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時候,為什麼美國不加入軸心國統一世界呢?加入同盟國是美國良心發現嗎?

吧丟


這個問題很現實,要用現實的眼光來看待。

關於美國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因為美國不是獨裁國家,不可能加入獨裁的法西斯,而且加入同盟國對美國來說,更加有利。

在當時,對於世界人民來說,發起戰爭的軸心國是不得人心的。

美國的目的其實很明確,就是走全球擴張路線,用經濟和文化的擴張。

所以,不管是同盟國還是軸心國,只要是阻礙美國獲取全球超級大國地位的勢力就是對手。

而事實上,英法德蘇日,這些二戰前,世界各區域的主要強國,都是阻礙美國全球擴張的對手。

二戰的開始,造成了英法德蘇日互毆,美國作壁上觀的局面,打到後面,世界主要強國都被嚴重削弱了,美國擁有了能左右整個戰局的實力。

這也是由戰爭形勢,決定的美國加入哪一個陣營。

如果同盟國不堪一擊,軸心國沒有嚴重傷及國本就取得了大部勝利的話,美國要加入同盟國,勢必要和軸心國火拼,美國應該是無法忍受的,那樣美國可能沒那麼順利地取得勝利,也可能會被打敗。

可能會出現,美國和軸心國合作,共同發展戰後的世界也是可能的。

可是歷史不會改寫,軸心國的邪惡路線走向了極端,實力也遭受了嚴重損失。

強大到能左右全局的美國,怎麼可能站在邪惡的立場呢。

事實已經證明,美國的全球超級大國戰略,取得了圓滿成功。


青春大觀察


二戰開始之前,美國政府通過了所謂的“中立法案”,也就是美國承諾不會參與歐洲戰場上的任何一方。然而當法國淪陷,英軍敗退英倫三島時,美國國內曾經產生過加入軸心國的提案。認為既然阻止不了德國統一歐洲,那麼美國就應該加緊佔領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同軸心國一起瓜分世界。



然而這個提案瞬間被否認,因為美國的大財閥發現,德日並不能維護美國的利益,也就是說德日一旦佔領了歐洲和亞洲,那麼美國也註定國將不國。因為美國建國之後,一直是通過貿易和金融來實現崛起,也就是說假如德日摧毀了其他國家的經濟金融體系,最終受損的就是美國。


美國的霸權不是體現在軍事上,窮兵黷武的國家一定不能長久,美國霸權的根本在於其金融霸權。一戰結束之後,美國便取代了英國,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也正式建立起來了以美國為主導的戰後體系。從二戰爆發來看,美國時刻在擔心德日過度擴張,最終會使美國金融體系陷入崩潰。

而羅斯福上臺之後,面對經濟大蕭條的無能為力,更是讓他明白了美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先控制世界金融,而且開始了對美元體系的探索。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便要求世界貿易必須以美元結算,當時美國的底氣就來自於當時只有美國能夠援助昔日的那些資本主義強國。

所以說二戰美國所做的每一步決策,都不得不令人佩服,二戰也成為了美國稱霸世界的催化劑。可以說德國如果不在歐洲開戰,那麼美國絕對無法成長為超級大國。二戰美國遲遲不對軸心國宣戰,其根本就是美國在準備最後割韭菜,也就是等各國實力都半死不活的時候,美國在開始強勢介入,趁機奪取最後勝利的果實。


小司馬遷論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雖然二戰硝煙已經散去70多年,但今天仍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前期作壁上觀的美國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

因為二戰時美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具備了決定二戰走向的實力,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任何一個陣營,那麼這個陣營必將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比如二戰期間美國選擇加入了同盟國,因此同盟國取得了最後的輝煌勝利。而在人們普遍的惜敗心理作用下,很多人認為如果美國選擇加入軸心國,那麼軸心國也一定能夠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真的是這樣嗎?靜夜史認為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因為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決定了美國不可能加入軸心國,而只能選擇和同盟國並肩作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美國和軸心國不是一路人

我們今天所說的軸心國一般認為有三個國家:即歐洲的德國,意大利和亞洲的日本。實際上除這三個國家之外,還有歐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以及亞洲的泰國等,它們和德意日共同組成了軸心國陣營。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軸心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國土面積狹小,事實上也正是因為國土面積狹小,才使得它們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1929年的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嚴重打擊了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德國和日本損失更為慘重。

經濟危機是考驗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契機。

美國因為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國力強大,能夠以龐大的國內市場來緩解經濟危機。但是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國家,因為國土面積狹小,人口較少,因此他們不具備緩解經濟危機的巨大國內市場,這使得他們不得不通過向外開拓市場,通過轉移國內矛盾的方法來緩解經濟危機,所以他們最終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戰爭道路,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由於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美國和德日等國緩解經濟危機的方法和措施不同,因此美國成功的避開了法西斯上位的社會危機,而德國和日本則不可避免的最終走向法西斯獨裁和專制。

一直以來,美國的國家體制都相對民主,而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則具有濃重的軍國主義和獨裁傳統,這也在客觀上決定了美國和德日在對外政策方向上的根本不同。

從綜合國力和歷史傳統的差異上來看,美國和德日等軸心國壓根就玩不到一塊兒去,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不是一路人,他們最終也不會成為同一個陣營的盟友。

2、軸心國陣營結局必敗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多次分析過軸心國崛起和衰落的原因。

以德國為例,法西斯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除了希特勒和他的團隊非常勵志,非常努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帶來了沉重打擊,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秩序難以維持。

在壟斷資本主義的情形下,西方的大資本家面對市場失靈的情況束手無策,為了能夠迅速恢復市場秩序,他們不得不選擇劍走偏鋒,默許法西斯的壯大,這給了希特勒的法西斯組織迅速崛起的可能性。

另外,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沉重打擊資本主義世界,但對於新興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而言,影響卻微乎其微。這使得蘇聯在西方世界蒙受巨大打擊,一蹶不振的情況下,開始加大對西方共產主義革命的輸出,西方國家社會開始動盪。

而法西斯具有天然的反共傳統,這使得法西斯能夠成為阻礙蘇聯紅色輸出的一個重要屏障。

基於這樣的考慮,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德國有意縱容,推出了綏靖政策,通過犧牲英法在東歐的一些小國盟友來促使德國逐漸壯大,併力圖將禍水動引,使德國和蘇聯出手。

從本質上說,德國法西斯是西方大資本家用來緩解經濟危機和對抗蘇聯的一個重要工具,或者說是一條狗。既然是工具,那麼就有用完即扔的可能性。

在德國法西斯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大資本家的默許和支持是其能夠維持的最重要原因。但如果這個工具或者這條狗完成了他的使命,比如說緩解了經濟危機,或者消滅了共產主義蘇聯,那麼它將不再有存在的必要。而我們知道經濟危機遲早會過去的,因此大資本家和德國法西斯的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而且法西斯的本質是掠奪和暴力,他們能夠上臺雖然是通過民選,但是更多的中產階級和底層無產階級是被法西斯綁上了戰車,而捆綁他們的繩索,就是法西斯許諾給他們的各項社會福利。我們知道法西斯需要的資金更多的是通過對外掠奪,如果對外掠奪一切順利,那麼這個龐氏騙局就能夠一直延續下去;而一旦對外擴張受到挫敗,沒有給中產階級甚至無產階級帶來曾經許諾的福利,那麼中產階級、無產階級與法西斯的決裂也將是必然事件。

我們知道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總打勝仗,所以決裂是歷史的必然。沒有大資本家和社會各階層的支持,法西斯註定難以為繼。

從本質上說,美國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重要成員,如果選擇加入軸心國陣營,就意味著自己放棄了主人的身份而變成工具。況且,美國如果加入軸心國陣營,充其量是為軸心國續了一段時間的命,因為軸心國的畸形架構,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最後,在戰爭中決定美國最終抉擇的不是良心,而是利益。

從兩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中可以看出,美國並不是首先參戰的國家,這為美國保存了相當的實力。但是美國能夠在戰爭膠著時迅速加入其中一方,並且在戰爭勝利後獲取最大的權益,這個是美國的一貫做法,和良心並沒有什麼關係。

德國和日本同屬於一個陣營,如果日本不去偷襲珍珠港,或許美國參戰的時間還會再晚一點。不過不管早晚,美國的選擇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同盟國!

多有疏漏,還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二戰的時候,美國不加入軸心國而是加入同盟國,並非是美國良心發現,而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美國人就沒有想過統一世界。如果美國人有統一世界的偉大理想,那麼他們在從13個州向50個州發展過程中,為什麼不進入蘇必利爾湖以北廣大地區去開疆域拓土地?把那麼大一片地方、世界第二的領土留給了加拿大,羸弱的加拿大呢?

從哲學角度分析,加入歷史學元素,統一這個事不可能長久。有句老話說的好,凡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哪來的永久的統一?美國人當然也清楚這一點,二戰爆發了,他們加入隨機的一方,犧牲幾千萬軍人,統一了世界,然後過了幾十年,來個合久必分,他們不是傻子做買賣了?

因此,美國在二戰之初就沒有參加這次大戰的決心,他們關注的是多向參戰國賣點軍火或其他物資,賺來錢讓美國人的整體生活水平略有提升。偏偏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不想讓美國人主導太平洋的海上秩序了,那麼美國不加入同盟國打日本,難道要加入軸心國打蘇聯?要打他們美國人早就打了,不用等到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再打。

換一個角度。如果當然偷襲的不是日本,而是英國人,比如偷襲了波士頓,那麼美國人有可能就加入軸心國,痛打年久失修的日 不落帝國了。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人也沒有想統一世界。因為美國人不僅科技發達,他們的戰略評估也挺厲害,連我都評估出來,美國人不可能統一世界,難道美國的評估大師們會不知道這個結局。所以,美國人霸道是霸道,但是霸道不是傻,是不會去做統一世界的蠢事的。


軍林天下


這是個細思極恐的事情。二戰的時候,美國要是真的加入了軸心國,現在的世界格局都將被徹底的改寫。美國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經濟能力,完全可以碾壓蘇聯和英國,然後與日本和德國三分天下。意大利就不要湊什麼熱鬧了,給它分個地中海就差不多了。所幸的是,美國加入的是同盟國,直接促進了二戰的勝利。當然這也不是美國的良心發現,而是考慮到國家利益所做出的決定。

在德國橫掃西歐各國的時候,美國還在大發戰爭財,軍火和戰略物資不僅賣給德國,也賣給日本。此時美國的國內孤立勢力非常強大,都是不想美國直接出兵參加戰爭。歐洲的戰火紛飛與美國沒有太大的關係。然而美國大部分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們卻不這麼想,不去打德國和日本,遲早他們會回過頭來攻擊美國。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他也是反對孤立主義,認為美國必須要趁早加入二戰。

雖然美國無法直接出兵援助英國,但是美國還是以志願隊和民間團體的形式給予英國飛行員和戰鬥機的援助。後來日本成功偷襲珍珠港,美國終於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可以參戰了。對於日本的珍珠港偷襲,有人就認為這是羅斯福的默許,美國早已經破獲了情報。最為直接的證據便是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幾艘航母剛好不在港口。以珍珠港犧牲的數千人,換來美國直接參加二戰的機會。很顯然這是值得的行為,但是還是有點過於殘忍了。

二戰和一戰有著本質性的不同。法西斯的含義為極端獨裁,法西斯國家便是獨裁專制的國家。這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自由觀格格不入。另外希特勒的極端民族主義,一旦實現對於人類就是一場浩劫的存在。日本的法西斯行徑和德國比起來,也沒有差多少。在中國戰場上,日本大肆的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和戰俘,甚至還釋放毒氣。這些行為都是反人類,已經嚴重威脅到美國的未來。因此美國才決定加入二戰,而不是所謂的良心發現。


兵說


美國加入哪一邊,首先看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

加入軸心國,只能錦上添花。

德、日都覺得老子天下第一,沒有美國,他們就可以包打天下,美國在軸心國一方,沒地位、不重要,最多在後勤方面幫幫忙、打個下手,將來也沒什麼話語權,讓德、日控制了亞歐大陸和非洲,養肥了它們,下一個完蛋的,就是它自己了。

加入同盟國,叫雪中送炭。

西歐國家大多都被佔領了,英國也只是在毫無勝算的頑抗,一旦德軍登陸,它也只有被佔領的命運,英國人求著美國加入,不惜割讓了大西洋、太平洋上的眾多英控島嶼,換美國的舊軍艦。幫助英國,美國可以掌握話語權,讓英國可以跟著自己走,自己當老大,德國在歐洲大陸搶劫了大量財富,打敗它時,還可以順手把德國搶到的財富,變成自己的,而其他國家,都己經打成了窮光蛋。戰後,還可以利用蘇聯強大的危脅,迫使西歐國家只能跟著美國,再把從德國人手中搶來的歐洲國家的財富,通過所謂的馬歇爾計劃,借給歐洲國家,掌控它們的經濟,排除反美勢力,還能讓大批美國公司打入西歐市場,不僅把貸款又掙了回來,實際所得更多。

然後,看誰能獲勝。

在眾多美粉、德粉看來,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打不過德國,而實際上,美國卻通過莫斯科會戰看到,蘇聯有能力打敗德國。它先用少量援助試探,當看到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場即將取得重大勝利,扭轉戰爭局面,擊敗德國己無懸念時,它才加大了援助計劃,但它仍只是個計劃,運入蘇聯的援助仍然不多,當蘇聯在庫爾斯克再次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德國敗局己定,美國的援助,才迅速以更大的規模到達蘇聯。為什麼這麼做?強大的蘇聯,才能讓歐洲的小夥伴們緊跟在自己身後。

就像買股票,看上了一支正下跌的股票,發現可能止跌上漲,先買一點試試看,結果真的開始止跌了,想著還有可能反覆,再繼續觀察,發現有上漲的趨勢,又追加購買一些,但仍不投入太多,還是怕反覆,一天,突然發現,上漲趨勢強勁,己不可逆轉,趕忙把計劃投入的資金,全投進去。蘇聯就是這樣的股票,美國並不是在蘇聯這支股票的發行方掙錢,而是用這支股票,吸引歐洲的散戶們追漲,散戶們被吸引過來,美國偷偷漲價一點點拋售,一步步抬高價格,將歐洲散戶們的錢裝進自己口袋。


沉140769451


請正確認識二戰。

美國參戰不是因為野心,而是珍珠港。哪怕珍珠港現在看來一片疑雲,可誰也不能否認,轟炸珍珠港是日本自己的獨立判斷。

其次,二戰的戰場確實是同盟對軸心。可是對於美國而言,戰場卻主要存在於政治。早在珍珠港之前,美國已經開始了自己的二戰之旅。美國的二戰不是打敗軸心,不是打敗獨裁,而是打敗壟斷和舊有世界的體系。美國的政治環境不允許他大肆發動侵略,擴張土地。但他可以形成霸權。所以,美國的以完成對舊有世界格局的破壞和建立自己的霸權為目的的戰爭伴隨著整個二戰全過程。而不是僅僅在珍珠港之後。

舊有的世界,美國經濟領先,國力強大,可是世界第一依舊是大英帝國。龐大的殖民地和強大的艦隊,日不落帝國的威嚴依舊。破壞他需要一場戰爭,哪怕還有一個軸心體系在參合。而拆分他,只需要在同盟和軸心之間攪合幾下,一些工業產品甚至只需要一點點的物資就可以。

所以,美國義無反顧的參合了進來。德國在歐洲打得熱血沸騰,美國在大西洋買的興高采烈。如果不是日本參合,美國甚至可能用援助物資將戰爭拖到蘇聯賣海參崴,英國當新加坡……

參戰這種事兒,不是非得用槍的。打仗的對手也不一定是對手。二戰不過是軸心國為了自己的野心開啟的一場殺戮,在美國看來這也是他完成自己霸權主義理想的機會而已。

以上均屬胡說。請大家笑笑過去。



慶白


因為他們知道毛主席的厲害一旦加入軸心國就是與毛爺爺為敵那麼他們就必敗無疑了。


ZH哼


從美國的地理位置來看,屬於一個得天獨厚的位置。在歐洲和亞洲已經戰火紛飛的時候,而美國卻在北美,東西兩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南北無強敵,生活好好的,誰願意去打仗呢?當時美國警告日本不要繼續入侵中國(可能是影響了美國在華的利益),日本沒有聽取美國的警告,之後美國停止了對日本的石油輸出。戰爭是一部巨大的石油機器,沒有了石油日軍很難發動戰爭,為了奪取石油,日本計劃掠奪東南亞國家,可那邊有英美國家的利益,如果想掠奪,必須把美海軍都沉到太平洋裡去。之後大家都知道了,就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日本這一做法無疑把美國逼到了同盟國的一方,之後美國對日宣戰,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中。


小閆聊天室


二戰的時候,美國一開始並沒有選邊站,而是選擇了孤立和中立,但是仗打到一半的時候,美國加入了同盟國陣營,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加入對於二戰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變化,但是美國為什麼隨後加入了同盟國陣營,而不是軸心國呢?

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就是珍珠港被日本襲擊,而日本襲擊珍珠港就是美日太平洋上矛盾的體現。


原因當然有很多,不過最直接的原因是美日矛盾。日本是在美國之後崛起起來的太平洋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各大列強之間主要存在幾對矛盾,包括英德矛盾、法德矛盾、蘇聯和西方的矛盾、美日矛盾等。在這些矛盾中,英德矛盾和法德矛盾是主要的列強矛盾,這促成了英法組成了針對德國的軍事聯盟,而蘇聯則和整個西方存在矛盾,這主要是意識形態問題。

圖中的圓圈內就是日本二戰時軍事力量到達的範圍圖,當時日本的存在已經將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勢力壓縮到了東太平洋,美國壓力也很大。


日本在20世紀崛起很快,在19世紀末擊敗了清朝北洋海軍,在20世紀初擊敗了沙俄艦隊,打贏了日俄戰爭,崛起為太平洋上一個新的強國,隨後日本改善了和英國的關係,從英國引進了大量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包括海軍的戰列艦等。英國一度寄希望於日本能夠牽制崛起的美國力量,因為美國在二戰爆發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國家之一。

一場中途島海戰,美國打掉了日本4艘艦隊航母,對日本影響很大,可以說,正是美國的參戰,讓日本走向了戰敗。


美國是太平洋上的傳統霸主,即便是在英國一超獨霸的年代裡,美國也一直獨居太平洋地區老大,但是日本在英國的支持下迅速崛起,這引起了美國的警覺,在二戰一開始的階段,日本使勁的進攻東亞及其周邊,已經威脅到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權力,日本打到印尼、菲律賓、幾內亞地區的時候,美日戰爭實際上就已經不可阻止了,因為日本必然會因為需要石油和橡膠資源進一步擴大在太平洋的勢力範圍。

圖為日本二戰時的金剛號戰列艦,他是太平洋戰爭一開始,日本聯合艦隊最活躍的主力艦。


美國警覺的中止了對日本的石油和橡膠出口,這是導致日本走上涉險進攻美國的重要因素,日本本不想拖美國下水,因為美國一旦對軸心國宣戰,那麼對於日本德國都很不利,但是美國的制裁讓日本感到了危險,日本軍方開始幻想,如果能夠一舉摧毀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優勢,那麼日本就能取得最後的霸權。

正是日本的打擊,讓美國民間到政府一片憤怒,圖為羅斯福向日本宣戰的畫面, 美國的宣戰直接改變了太平洋戰場力量對比。


英法一開始也沒想要打德國,一開始德國打了波蘭等國後,英法雖然宣戰,但是抱著將德國注意力引導到蘇聯身上的想法,並沒有實質性的對德開戰,但是萬萬沒想到,德國能夠殺個回馬槍,在打蘇聯之前先打了法國,於是蘇德矛盾和英法與德國的矛盾忽然成為統一立場,形成了英法蘇聯盟,美國在被日本襲擊後,順勢加入了同盟國陣營。

圖為雅爾塔會議三巨頭合影,其中,美國和蘇聯能夠走到一起,也實在是德國和日本自己作出來的。


應當說,正是德日兩國貪心不足,總想著到處樹敵,才招致了美蘇分別加入了同盟國陣營,本來蘇聯對德國存有幻想,而美國也並非非要加入戰爭,但是德日的各種攻擊,最終為自己引來了戰敗,這正是歷史的制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