石每月贈送一萬元敬儀,使得晚年少有積蓄的段祺瑞免於生活困擾,對此,段氏是心存感激的。隨著日本人侵略腳步一天天的臨近,被歷史定位為親日派的段祺瑞多次託他人給蔣送話:“介石和我下棋贏了,贏得有風度,我希望他和日本人下,也要贏才好!”


歷來現實


1933年1月22日,國軍序列少將以上軍銜到南京浦口車站,集體恭迎北洋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蔣介石亦在下關碼頭戎裝迎接。(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段祺瑞恍惚間就看到了自己當年的身影,但在稍微的快意之後,段祺瑞仍然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對於一個從1926年就下野賦閒在家的老北洋來說,這樣的禮遇不可謂不高,在旁人看來,段祺瑞大有再次出山問政之勢。

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段祺瑞做為當年叱吒風雲的政界人物豈能不知蔣介石的真是意圖。

做為老派軍閥,蔣介石能對他禮遇有加,並不真的是看重段祺瑞的才華和能力,更不是看重他在軍界的地位,蔣介石一不過是怕段祺瑞當漢奸,二則是搞那麼大的場面,看似在迎段祺瑞,實則是拒。

說白了就是客氣到讓你以後不好意思再來,再來主人的位置都要“讓”給你了,你還敢來?


即使請人做客這事,恰到好處是為“迎”,過猶不及,就蔣介石的舉動,其實是在釋放強烈的信號:時代已經沒有了你的位置,功成身退,保住晚節,識相才是真英雄!

段祺瑞怎麼做的呢?他並不是不與蔣介石合作,而是雙方確實沒有合作的基礎,他們唯一一致的一點就是對待日本的態度上。

1933年,日本人極力拉攏段祺瑞,試圖將他拉下水當漢奸,段祺瑞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但蔣介石仍覺不妥,認為段祺瑞在天津始終是個隱患,天津當時是日本人的地盤。

於是便安排人與段祺瑞取得聯繫,還許諾在政治上共商國是,段祺瑞明知道這些不過是個幌子,但不當漢奸卻是他的本意,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他懂,因此他也覺得有必要離開天津,但絕不是要與蔣介石共事。

而是逃離是非,果然在與蔣介石會面的第二天,段祺瑞就識趣的離開了南京,奔赴上海,蔣介石能做的就是仁至義盡,以每月2萬元的經費供段祺瑞花銷。


歷史三日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在眾多的北洋軍閥中,段祺瑞算的上一個極其複雜的人了,世人對他的評價譭譽參半。

段祺瑞是一個怎樣的人?

功績

1.三造共和

2.支持自己的部下徐樹錚收服外蒙古。

3.對中國陸軍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4.使中國軍隊更現代化,擺脫了封建迷信思想。

個人品德

不要以為所有的軍閥都窮兇極惡,貪戀錢財,段祺瑞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被稱為"六不將軍",哪六不呢? 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段祺瑞剛正廉明,兩袖清風,甚至在他當總統時所住的房子都是租的,堪稱道德模範。



負面

1.在段祺瑞的軍閥統治期間,過分依賴日本的支持和援助。為了換取日本的實力援助,出賣了很多國家利益。

2.製造了"3.18慘案\

歷史驚文


我真的不懂為什麼近年來開始美化北洋軍閥,如果吳佩孚、段祺瑞真的是清正廉明,那麼中國近代是民主革命的正確性就喪失了。以段祺瑞為例,現在的人說他是六不總理,我就問了,不喜歡錢的總理是如何養活七個妻妾的?石家莊井陘煤礦一直是由段氏家族控制,石家莊的段家樓佔地千畝,美輪美奐,是誰的?段祺瑞抗戰初期,一直與日本人暗通款曲,是民國政府以利益和手槍進行利誘和警告後,才離開北京去南京的,根本談不上民族大義。


非正常人類研究院院士


民國十五年(1926年)4月9日,馮玉祥將段祺瑞驅逐下臺。失去了北京臨時執政寶座的段祺瑞回到了天津,定居在日租界須麼街魏宗瀚公館(魏宗瀚是段祺瑞的舊部)。自此,年已六旬高齡的段祺瑞告別了中國的政治舞臺。


(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

在天津隱居,段祺瑞沒有經濟來源,只得靠舊部和學生的資助來度日。幸虧他的舊部和學生很多都在北洋政府擔任高官,所以生活還能維持下去。但是段祺瑞畢竟是下野之人,風光不在了。為了節省家中開支,從不過問家裡日常開銷的段祺瑞,在天津也認真地管起家務,每日賬目他都要過目審核。

當時段祺瑞表面上聲稱厭倦了政治,但他其實每天都還在讀報,關注時局的發展。他與各方面的勢力均有接觸和書信往來(廣東革命政府除外),以妄圖東山再起。但是現實是無比殘酷的,北伐軍勢如破竹,甭管是直系還是奉系都被北伐軍打的很慘。段祺瑞見如此情形,也就徹底斷了自己東山再起的夢想。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土肥原這個老鬼子在拉攏了溥儀後,又打算將段祺瑞也拉下水。他希望藉助段祺瑞在北洋軍人中的威望和影響,建立華北偽政權,為其侵略服務。段祺瑞雖然熱衷於權力,但是對於出賣國家主權、當漢奸,他是沒興趣的。因此斷然拒絕了土肥原賢二。

對於段祺瑞的聲明大義,南京政府方面非常感激。因為南方要剿共,北方還要抗日,南京政府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此時蔣介石正在北京,在蔣的授意下,安徽省主席吳忠信出面聯絡(吳和段都是合肥人),找到了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並由他牽線搭橋,蔣介石與段宏綱在北京飯店見了一面。據段宏綱的回憶:蔣先生說自己是保定陸軍學堂的學生,段公是我的老師,我因為公務太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先生。這次會見後,蔣介石派吳忠信去天津拜訪了段祺瑞,並送去兩萬元生活費。段祺瑞也因此改變了對國民政府的印象。



隨著日軍侵略華北的加劇,南京方面認為如果段祺瑞仍然住在天津日租借,恐怕會有生命安全。便安排了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讓他到段祺瑞的公寓,邀請他南下。錢永銘這次天津之行,帶去了蔣介石的親筆信。在信中蔣介石懇請段祺瑞南下頤養,並表示只要段祺瑞願意南下,什麼都可以商量。恰巧當時社會上傳消息,說日本人要劫持段祺瑞。在這種情況下,段接受了蔣的邀請。他對錢永銘說:我已老不中用了,如蔣先生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可以隨時南行。

表完這個態,段祺瑞遂即收拾行李,於第二天離開天津南下。

在途經山東時,山東主席韓復渠帶領濟南大小官員在車站迎接。韓復渠曾經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段祺瑞本來是不想見的。但是值此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段公還是選擇了與韓復渠握手言和。

火車到達南京浦口車站時,站臺上呈現的情景讓段祺瑞感到既意外,又欣慰。蔣介石給了段祺瑞極高的禮遇,他命令在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人,一律過長江,在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並在隨後為段祺瑞舉行的盛大歡迎儀式上,蔣介石第一個登船迎接,當眾給段祺瑞行了一個軍禮。(學生給老師敬禮)




抵達南京後,段祺瑞做了兩件事,震驚了當時的媒體圈。第一件事是,發表力挺蔣介石以和國民政府的講話;第二件事是,拜謁了南京中山陵。當年孫中山北上,段與孫曾發生過嚴重分歧,孫在逝世北京時,段祺瑞賭氣沒有出席葬禮。此次段祺瑞拜謁中山陵,一方面是承認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則是意在告訴國人,國難當頭,團結第一。一切私人恩怨都可以放到一邊。



在忙完這一切後,當天夜裡,段祺瑞同隨員乘快車赴上海。蔣介石電令上海市政府負責接待安排。他之所以要離開南京,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打算留在南京。因為段祺瑞有一種不屈就得性格,當年懟清廷、懟袁世凱、懟黎元洪和馮國璋,他都是這種不屈就的做派。換句話說就是段祺瑞很知趣,很淡泊,也很明智。畢竟六十八歲了,沒必要待在南京這種全國的政治中心。遠離南京,但又離得不太遠,這才是明智之舉。

段祺瑞去到上海後,蔣介石每個月都會給他送一萬塊的生活費。並且還精心的給段祺瑞安排在了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蔣這麼安排,不僅是因為陳調元的公館足夠氣派,更是因為陳調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這能讓段公感到體面。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給段公提供萬元月俸,這筆錢保證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從容生活。不過,段祺瑞對此已經不太關心了,晚年的他潛心於佛事,大部分時間都在靜坐朗誦佛經,對政治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1936年,段祺瑞因胃病發作,出血不止,病死在了上海宏恩醫院。蔣介石得知後,撥款了二十萬元,用於段公的墓地購置。並且林森、居正、于右任、吳忠信、張治中等國府要員親臨弔唁。當天國民政府明令以國葬,這是繼黎元洪之後第二位享受國葬的北洋政府元首。

但是,段祺瑞的喪事還是辦的虎頭蛇尾。南京方面是風風光光的給段公辦了喪事,並且在北京也成立了治喪籌備組。

但是段祺瑞的兒子段宏業卻將二十萬治喪款給花掉了。結果就導致段祺瑞的靈柩運回北平後,沒有錢安置。最後還是宋哲元出面,籌集了兩千塊,才將段祺瑞的靈柩暫停放在了西山臥佛寺的一處新搭建的房屋內。誰知這一擱置就擱了整整二十八年,一直到1964年,才在章士釗的出面下,將段祺瑞的靈柩移葬於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地的規模非常小,知道的人並不多。(章士釗也是段的老部下)





段祺瑞的墓碑背面刻著段祺瑞的遺訓,而正面也沒有任何官銜,除了家屬親人的名字外只有八個大字: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Mer86


段祺瑞是什麼人?曾經的北洋第二號人物(僅次於袁世凱)、皖系軍閥首領,當過國務總理,並實際控制北京政府,手下曾有二三十萬軍隊。即使在下野多年、毫無實力的情況下,依然在1924年,憑藉自己的威望當上了北京政府臨時執政(相當於大總統)。

這樣的大佬級人物,不是給點尊敬、給個虛職、給點錢,就能籠絡的。除非老蔣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他,嘿嘿,才能留住他。

另外,段祺瑞是北洋系的首領,跟國民黨不是一個圈子,而且雙方還有仇。北洋系掌權的時候,迫害過很多國民黨人(比如宋教仁)。最後還是國民黨滅掉了北洋軍閥。雖然蔣介石邀請段祺瑞留在南京,但大家畢竟不是一個圈子裡的,段祺瑞留下也沒什麼意思。


國史拾遺


九一八事變後,一批原北洋下野軍閥被日本人利用,紛紛組織親日組織,原北京政府國務總理、臨時執政段祺瑞也進入日本人視野。為避免此公被日本人利用,蔣介石遂派心腹、江浙財閥錢新之前往天津勸說段氏南下。

正當盛年的段祺瑞

錢新之與段祺瑞心腹、原財政總長曹汝霖是好友,曹也寓居津門。到天津後,錢新之上門造訪,曹汝霖頗為驚異,問他為何突然來津。錢說明來意,請曹汝霖代為稟報段祺瑞。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段祺瑞當時住在姻親和部下吳光新家,距離曹汝霖寓所很近,曹汝霖一口應承,與錢新之一同來到段家。

段祺瑞曾兼任保定軍校校長,蔣介石是他的學生,蔣此次也是以弟子禮邀老師南下的。錢新之很會說話,將事情說得婉轉且不露痕跡。段祺瑞是個明白人,一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馬上應承,並讓錢新之馬上訂機票南下。

段祺瑞在京津一帶的部下得知此事後,紛紛表示反對,但段祺瑞決心已下,對眾人說:“我已答應錢新之,豈能失信!況且機票已經訂好,馬上即可動身。”眾人知道段祺瑞的脾氣,一旦打定主意即難更改,只好聽之。

段祺瑞到南京後,蔣介石親自到機場迎接,口稱“志清”,執弟子之禮甚恭,段祺瑞非常滿意。蔣介石說明了自己的意見,請老師在南京居住。但段祺瑞不同意,他說南京是國民政府駐地,蔣介石政務繁忙,自己居此頗為不便,要求到上海租界居住,並以部下和學生陳調元的一處房子作為寓所。陳調元的這處住宅是西式建築,院中草木葳蕤,頗為幽靜。蔣介石非常滿意,於是同意了老師的意見。

段祺瑞在南京還對新聞界發表了對時局的聲明:

當此共赴國難之際,政府既有整個禦侮方針和辦法,無論朝野,皆應一致起為後援。祺瑞雖衰,亦勉從國人之後。

段祺瑞到滬上後,國民政府除了一切用度外,每月另付特別費20000元。段祺瑞生活簡樸,稱用不了這麼多錢,蔣介石說若不需此數,可以分贈舊日部下袍澤,以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段祺瑞這才接受,自己只留下數千元,其他的均分給舊日部下。

老段到滬上居住後,生活清靜,北方部下如曹汝霖等人常來探望,據文史作家李潔在《文武北洋》中透露,蔣介石也曾來探視。段祺瑞每日在院內散步,在佛堂誦經,然後便在院內草坪上讀書看報。晚上與家人朋友打幾圈麻將,有時還與人下圍棋,圍棋天才吳清源常來段府對弈,段祺瑞經常贏他半子。

晚年段祺瑞學會了打檯球

段祺瑞平常吃素,平常吃飯只一菜一湯,有時只有一碟鹹菜,這與蔣介石的生活到頗為相似。1936年11月,段祺瑞因長期吃素,引發胃病及營養不良,逝於滬上,享年72歲。國民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因其一生事業都在北方,所以其子女將靈柩移於北平,後葬於萬安公墓,其老友和部下章士釗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段祺瑞在上海的故居後來成為日本駐上海領事館,不知如今還在否?


民國年間那些事


先簡單描述下段祺瑞:

段祺瑞,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外號“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極有可能被日本人謀殺。

他一生做人信條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享譽於世。

現在回答段祺瑞為什麼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

第一政治主張不一樣,段祺瑞的北洋軍閥脫胎於洋務派,跟蔣介石的國民黨的政治主張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段祺瑞去了也只是做個花瓶,按段的地位是不可能去的,去了也發揮不了作用。

第二段是前輩,蔣是後輩。段是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這種新軍閥的師傅輩,虎死不倒威,丟不起這個臉。

第三段也可能年紀大了,手裡一點本錢全賠光了,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雄心壯志了。養老很正常。


黑瞳視野




袁世凱死後,此時主導著中華民國的北洋系也開始陷入了派系爭鬥中,黎元洪雖然當了總統,但卻被國務總理段祺瑞架空,後來甚至引發了“府院之爭”,黎元洪也悲憤去職。

段祺瑞則成了北洋政府的第二代領導人,但是在袁世凱尚且能夠基本維持統一狀態的現象也崩潰了,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段祺瑞被直系的曹錕、吳佩孚打下了高臺,只能無奈地宣佈辭職。1924年馮玉祥為控制北京政府,在直奉兩系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發動了北京政變,卻發現自己的實力與影響力完全不足以單獨掌控北京政府,最後只好將蟄伏的段祺瑞給請了出來,段氏也因此成了所謂的臨時執政,人稱“段執政”。

1926年因為遭到驅逐,段祺瑞通電下野,從此退出了政治舞臺。



1933年1月22日,段祺瑞自津抵寧,蔣介石親自到車站迎接,可是到了24日,段氏便移居上海,此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段祺瑞生於1865年3月6日,安徽合肥人,人稱“段合肥”,說起合肥,我們應該也知道慈禧的寵臣李鴻章也是人稱“李合肥”,這兩個“合肥”在中國近代史上皆是舉足輕重。1885年20歲的段祺瑞入李鴻章所創辦的軍官學校北洋武備學堂學習軍事,1888年又經遴選得赴德國留學,後又進入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克虜伯”兵工廠見習,可見段氏是實實在在的海歸精英。

1895年袁世凱受李鴻章舉薦去天津小站練兵,段祺瑞便投到了袁氏麾下,後來成為了所謂的“北洋之虎”。

為什麼段祺瑞能夠在袁死後掌控北洋政府呢?這裡面也有歷史原因,袁世凱將北洋新軍擴充成了北洋六鎮,但是袁世凱為了防止統制形成自己的體系,便不定時地將各鎮統制互調;段氏原為第三鎮統制,後被袁調到第四鎮,結果看到段在第四鎮的威望越來越高時又將他調去了第六鎮,段更不含糊,甭管去哪個鎮當統制,都能在短時間內收服軍心,所以後來他的腰桿也就越來越直、越來越粗了。



1916年段祺瑞登上了人生的巔峰,1920年又被打落到了谷底,1924年成為馮玉祥扶上臺面的“傀儡”,1926年又遭驅逐,從此退出政治舞臺,安心當寓公。

但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他想安心當寓公,別人可不一定會讓他如願,因為他曾經的政治地位讓他仍然擁有不可忽視的政治餘溫,即便是後來的三流軍閥張敬堯也得到了日本人的拉攏,況乎段氏?

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短短半年時間便佔我東三省,隨後又從將躲在天津的清廢帝溥儀拉去長春,唱起了“滿洲國”的戲。當時,蔣介石甚至想恢復曾經的“皇室優待條件”勸說溥儀拒絕日本人,南下或者出國,但是溥儀卻認為:“他給了我一個帝號,又哪能比得上土肥原答應的帝位呢?他能給我的款子,又怎麼比得上整個東北呢?蔣介石再對我好,他能把江山讓給我嗎?”所以,執意要上日本人的船。

在偽滿洲國之後,日本企圖在華北地區再建立一個傀儡政權,日本人最想拉攏的會是誰?無疑是曾經掌控北洋政府、在華北擁有極高的政治影響力的段祺瑞!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懷疑,段祺瑞宣稱“自念以身許國,不後於人”。

段祺瑞的意思雖然很明顯了,但是蔣介石仍然不放心,加上當時有消息稱日本可能會對他採取強制手段,最終,在蔣介石的再三邀請下,段祺瑞同意南下。這是段祺瑞會離津南下的原因。



1933年1月21日,段祺瑞自天津乘坐火車,於22日抵達南京浦口,蔣介石更是親自相迎,以段祺瑞的學生自居,因為段曾為保定軍校校長,蔣曾就讀於保定軍校。

22日當晚蔣與段兩人曾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密談,至於他們談了什麼,沒人知道,但是段祺瑞很快拒絕了蔣介石的挽留,以去看望在上海養病的女兒為由於24日離開南京去了上海。

段祺瑞為什麼不願留在南京?

段祺瑞到南京本便是形勢所迫,現在又讓他投靠蔣介石、屈居於蔣介石之下,寄人籬下?只要有點骨氣的人恐怕都不會答應,當年之所以答應馮玉祥是因為馮氏給了他一個臨時執政的頭銜,面子上過得去,現在蔣介石能給他一個總統或者主席的頭銜嗎?既無名也無權,何苦留下來當別人的談資和笑料?

此外,這時候的段祺瑞已經年近古稀,雖然不至於心灰意冷,但是他確實有心無力。

當然,說到底我認為應該還是段祺瑞有自己的理念,並且他自己的理念與孫中山、蔣介石這些人是不同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與其留下來乾瞪眼,倒不如干脆離去。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在上海病逝,國民政府為他舉行國葬。

段祺瑞南下,保住了自己的晚節和名聲;段祺瑞辭蔣去滬,又何嘗不是在保自己的晚節和名聲?

段祺瑞臨死前留下“八勿”遺訓:

勿因我見而輕啟政爭,勿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濫用民財,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寶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

段氏或也當得上他自己所說“以身許國”四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