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每天早上幾點上朝?大臣們又是怎樣的作息時間?

三分鐘歷史


依據光緒朝《大清會典事例·禮部》,清代朝會主要有三種:大朝(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舉行) 、常朝(每月逢五舉行,皇帝若不御殿,則大臣坐班)、御門聽政。其中後前兩種偏向於禮儀性質,後面一種側重於處理政務,也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皇帝和文武大臣“上早朝”。御門聽政制度在順治初年就已經確立,但是在康熙朝進一步發展完善。

(乾清門)

康熙朝御門聽政的地點設在乾清門,夏天氣候炎熱就改在瀛臺。御門聽政的時間,最初春夏二季訂為卯正(即晨六時),秋冬二季為辰初(晨七時)。康熙二十一年後有所變化。為了照顧年老體弱的大臣,御門聽政的時間就改為春夏二季為七時一刻,秋冬二季為八時一刻。此後又進一步照顧大臣上朝,規定:遇有重大節日和異常天氣,大臣沒有大事可以不用上朝;年紀超過六十歲的大臣可以隔兩三天上一次朝。但是康熙帝因為已經習慣於通過這種方式處理國事,所以仍堅持每天聽政。

(奏摺)

但是後來奏摺制度興起,尤其是軍機處的設立,御門聽政制度也轉向了禮儀性。皇帝更多通過召見軍機大臣、部院堂官等方式處理政務。


老照片


更正一點,清朝皇帝除了康熙每日一朝,其他皇帝都不會天天上朝,基本是十日一朝或五日一朝,其他時間皇帝想見誰就直接召入宮中商議國家大事就可以了。天天上朝其實沒有必要,康熙每天御門聽政也不見得效率有多高。你想想,上百號官員一齊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皇帝根本聽不過來,還不如單獨召見某位軍機大臣集中精力就某件國事好好討論來得效果更好。康熙天天上朝更多的是彰顯自己的勤政。

如果上朝,就是對官員的一次體力精力上的考驗。

清朝一般五點上朝,官員當然不可能五點才起床,必須要提前上路。提前多長時間呢,算一算從起床到開始上朝中間所需的時間就可以了。

漢族官員都住在宣武門外,距離紫禁城那是相當遠,官員住的遠的要穿過當時的大半個北京城。那時候可沒地鐵,都是騎馬坐轎,那速度可想而知。

而且並不是一路暢通直達太和殿,必須先在東華門外候著,東華門有下馬碑,不論多大的官都要下馬下轎。等待時辰一到宮門打開,這時候一般就是五點。所以上朝那天官員必須要兩三點起床才能保證不遲到。

出於防火考慮,從東華門到太和殿一路上不能點燈,五點那時候天還沒亮,官員們都是抹黑上路。因為無燈照明,還發生過有人在雨夜趨朝時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

經過在黑暗中的摸索前行,狼狽不堪的官員們終於到了太和殿。此刻,會有一個太監用力鳴鞭三下,這是提示大臣,皇帝即將駕到,須保持肅靜了。此時,才是上朝的開始。官員們少不了要三跪九叩,一番折騰。朝會之後官員們才能吃早飯。這一整個一套下來,一般人還真撐不下來。


楊某人雜家派


按照清律,皇帝是五更上朝,即卯時,相當於北京時間的05:00至07:00。而大臣一般在寅時就會在午門外等候,即北京時間03:00時至05:00,清朝皇帝一般是十日一朝。

早膳在上午八九點時進行,晚膳在下午一點到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要早一個小時。兩次正餐後,各加一頓小吃。如果臨時需要吃什麼,就隨時傳人送過來。

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是皇帝上朝理政、辦理公務的時間。皇帝處理政務一般分為日常的和特殊的兩種。一年一度的批准死刑、接見外國使臣等,是屬於日常的政務;重要的典禮像登極大典、大朝會、皇帝生日、皇帝大婚等都屬於特殊的政務。




一段歷史一懷舊


在許多的清朝宮鬥劇裡,皇帝通常都是高高在上,後宮佳麗三千,錦繡江山萬里,每日好像都過著一種閒來無事往後宮轉轉,處理一下家務事的生活。現實中,真的是這樣嗎?清朝的皇帝、大臣們的作息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清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一共有十二位皇帝。大清一朝,雖然後面的幾王一代不如一代,但大清一朝未出過昏君。清朝的皇帝們都是比較勤勉的,這是史學界所公認的。康熙皇帝為後代子孫的作息做了許多明確的規定。

據保存完整清朝的《起居注》,日常的皇帝作息都比較有規律。日常,凌晨5點,皇帝就要起床了。放到現在,這個時間點估計許多人還要被窩裡,如此,皇帝似乎比現在的人還要“苦逼”。凌晨5點到7點,皇帝要完成梳洗、請安和早讀。

梳洗完畢後,皇帝要按例帶領妃嬪們到太皇太后、皇太后的住所請安,聽聽長輩的訓示,表達尊敬以及孝道。之後的時間,皇帝就要安排早讀。前任歷代皇帝的《聖訓》和《實錄》是每日的必修課,不斷吸取前人經驗,總結治國之道。

清朝皇帝一天兩次用膳。第一次時間為早晨的7點到9點半,主要菜式有八個,另外加一些小品;晚膳是在下午的一兩點的。除非召見,皇帝是一個人同桌吃飯的。9:30之後,皇帝要正式進入工作狀態:在乾清門聽政,養心殿理政。一般,在乾清門主要召見的是各大部門的主管,聽取他們的彙報及接受奏摺。清朝前幾任皇帝,如康熙、雍正等,硃批都不用別人代筆,所以他們經常工作到深夜。據記載,雍正皇帝每天基本要工作14小時,每年也只有生日、過年才會允許自己多睡一會的。後世評價雍正皇帝為古代帝王界的最佳“勞模”。

下午時間,會相對自由一點。如無事,皇帝可自行按照喜好安排一些娛樂節目,如琴棋書畫、聽戲等。晚上的7點到9點,這個時間段規定皇帝要祭拜蒙古神、滿清愛新覺羅氏的創始女神。這一作息是順治帝訂立的制度。大清皇宮中,有專門祭拜神靈的場所四十多處。

之後就是就寢時間。晚上侍寢的妃子是在中午晚膳時,敬事房會遞上方便侍寢的妃子,皇帝自行選擇。時間一到,太監就會提醒皇帝。太監們將被子裹著的嬪妃送入退出。當然,嬪妃只是侍寢,但不允許與皇帝同睡至天亮的。身邊的太監,甚至會在門外伺候,詳細記錄,並可提醒皇帝注意節制。

皇帝作息都有如此嚴格的規定,大臣們也有相關的規定。

首先是地方官員,自春秋時期起,國家大臣的上朝時間逐漸定型為卯時,也就是早晨的五點到七點。在地方上,官員不需要參加早朝,但仍需簽到,並由主官點卯,聽取主官的工作安排。下午,四點可下班。不參加早朝、點卯的官員,也要在早晨八點到崗。

清朝,除了康熙皇帝每日一朝,其他皇帝基本是十日一朝或者五日一朝。

按照清律,皇帝是卯時上朝的,也就是5:00到7:00。大明時期,大臣就必須午夜起身,穿越皇城到午門。到了清代,北京城的內城給滿人居住,所以稍微住的遠一點的,要到達清宮,要發費大量的時間,京官上班絕對是一件體力活。到達紫荊城外,必須還要在東華門候著,還不能馬上進入。要等凌晨5點的鐘聲響起,官員才可以入內。影視劇裡,常常有百官朝聖的場面。但實際上,早朝並沒有那麼多的官員,一般大約40人。

看了清朝皇帝、官員的作息,假如穿越了你願意回去做皇帝當官員嗎?



木木侃文史


清朝皇帝,都是睡到自然醒,除了初一或十五,這兩日是皇規,早晨6點開朝,10點退朝,每逢這兩日,幾乎處理朝中事物3-5天,實在解決不了,民生問題就會召集中樞院來商討解決,軍事問題就會召開軍機院,折算下來,清朝從乾隆皇帝後,每月有5-10天的休閒時間,也許幾百年後,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會被後人視為古代,來這樣或者更甚的評判我們


悟道而已


提問者是想證明滿清皇帝如何勤政,但是勤政的結果是簽訂一千多條喪權辱國的條約,他們是怎麼嘔心瀝血的割地賠款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