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為何敗給了地痞流氓出身的劉邦?

ycoolone


項羽敗給劉邦,既是歷史趨勢,也和個人的秉性密不可分。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天下已紛爭幾百年,人心思定,天下一統是大勢所趨。而項羽在打敗秦朝以後,試圖再學周朝,割裂天下,這和歷史發展趨勢是相悖的。這也就意味著在項羽分封各路諸侯這個事情上,項羽在根本上已經先失去了幾分人心。

再則,由分封各路諸侯演化而來的諸多問題,比如諸侯間擁兵自重,本身就是對項羽作為霸王的諸多威脅。項羽的失敗,劉邦的成功,在項羽分封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條件。而同樣是因為項羽的分封心思作祟,導致項羽穩定以後,不謀求清除或削弱各路諸侯的勢力,最終終於導致諸如劉邦的坐大。

在這一點上,劉邦雖然起自草莽,但是代表的是天下一統的趨勢。對各路諸侯各個擊破以後,能夠將各種權力集中,這個相比項羽的分封毫無疑問更具力量,更有優勢。

此外,單憑個人情況而言,項羽是成也出身,敗也出身。而劉邦則相對簡單,沒有什麼出身負擔。正是因為出身問題,楚國貴胄之後的項羽,一身傲氣與自負,但是承受不住失敗。成功的時候可以所向無敵,愈戰愈勇,但是一旦失敗,則不願意低下高貴的頭顱。項羽最終落得烏江自刎的收場,也正是源於這種剛愎。

而劉邦則不一樣了,劉邦出身寒微,處事靈活多變,拿的起放的下,也更加狡黠,更善於經世致用。再加上劉邦在與各方勢力的爭鋒中,不斷成長提高,且能夠容納各種人才各種見解,最終萬眾歸心,勝利也就順理成章了。


蘇綻


先撇開流氓和霸王一說,帶著空白印象看事實!中國有句俗話,3歲看大,7歲看老,一點不假!先看看兩個人小時候是什麼樣,也許就會有答案。最後來個笑說收場!

項羽的小時候:項羽是楚國貴族之後,自小由叔父項梁教授文化,覺得沒趣不學了。因為力氣大,項梁於是改教劍術,學了一半又不學了。在項梁生氣以後,說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於是項梁開始教授兵法。項羽非常高興,可是學了個大概以後,再也不肯繼續深讀,更談不上潛心研究了。這個方面多數人判斷是:項羽天生缺乏耐心,看問題不深入停於表面,好高騖遠志大才疏,屬於眼高手低一類。先不急下結論。

再看劉邦小時候:整天遊手好閒放蕩不羈,很不喜歡讀書也不喜歡儒生。也不做家務,更別說農活了。家裡兄弟姐妹六人,就屬他不務正業。因此被老子罵為無賴。不過他有兩個優點,一是為人大度不計較;二是崇拜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不知是因為信陵君有禮賢下士的美名還是因為好酒好色,暫時無考,不過少年劉邦倒是專門跑去準備投靠。但是這個為人大度的性格倒是讓他後來交友無數,也容易和人拉近距離,也就是親和力高。這個方面很多人判斷為:劉邦懂得基層百姓生活,好交友使得他善於判斷人物類型,為以後合理使用人才奠定了基礎。先不下結論,再看兩人遇到相同二件事的反應。

遠遠看見秦始皇的隊伍(有沒考到真人不明),兩人表現不同:項羽稱“這個人是可以取代”。劉邦稱“大丈夫當如此”!有點意思沒,似乎可以理解為:兩人看待同一件事物的角度完全不一樣。項羽想的是取代這個人,流於表面不深入。而劉邦是想做這樣的人,可謂大志。另外一個就是兩人對待女人的表現,看圖。

好了,回到稱呼上面,來個笑說做結尾:霸王之稱呼,威武堅強!但是,多屬身體強悍而命不久長!為何?壽命長的烏龜也稱為王八。霸王乃王八倒置發音,是否寓意壽命也倒置不長了。這個壽命可是包括身體壽命和事業壽命的。

至於地痞流氓作何含義就無關緊要了,反正歷史上被稱為霸王的幾乎壽命都很短。就寫到這裡,估計大家已經有答案了!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或署名!謝謝閱讀下回見


有畫說話


以今人角度去審視古人的結局,貴族式項羽敗給流氓般劉邦的結果,秦末漢初那一段歷史翻看,簡單總結就是沒落貴族式項羽與地痞流氓般劉邦糾集一幫人上演一出拿手好戲,誰贏就決定這天下地盤歸誰所有。

一、選手雙方的出生及家庭背景:貴族式項羽家族是很有些來頭。據史書記載,項氏一族,原本是西周時期黃帝后代吉性的封國。春秋時期,項國被魯國所滅。後來楚國滅魯國,把項地封給項羽的祖上,這一族也就因此姓項。項羽少時,過得也是沒落貴族的生活。不過按照當時的社會等級,沒落歸沒落,其他的儀式與章程都是一直被保存於融入血液的高貴。貴族不僅有姓,有名,有字,年滿十八還有成人禮。還享受著普通群眾沒有的權利與義務。

地痞流氓般劉邦卻沒有出生就含著金鑰匙,手握開掛資本。而是平民子弟,普通人可沒有名,字的說法。只是按照現今老人的說法,賤命好養活的儀式。就是劉二、劉三的叫法,按照家族出生人數最後進行排序。劉邦家裡的情況按照目前的生活標準最多就是小康生活水平。

二、選手雙方的學歷:項羽作為沒落貴族家庭,也能上學校,請家教老師。或自己家族的老人也是德高望重的名人。學校生涯總會帶著一部分紈絝的子弟的標準,但還是能學兵書,練武功的資源疊加,評價為武狀元本科學歷。劉邦卻是普通農村家庭,沒條件也沒有資格去上學讀書,那就只能村裡遊手好閒,摸魚上樹掏鳥窩的作為,長大一點,就有膽量到鎮裡去“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產”。最後天降大任,當了個亭長,猶如是街道社區副主任,還是村大隊幹部的職稱。再衡量個人能力與專業水平,函授學歷也只能是個初中學歷。

畢業之後,正是二世元年,陳勝起義,天下震驚。各地方豪傑一哄而起,大有大火燎原之勢,“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的大背景下。

三、選手雙方的業績:

項羽從出道以來,以破釜沉舟的專項典故一炮而紅,以攻城略地七十餘戰打出自己的個人品牌,孔武有力,肌肉線條滿身的男人,專橫與霸蠻的氣質令對手人聞風喪膽,令天下迷妹神魂顛倒。與項羽一路凱歌相比,劉邦的業績能力卻顯得不怎麼突出,雖然當初兩人商量“誰先入咸陽,誰當關中王”的協議。畢竟不是正式合同,雙方力量不均等,實力不在同一個平臺上,無法比擬,只能任項羽搶奪自己的功勞,並向他人炫耀原本屬於自己的業績。還把劉邦趕到一個清水衙門,閉門修煉自己的本領。

四、選手雙方帶團隊能力:

項羽帶團隊能力確實比劉邦要差得遠,為什麼呢?項羽身邊有一范增都不懂得合作與使用,卻讓後者說出“豎子不可與之謀”。團隊內部為你衝鋒陷陣的兄弟,每次勝仗之後,當初許諾的給人,給地,給錢,讓我享受高人一等,富貴生活。天天請我吃飯,講人生大義,理想夢想,動情之處落淚。這有什麼用?我想要的,你不捨得,又讓我為你拼命與服務。

劉邦帶團隊能力可是傑出表現,滲透人性與人心。劉邦身邊有“盜嫂受金”的陳平,胯下之辱的大將軍韓信,智慧超人的張良,秘書長與組織部長蕭何,一品帶刀侍衛樊噲。這可是人才濟濟,各司其職,可是最佳拍檔,為整個劉邦團隊不斷地壯大奠定堅實基礎。另一項就是賞罰分明得人心,簡單地說,跟著我幹,有肉吃有酒喝有房子有官職有女人,讓你們都走上人生的巔峰。猶如劉邦說過“治國理政不如蕭何,帶兵打仗不如韓信,謀略不如張良”。

五、選手雙方的性格特徵:

項羽有著貴族式清高,又具備著婦人之仁,匹夫之勇,有屬於個人英雄主義者。而劉邦卻是洞察人性,大氣又胸懷,堅韌隱忍的實用主義者。比如鴻門宴的結局,還有劉邦一家老小被項羽抓後,逼迫劉邦與自己單挑,卻被地痞式劉邦反將一軍,最後放掉劉邦一家老小。還有著每次衝鋒陷陣,項羽都是自己搶出風頭,殺的痛快,自己的部下都沒有獲得功勞,這一戰就結束了。充分證明貴族式項羽與地痞般劉邦的性格特異,帶來的結果不同。

六、兩人賽前分析:

這雙方選手多個方面去賽前分析,總能獲得雙方的勝算幾率如何了?但這一出好戲上場之後,沒有平局與投降的小白旗,只有生與死,成功與失敗的二元結論。

七、最後結局:

卻是夕陽西下,烏江旁一匹馬,一美人相伴卻不是賞風月,而是自我了結。最後的結局是:流氓般劉邦勝利,貴族式項羽失敗而死。

引用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五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我是歷史伴讀小二,請關注並回復,謝謝!


歷史伴讀小二


這個問題如果要仔細回答就太複雜了,因素很多,就簡單說一說吧。

第一,項羽太高傲,他看不起任何人,他覺得任何勝利都跟別人沒關係,都是自己的功勞,因為項羽出生貴族,所以也許是所謂貴族的通病吧。

第二,項羽太小家子氣,在他佔領咸陽之後,放著皇帝不做,只是把珠寶、黃金、美人裝滿了一車子,然後就回楚國了。有人勸他,他反而說:“得了富貴,如果不回老家,別人都不知道,那有什麼意思。”後來這個人回了一句嘴,就被項羽扔進鍋裡煮了。

項羽很少封賞,比起劉邦大片封地,大把賞錢,大量封官,項羽確實小氣多了。

第三,項羽婦人之仁,在鴻門宴下不了手殺劉邦,無論范增怎麼遞眼色,打暗示,他就是假裝看不見。韓信也說過:項王仁慈,看見有受傷的將士,都要流著淚去送飯;范增也說:項王有不忍之心。

其實原因還有很多很多,但是這裡說不完,我用手機打字,手指也累了…… 我馬上就要更新新作品“楚漢那些事兒”,如果感興趣的話關注我吧,會講得很清楚的。




閒壇故事匯


當霸王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時,多麼的意氣風發!當分封十八位諸侯時,多麼的高高在上!當垓下被圍時,又是多麼的失落!

當劉邦看到始皇出行儀仗時,多麼的傾慕!當把到手的咸陽又拱手相讓時,是多麼的屈辱!當坐穩天下後,會不會感嘆“項羽,豎子耳。”



事情發展的軌跡,總是那麼出人意料。必然中會出現偶然,偶然又導致了必然。於項羽之敗,我們分析一下:

一、謀劃要人才,管理要人才,帶兵要人才。劉邦資質平凡,出身市井草莽之中。他只有一個本事:用對人,會用人。在他的身邊,有一個以張良、蕭何、韓信為核心的人才團隊。劉邦非常恰當的讓團隊能力發揮到了極致。



項羽武力值極高,當世罕有敵手,還繼承了伯父項梁留下的豐厚家底。項羽有范增輔佐,但是他老是不聽,手下猛將如雲:龍且、鍾離昧、英布、項伯。人才結構不合理,有的多勇無謀,有的中途叛變……安排鴻門宴本要吃定劉邦,內部又出了被收買的項伯。可見項羽對於人才的管理使用也有漏洞。



二、項羽失敗也是情商性格的失敗。作為楚軍領袖,本應胸懷韜略,心有城府。可他不,我行我素慣了,粗枝大葉,自行其是,范增出了那麼多好主意都不聽,最愛就是親自領兵打惡仗。

反觀劉邦,明明自己先得了咸陽,看著項羽不高興趕緊讓出來。明知有危險,還親赴鴻門宴賠罪,明明心裡憋屈的要命。楚漢四年,頭幾年老是打不過,跑唄!多麼善於察言觀色,多麼的隱忍,多麼靈活變通。項羽就做不到,打輸就直接終結自己。



三、目標宗旨的層次不同。看項羽得勢的時候,把地盤一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滅秦就達到目的了。進入咸陽,手下都勸,帝王之處就在這定都吧。他不,將咸陽搶劫一空,臨走時又放了一把火,得意洋洋衣錦還鄉。滅秦時每下一城,過處皆成殘垣。



劉邦呢,有遠見,勝不驕敗不餒,進咸陽先約法三章,嚴明軍紀,不單隻看眼前,更重視以後的事。到處留好名聲,相比之下,天下歸心,有了萬民支持,就有了“勢”,最終得勝也就眾望所歸了。

學史用史,敬請指正,歡迎各位關注!


百味乾坤


項羽直到最後一刻依舊頑固的認為“天欲亡我,非戰之罪”,老天姓不姓劉無法考證,把失敗推給宿命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運氣本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在佔盡優勢的前提下,卻屢屢錯失機會,一把好牌打爛,就不再是單純的運氣問題。

項羽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地利

秦國滅亡後,他出人意料的放棄了關中,帶著一幫兄弟衣錦還鄉,回徐州老家做起了西楚霸王。

做霸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不需要管理那麼多的土地,天下大事,只要霸王一聲令下,其他諸侯馬首是瞻皆可。

再者說,秦滅六國以前就是這麼玩的,大家相安無事四百年,何等逍遙自在,秦國天下一統,大權在握,歷二世而亡,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不能不說,項羽目光太過狹窄。

第二個錯誤在於他沒有“自己人”

家族企業雖然飽受詬病,卻是創業初期階段不二的法門。想要成功,一群志同道合,忠貞不二的屬下必不可少。劉邦旗下本家親屬雖然不多,但蕭何曹參是他的老上司,樊噲是他的連襟,盧綰是他的把兄弟。他們圍繞劉邦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利益小群體,由於他們與劉邦特殊的關係,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只能堅定的站在劉邦一側,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極大的擴充了劉邦集團的決策能力和影響範圍。

而項羽雖然也帶了一些本家兄弟,如項伯相莊等人,卻離心離德,甚至起到反作用。手下的大將英布等更是傭兵思維嚴重,隨時準備跳槽。

第三個錯誤在於項羽缺乏煽動性

無論何種類型的起義,都是建立在強力煽動基礎上狂熱的群眾運動,其本質是非理性,在此過程中,宏大的口號,對未來的期許,領袖的個人魅力必不可少。群眾追隨起義,起源於對現狀的不滿和改變命運的決心,一個合格的首領,應該對追隨者的呼聲有所回應,並在特定的時間內製造出一種不切實際的幻象,只有我才能給你們這些,只要跟著我,能得到的還不止這些。當被煽動的群眾帶著狂熱投身一項在他們看來偉大的事業中,勝利就不遠了。劉邦明顯是其中老手,他在入關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約法三章”,為自己收攬了大量人氣,而在楚漢戰爭開始階段,他又串聯各路諸侯,激起大家對項羽分封的不滿,挑動大家共同對付項羽。

而在起義初期早早樹立無敵上將軍形象的項羽卻沉迷在個人的虛榮中,忽略了追隨者的感受,把個人的意願強加給大家,事業尚未完成,卻已是孤家寡人。不僅如此,他在鴻門宴錯失殺死劉邦的機會,又早早殺死精神領袖楚懷王,陷入了道義上的低谷,給了對手煽動的理由。

當然,一場失敗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戰術方面的失敗也影響了戰爭的最終走勢,但運氣,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日慕鄉關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稱之為英雄的人物不計其數,但是,沒有一個像項羽那樣敢愛敢恨,無所顧忌,充分地表現自己人性中優點和弱點。項羽是個聰明人,出生楚國貴族,家族中好幾個人物都是那個年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叔父項梁就是其中一個。項羽曉得時候曾受到項梁的指點。最初學文,學了一段時間就不愛學了,又改學劍,不過一段時間,項羽慢慢也厭煩起來了。項梁十分失望訓斥他,項羽不服,辯解道:“學文有什麼用,只不過能寫一寫自己的名字而已;學劍又能有多大用處,罪過也只能大敗一個對手而已。如果要真的學本領,那就學習能夠幹倒千人萬人的本領。”可見他小時候志氣不小呢!這樣一說,正中了項梁的下懷,慶幸終於有一個合適的接班人了。於是給項羽教兵法,項羽也十分高興。但是沒過多久,項羽老毛病又犯了,還對兵法瞭解不深,就不願意再學習下去了。

沒有意志力,沒有韌性的人是不會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因為歷史也是對人的考驗。但是歷史也給予每個人一次機會,以便他們可以充分地表演自己。在後來的多次戰爭中,項羽的表現無論哪一面來說,都不令項梁滿意。項羽從一開始就塑造了一個不完美,擔憂恨生動的角色,從他出場就開始努力製造悲劇。人生最後的結局都是每一個人走到那裡去的。項羽也是如此,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向烏江——項羽自刎的地方。

後來項梁認識了兩個傑出的人才——劉邦、范增。劉邦十一個秦朝統治下的小小地方官員,秦王朝的泗水亭長,說白了是一個縣令領導下的未入流的小官。一次,他出差到咸陽辦事,正好看見秦始皇出行那威武的場面,和項羽一樣,感慨頗深,但是沒有項羽那樣衝動,那樣的具有對立意識。但是,項羽曾經遇到過同樣的情景,項羽就顯得太沖動,他是赤裸裸的挑戰性。當時項羽和劉邦的年齡差距很大,項羽是個青年人,二劉邦是個中年人了,正是不同年齡表現出的性格也有所不同。

項羽雖然是力霸山兮氣蓋世的大英雄,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英雄人物。恰恰是因為他自己在人生當中缺乏柔韌性,做事太沖動,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也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道理,所以在烏江自刎,令後人感慨萬千。

毛澤東七律中寫到: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大意就是應該從項羽的失敗中得到教訓,將革命進行到底,把敵人堅決,徹底,乾淨,全部的消滅掉,不能半途而廢,意氣用事,要堅持,有韌性。


老壇歷史


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出身和經歷。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從小受貴族思想和儒家道德觀念影響很深。後來反秦,首先是受當時社會大潮流影響,推翻暴秦而恢復自己原來的楚國。不是想創立自己的新朝代,開闢自己的新天地。而是滿足於當什麼“霸王”,把天下分給諸侯,自已就象春秋戰國時的“霸主”,也就是盟主。這種思想是深受他貴族出身的影響而產生的。而劉邦則不同,劉邦生活在最底層,對這個社會了解最深,腦子裡沒有那些老祖宗留下的“條條框框”。他創新精神強,敢於定新制度,開新天地。什麼原先的諸侯國,天下是我打下來的,我說了算,我就要建立我自己的朝代,建立我自己的一統天下。有了這個大戰略思想,大格局,大胸懷,在各方面都充分體現出了一個“大”字,壓倒項羽的那個小眼光、小心眼、小見識的“小”字。二、在用人方面劉邦的“大”和項羽的“小”。劉邦用人胸懷大度,不計小節。張良、陳平、韓信原來都在項羽帳下,但他們都看透了項羽無大志,不大度,小家子氣的弱點,所以都離開了,投奔劉邦了。陳平原來名聲很不好,韓信出身微賤,但劉邦不管這些,有能力就行,重用。在做事上,劉邦的“大”表現在放手,放權、大方。而項羽謹小慎微。劉邦放權給韓信,讓他獨立獨行去伐燕滅齊。項羽敢嗎?對手下將領不放心,東擋西殺都靠自己衝向第一線,匹夫之勇倒是有了,運籌帷幄的大計丟了。三、唐人有詩云:“劉項原來不讀書”。這是不對的。劉邦確實不讀書,沒學歷。而項羽是讀書的,有文化的。但學歷和能力,文憑和水平是不能劃等號的。今人往往從出身上看問題,過高的評價項羽而貶低劉邦。而忽視了項羽是要了“面子”(一心想著衣錦還鄉)丟了“裡子”(燒了咸陽城放棄關中地),這種只要虛榮的心理正是某些“文化人”的弱點。而劉邦則正好相反,他是寧丟“面子”(表面上向項羽屈服,退出咸陽),也要保住“裡子”(保存勢力,屈走漢中)。而這正是大丈夫不計一時得失的氣度。


藍天沃土成愛民


前段時間讀了本美國人寫的反社會人格,覺得項羽非常像。他殺的第一個官,對方竟然信任他們到了允許他帶劍接近,這反應出他非常善於取得別人的信任,並且心中根本沒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後來殺宋義和懷王也是小把戲。喜歡錶現出很愛人的樣子,合作過程中違背合約,這點韓信看得很明白。喜歡讓別人心驚膽戰,這點給劉邦送去不少人才。天亡我,非戰之罪。更是道盡了他本人掠食者的本性。劉邦雖然記載了很多缺點,可是作為領袖他主要的方面還是符合大眾願望的。


鋒點1


項是貴族,是沒落貴族階級。而項是維護少數貴族利益的代表人物。他的目的是打倒秦帝國,恢復六國舊貴族的地位。

劉是平民出身,熟悉老百姓的需求,人民不希望戰爭,希望輕傜薄賦,希望國家統一,不再有軍閥混戰,丈夫孩子不再去當炮灰。

劉滿足了多數被壓迫被奴役人民群眾的要求。得到了人民擁護。而項一意孤行分封六國舊貴族,逆歷史潮流而動。最後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