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在機槍被髮明以後,步兵們的工作環境變得糟糕透頂―――在金屬暴風雨當中奔跑絕對不是什麼有益身心的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法國的索姆河邊,曾進行過一場慘烈的戰鬥。英法軍官們沒有認識到一個叫馬克沁的人發明的機槍威力會有多大,一天之內,英法軍隊就損失了6萬士兵。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人設計出“裝甲戰鬥車輛”來掩護步兵——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英軍率先將它們投入了戰場,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一戰結束前,這種武器大量走向前線,不僅幫助協約國贏得了戰爭,還徹底改變了地面戰爭的形態。

而後德國人對其作了充分的歸納和演繹,保留了它的基本設計原理,但徹底改變了它的設計目的,坦克從移動碉堡變成了騎兵一般的機動突擊力量。當然了,坦克變成了陸地上最引人注目的戰場主角。

到二戰時期,已經有許多國家的坦克使用了鑄造或焊接的車體,同時,其裝甲的質量也較最初有了巨大的提升——比如,二戰中最著名的虎式坦克,其裝甲中就添加了鎳、鉻、錳、鉬等稀有金屬,它們極大提升了裝甲的韌性和強度——在同樣的厚度下,其提供的防禦能力要比原始的高碳鋼高出至少30%。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既然如此,如何消滅它也就成了一個重要課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擊穿坦克那引以為豪的堅硬外殼。為此,兵器設計師們一直致力於開發各種有效的反裝甲武器,在反裝甲彈藥武器的發展史中,反坦克槍、反坦克炮、火箭筒、無後坐力炮、反坦克導彈等先後出場,上演了一幕幕“甲彈”對抗的活劇。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火炮+穿甲彈,最基本的反裝甲方式。穿甲彈彈丸一般是圓柱加圓錐的外形,以確保穿甲過程中姿態的穩定。根據動能定理,只要彈丸足夠重、速度足夠快,就能夠擊穿相當厚度的鋼板。

為了不被擊穿,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加厚裝甲。而相對的,提升火炮的殺傷力卻要更容易些―――加長炮管,加大裝藥量,加重彈丸……都可以讓新坦克多出的幾噸鋼板化為烏有。比如碳化鎢穿甲彈,密度大硬度高,比普通穿甲彈的穿甲能力高很多。另一方面,坦克太重的話,發動機功率不足,油耗、速度、行走結構的可靠性等等方面都要面臨考驗。

於是坦克設計師們想到了另一條基本物理定律:只要將易被擊中的正面和側面裝甲做成傾斜狀―――炮彈的入射角增大,垂直於裝甲方向的分力就會減小―――就可以大大減少被擊穿的概率。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這個創意給反坦克造成了大問題,不過很快就有了相應的辦法。英國人在彈頭前端包裹較軟的金屬,可以使彈丸在擊中之後垂直於裝甲板而不容易被彈飛,這種炮彈叫做“被帽穿甲彈”。

火炮和裝甲就這樣互相逼迫著一步步地發展。但是火炮有自己的極限:120/125mm口徑,可以說就是坦克炮的極限,更大的火炮在重量、後坐力、炮彈重量等等方面都受到限制,難以用到坦克上。而裝甲則受到材料學快速發展的影響,陶瓷裝甲(2-3倍於鋼硬度)、貧鈾裝甲(5倍於鋼硬度)紛紛出爐。

於是,另一種穿甲彈的地位日益突現:脫殼穿甲彈。它的原理也不復雜:較細較長的彈頭加上一個出膛後自行脫落的彈託,使用原來口徑的火炮發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炮彈被設計得越來越細長。

這樣細長的炮彈,速度大為增加而空氣阻力減小,彈頭接觸目標時的瞬間壓強得到數十倍的提高。穿甲機理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從彈頭接觸裝甲板開始,數十萬度的高溫使彈體和裝甲板一同汽化,而剩下的彈頭繼續前進、汽化,直到裝甲被擊穿,殘留的彈體和高溫金屬氣體衝進坦克裡……

實踐證明,這種彈頭的長與直徑之比在18-20左右時,穿甲能力最強,更長則在擊中時易折斷,更短則威力不夠。這樣的長徑比帶來的問題就是:炮彈的飛行姿態已經不能通過傳統的旋轉來穩定,它需要尾翼,就像箭矢需要尾羽一樣。脫殼穿甲彈也因此換了一個名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到二次大戰的中期,設計師們發現,在彈頭炸藥的前端壓出一個錐形的空腔,能夠將爆炸形成的高溫射流聚集;只要精心設計空腔的外形,就可以使大部分的威力集中於一點。如果在空腔表面覆蓋一層較重的金屬,高溫金屬射流的威力會更強勁……這種彈頭被稱為破甲彈。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在它後面加裝一個微型固體燃料火箭,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大號的竄天猴……或者說火箭彈,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美國人管它叫“巴祖卡”,也就是“大管”;英國人叫“開罐器”;德國人叫“裝甲拳頭”,倒是很形象。在這種火箭彈上面加裝制導系統,那就是反坦克導彈了。

破甲彈的威脅相對容易對付:形成殺傷的是爆炸形成的高溫流,只要擾亂、偏導它就能夠保護自己。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方法之一就是使用反應裝甲,其實就是裝有炸藥的金屬盒(就是常見的披掛在坦克上面像餅乾一般的附加裝甲)。當破甲彈的射流擊中時,炸藥會爆炸並衝散它。但是不難理解,當相同位置再次被擊中時,麻煩就出現了。

所以現在的反坦克導彈越來越多地使用雙彈頭串聯,用前面一個較小的來提前引爆裝甲,後面一個較大的再來……實在是很狡猾的辦法。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說到這裡不能不提一下俄羅斯的窗簾系統。它是對付導彈、火箭這種慢速反裝甲武器的終極系統,它會探測附近的飛行物,並用霰彈擊落其中有威脅的。如果這類裝備足夠有效並能普及,反裝甲的工作就又變得困難起來了……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複合裝甲就像餡餅一樣有很多層,除了增強韌性和強度,通常會有一部分可以通過滑動、延展和形變等方式高效率地吸收動能,用來對付穿甲彈或是破甲彈都十分的有效,所以是各國軍隊研發部門的重點項目,使用也越來越多。它們的設計思想如何,各個層面如何工作,都是各國的不傳之秘。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現在能夠接觸到的,只有最古老也最有名的英國“喬巴姆”裝甲的一小部分原理——

喬巴姆裝甲是一種多層結構的複合裝甲,中間是陶瓷裝甲,兩邊是優質合金鋼裝甲。就目前而言,可以說複合裝甲是一種發展趨勢,在未來的坦克上不可或缺。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其他的反裝甲武器還有碎甲彈:利用大威力的爆炸崩落裝甲內層達到殺傷效果,但在防崩落內襯層面前,其作用已變得很弱了。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其實再堅固的裝甲,也同樣有它的極限。在當今的戰場上,搜索通信指揮系統非常發達,火炮精準而強悍,數十輛坦克在直接瞄準距離的交手短促而激烈,往往會在幾十秒之內以最殘酷的方式結束――雙方的傷亡比一般會在1∶1上下,就像冷兵器時代一樣。

如果面對反坦克火力區,再堅固的裝甲也終究會像狂風暴雨中的帆一般被撕裂。裝甲兵應用的最佳方式,絕對不是攻堅或者“衝鋒陷陣”,而是伺機而動、後發先至。坦克是機動、火力、防護三位一體的兵器,強調任何一方面都只會削弱坦克在戰場上的作用。

甲彈對抗:面對無處不在的RPG,坦克該靠什麼“續命”?

裝甲與反裝甲的路會一直走下去。畢竟,對於步兵來說,還有什麼比裝甲車輛更讓人安心的支援武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